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狼烟起万里 > 第一百零九章 欧洲第一恶汉(一)

第一百零九章 欧洲第一恶汉(一)

书名:狼烟起万里 作者:大漠狐狼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45:05

奥托.斯科尔兹内,这个脸上有着一道刀疤、号称“欧洲第一恶汉”的男人,其一生绝对称得上是一个传奇!

1908年6月12日,斯科尔兹内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中等家庭里。他的祖先是斯拉夫民族,父亲是一位工程师。斯科尔兹内的家庭原本也算富裕,但是与多数奥地利人一样,受到一战结束后“最恶劣的时期”的痛击——当时奥地利经济低迷,物价飞涨,发行的纸币面额甚至无法买到与纸币相同大小的纸张。斯科尔兹内家象当时许多奥地利家庭一样靠国际红十字会的救济物资才勉强活下来,小奥托直到13岁才尝到牛油的滋味。身为工程师的老斯科尔兹内不断地鼓励儿子,不妨趁此逆境锻炼自己的身心和意志,他的口头禅是“贫困的生活并不会危害人,最可悲的是不能适应逆境”。对正在成长中的十几岁少年来说,父亲的这句口头禅对其影响甚大。

1926年,18岁的斯科尔兹内在父亲的影响下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工程学,整个大学期间斯科尔兹内先后14次参加决斗,其中第10次决斗在其左颊上留下了一道明显的剑伤,被称为“荣誉之疤”,这也成了他最具特点的个人标志,后来盟军士兵给了他一个形象的外号——“刀疤脸”。这些决斗给斯科尔兹内带来的不仅是伤疤,他曾这样回忆:“学生时代的无数次身心锻炼,使我能够临危不惧,即使在烽火弥天的大战之中,我仍能够泰然自若,毫不感到惊慌……有如持剑决斗一样,在混乱的战争中,痛击敌人的话是非集中精神不可的,我们不能为了闪避敌人而浪费时间,必须牢牢地抓住目标,然后全力地向它痛击。”

1931年,大学毕业的斯科尔兹内加入了奥地利纳粹组织,并成为一名冲锋队员,其1米92的大块头使其在德奥合并前夜的街头混战中成为纳粹的一名出色打手。1939年二战爆发时,斯科尔兹内已经拥有一个自己的工程设计办公室,在维也纳小有名气。当时已31岁的斯科尔兹内具有单发飞机的驾驶经验,所以很想当一名飞行员,但在经过5个月训练后,德国空军拒绝了他,理由是年龄偏大、而且个头超标。不过空军的人暗示斯科尔兹内说他适合参加地面部队。于是斯科尔兹内在1940年2月转而报名参加被称为“希特勒贴身保镖”的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师,从数千名应征者中脱颖而出,被分配到该师的“月光中队”(该中队因其指挥官喜欢在夜晚训练而得名),在同一批录取的12名青年中,斯科尔兹内年龄最大,但不久便因其强壮的体格和因决斗而练得的无畏精神而脱颖而出,升至候补军官行列,并转至党卫军第2“帝国”师。

由于斯科尔兹内在东线时常带领部下在战斗中采用狡黠而非常规的作战方式的行为,却引起了党卫军一些高层官员的注意。1942年初,斯科尔兹内从维也纳的病院返回柏林,被调至党卫军第1装甲师在柏林郊外莱布施塔特的军械库,担任技术勤务和维修工作。忙碌而单调的工作令生性好斗的斯科尔兹内感到百无聊赖,但他还是咬牙强忍了6个月。

不久后,斯科尔兹内的命运发生了奇特的变化,他接到一道命令,要求他去武装党卫军司令部报道。此时世界大战已经进入了中期阶段,希特勒突然对英国的特种部队产生了浓厚兴趣。英军往往在不能对付大规模的德军部队时派出小股特种部队,展开变化多端的攻击行动,而且总是获胜的场合较多。希特勒喜欢读卡尔·梅(19世纪德国作家,写过多部冒险小说)的作品,并对一战时在阿拉伯半岛建立奇功的英国游击战大师“阿拉伯的劳伦斯”崇拜得五体投地,此时希特勒告诉希姆莱,他也想组建一支类似英国特种部队的小分队,以便随时完成由他本人直接赋予的特殊任务。而且希特勒坚持这支部队要按照英国人的方式组建,连名字也完全模仿英国特种部队的名字“突击队”。

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很多成员对于又组建这样一支非正统部队表示不安,因为军官团一向把军人职业看作是贵族、容克和骑士们的禁脔,特种部队“偷偷摸摸搞破坏”的行动不够光明正大,有损德意志军队的荣誉,是对军人职业的亵渎。而且出于希特勒的“灵机一动”而成立的这种怪部队已经不少,他们特别担心这种部队由于可以和希特勒直接接触而变得非常有权势。最高统帅部最后提出的标准很简单:首先需要一位胆大敢为、精力充沛又具有技术基础的指挥官,但是其次这个人也必须是个头脑比较简单、易受支配的庸人,他必须没有政治野心,不会像当年由小人物爬到党卫军头子的希姆莱那样成为第三帝国的又一个王侯。由于党卫军中一位朋友的举荐,正在修理厂担任维修军官的斯科尔兹内引起了上层人士的注意。1943年4月18日,他被提升为上尉,并被新上任的党卫军帝国中央保安总局头头、其奥地利同乡卡尔登布隆纳任命为德国第一支特殊部队——“弗雷登塔尔部队”的指挥官。

1944年12月31日,斯科尔兹内被召回柏林。第150装甲旅已经宣告解散,弗雷登塔尔部队的老兵们死的死,散的散,斯科尔兹内清醒地认识到特种部队往昔光荣的日子已经成了明日黄花,第三帝国的末日随着春天的来临一步一步地逼近了。对于斯科尔兹内来说,像营救墨索里尼那种事先缜密计划,由数名勇敢的专家所执行的任务也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有如鸡蛋碰石头般的绝望作战:由勇敢但未接受训练的年轻士兵去执行自杀式的任务,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战况已经恶化到了极点。

1945年1月30日晚上,希姆莱将斯科尔兹内召到柏林郊外的前线司令部,下令他去前线搜集所有的兵力,组成两个军,然后前进到奥得河一线,在那里设置一座桥头堡抵御苏军进攻。斯科尔兹内不禁苦笑,所谓两个军的兵力将到何处去搜集呢?这只不过是希姆莱的幻想而已。最后斯科尔兹内搜尽枯肠集结了1000多人的兵力,前往奥得河畔的中世纪古镇施韦特,在这里修筑一座桥头堡。他在城镇的西边设置了宪兵线,收拢衣衫褴褛徒步向西溃逃的那些士兵,将他们装备起来编入斯科尔兹内的部队。斯科尔兹内的部队兵员五花八门,既包括伤兵,又有包括未接受过军事训练的老头子,也有年轻的军校学员和几名神气十足的东普鲁士贵族军官。现在他逐渐收拢了4个大队的兵力,从距该城50公里的军工厂征用了数门75毫米野战炮,又用高压手段从那里找来了一些机枪。心犹不足的斯科尔兹内又搜罗来该地区所有的88毫米高射炮,将它们装到卡车上,当做“自行火炮”使用。又过了几天,空军司令戈林突然给他来了电话,允诺从自己的“赫尔曼·戈林”师中抽调600名精锐兵员调到施韦特,帮助斯科尔兹内固守这座桥头堡。

1945年2月7日,东线苏军发动了排山倒海一般的攻势,由于实在无法抵抗,斯科尔兹内下令撤回了河东的前哨阵地,结果此举令最高统帅部暴跳如雷,斯科尔兹内被召到布伦兹劳的希姆莱驻地,聆听后者的训斥。在布伦兹劳,希姆莱的副官以极冷淡的语气说,由于斯科尔兹内不遵守约定的时间,让希姆莱极为愤慨。斯科尔兹内也憋了一肚子的火,把士兵送上来的啤酒一饮而光,气呼呼地等着希姆莱露面。

希姆莱一出现便对斯科尔兹内大骂特骂起来,他的一只手因愤怒而颤抖着,一张本来就青白的脸白得形同一张纸。那张嘴巴里讲出了“不服从命令”、“降低军阶”、“军事审判”等一大串话,。斯科尔兹内耐心地等他说完,然后慢条斯理地说:“前哨的守军是我下令撤退的。到目前为止,施韦特的守军已经不止一次收到了最高统帅部愚劣的指令,而补给品却一公斤也没运到!”讲着讲着,斯科尔兹内竟对希姆莱咆哮了起来。这一突然的反击令希姆莱强硬的态度软化下来,他很快冷静下来,把几分钟前还准备送到军事法庭的斯科尔兹内殷勤地招待到晚餐会上。希姆莱不但没有降他的级,而且在晚餐时答应送给他一门突击炮,并供应斯科尔兹内所需的一切物资。

虽然战况不断恶化,但是斯科尔兹内仍有一段心情爽朗的日子,因为英国BBC广播说他被晋升为少将、并颇得纳粹当政者青睐云云。斯科尔兹内自忖自己既然已经开始指挥一个师级单位,也应该升到这一军衔了。不过他却不知道如何沿着这个目标爬上去,倒是BBC给他指了一条路,在其广播中这样说道:“因救出墨索里尼而闻名世界的党卫军中校斯科尔兹内如今已晋升为少将,并被委任为柏林防御的负责人。由于这一次的升迁,他已经成为柏林最有权力的人物,据信他目前正在柏林市内展开搜捕行动,以清理不可靠分子……”

最耐人寻味的是,在BBC播发了这条新闻后不久,希特勒竟真的开始考虑任命斯科尔兹内为柏林城防司令。如今他像着了魔一般信任斯科尔兹内,认为他最适合担任这一职务,然而希特勒身边的参谋们及时地止住了这个念头。

1945年3月7日,美军意外地在莱茵河的雷马根地区夺占了没有来得及被炸掉的鲁登道夫大桥。为了挽回颓势,希特勒密令约德尔,让斯科尔兹内派出蛙人将这座大桥炸掉。斯科尔兹内立刻向约德尔提出了抗议,因为几个月前他在荷兰的奈梅亨干过同样的活儿,去炸横跨马斯河的一座大桥,结果损失惨重。目前正是早春,莱茵河的河水只有零度上下,而且美军也吸取了奈梅亨的教训,在上游几公里处便设置了桥头堡,德国蛙人无法偷偷下水。日后斯科尔兹内这样写道:“这是我头一次拒绝命令。”不过最后他向约德尔答应说可以试一试。

结果斯科尔兹内的预料完全成了现实。几名蛙人游进了湍急冰冷的河水后再也没有露出水面,另外几位蛙人则被两岸的美军用探照灯发现,乖乖地举手投降了。鲁登道夫大桥自己在几天后轰然垮塌,不过这是德国工兵撤退前炸了一次的结果,跟斯科尔兹内的蛙人部队没有一点关系了。

不久之后,斯科尔兹内又被召到元首大本营,这一次他发现希特勒脱离实际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希特勒看到自己心爱的指挥官时劈头说道:“亲爱的斯科尔兹内,你在奥得河干得不错,我到现在还没感谢你哩!……每天我都可以听到很多新闻,但是能够使我感到安慰的新闻总是来自你的战线。我准备发给你橡叶骑士十字勋章,而且亲手为你佩带!……关于上一次的任务,你可以慢慢地向我说明,今后我仍将借重于你,好自为之!”说完之后,希特勒缓慢地站了起来,佝偻着后背,仿佛是一个万病缠身的老头。自这次召见之后斯科尔兹内就再也没有见到希特勒了。

其后不久,斯科尔兹内只身前往南德意志和奥地利,一面报告当地的一般局势,一面奉命增强“阿尔卑斯要塞”的兵力。“阿尔卑斯要塞”是德国人最后幻想出来的空中楼阁,一小群死忠的纳粹分子决定以此为根据地进行最后的顽抗。路过维也纳时,他决定到自己的家乡再看上一眼。此时在维也纳附近的公路上已经挤满了西逃的难民和士兵,斯科尔兹内狂按着喇叭,试图在人潮中开出一条通路。忽然他发现一个健康的军士赶着马车招摇而过,车上装着家具和包裹,周围一群伤兵却在步行,斯科尔兹内猛地停下车来,拦住马车,然而赶车的军士却无动于衷,于是斯科尔兹内一把将他拎下车来,左右开弓给了他两记耳光,大吼着说:“把车上的东西都丢下来!给伤兵腾出位置!”在斯科尔兹内的吼叫下那名军士乖乖地听从了命令。为了使他彻底遵守命令,斯科尔兹内将其解除武装,把他的手枪递给一名伤兵,嘱咐道:“监视着他!让他尽量载满伤兵!”

看到此景,斯科尔兹内意识到东线算是完蛋了。日后他如此写道:“在这种翻天覆地的剧变之下,人类为了保持自己的生命起见,自私的弱点暴露无遗……”

等他最终赶到维也纳时天已黄昏,此时到处谣传说苏军已经开进了维也纳城。斯科尔兹内来到了母亲的住所,迎接他的是遍地的残瓦和倚斜的梁柱。邻居说两天之前斯科尔兹内太太就和家人疏散了。他又来到弟弟家,情况也大同小异。最后斯科尔兹内来到上过班的工厂,发现厂子仍在全力工作。他在市中心附近拦住两位上了年纪的警察,询问战况,其中一个花白头发的警察答道:“中校阁下,我们就是维也纳最后的防御队了!”在维也纳城防司令部,斯科尔兹内意外地见到了城防司令席腊赫,后者曾是纳粹青年运动的领袖。他失望地发现席腊赫除了空喊口号外什么也不会干,于是匆匆地离开了维也纳,前往阿尔卑斯山,时间是4月11日。

在阿尔卑斯山,斯科尔兹内和从柏林赶来的拉德尔花了几天的时间去寻找希特勒和戈培尔吹了半天牛皮的“国民堡垒”,但找到的只是运来补给品的马车和卡车,一两处钢筋水泥工事,已经早已生了锈的兵工厂机器而已。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斯科尔兹内悲痛万分,认为万事已休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