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明末阴雄 > 第705章 征讨不臣

第705章 征讨不臣

书名:明末阴雄 作者:多极世界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45:54

根据他的推测,这件事情很可能是朝鲜国内的亲金派所为,指望着通过消灭自己所在的使团,打消亲明派的念想,而且根据那些亲金派的位置,这样操作的可能性很大。

首先,训练都提调是李兴立,就是一个铁杆亲金派,这个职位相当于大明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己巳之变的时候,马世龙就担任过这个职位,统领所有的勤王兵马。

而李兴立作为李政变上台的功臣,深得重用,这一次出征日本,除了李的五卫都总府,五军营,内三厅等中央直属兵马,所有的地方性军队都归李兴立调遣,而李立时的全罗道节制使,也归他节制,尽管中间还隔着兵马防御使,兵马节度使,但李兴立对李立时下达命令还是没问题的。

此外,朝鲜的领议政金,也是妥妥的亲金派,朝鲜除了六曹仿自大明的六部外,也根据大明的内阁,建立了自己的议政府,位于六曹之上,属于国王的辅佐机构。

而领议政,就是议政府的老大,相当于大明的内阁首辅,权力极大。

此外,六曹,五卫都总府,司宪府,司谏院等机构,也都由大量亲金派存在,与亲明派分庭抗礼。

而李,即使没有亲自参与策划,也是默许的状态。

至于他的想法宋统殷也能猜测,他并不想将军权交出去,而且对天策军参与战争有些抗拒,所以亲金派策划这次袭击,他也没有阻止,打算借此试探天策军的战力。

因为丁卯胡乱,朝中亲金派实力大涨,而李也被阿敏和岳托给打怕了,加上大明在与后金作战中表现糟糕,使得他很倾向于后金,但这两百多年来,朝鲜一直侍奉大明,思想一时半会转变不过来了,所以变得摇摆不定。

如果李立时能够率军将使团消灭,证明天策军战力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强大,吹嘘的成分居多,他就会直接倾向于亲金派。

而如果使团抗住进攻,他可以辩解是李立时私自发动叛乱,然后将其抓起来斩首,再借此除掉几个亲金派的大臣,重回大明怀抱。

只不过事情的发展超过他们的预计,天策军的实力远比想象的要强大,直接就把李立时所部歼灭,他们插手的机会都没有。

……

一天之后,宋统殷发回的情报,被送到济州岛,而第一和第三舰队刚好抵达济州岛。

“简直是欺人太甚,好你个李,跟你做买卖你不乐意,既然你活得不耐烦了,我成全你。”望着宋统殷发回来的信件,孔有德怒不可遏。

徐文仪和李明达有些疑惑的问道“大人,究竟出了何事?”

孔有德将情报递给徐文仪“你们自己看看吧,李太过目中无人,直接派兵进攻驿馆,倘若不是我特地派了一个大队的突击队,恐怕到现在我们的人都死完了,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

李明达也愤怒到“这,确实欺人太甚,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是古已有之的惯例,而今朝鲜未曾与我们交战,却意图杀死大人派去的使者,其心可诛。”

孔有德仰天长叹道“原本还以为李会识时务,配合咱们的行动,却不想居然如此不识抬举,既然如此,咱们东征剿倭之前,先征讨不臣吧!”

徐文仪有些疑惑道“大人,咱们真的要对朝鲜用兵吗?现在对朝鲜发动战争,恐怕不是一时半会能结束的,很可能会耽误接下来的作战任务啊。”

“磨刀不误砍柴工,先把朝鲜的事情解决了,咱们再去打日本不迟,而且朝鲜离日本更近,物资补给和军队调动也更为方便,倘若没把朝鲜问题解决,以后的掣肘还多着呢。”

随后,孔有德正气凛然的说道“绫阳君李身为朝鲜臣子,不顾伦常,悍然发动政变,囚朝鲜国王李珲,窃居大为,自立为王,此乃滔天大罪,人人得而诛之。我大明身为朝鲜宗主国,自当拨乱反正,讨伐不臣。”

“传令下去,征讨逆贼李,就在此时。全军进攻,直攻釜山。”

对于孔有德的决定,众人都是支持的,这事儿确实让人气愤,现在大家都是天策军的人,荣辱与共,哪怕被攻击的是宋统殷,但宋统殷代表的是天策军,朝鲜人根本不把天策军放在眼里,这谁能忍啊。

同时突击队与朝鲜军队的交战,也直接暴露了朝鲜军队的实力,突击队再没有动用重炮的情况下,轻易击溃四倍有余的朝鲜军队,其实力还不如普通的内地明军,说不好听点,连王洪的天津兵都要比朝鲜军队能打。

推算下来,以第一舰队第三舰队,以及搭载的叶赫师,还有海军突击队,对付朝鲜还真么没多大问题。

孔有德又和海陆军的几个主要将领,对行动计划进行了一些商议。

根据作战计划,第三舰队分出一半战舰,加上突击队的一个营,由李明达亲自率领,北上江华岛,而其余战舰,全部,直奔釜山,活捉李。

此外,还传令给驻守登州的程希孔,让他派出四个营的陆军,乘坐运输船前往仁川港,协助李明达完成任务。

朝鲜的军队本来就不多,满打满算能凑齐十五万人就不错了,一部分要留守汉城,一部分已经用在对日本作战的战场上,还有其他各地都要兵马守备,釜山的军队数量充其量也就四五万人,孔有德不担心打不过,倒是担心李跑了。

毕竟朝鲜国王,逃跑技术都挺不错的,当年丰臣秀吉攻打朝鲜,李那逃跑速度不是盖的,一路从汉城跑到鸭绿江,而今的李作为李的孙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逃跑技术更胜一筹。

李夺权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天气四年,麾下大将李适因为战功分配不公,发兵攻打汉城,李对此毫无防备,而且李适麾下的兵马,是当初李上台政变的主力,前方军队根本抵挡不住,一路势如破竹,十天的时间,就从平安道一路杀到平壤,直逼汉城。

李逃跑的也很果断,李适攻下开城的消息传来,他就组织宗师和后宫,子女等向南撤退,只用了四天时间,就从从汉城逃到南边二百多里的公州。

三年之后,阿敏率三万大军进攻朝鲜,李又在阿敏抵达之前,一路逃到江华岛,阿敏没船过不了海,李才算暂时安全。

而李明达所部,以及要程希孔派的四个营,就是为了防止李逃跑,而做的后手准备。

至于驻扎在铁山,皮岛,义州一带的许尔显所部,暂时不需要调动南下,他们的任务依旧是骚扰阿巴泰,同时密切关注鞑子的动向。

随着命令逐一下达,在济州岛补给了淡水和食物的舰队,再次启程,浩浩荡荡的向朝鲜杀去。

此时,釜山港的驿馆内,宋统殷也在积极备战,他收到了孔有德传回来的命令,就忙活起来了。

其实没收到命令的时候,依照他对孔有德的了解,朝鲜玩了这么一出,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孔有德都忍不了,绝对会在征伐日本之前,先来收拾李一番。

既然他已经加入天策军,就得为天策军尽心尽力,按照他的预估,海军的舰队大概还要两天时间才能到,在此之前,如果能够守住驿馆周围的这一片区域,到时候登陆作战将会顺利很多。

而且,宋统殷本人也很恼火,这事儿放谁身上都不会高兴。

尽管那一晚战斗很顺利,除了两百多朝鲜士兵跑的太过分散,没能追上外,其他的全部都被斩杀或者俘虏,但不代表天策军没有伤亡。

壬辰倭乱之后,朝鲜军队也效仿日本军队,将鸟铳厅扩大为火器都监,开始大量装备鸟铳,毕竟当年被铁炮打怕了。

李立时所部,虽然只是地方不对,但鸟铳的装备比例达到四成,算起下来也有千把支。

当时突击队在开火,他们也在射击,哪怕鸟铳的射程,精准度,威力,装填等全方面被天策枪碾压,但如此大的数量,误打误撞也能打中一些。

战后经过统计,突击队一共阵亡八人,受伤十五人,虽然比起朝鲜军队伤亡可以忽略不计,但天策军的人,可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了。

然而,到现在为止,李都没有亲自出面,只是让崔鸣吉一趟一趟的跑,除了一遍又一遍的用那些漏洞百出的说辞搪塞外,根本没有任何实际

甚至于,金居然要求将这些俘虏交还给他们,由他们自己处置,这让宋统殷怎么能忍。

朝鲜,区区一个藩属国,也敢如此无礼。

至于周华和袁亮,都对孔有德忠心耿耿,既然孔有德下令进攻朝鲜征讨不臣,他们也乐得其所,根据宋统殷的安排,进行紧密的布置。

他们的任务其实也不算重,就是在港口坚守两天,等到孔有德亲率主力舰队抵达,登陆釜山港,直接攻击釜山城。

……

江华岛,传灯寺。

五月上旬,已经进入初夏时节,天气渐渐炎热,虽然不如盛夏时节那般酷热难耐,但正午时分,仍然让人难以消受。

但此时在,传灯寺的一个院子内,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依旧在院子里忙活,是不是拔起一株野草,又或是将被风吹到的麦苗扶起来。

忙活许久,他才有功夫擦一擦脸上的汗水,看着这一片两三亩的麦田,脸上也浮现出一丝笑容,再过一个月,这些麦子就能收割了,今年的口粮就走了。

此时,背后一个清脆而欢快的声音传来“父王,我刚刚在树上发现一个鸟窝,晚上我们可以煮鸟蛋吃了。”

这个声音让老人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度的惊骇,吓得他连手上的锄头都掉了。

好不容易缓过来,他连忙扭头,将背后那十三四岁的少女嘴巴捂住,恐惧的说道“说了多少遍,以后不许再提这个,如果让外面的人听到,我们父女俩都会没命的。”

小女孩有些不高兴的低声嘟哝道“可是,为什么不能说啊?父亲你本来就是王啊,叫父王怎么了?”

“现在的王,已经不是你父亲我了,现在坐在王位上的,是你的堂兄,如果让他听到你刚才的话,他会杀了我们的!”

老人的声音有些颤抖,而且身体也在不由自主的抖动,

小女孩有些疑惑道“既然是一家人,为什么堂兄不来见我们呢?还有,他为什么要杀我们?”

“这个,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那个时候你才四岁,还什么都不知道……”

老人望着天,说着说着,不禁陷入了沉思,回想以前那王权在手,号令群臣的时光,那个时候,何时需要像现在这样,如同一个农夫,需要担心今年的收成,害怕入冬之后饿肚子。

没错,这个满头白发,格外沧桑的老人,就是朝鲜曾经的王--李珲。

不过现在,他只不过是李的阶下囚,能活到现在,已经是他的运气了。

当初李珲的侄子李发动政变,推翻了李珲的政权,将他的亲信大臣全部诛杀,而李珲本人也被抓获,带到庆运宫。

当时他的庶母仁穆大妃,因为当年被李珲囚禁,为了泄愤,要求将李珲处死,好在被群臣劝阻,不过随后仁穆大妃以先王的名义颁布教书,谴责光海君废母杀弟、大兴土木和背叛明朝等罪行,废黜王位,并命李继位。

尽管李已经被废,押送到江华岛囚禁,但仁穆大妃对他仇恨难消,在废位教书之外又开出三十六条罪状,加上了气死宣祖、通奸父妾等罪名,上书大明,从外还在给明朝的奏文中加入“早加刑章、以谢人民”之语,企图请求明朝处死光海君,不过被领议政李元翼劝止。

其后,大明多次过问李珲的情况,加之袁可立曾欲举兵渡海征伐李这个逆臣,虽然后来取消行动,但李还是相当害怕,也没敢杀掉李珲。李珲就这样苟活了下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