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明末阴雄 > 第792章 大战将临

第792章 大战将临

书名:明末阴雄 作者:多极世界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45:54

再者,便是扩编汉军旗和蒙军旗了。

各牛录的男子,自十岁开始便要接受考核,三年一次,有点类似于大明的武举,通过一次便可成为步甲,也就是大头兵,继续通过便可成为地位更高的马甲,至于红巴牙喇,白巴牙喇,不但需要考核,还需要足够的战功和首级才行。

一般一个牛录中,巴牙喇多不多十余人,少不过数人,对上普通明军,以一敌十有难度,但以一敌三还是没问题的,而且一旦聚集起来,十来个巴牙喇联合作战,击溃百人的明军也不在话下。

而这样的精锐战士,在面对天策军时,却倒在了只用两三个月便可训练出来的火铳兵面前。

面对天策军这样军队,光发展火炮是没用的,否则就算一个换一个,大金国也耗不起,所以必须增加军队的数量。

而大金国满人的数量就这么多,除了把余丁也带上参战,就只能从汉人和蒙古人身上想办法了。

现在生活在大金国的汉人其实不少,原本的辽民,加上崇祯二年掳掠而来的汉人百姓,总数有一百多万,不过大部分都分给了各旗的旗丁,作为农奴。

于是,部分汉民便被挑选出来,编进了汉军旗,用于汉军旗的扩编。

这些原本被奴役的汉人,面对翻身做主人的机会,自然是争先恐后,唯恐被别人抢先了就没自己的机会了。

要知道,在后金,满人和旗人并不是一回事,旗人只是满人的中贵族阶层,也有很多满人只是平民身份,还有不少也是包衣,这年头可没什么民族认同感,民族主义的东西,只要是包衣,关你事满人还是满人,都只是奴才罢了。

而汉军旗的旗人,地位虽不如满八旗的旗人,但可比那些满人平民,包衣高多了,辽东汉人趋之若鹜也就不奇怪了。

至于将领,则都是归顺后金的明军将领,他们本就有一些自己的兵马,再把这些编入汉军旗的汉人们划分到他们旗下,不但实力大位扩充,地位也显著提升,自然更加的卖力。

蒙军旗,差不多也是一样的,其实后金本就有七八十个蒙古牛录,只不过都归属满八旗麾下,现在拎出来独立建制,再编入一些新的牛录,又有了一大批生力军。

现在的汉军旗和蒙军旗,各有四旗,也沿用了满洲八旗的名称,不过不分镶和正,比如如红旗就称为汉红旗或者蒙古红旗,各旗只设固山额真与梅勒额真,不设旗主。满洲八旗里面,旗主都是兼任固山额真的。

其中,汉黄旗固山额真祖泽润,汉红旗耿仲明,汉白旗石廷柱,汉蓝旗马光远。

此外,还有张存仁,刘天禄,祖可法,孙得功,鲍承先,高光辉,方献可,张洪谟,王子登,魏望侯,徐得功,宋国辅等一大批汉人将领,担任梅勒额真,甲喇额真等职务。

耿仲明自不必说,去年五月,范景文一举歼灭李九成,耿仲明被围困在莱州城北的虎山,当时孔有德正在清缴莱州境内的匪患,根本来不及救援他,面对范景文的猛攻,以及内部的分裂,他最后带着王子登,魏望侯,徐得功,宋国辅等人,以及麾下的万余将士,想要走海路逃回登州。

结果路上遭遇尚可喜率领的东江水师截击,大战一番后,又遭遇强风暴,躲过风暴之后,飘到了双岛,经过一系列的事件,最终投靠了皇太极,这次成了汉红旗的固山额真。

马光远原本是建昌参将,崇祯二年皇太极入寇之时,负责镇守永平,面对鞑子的猛烈攻势,眼看根本抵挡不住鞑子的进攻,在一番劝降之后,马光远率本部兵马投降。

石廷柱原本是广宁守备,天启二年的关宁之战,由于督抚不和,致使面对努尔哈赤的进攻,展现全面崩溃,大军溃败之后,驻守广宁的石廷柱也独木难支,也就降了后金,而且广宁之中,还有孙得功,鲍承先,高光辉,方献可,张洪谟等一大批明军游击,参将等投降。

而祖泽润,正是祖大寿的次子,前年大凌河之战,被围困在大凌河城三个月,张存仁,刘天禄,祖可法,祖泽润等人随祖大寿出城投降,结果祖大寿骗了皇太极,逃回锦州,但祖泽润等人却依旧得到了皇太极的厚待,汉军旗扩编四旗之后,他就成了汉黄旗的固山额真。

按照时间顺序来说,以石廷柱为首的汉白旗部将,归顺的最早,大都是天启年间,包括沈阳,辽阳,铁岭失陷之后投降的辽东部将,还有广宁之战后,关宁巡抚王化贞一路逃到山海关,自义州、平阳桥、西兴堡、锦州、大凌河,一直到山海关关城外面的碣石堡,沙河堡,数十座城池全部丢失,被抛弃的明军要么战死,要么沦为俘虏,愿意归顺后金的,都被编入了石廷柱的汉白旗。

而以马光远为首的汉蓝旗,大都是崇祯二年,己巳之变时归顺的明军将领,那一战明军毫无准备,以至于前期一败涂地,等到山东,山西,河南,四川,湖广的勤王兵马赶到,局面才算好转,不过那些主动或被动投降的明军将领,也基本没什么回头路了,跟着鞑子出关,一条路走到黑。

而以祖泽润为首的汉黄旗,大部分都是崇祯四年的大凌河之战后,随同祖大寿一同投降的旧部,以及其他一些主动或被动归降的关宁军将领。

耿仲明这个汉红旗,大都是去年,也就是崇祯五年,随耿仲明一起从莱州湾出海,遭遇风暴后存活下来的,再就是天策军与后金争夺东江镇之时,少量选择投靠后金的东江镇将领。

蒙红旗固山额真恩格图,蒙黄旗固山额真阿岱,蒙白旗固山额真硕拓,蒙蓝旗固山额真苏纳。

与汉四旗不同,蒙古四旗的统领都是满蒙混编的,以四个固山额真为例,恩格图是蒙古科尔沁部的,硕拓是代善的次子,岳托的弟弟,阿岱是漠南蒙古右翼的,而苏纳则是海西女真叶赫部的。

望着账内的大金国众臣,皇太极心头也是一抹苦涩,虽然看起来一派和气,但大金国内部的情况,谁能有他清楚呢。

跟天策军的这一战,说是决定大金国命运一战也不为过,这一战一旦败了,大金国基本上就完蛋了。

不说天策军会乘胜追击,调动更多兵马进攻辽东,但就大金国内部的矛盾,也足以分崩离析。

良久,皇太极才缓缓开口道“大贝勒,昨日你率军与孔贼先锋激战,孔贼实力究竟如何,你为众臣讲解一番吧!”

当初后金建国之时,代善,皇太极,莽古尔泰,阿敏四人被封为和硕贝勒,也就是权位最重的四人,而以代善年龄最长,所以被称为大贝勒,皇太极在继承汗位之前,也被称为四贝勒。

昨日与邱文所部一战,对于代善来说,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惨败,如果可以的话,他并不愿意提起此事。

但为了大局,他还是组织了下语言,开始介绍昨天的战况。

他一开始的策略,就是率领三千余兵马围攻大兴堡,但并不是为了攻下来,而是吸引天策军的部分援军前来救援。

当看到天策军只来了区区四千多人,他便没打算召集后方的骑兵,直接以手头的三千多兵力迎击,试探天策军的野战能力,结果没有讨到半点好处。

然后他率军撤退,天策军追击而来,而他在撤退之时,便已下令让后方的骑兵和火炮赶来,接着成功将天策军的追兵包围起来,原以为利用十门红衣大炮在内的三十多门火炮,能够迅速轰开天策军的阵型,却不料敌人还隐藏了一批火炮,两轮下来便把有他的炮兵阵地摧毁近半。

最后还是靠着骑兵硬冲,为自家的火炮提供掩护,才保存了剩下的火炮,然后靠着这些火炮,成功的炸开了一个口子,却不料天策军反抗意志极其强烈,无论怎么冲都没办法彻底撕开阵型,最后天策军的救援骑兵抵达,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代善只能下令撤退。

一战下来,除了充当炮灰的包衣奴,正派旗丁和蒙白旗的骑兵都损失了一千一百多人,差不多是四个牛录。

在代善的叙述中,着重强调了天策军的纪律性,尤其是在残存的火炮炸开天策军防线缺口时,他不止一次认为,己方的兵马很快就能冲进去,但每一次这样的想法,很快就被悍不畏死的天策军给堵了回来。

按照以往的经验,如果是明军发生这种情况,哪怕是关宁军,在阵线出现大的缺口,援军又没有来的情况下,最多也就支撑半柱香的时间,快的话可能十几息的功夫就崩溃了。

若是其他人讲述这一切,一定会被嘲讽胆小如鼠,但代善身为账内资格最老的人,基本上没人怀疑他所说的话。

一时间,账内的气氛都凝重起来,他们只是知道天策军防御作战很强,无论是之前的打渔港之战,对九连城的数次进攻,还是对锦州防线各城池的进攻,天策军基本上都是处于防守状态,除了一开始防备不足丢掉了西平堡外,其余的城池基本上都是天策军主动放弃的。

单靠强攻,大金军攻下一座城池需要付出巨大的损失,就拿今日对松山堡的进行来说,持续半天的强攻下来,济尔哈朗的正蓝旗伤亡四百八十余人,祖泽润的汉黄旗伤亡七百余人,硕拓的蒙白旗伤亡近五百,多择的镶白旗伤亡也有两百多。

伤亡接近两千人的伤亡,却勉强攻击到城墙下面,连一个攀登上城墙的战士都没有,而防守松山堡的天策军损失,恐怕连四百人都不到。

而现在,根据代善的描述,天策军的野战实力也比预期的更为强大,众人都感觉压力打了不少。

现在锦州一线,天策军足有七万人,要将其全部消灭,大金国要付出多大的损失,两万,三万,还是五万?甚至十万?

这样的代价,大金国能承受吗?

而且,这还不是天策军的全部,山东可还有着十来万天策军,如果不能在春天到来前将锦州一线的天策军歼灭,他们的后续兵马源源不断的抵达,大金国还有取胜的希望吗?

只有短短三个月的时间,要消灭七万天策军,对于在场的众人来说,压力都很大。

这个时候,祖泽润率先站了出来“大汗,孔贼兵强马壮,铳炮犀利,又小胜一场,我军应当避其锋芒,否则再出现闪失,局面更加不利于我。所以奴才以为,我应当以火炮猛攻锦州,逼迫孔贼来救,而孔贼若要救援,无论走那条路,都要打通我军至少两道防线,我军便可节节阻击,以逸待劳,消磨其锐气,待其精疲力竭,集中数万精锐骑,一举荡平。

此外,奴才深受大汗天恩,却未报答大汗的恩情,奴才深感惭愧,现在,奴才想到一条妙计。

家父未能识得大汗乃是真命天子,不愿离开大明,效忠大金,奴才愿修书一封,阐明利害,让家父弃明投金,事成之后,家父率领麾下数万兵马,可与我大金军数万铁骑,前后夹击,一举荡平孔贼。”

皇太极点了点头,这祖泽润,果真是青年俊杰,不枉自己顶着巨大的压力,把他拉上汉黄旗固山额真的位置。

在大金国内,祖泽润的能力并不算突出,哪怕是归顺大军的汉人将领中,比他强的也大有人在,而把他安排为汉黄旗的固山额真,更多的是为了他老爹祖大寿。

大凌河之战,困守孤城三个月,粮草耗尽的祖大寿杀掉不愿投降的副将何可纲,率领所部兵马开门迎接后金军队入城。

投降后的祖大寿向皇太极建言:自己的妻子还有几个儿女,以及一些部将均在锦州城里,趁锦州不知自己已经投降,愿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夺取锦州城。皇太极同意放祖大寿去锦州城。

结果祖大寿一去不复返,皇太极曾三番五次派密使到锦州,提醒祖大寿不要忘记以前的约定,即刻动手夺下锦州城,但祖大寿却不为所动,哪怕去年皇太极亲率十万大军兵临城下,祖大寿依然抱城死守。

虽然对祖大寿没有履行约定很恼怒,但祖大寿现在依旧手握重兵,掌控着辽西走廊,皇太极还是期望祖大寿能够率部归降,所以还是把他的二儿子,祖泽润拉上了汉黄旗固山额真的位置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