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明末阴雄 > 第615章 谢三宾的野心

第615章 谢三宾的野心

书名:明末阴雄 作者:多极世界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45:54

分析了一番谢三宾的话,在结合自己对兵事的一些了解,刘宇烈对分兵一事较为赞同。

旋即开口道“象三你赐宴有理,那孔贼不按常理行事,不得不防,确有必要分出兵马监视,以防其趁着大军攻城期间,前来滋扰生事!不过这分兵出击,需有一员得力大将,以象三看来,何人能当此重任?”

“如果督师不嫌弃,下官原为督师分忧,自荐率一营兵马东进,防备孔贼!”

这个时候,谢三宾的真实目的才显露出来,他要的就是兵权。

大明以军功为重,文官想要获得封爵,无一不是靠军功,开国之初的不算,后来的一共也就出了三位,正德年间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的王守仁封新建伯,英宗时期击破瓦剌,三征麓川的王骥封靖远伯,宪宗时期三次出塞,收复河套的王越被封威宁伯。

这三个,无一不是靠着巨大的军功获得爵位,谢三宾也是有野心的人,虽然没有心比天高的妄图封爵,但他也想封疆入阁,名垂青史,这次随军出征就是个好机会。

然而这次出征,刘宇烈把持着军权,他的身份更像是一个幕僚,而不是副手,如果能够带兵单独行动,那就有机会获取军功了。

对于谢三宾的想法,刘宇烈多少能猜到一些,但现在他手头能用的人真不多。

高起潜那个死太监不说有没有能力,就他那阴阳怪气的说话方式让他看着就恶心,自然不可能把这事交给他,其余的要么是资历不够,要么是他觉得不靠谱,想来想去也就谢三宾合适一些。

这些天来,跟谢三宾的交谈中,能看出此人不是庸才,能够独当一面。

斟酌再三,他缓缓开口道“既然象三愿为本督分忧,那此事就交由象三负责,至于象三所说一营兵力,我看还是太多少了,那叛军毕竟不是乌合之众!本督与你三营兵马,关宁军抽调两营,再加上神机营一营,象三以为如何?”

谢三宾喜出望外道“多谢督师成全,下官必定不负督师期望!”

这三营兵马,可不同于天策军的一营两千人,或者普通明军的一营一千人,而是一营五千余人。

∝宁军的编制,和普通明军不同,普通明军的营官一般也就是个千总,再高点也就是守备,游击都相当少,但关宁军的营官基本都是参将级别。比如祖宽,他所率领的五千兵马,其实就是一个营。

神机营虽然叫营,但实际上下辖多个普通营,兵力也一直在变化,现在的神机营下辖五个营,每个营兵力在五千到六千之间,合计接近三万人,这次平叛,就出动了两个营。

也就意味着,谢三宾能够拿到一万五千到六千人的军权,对于他来说,足够干一番大事了。

拿到刘宇烈的许可之后,谢三宾便开始忙活起来,会见各营将领,为实现他的野心开始谋划,他的目标可不仅仅只是牵制天策军,他打算利用手头的兵力,消灭一部分天策军,至少要拿下昌乐和寿光才行。

第二天一早,谢三宾便带着三个营的军队,绕过青州城,朝着东边进发,直奔潍县。

整个山东从地形上,是中部突起,以泰山山脉,徂徕山脉,鲁山山脉为主的一些列大山,将济南府和青州府拦腰截断,西南西北的兖州府和东昌府则基本都是平原地带,东部的登莱二府则是以大泽山,牙山,昆嵛山为主的丘陵地带。形成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形大势。

而青州潍县一带,则称得上是扼守通往登莱和青州南部的门户,想要进入登莱地区,无非就两条可选,一是从南直隶北上,或者兖州府东进,从临沂,诸城,高密一县前往平度。

现在南直隶的兵力,大多集结在南京城,处理孔有德留下的烂摊子,就算能出兵,也只能分出少量兵力,而南部通道较为狭窄,也有天策军两个守备营驻守,并无大碍。

另一条则是沿着‘渤哼廊’东进,这也是明军东进登莱的唯一通道,除了这条路,根本没有适合大军通行的道路。

当然,山间也有一些盘山小道,但那只是供普通百姓勘察探亲的道路,对于动辄数万的大军来说,根本就走不通,不说数万大军如何保持联系,但就是那些战马,辎重,就没法运过去。

这条‘渤哼廊’,也并非是一路通途,事实上,莱州到青州之间,有四条河流,从西往东依次是巨洋河,潍河,胶莱河,沙河,都是由南到北走向,汇入渤海。

最开始的时候,孔有德是打算以胶莱河与潍河之间的潍县和昌邑为依托,再配合潍河阻击明军,但侯八让出了昌乐和寿光,也就意味着多了一道防线,寿光和昌乐都在巨洋水到潍河之间。

孔有德也就将主力调派这这里,在这里组建了防线,同时在在巨洋河沿岸适合渡河的地方,都建立了相应的防线,依次阻击明军。

九月七日中午,经过一天半的行进,谢三宾带着吴襄,靳国臣,还有手底下的一万五千兵马,来到了巨洋河西岸。

这一路走来并不顺利,在他们行动的同时,刘宇烈也率领主力出征,与青州城外各个据点,山寨,营盘的白莲教军队发生激战,白莲教的乌合之众根本抵挡不棕宁军的进攻。

不到一天的时间,青州城外的白莲教,已经全部被驱逐或者消灭,城外没有了白莲教的威胁,但他们仍旧不断地受到骚扰。

天策军的骑兵,就像是黑夜中的狼群一般,伺机游荡在大军周围,一旦找到机会,便冲上来咬一口,干掉几个或者十几个士兵,然后扭头就跑。

虽然相对于近一万六千人的大军不算什么,但对于士气的打击可一点都不小,谁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死在下一次袭击中,这些天策军的骑兵,总是神出鬼没,往往派人上去追,非但追不上,还会遭到其他骑兵的袭击,只得狼狈逃窜。

不得已,谢三宾只能分出大量的侦骑,不让天策军的骑兵有机会靠近本阵,效果的确是不过,本阵没有收到什么威胁,但遭殃的就变成这些侦骑了。

虽然同样都是骑兵,但天策军的骑兵就在远远的射击,隔着三十四丈,甚至更远的距离对他们展开射击,打完就跑,他们还追不上,如果穷追不舍,说定就近了埋伏圈,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

他们手里却只有三眼铳,不足十五丈的射程,对天策军毫无威胁,虽然神机营也有鸟铳,甚至重型鸟铳,也就是斑鸠脚铳,但仍旧和天策军的火铳不在一个档次,而且大口径火铳也不适合骑兵使用。

这一天半的时间里,他们已经陆陆续续损失了三百多人,天策军的损失还不到他们的一成

这个时候,谢三宾也没有之前的意气风发,这打仗真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但既然自己要来的差事,只能硬着头皮赶下去。

来到巨洋水河边,发现这一段的河道虽然不算宽,只有不到五丈,但水流却特别急,而且河水较深,想要搭建浮桥难度不小,泅渡的难度更大。

可以看得出来,河道上面原本是有一座桥的,但现在只剩下两岸的桥墩,桥已经被天策军给彻底毁掉了。

谢三宾也有些着急,现在才中午,在此地扎营并不实际,就算要扎营也得等过河之后再说。

对于这些没什么经验的他,只得询问吴襄道“吴总兵,眼下大军被这条河挡住了去路,依将军之间,该当如何处理?”

吴襄上前一步拱手道“谢抚台,依照下官来看,这条河绵延数百里,水情必然各有不同,倘若派遣部分兵马搜寻,兴许能找到河浅水缓之地,到时大军便可渡河!”

吴襄正值壮年,四十岁上下,身高六尺,膀大腰圆,一身兵甲,看起来英气逼人,但从面向来看,定然是一员猛将。

但他现在的表情和动作,却与此格格不入,身为正二品的山海关代总兵,却在谢三宾一个区区七品巡按御史面前低声下去,还要看谢三宾的脸色行事。

其实说来也不奇怪,自土木堡之后,大明的武将地位是一降再降,文官的quán bǐng也是一增再增,像普通的地方官员还好,只要不是跟武将同一地共事,没有利益关系没法要挟武将,有点胆气的武将不买他们账也很正常。

但类似监军道,兵备道之类的官员,哪怕是五品六品甚至七品的匈,也能拿捏正二品的总兵,袁崇焕矫诏擅杀毛文龙,也有这一方面的原因,你区区一个粗鄙武人,就算加了左都督也是粗野莽夫,居然不买我这个三甲进士,蓟辽督师的账,不把你治的服服帖帖,老子以后还怎么带兵?

吴襄在谢三宾面前如此低声下去,跟谢三宾另一个身份脱不开关系,他可是刘宇烈的副手,崇祯皇帝钦点的,代表着皇帝的意志。

此外,吴襄自己屁股也不干净,去年的大凌河之战,他的大舅子祖大寿被皇太极围困在大凌河城,他从锦州出发,带着一万多军队增援,途中遭遇阿济格的阻击,双方大战一场,吴三桂退却。

五天之后,他再度率军增援,此行的还有锦州兵备道张春,副总兵宋伟等,率兵四万奔赴大凌河,于大凌河西边数十里遭遇鞑子,杀鞑子副都统绰和诺、备御多贝。

一天后,鞑子军以骑兵出击明军,吴襄兵先败,率先带着手底下近两万兵马逃跑了,根本不管其他友军的死活。

张春带着本部兵马收拢溃兵,但终究收拢不到万人,而后扎下营盘营,当时没有月光,而且风向朝向鞑子军队营地,张春纵火,风顺火炽,又杀死后金军佐领卓纳、管武备院事达穆布、二等轻车都尉朱三、佐领拜桑武、骑都尉尼马禅、护军校爱赛、云骑尉瓦尔喀。

天上突然下起了暴雨,风向也发生了逆转,导致火器没办法使用,鞑子趁机发动攻击,宋纬抵挡不住,最终战败撤退,张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被鞑子抓获。

然后吴襄就因为临阵脱逃,被朝廷问责,因为此次战败,完全就是他所部率先逃跑导致的,如若不然,张春所部也不至于被他连累的溃败,大凌河之战也不会以惨败收场。

但问责归问责,关宁军树大根深,跟朝中诸多大臣都有关系,最后疏通一番,给了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仍以山海关总兵一职统兵,参与此次平叛,将功赎罪。

所以他很担心再出现纰漏,再加上儿子吴三桂前几天打了个大败仗,带着几十号亲兵逃了回来,他更是担心,好不容易说动刘宇烈和谢三宾不追究此事。

现在他在谢三宾面前,姿态摆的格外低,对谢三宾是有问必答,言必称‘抚台’,拒谢三宾是巡按而不是巡抚。

对于吴襄的建议,谢三宾也觉得不错,当即让吴襄派出两百骑兵,兵分两路沿着巨洋水河上下游搜寻,以期找到适合渡河之地。

半个时辰之后,就有一名军官飞奔而回,向谢三宾禀报道“禀谢大人,末将等人在下游十五里处,寻找到一浅滩,河水尚不及马腹,宽度有近二十丈,属下已派人渡河试探,来回三次均没有问题!附近有一个村落,末将派人询问得知,此处水深一向如此,即使遭遇大雨也不过没及脖颈,干旱士气不到膝盖!”

听到这话,谢三宾大喜道“真乃天助我也,既然有此渡河之地,大军当迅速渡河!吴总兵,传来下去,全军沿河南下,到那渡口渡河!”

此时那个军官又开口道“谢大人,此处虽然易于大军渡河,但河对岸三里左右,却有敌军营地,属下等并未遭遇敌军,不知敌营虚实,属下已经派人盯着他们的动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