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明末阴雄 > 第222章 剿抚之争(4000字大章)

第222章 剿抚之争(4000字大章)

书名:明末阴雄 作者:多极世界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45:54

*** 感谢书友朱尚炳的秦国100起点币打赏,感谢刻心的月票。

张国臣继续道“再者,登州存有前登莱巡抚孙元化负责铸造的大量火器,都是花费了朝廷大量钱粮打造的,若是真的发兵剿灭,这些兵器恐怕就毁于一旦了,朝廷如何能白白蒙受此等损失?

以微臣之见,登州兵绝无造反之心,先前登州兵之所以攻打登州和黄县,现在又围困莱州,都应该归罪于山东巡按王道纯。

据微臣所知,当初陛下所下招抚圣旨,被那王道纯中途截留,以至于无法抵达登州,登州兵不相信朝廷招抚之意,这才继续作乱,但他们始终没有扯旗造反,微臣认为他们还是愿意接受招抚的!”

张国臣的话很合崇祯的心意,而且从他的分析来看,登州兵很可能还是愿意接受招抚的,至于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接受招抚,多半就是张国臣所的,王道纯截留了圣旨,导致作乱的登州兵不相信朝廷。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就对山东巡按王道纯大为不满,张国臣所的这件事情他也知道,而且对于事情了解的详细程度更高,也更面。

当初山东巡抚余大成是主张招抚的,现在想来,当时若是选择招抚,很可能这次兵变就会和固原,宁远,蓟镇等崇祯朝以来众多的兵变一样,短时间内被平息,闹不出什么大乱子。

兵变的原因大多是拖欠粮饷,这次的兵变多半也是一样的情况,按照以前的处置措施,补偿给作乱的登州兵一些粮饷,答应只要接受招抚后就可以既往不咎,安抚住他们不再闹事,等到事情稳定之后,将乱军控制起来,再问罪乱军首领孔有德和几个主要带头将领即可,砍几个脑也就完事了,甚至掀起的波澜还比不上宁远,固原那些兵变。

崇祯认为,这样的处置措施,在以前的诸多兵变中无往不利,往往能够快速平息兵变,对登州的乱兵肯定也很管用,如果那时候真的这么办,也不会闹出这么多事情来。

但是,中间出了个王道纯这么个变数,王道纯极力主张剿灭,不给叛军一丝活路,最后余大成在王道纯的劝下同意出兵,结果在青州被打的丢盔弃甲,一败涂地。

此战之后,乱军招降纳叛增加兵力倒在其次,不相信朝廷招抚才是最严重的后果,以至于山东巡抚余大成和登莱巡抚孙元两个封疆大吏派出信使招抚,乱兵都不为所动,甚至最后攻陷登州,孙元化畏罪自杀。

可以,事情闹到现在这个程度,余大成那个庸臣罪不可恕,王道纯也多少有些责任。

这倒还在其次,原以为调集天津,通州,保定三镇兵力前去威慑,再发一道圣旨招抚乱军,在朝廷大军的威胁以及圣旨的保证下,他们肯定会接受招抚,从而平息此时,没成想,朝廷发布的招抚圣旨,居然被王道纯给截留了,他仍旧是一心要剿灭登州乱兵。

虽然王道纯截留圣旨的时间,刚好在乱军攻陷登州了两天后,登州失陷的责任怪不到他头上,但是乱兵攻陷登州后,继续向西攻打莱州和黄县,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没看到这招抚的圣旨,不相信朝廷招安的诚意。

想到这里,崇祯很想把王道纯也革职拿办,下狱听堪,但是最终还是没有这么做,主要原因么,还是因为王道纯的办事能力很不错,而且一心为了朝廷,这些都属于好心办坏事。

虽然他率领抚标营和数千卫所军去青州剿灭登州乱兵,但是战败的主要原因还是怪不到他头上。

有关这次战事的奏报崇祯也看过,当时是山东巡抚标营参将陶廷鑨畏战怕死,想要率军逃跑,王道纯层厉声阻止,喝骂陶廷鑨,命令他不得撤退,要与乱兵战至最后一人,甚至还准备以文官之躯亲自上阵杀敌,没想到最后陶廷鑨胆大包天,让人强行绑了王道纯,率军逃跑。

如果余大成的抚标营战斗力不这么差,陶廷鑨不那么怕死选择率军逃跑,是不定也能一战平定乱军,这件事情也就了解了,但这个如果并没有发生。

青州战败之后,王道纯依旧坚守在距离青州五十里的临淄,四处调遣兵力和粮草,准备与乱军再战,后来乱军东进登州后,他配合青州知府钱良翰,清缴因为战败四散而逃,落草为寇的大量山东兵马,成效显著。

现在又驻扎在青州,负责维护各地的稳定,并且积极筹措粮草,等待着朝廷平叛大军的到来,算得上是一个有能力的忠臣。

其实,若不是钱粮的问题,崇祯也想和王道纯一样,将这股登州乱兵一打尽,一群乱兵四处劫掠,为祸地方,这些都是他崇祯皇帝的产业啊,被人抢了这么可能不生气。

但是现实条件不允许啊,现在建奴又在谋划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目标暂时还不明确,若是此时调用大量的兵力和钱粮去登莱平叛,建奴再次趁机入寇,拿什么去抵挡?

所以,道王道纯只是一心想着为朝廷解决问题,只不过不明白现在朝廷的困难,但是他的办事能力还是得到了崇祯的认可,崇祯并没有处置他,继续留在山东巡按任上,代替被围困在莱州的巡抚徐从治,处理其他四个府的事情。

但是,登州乱兵这事情,总归是要解决的,诚然,如张国臣所,乱军确实没有造反之意,目前的性质仍旧停留在兵变之上,但这么拖着仍旧不是个办法,万一拖得时间久了,事情变得更糟可就不好了。

崇祯从沉思中清醒过来,抬头看了看张国臣,发现他一脸希冀的样子,仿佛有什么好办法一般,开道“张爱卿对这件事情见解独到,看的很清楚啊,不知张爱卿对此事可有良策?”

张国臣正等着崇祯开呢,连忙道“圣上,微臣认为,眼下可以再下一道圣旨招抚乱兵,李九成孔有德两人已经自封了莱州总兵和山东总兵,皇上可以直接封赏给他们就是,再赏赐少许钱粮,以示朝廷的诚意,想必他们必定会被陛下感恩戴德,接受招抚。

这样一来,朝廷不光不需要调集大军和粮草去平叛,还能多出这许多兵力!若是陛下不放心,可以将他们调到陕西和山西去剿灭流贼,既能解决这次兵变,还能帮助洪总督早日平定流贼,一举两得啊!

至于这前往登莱宣旨的人选嘛,微臣不才,愿为陛下效此犬马之劳,必定为陛下办好此事!”

张国臣刚完,就听到宋贤又嚷嚷开了“住,无耻之徒。张国臣,别以为老夫不知道你打的什么主意。

你和那登州乱军贼首孔有德,李九成,耿仲明之流都是辽东人,想必之前就与他们有交情,那些贼首定然不会为难与你,无论事情成与不成,对你都没有损害,但是朝廷可就要白白蒙受损失了!”

然后转头对崇祯道“陛下,断然不可听此贼子胡!

微臣怀疑他收受了孔李二贼的钱财,才一心为他二人话,臣恳请陛下,将此贼子拿办下狱,严加审讯!

而后选派能臣,并从各地调集大军,围剿叛军,还山东一个安宁这山东乱兵不同以往的兵变啊,招抚之策断不可再行!”

崇祯彻底被宋贤激怒了,气的手足颤抖,张国臣的想到正合崇祯的意思,不光能够省出大量的钱粮和军队来应对未来可能到来的建奴入寇,还能快速平息此时,顶多就是朝廷服软,面子上不好看一点罢了,但是比起建奴再次成功入寇让他丢的面子,他还是愿意选择前者。

而且这些乱兵要是能为朝廷所用更好,不为朝廷所用,那就调去西北跟流贼作战去,反正死了也不心疼!

没想到,这个宋贤又开始搅局,什么实际建议都没有,却攻击刚刚提出好办的张国臣,看看人家张国臣,不光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还自告奋勇,前往山东办理此事,丝毫不担心陷入乱军之中,再看看你宋贤,屁用没有,就知道咬人。

想到这里,崇祯对宋贤怒目而视大声道:“朕闻为王者,视海内一家,封域之内皆为朕之赤子,登州兵马亦是朕的子民,你缘何非要赶紧杀绝。张爱卿一心为国,为朝廷出谋划策,解决难事,你提不出半点有用的建议,却攻讦于他,莫非以朋党之见?”

宋贤跪在地上,听崇祯以朋党相责,一张菊花般布满皱纹的老脸顿时涨的通红,自从明中叶以来,朝堂之上朋党相互碾轧,士大夫不论是非,只论亲疏,已经成为了朝中大害,从皇帝中出朋党这两个字来,一般的大臣恐怕已经吓得要昏死过去了。

但宋贤的性格极其倔强,这是许多御史的通病,听了崇祯的责备只是怒而不畏,他挺起胸脯高声答道:“陛下,臣前日疏中云招抚之计,乱军流窜,流毒山东,民怨沸腾,实在是为我大明社稷着想,为天下百姓着想,并非是为了那门户之见,相互攻讦。

臣二十年躬耕垅亩,中年方得出仕,今日已经五十有余。幸蒙陛下圣恩宽大,赦臣不死,得至今日之位,得瞻天颜。臣即竭犬马之劳,未必能报陛下圣恩于万一,若遇事缄默,知而不言,则何以报陛下,何以尽臣职?

前山东巡抚余大成乃是庸臣,他一力主张招抚,结果陛下也看到了,一抚而六城陷,再抚而登州失,三抚而黄县破,四抚则莱州围。

天下间岂有这等招抚之法?这不过是迁延时日,一旦乱军无所顾忌,发动力攻破莱州,西进再无阻碍,尽散钱粮招兵买马,而后十数万叛军攻城略地,此等载货祸较闻香教更甚,整个山东乃至中原,恐不复为朝廷所有了!”

上面的崇祯面无表情的倾听这宋贤的禀报,心中甚至不快,他已经打定主意要招抚了,而且主观上认为招抚能成,这宋贤这么不识趣,攻讦招抚之策。

崇祯坐在宝座上,见宋贤跪在地上满头白发,抗声直言,心中的怒气却是越积越大,不由得厉声喝道:“好,若是按你的不用招抚,那怎么办?用兵吗?哪来的饷银?哪来的粮食?你张国臣的法子不好,那你用什么法子?”

文武大臣见崇祯发怒,个个惊恐失色,都替跪在地上的宋贤捏了把冷汗,但宋贤素来以“文死谏,武死战”自诩,现在想着正是自己为人臣死谏的时候,心中没有生死顾虑。

宋贤倔强的看着金台上的崇祯,大声回答道:“陛下,大抵朝廷额定之兵,原有额定之饷。今兵多虚冒,饷多中饱。但求加以清理,认真实练,自可实兵实饷,何必担心无兵讨贼?

大明现在不是无钱无饷,而是少有清白奉公、认真做事的人,若是得其人,则利归公家若是不得其人,则利归私室,纵然搜尽百姓脂膏,亦无裨益。

微臣恳请陛下,择一能干之人,就近在直隶,河南募集钱粮,调集大军,一举荡平叛军

今日微臣不避斧钺之诛,冒死直言,还望陛下三思!”

崇祯听到这里,本已经按捺不住胸中的怒气,但他想到宋贤是御史,从宣宗时代开始,这些御史都以被皇帝打板子为荣,博得一个犯言直谏,不畏强权的好名声。

如果自己对其加以责罚,只恐后世在史书会对宋贤赞扬不已,反倒是自己留下昏君的恶名,这样的事情一般的皇帝都不愿意干,这也是为什么明朝后期,那些大臣们一个个都跟打鸡血一样,争抢着忤逆皇帝,抢着被打板子,皇帝一般情况下还得捏着鼻子忍下了,不处罚他们!

只得强自忍下胸中的怒火,对张献可道“你这些不过是些书生之见,朕岂不知道这些积弊,但眼下辽东兵事甚急,岂能容得山东再生事端?

张爱卿能不废一兵一矢,一钱一粮而抚平流贼,便是与朕与大明有大功的臣子,岂容得你百般攻讦?

如今正是多难之秋,大臣们正应和衷共济,才不负朝廷,还有朕的厚望。你这般攻击张爱卿,岂不是门户之见太深,失大臣体统!”

7***

免费小说,无弹窗小说网,txt下载,请记住蚂蚁阅读网w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