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武侠 > 侠影美颜 > 第75章 孟子·公孙丑上3.5--3.6

第75章 孟子·公孙丑上3.5--3.6

书名:侠影美颜 作者:德兰Y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3-07-29 16:40:41

作者:【先秦】孟子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1],法而不廛[2],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3],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4],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5],无夫里之布[6],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7]。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8]。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1]廛(chán):市中储藏或堆积货物的宅舍。此用作动词,指对宅舍收租。征:征税。这里指对货物征税。[2]以上三句意为,对于市场,只对作为仓库的宅舍收租而不对货物征税,或者依法对市场进行管理而不对宅舍收租。[3]讥而不征:只稽查不征税。讥:查问。[4]助而不税:出力以助耕公田,而不对私田收税。这是针对周代实行的“井田制”而言。[5]廛:指宅舍,这里用作名词。[6]夫里之布:“夫布”与“里布”的简称。夫布是一夫的劳役税,里布是一户的地税,布是古代的一种货币。[7]以上四句意为,居住的地方,没有劳役税和额外的地税,那么,天下的人都会很高兴,愿意成为这里的居民了。氓(méng):指从别处迁来之民。[8]以上三句意为,(若有邻国想率领百姓攻打你)就好比率领“子弟”攻打“父母”,自有人类以来没有能成功的。

原边注:

天吏者,顺天应人、行仁政之官吏。

点评:

本章讨论仁政。提出仁政的五条措施,包括尊贤使能的用人政策,鼓励商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只稽查不征税的关卡政策,只助耕而不征税的农业政策,不征收劳役、住宅税的税收政策。孟子认为,实行这五项政策,就可以赢得士人、商人、旅客、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而实行这五项政策的人,就好比是“天吏”,是上天派下的使者,必定会称王天下。

孟子·公孙丑上3.6

作者:【先秦】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2]。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3],皆有怵惕恻隐之心[4]——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5],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6],非恶其声而然也[7]。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8];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9]。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10],泉之始达[11]。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

[1]不忍人之心:指同情、怜悯之心。[2]斯:则。[3]今:表假设。若;假如。乍:突然;忽然。[4]怵惕:惊惧。恻隐:同情;怜悯。[5]内交:结交。内:同“纳”。[6]要誉:博取名誉。要:通“邀”。求。[7]非恶其声而然也:也不是厌恶孩子的哭声而这样的。[8]端:开端;源头。[9]四体:四肢。[10]然:同“燃”。[11]达:冒出地面。

原边注: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知扩而充之,仁政可行也。

点评:

本章继续讨论仁政,提出仁政的基础在于每个人都具有的“不忍人之心”,将性善论与仁政结合在一起,是《孟子》一书的重要篇章。孟子开宗明义地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先王将这种不忍人之心运用到政治上,便有了不忍人之政,也就是仁政。何以见得每个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呢?孟子举例说,假如有人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必定会有惊恐恻隐之心的流露,他的这种表现并不是出于某种外在目的,比如讨好孩子的父母、博得乡人的赞誉等等,而一定是有内在原因,也就是有内在不忍人之心的存在。需要说明的是,孟子这里所举,乃是一个“示例”,而非一个例证。孟子举出此例,其目的是让每个人置身其中,设身处地,反省到自己亦必生“怵惕恻隐之心”,并援之以手,更进一步反省到自己以往的生活中亦有过众多类似的经历,从而洞见不忍人之心的存在。假如有人经过反省,认为自己从来没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那他一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了。

在肯定了人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后,孟子又讨论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之心,与仁义礼智四德的关系。认为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开端,辞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端”字本作“端”,“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说文解字》)。换言之,“端”即事物的萌芽、开始。“端”表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不是一种既定、完成的东西,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到仁、义、礼、智有一个生长、发展的过程,正如树苗到树木有一个生长、发展的过程一样。所以人虽然拥有四端,还需扩而充之,使其由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由汩汩泉水汇聚成大江大河。并进而指出,如果能扩充四端,便可以保有天下;如果不扩充四端,连家室也保不住。所以,孟子虽然肯定人有良知、良能,有先天的四端之心,但更强调对其扩而充之、后天培养,这是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关键。以下两章提到选择职业、邻里,以及向他人学习的重要性,这些都属于对善端的扩而充之、后天培养的内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