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武侠 > 侠影美颜 > 第22章 《庄子·骈拇》

第22章 《庄子·骈拇》

书名:侠影美颜 作者:德兰Y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3-07-29 16:40:41

《庄子·骈拇》

骈拇枝指[1],出乎性哉[2]!而侈于德[3]。附赘县疣[4],出乎形哉!而侈于性。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5],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6]。是故骈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枝于手者,树无用之指也;多方骈枝于五藏之情者[7],淫僻于仁义之行,而多方于聪明之用也。

是故骈于明者,乱五色[8],淫文章[9],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10]?而离朱是已[11]。多于聪者,乱五声[12],淫六律[13],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14]?而师旷是已。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声[15],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16]?而曾史是已[17]。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18],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19],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20]?而杨墨是已。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21]。

注释:

[1]骈(pián)拇:足拇趾连第二趾。骈,并。拇,足大趾。枝指:旁生的手指。[2]出乎性哉:出于本性吗?[3]侈:多,剩余。德:通“得”。[4]附赘县疣:附悬的赘疣。亦见《大宗师》。[5]多方:多生枝节。[6]正:有自然、本然的意思。[7]多方:依焦竑、宣颖等诸家之说当删除。[8]五色:青、黄、赤、白、黑。[9]淫文章:耽溺于文采。青与赤为文,赤与白为章。[10]黼黻:见于《大宗师》。煌煌:形容光耀眩目。[11]而:通“如”。离朱:《孟子》作“离娄”。《淮南子·原道训》称“离朱之明,察箴末于百步之外”。[12]五声:指古乐中的五个音节,即宫、商、角、徵、羽。[13]六律:古乐中的六个谐音,即黄钟、大吕、姑洗、蕤宾、无射、夹钟。[14]金石丝竹:都是乐器,指钟、磬、琴、箫。[15]擢德塞性:炫耀德性,蔽塞本性。擢,当读为“耀”。[16]簧鼓:笙簧鼓动,意指喧嚷。[17]曾史:曾参和史?。曾参,字子舆,是孔子的弟子;史?,字子鱼,是卫灵公的大臣。[18]累瓦结绳:聚无用之语,如瓦之累,绳之结。[19]游心:心思游荡。[20]跬(kui)誉:一时的名誉。[21]至正:本然之理或至道正理。

彼正正者[1],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跂[2];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3],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4]。意仁义其非人情乎[5]!彼仁人何其多忧也?

且夫骈于拇者,决之则泣;枝于手者,龁之则啼[6]。二者,或有余于数,或不足于数,其于忧一也。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7];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贵富[8]。故意仁义其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嚣嚣也[9]?

注释:

[1]正正:依褚伯秀说应作“至正”。[2]跂(qi):多出的脚趾。[3]凫胫(fujing):野鸭小腿。[4]无所去忧也:没有什么可忧虑的。[5]意:作“噫”,嗟叹之声。[6]龁(hé):咬断。[7]蒿:借为“眊”,《说文》称:眊,目少精。[8]决性命之情而饕(tāo)贵富:溃乱性命实情而贪图富贵。决,溃乱。饕,贪。[9]嚣嚣:喧嚣,嘈杂。

原边注:

凫自适于其短胫,鹤自适于其长胫,本性长短不一,各保有它的差异性,不能强用某一标准去规范。

点评:

“仁义其非人情乎!”仁义之操,本是出于至情至性,发自内心,但倡导日久,则成虚文,矫情伪性,违失生命的本质。庄子反对儒者将道德绝对化,认为仁义道德本应合人情顺人性,倡导人情调剂之必须,方能免除人性受道德僵固化、形式化的束缚。庄子进而提出“任其性命之情”,展现生命的力量,这一思想对后代文学艺术有深远影响,成为重振文化生命力的解药。

且夫待钩绳规矩而正者[1],是削其性者也;待绳约胶漆而固者[2],是侵其德者也;屈折礼乐[3],呴俞仁义[4],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5],约束不以纆索。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故古今不二,不可亏也。则仁义又奚连连如胶漆纆索而游乎道德之间为哉[6],使天下惑也!

注释:

[1]钩:曲。绳:直。规:圆。矩:方。[2]以下两句是说,要等待绳索胶漆来固着,却是侵蚀了事物的本然。约,束缚。固,牢。侵,伤。德,真智。[3]屈折:周旋。屈,曲。折,截。[4]呴俞:爱抚。[5]以下两句是说,粘的不用胶漆,捆缚的不用绳索。离,依。纆(mo),绳索。[6]奚:何。连连:接续的样子。

夫小惑易方[1],大惑易性。何以知其然邪?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故尝试论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臧与谷[2],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3];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4]。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5],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

注释:

[1]小惑易方:小的迷惑就会错乱方向。惑,迷。方,四方。[2]臧:古时候北方的风俗,娶婢女的男仆叫臧。谷:童仆。[3]挟筴:执卷的意思。[4]博塞:如掷骰子。[5]盗跖(zhi):春秋时代的大盗。《庄子》杂篇有《盗跖》篇。东陵:陵名,在今山东济南。

原边注:

作者在本段中表达了自己的史观:“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作者不仅指出贵族政治的礼乐文化之危害性,而且还透视了世俗对“君子”“小人”的社会偏见。从“残生伤性”的观点,否定传统是非的论断和君子小人之分,导出一个新的价值判断。

且夫属其性乎仁义者,虽通如曾史,非吾所谓臧也[1];属其性于五味,虽通如俞儿[2],非吾所谓臧也;属其性乎五声,虽通如师旷,非吾所谓聪也;属其性乎五色,虽通如离朱,非吾所谓明也。吾所谓臧者,非仁义之谓也,臧于其德而已矣;吾所谓臧者,非所谓仁义之谓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3]。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淫僻也。余愧乎道德,是以上不敢为仁义之操,而下不敢为淫僻之行也。

注释:

[1]臧:善。[2]俞儿:古时善于识味的人。[3]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意思是适于别人的安适而不自求安适的人。亦见《大宗师》。

篇末评:

本篇取篇首二字为篇名,“骈拇”指并生的足趾。全篇主旨在于阐扬人的行为要合于自然,顺人情之常。全文一面力辟“淫僻于仁义之行”“多方于聪明之用”,为生命之歧出,是削性侵德的行为;一面阐扬“任其性命之情”,强调遵从事物自然本性。整体而言,外、杂篇尤其注重联系心与性、情、命等人性诸概念,完整地探讨人性的议题。作为庄子后学的论述焦点,人性的议题自本篇起便贯穿于《庄子》外、杂篇的始末。曹础基注释本篇时也提示到,“这是一篇道家的人性论”(《庄子浅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