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明末阴雄 > 第587章 崇祯疯了?

第587章 崇祯疯了?

书名:明末阴雄 作者:多极世界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45:54

当然,他们之中有许多愿意继续参军,也就是加入天策军,那就是他们的个人意愿,同样能够享受到军属的待遇。

至于这些由军户改编成的民户以后的生机,也完全不是问题,基本上天策军掌控登州府的时候,就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把土改进行下去了,那些卫所军官的田地被分发下去,资产可以保留一部分。

大部分的卫所军官,已经在福山一战被天策军消灭,或者彻底震慑住了,后来解决吴安邦之后,也有一些负隅顽抗的,被天策军以雷霆之势肃清,所以这些工作进行的相当顺利。

而之后的事情就更简单了,经过了宋统殷的那一轮选拔,再加上政事堂第一期的毕业生历练了四五个月,根本就不缺基层官员,根据相应的位置安排合适的人手就可以。

剩下的,就看看他们自己的本事了,至于那些卫所的军官,只要

是身家清白,没有大的恶行的,孔有德也给了他们很多选择。

比如一部分有本事的,通过了天策军的考核之后,加入野战师,成为了基层的士兵或者军官,其余的也可以加入守备师,成为基层军官或者士兵,亦或者成为普通的百姓,务农或者经商都看他们自己的意愿,只要不违反相关禁令,他们做什么都行。

其中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比如原来鳌山卫的指挥佥事朱师穆,祖上在洪武年间是雷州卫的百户,第二代参与靖难之役,升任鳌山卫指挥佥事,结果传到他老爹那一代,居然想学着张居正当文官,不要这个指挥佥事了,到他这才重新捡起来。

不过由于他老爹的影响,他也只是拿着这个指挥佥事的官职,当做饭碗罢了,一心扑到科举上面,对卫所的事情基本上不管不顾,然而天分不高,考了两次都没考上举人,只是个廪生。

宋统殷居心官员选拔考试的时候,他担心会受到朝廷的清算,所以并没有参加,后来看到许多认识的同学朋友,都当上了官,他非常的后悔。当得知鳌山卫要改设县的时候,他没有放弃这个机会,于是就毛遂自荐,请求担任新成立的鳌山县的知县。

宋统殷对他进行了一番测试,觉得这是个可造之材,于是上报孔有德,孔有德也批准了,但觉得他在老家任职有些不妥,让他担任安东县的知县,虽然时间不长,但根据宋统殷说,准备朱师穆干的有模有样的。

像朱师穆这样的人,还有十几个,基本上都被安排到了适合他们的岗位,也不一定是当官,比如来自灵山卫的李天龙,擅长数算,于是就被安排到了辽宁商号担任账房。

此外,秦致远和宋统殷,都下发了鼓励垦荒的命令,按照这项命令,只要是百姓们自己开垦出来的无主荒地,在官府登记造册之后,将会成为他们自己的田地,同时免除前三年的税赋,好让他们放心的开垦。

不过,为了防止土地兼并卷土重来,他们还做出硬性规定,每人的土地设置了一个上限,也就是二十亩,他们可以通过垦荒,或者军功的方式获取土地,但绝对不允许超过这个上限。

一旦超过,垦荒的则由天策军出面购买,军功的则用金钱抵付,总之就是防止出现新的大地主阶层,毕竟原本的地主阶层还没有全部消灭。

随着登莱地区的局势稳定,盗贼和响马贼被基本消灭,各地的生产恢复也进行的相当不错,而在秦致远和宋统殷的带领以及各级官员的努力下,夏粮也就是夏季的税收也被收上来了。

不过这一部分并不多,莱州府的土改时间较晚,这次收税也就是登州复进行,范围也不是特别大,去除掉一些减免税收的部分,比如栖霞莱阳等地,因为闹响马贼受到影响的部分,以及分给辽东难民的土地,还有接近三百万亩土地要收税。

这年头,一亩土地的产量在二百到二百五十斤之间,按照定下的两成的税率,也就是一亩地收四十到五十斤的税,平均一下就是四十五斤左右。

三百万亩的土地,加起来就是一亿三千五百万斤的粮食,按照一石一百五十三斤算下来,就是十九万石,接近九十万石。

“九十万石!”

“九十万石!”

听到这个数字,孔有德也不由得两眼放光。

这可只是半个登州府的土地啊,甚至连半个都不算,整个登州府的土地有九百多万亩,这还只是三分之一啊,仅仅这些,就受到了九十万石的税收。

如此推算下来,两个府的土地加起来,如果全部按照这个税率征税,起码能收上来五百万石的粮食啊,即使军人家属的田地税率减半,也依旧能收到四百五十万亩以上的税粮。

进而推广到整个山东,整个大明,真的按照两成收税,恐怕一年能收上两三亿石的粮食,然而实际上连这个数字的五分之一都不到,偏偏百姓的赋税却远远不止两成,这些粮食都到哪去了?

对于这样的结果,秦致远都感觉有些震惊,他虽然知道这次能收到的粮食不少,但那只是纸面上的数字,当真的看到这些实实在在的粮食,饶是他也不由得欣喜若狂。

如果真的能够按照天策军的模式,明年的时候,登州府起码能够收到两百多万石的粮食,要知道这里面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当自己的能力得到认可,是一件多么让人兴奋的事情。

虽然现在地主士绅的土地暂不收税,但按照这样发展下去,孔有德肯定会在他们的土地上收税的,现在天策军的根基还不那么稳固,等再过个一年半载,相信这些地主士绅,就是天策军案板上的鱼肉,想怎么料理就怎么料理。

等到明年的时候,天策军手头的粮食,将会非常的充裕,等到那个时候,很多事情就能推行下去了,比如从中原招募流民,扩充治下的人口。

当获知这个消息之后毕懋康和宋统殷都专程来到登州城看一看,手头的事情暂时也都放下了,单单在一个府就收到这么多粮食,他们觉得相当的不可思议。

当亲眼看到仓库里面堆积如山的粮食,还有账册上各州县运来的粮食,他们是被彻底震惊了,没想到这居然是真的,居然真的能够收到这么多的税粮,而且这还只是登州府一半的土地收到的。

“哎,要是大明的每个地方都能如此,何至于有如此多的流民呢?他们有口饭吃,何至于起来n呢?”

宋统殷对此的感慨最深,他就是因为流寇的问题,才被朝廷罢官回家的,进而受到孔有德邀请,两人一拍即合,才担任的这个莱州知府。

流寇问题,说白了就是粮食问题,那些流寇又不是天生反骨,非要起来n,这可是诛九族的大嘴,不是谁都承受的起的,他们只是单纯的没有粮食吃,活不下去了,只能选择n这条路,以求苟活罢了。

朝廷剿灭流寇,那是剿灭了一波,又起来两拨,剿灭了一万,又冒出来两万,简直没完没了,这里面除了大面积的天灾之外,就是了。

明明知道西北遭灾,百姓连糊口的粮食都没有,结果朝廷的三饷却没有停,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赋税,将他们最后赖以为生的口粮也夺了去,与其被饿死,索性就起来n,至少还能多活几日。

而朝廷对此,虽然有赈灾措施,但运来的赈灾粮是杯水车薪,有些时候明明流贼已经愿意接受招抚了,但赈灾的粮食只够一两个月,等到粮食吃完,他们再次重新反叛。

“单单半个府的粮食,就够百万流民一年的果腹之粮,这要是大明的每个府都推行下去,何至于闹出如此的多的流寇啊!”

“是啊,献征!大明的兵士一年也不过消耗两石银子,最多一个布政使司的税粮,就能养活数百万的大军,荡平只有区区十万兵力的东虏根本不在话下,何至于让东虏为祸十数年啊!”

毕懋康担任山东巡盐御史的时候,宋统殷刚好是山东按察副使,同场为官,加上理念也接近,所以交情不错,现在又都在天策军效力,共同语言很多。

他们都明白大明朝的弊病很多,事实上还在大明朝做官的时候,两人就不止一次上书朝廷,痛陈弊病,并且提出了一些看起来不错的改革方案,但都石沉大海。

现在,他们最想看到的局面,却在登莱这块地方上演了,让他们心头都有些不是滋味。

“二位前辈,现在大明朝已经是积重难返了,想要靠着朝堂上少数的有远见,有良知之人,恐怕是无力回天了!大明朝现在就是条两百多年的船了,已经到处是窟窿,虽然有些工匠在努力的修修补补,但也只能挡住一时,现在外有鞑虏,内有百万流民,估计大明这条破船,是撑不住多久了!”

说到这里,孔有德便没有继续往下说,宋统殷和毕懋康都是聪明人,听的出来的他的意思,既然大明这条船注定要沉,与其跟着一起沉没,不如重新造一条船,让破船上的人,能够活下来。

尽管他们知道,天策军继续发展下去,很有可能取大明而代之,但是让他们现在彻底的站到朝廷的对立面,推翻大明朝廷,他们却是做不到的。

毕竟都是五六十岁的人,有些观念并不那么容易改变,他们还是没办法做出这样的决定。

孔有德也不急,相信自己潜移默化的对他们施加影响,再加上看到登莱之地蒸蒸日上,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相信他们会慢慢的想清楚这些的。

“大人,有重要情报!”

就在这个时候,一名警卫匆忙的走了进来,将一封情报递给了孔有德。

“从来传回来的情报?”孔有德接过来,边拆边问道。

“大人,是从北直隶传回来的!”

听他这么一说,孔有德就明白了,多半是明军的第二n规模进攻开始了,这封情报,应该就是这方面的信息。

李耀杰护送完徐尔斗他们之后,回来的时候,沿途安排了一些人手当斥候,负责侦查明军的调动情况

算算时间,从他登陆胶州湾到现在,已经过去二十天了,明军相应的战备工作,应该也已经完成了,换防的队伍也都到位了,关宁军和边军应该也开始集结了。

拆开一看,刚刚还一脸喜悦的表情,顿时荡然无存,一脸凝重。

这上面只有一个信息,可以说是在他的意料之中,但也在意料之外。

意料之中的是,明军确实已经开始集结了,准备第二次大规模平叛,集结地点在天津。

这点孔有德并不意外,根据现如今的大局,朝廷不进行第二次平叛才不正常,外部的鞑子暂时没有什么威胁,宣府外面的林丹汗也被赶跑了,边防压力没那么大,可以腾出不少军队用于入关作战。

而内部,尽管范景文在招远大败一次,但李九成被全部消灭,耿仲明部又被重创,只剩下他孔有德一人,再加上白莲教也在青州府闹腾,那么派出以关宁军和边军为主力的平叛部队,配合莱州城的范景文余部,一次性肃清青州莱州登州三府,是很正常的操作。

所以,朝廷出兵并不让他意外,真正让他吃惊的是,朝廷派出的军队数量,将会达到一个相当恐怖的数字,一个让天策军也难以对付的数量。

这封情报是五天前,也就是月十一日的时候发出来的,请报上说,从月初开始,明军已经开始在天津卫集结,第一批到达的明军是原本驻扎在山海关的关宁军,人数差不多万人。

紧接着的三天时间,又有一万关宁军抵达,此外,还有千宣府的军队,六千昌平的大军,蓟镇的一万大军,密云的九千大军,还有其他的一些军队,比如两千神机营,两千神武右营等等,林林总总的军队加起来接近六万人。

这还不算,根据情报所说,还有源源不断的军队在抵达,他们收集了一些从北边的商贩得来的消息,还有更多的兵马再朝着天津进发,据分析,这次朝廷集结的军队,至少超过过十万人,甚至可能达到十二万。

十万大军!

甚至十二万大军!

崇祯疯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