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武侠 > 侠影美颜 > 第26章 《庄子·人间世》

第26章 《庄子·人间世》

书名:侠影美颜 作者:德兰Y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3-07-29 16:40:41

颜回见仲尼[1],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2]。”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3],其年壮,其行独[4];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5],民其无如矣[6]。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7]!”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8]!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9]!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10]?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札)[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注释:

[1]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最为得意的学生。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与颜回的这段问答,自然是虚构的。[2]卫:卫国,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今河南境内。[3]卫君:一说指卫庄公蒯聩,庄子寓托以形容暴君。[4]行独:行为专断。[5]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读作“死者以国,若蕉量乎泽”,谓几乎一国的人都死光了,就像草芥一样填满了大泽。量,填满。蕉,草芥。[6]无如:无往,无处可去。[7]庶几:差不多。瘳(chou):病愈。[8]若:你。殆:恐怕,将要。[9]暴人:暴君,这里指卫君。[10]荡:丧失。出:显露。

原边注:

庄子笔下的颜回,身处乱世,怀抱救世之心;而他笔下的孔子却变成了宣扬庄子学说的道家人物。

“且德厚信矼[1],未达人气[2],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3],是以人恶有其美也[4],命之曰菑人[5]。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6]?若唯无诏[7],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8]。而目将荧之[9],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10],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11],必死于暴人之前矣!且昔者桀杀关龙逢[12],纣杀王子比干[13],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14],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尧攻丛枝、胥敖[15],禹攻有扈[16],国为虚厉[17],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18]。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虽然,若必有以也[19],尝以语我来!”

注释:

[1]德厚:道德纯厚。信矼(gāng):信誉确实。矼,坚实之意。[2]未达:不了解。人气:人的口味。[3]术:释德清、陈碧虚以为当作“炫”字,旧本笔误为“术”,夸耀。[4]是以人恶有其美也:这是以别人的过恶来炫耀自己的美德。俞樾以为“有”为“育”字之误,卖弄,炫耀。[5]菑(zāi):音“灾”,害。[6]恶用而:何用汝。[7]若:你。诏:争辩、谏诤。[8]王公:指卫君。斗其捷:施展他的巧辩。捷,迅捷,利口。[9]荧:眩,眩惑。[10]营:营救。[11]殆:恐怕。厚言:忠诚之言。[12]桀:夏桀,夏朝的暴君。关龙逢:夏桀的贤臣,因忠谏被斩首。[13]纣:商纣,商朝的暴君。比干:商纣的叔父,因忠谏而被剖心。[14]伛拊(yu fu):曲身抚爱,此指怜爱、爱养。[15]丛枝、胥敖:小国名。[16]有扈:国名,在今陕西户县。[17]虚:同“墟”,废墟。厉:厉鬼,古时称死而无后为厉。[18]实:实利,此指国土、人口和财物。[19]以下两句是说,你肯定有你的想法,不妨说给我听听。

颜回曰:“端而虚[1],勉而一[2],则可乎?”曰:“恶!恶可!夫以阳为充孔扬[3],采色不定[4],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5],以求容与其心[6]。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7],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8],其庸讵可乎!”“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9]。内直者,与天为徒[10]。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11],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曲拳[12],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讁之实也[13]。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14],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仲尼曰:“恶!恶可!大多政[15],法而不谍,虽固亦无罪[16]。虽然,止是耳矣[17],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18]。”

注释:

[1]端而虚:外表端谨而内心谦虚。[2]勉而一:勉力行事而谨终如始。[3]阳:骄盛之气。充:满。孔扬:甚为扬扬自得。孔,甚。[4]采色不定:喜怒无常。采色,神采气色,这里指喜怒变化的表情。[5]案:压抑。感:谏劝。[6]求容与其心:求自己内心的畅快。[7]日渐之德:指小德。[8]訾(zi):资取,采纳。[9]成而上比:陈述成说而上比于古人。[10]与天为徒:和自然同类。[11]以下三句是说,天子与我,在本性上都是天生的,这样我哪里会期望别人称赞自己所讲的话为善,又何必理会别人指责为不善呢?天之所子,属于天生的。[12]擎(qing):执笏。跽(ji):跪拜。曲拳:拱手鞠躬。[13]讁(zhé):指责。[14]病:指灾祸。[15]以下两句是说,法则太多,犹不稳当。大,读作“太”。政,通“正”。谍,当。[16]固:固陋,不圆通。[17]耳矣:即“而已”。[18]师心:执着于自己的成见。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曰:“斋,吾将语若[1]!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2]。”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3],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4],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5],心止于符[6]。气也者[7],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8]。虚者,心斋也。”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9],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10],入则鸣[11],不入则止。无门无毒[12],一宅而寓于不得已[13],则几矣。绝迹易[14],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15],虚室生白[16],吉祥止止[17]。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18]。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19],鬼神将来舍[20],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21],伏戏几蘧之所行终[22],而况散焉者乎[23]!”

注释:

[1]语若:告诉你。[2]皞(hào)天不宜:与自然至理不合。皞天,自然。不宜,不合。[3]若一志:读作“一若志”,即专一你的心志。[4]以下两句是说,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体会,不要用心去体会而用气去感应。[5]听止于耳:读作“耳止于听”。[6]符:感应现象。[7]以下两句是说,能够容纳外物的气,显然不是指呼吸之气息,即是高度修养境界的空灵明觉之心。[8]唯道集虚:只要你到达空明的心境,道理自然与你相合。虚,指空明的心境。[9]得使:言得教诲。[10]无感其名:不为名位所动。[11]以下两句是说,能接纳你的意见就说,不能接纳你的意见就不说。[12]无门无毒:不走门路去营求。[13]一:形容心灵凝聚的状态,宅:心灵的位置。寓于不得已:即“不得已而为之”之意,应事寄托于不得已。[14]以下两句是说,不走路容易,走路不留行迹就困难。[15]瞻:看,观照。阕:空,指空明的境界。[16]虚室:指空明无物的心境。白:纯白无染的光明。[17]吉祥止止:即“止于止”,意即吉祥善福,止在凝静之心。前“止”为“处”“集”之意,后“止”指空明静止的心境。[18]坐驰:形坐而心驰。[19]徇:同“循”,顺。内通:返视返听,由心去视听。外于心知:排除心智心机。[20]舍:居住,指依附。[21]纽:枢纽,关键。[22]伏戏:即伏羲。几蘧:传说中的古帝王。[23]散焉者:疏散之人,指普通一般人。

原边注:

“心斋”修养方法,最紧要的是心神专注(“一志”),其修养工夫着重心境向内收──由耳而心,由心而气,层层内敛。所谓“徇耳目内通”,即使耳目作用向“内通”,达到收视返听于内的效果,开阔人的内在精神,陶冶人的内在本质。

从哲学观点来看“心斋”这段话中,道、气、心三个重要基本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值得探讨。而“唯道集虚”这个命题,不仅隐含着“道”具象化为“气”,并且这是在老庄文献中首次出现道心合一的思想观念。

点评:

“心斋”是“养心”“养气”之法,心与气并非截然不同的两种东西,心灵通过修养工夫而达到“虚室生白”那种空明灵觉的境地,就是气。这空明的觉心能使“耳目内通”,能涵容万物。换言之,气就是高度修养境界的空明灵觉之心。庄子的“心斋”就是培养一种具有灵妙作用的心之机能。

《庄子》言“气”,从不同的语境来看,在哲学范畴中可以概分为两类,一般多以气为构成万有生命的始基元素,但有时则又将始基元素的气提升为精神气质、精神状态,乃至精神境界。诚如徐复观所论:“气韵观念之出现,系以庄学为背景。庄学的清、虚、玄、远,实系‘韵’的性格,‘韵’的内容;中国画的主流,始终是在庄学精神中发展。”(《中国艺术精神》)

这段话另有一番意趣,所谓观照那空明心境的“瞻阕”、所谓福善之事止于凝静之心的“止止”、所谓耳目感官通向心灵深处的“耳目内通”,都是“内视”的提法。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内视”之说首出于此。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1],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而况诸侯乎!吾甚栗之。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2]。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3];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4]。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执粗而不臧[5],爨无欲清之人[6]。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7]!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注释:

[1]叶公子高:楚大夫,为叶县令,姓沈,名诸梁,字子高。[2]寡不道以欢成:未有不依道而能美满成功的。[3]人道之患:人为的祸患,指人君的惩罚。[4]阴阳之患:阴阳之气激荡而导致失调患病。[5]臧:精美。[6]爨(cuàn):烧火做饭,此指烧火之人。清:清凉。[7]内热:内心烦焦。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1]:其一,命也[2];其一,义也[3]。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柰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丘请复以所闻: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4],远则必忠之以言,言必或传之。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凡溢之类妄,妄则其信之也莫[5],莫则传言者殃。故法言曰[6]:‘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且以巧斗力者[7],始乎阳,常卒乎阴,(大)[泰]至则多奇巧;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大)[泰]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始乎谅[8],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夫)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9]。[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兽死不择音,气息茀然[10],于是并生心厉[11]。克核大至[12],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苟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终!故法言曰:‘无迁令[13],无劝成,过度益也[14]。’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且夫乘物以游心[15],托不得已以养中[16],至矣。何作为报也[17]!莫若为致命[18]。此其难者[19]。”

注释:

[1]大戒:指人生足以为戒的**。戒,法。[2]命:天性。[3]义:一种应然的社会生活的规范。[4]靡:通“縻”,维系。[5]信之也莫:犹言信之不笃。[6]法言:一说为格言。一说作古书名。[7]以下三句是说,以巧斗力者,始于明斗,而常终于阴谋。[8]以下两句是说,始则诚信,终则鄙恶。谅,见谅,取信之意。鄙,欺诈。[9]实丧:犹言得失。[10]茀(bo)然:勃然,指怒气勃然发作。[11]心厉:读作“厉心”,狠戾之心。[12]克核大至:逼迫太甚。[13]以下两句是说,不要改变所受的使命,不要强求事情的成功。[14]益:“溢”的古字,越轨,超限。[15]乘物以游心:意即顺任事物的自然而悠游自适。游心,心灵自由活动。[16]养中:顺任中虚自然,保养心性。[17]何作为报也:何必作意去报效国君呢![18]致命:意指真实无妄地传达君命。[19]此其难者:指完成君主的使命是很困难的事。

原边注:

“言者,风波也”,传言不当会引起无限矛盾、冲突甚至殃灾,“可不慎与”!

点评:

庄子在这里又提出了“养中”“游心”之说。“养中”,为保养心中之气,与“心斋”养气集虚同义。老子、孔子都重视持守中道,但儒道两家观点不同,孔儒的“中道”,指不偏不倚、不走极端的调和态度,庄子的“养中”则顺着老子的“守中”之义而发展,将“中”“虚”用以表述心灵状态。所谓“养中”,即主体通过修养的工夫排除名位的拘锁而使心灵达到空明之境界。“乘物以游心”就是心神顺任外物的变化而遨游,在自由自适的状态下来观照外事,故而“游心”乃是庄子以一种艺术精神而入世的心态。

颜阖将傅卫灵公大子[1],而问于蘧伯玉曰[2]:“有人于此,其德天杀[3]。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柰之何?”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4],心莫若和[5]。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6],和不欲出[7]。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8]。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9],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10],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汝不知夫螳蜋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11],几矣[12]。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13],逆也。夫爱马者,以筐盛矢[14],以蜄盛溺[15]。适有蚉?仆缘[16],而拊之不时[17],则缺衔毁首碎胸[18]。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注释:

[1]颜阖:姓颜,名阖,鲁国的贤人。亦见《达生》《让王》。傅:师傅,老师,这里作动词用。大子:指蒯聩。[2]蘧伯玉:姓蘧,名瑗,字伯玉,卫国的贤大夫。[3]其德天杀:天性刻薄。一说天资劣薄。[4]形莫若就:外貌不如表现亲近之意。[5]心莫若和:内心不如存着诱导之意。[6]就不欲入:亲附他不要太过度。[7]和不欲出:诱导之意不要太明显。[8]为妖为孽:谓招致灾祸。孽,灾。[9]町畦(ting qi):皆田区,即界限。[10]无崖:无拘束。[11]积伐而美者以犯之:经常夸耀自己的才能去触犯他。积,屡。伐,夸。[12]几:危殆。[13]杀:搏杀,指伤人。[14]矢:同“屎”。[15]蜄(shèn):大蛤之器,宝器。[16]仆缘:附着。仆,附。[17]拊:拍打。不时:不及时。[18]毁首碎胸:指毁碎口勒与胸上的络辔。

原边注:

庄子主张君臣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分寸。在劝说君王时外貌亲近,还要把诱导教育他的目的存于内心而不外露,这样彼此才容易沟通。

点评:

庄子在这里提出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至为重要的教育方法——“顺”(随顺)“达”(引达)。在教育中必须特别注意两点:第一,要看到人际关系的复杂,正确估计双方力量的对比,不要“螳臂当车”,教育的过程中要克顺其意,因势利导;第二,教育是爱的引导,但爱的不当,爱过了头,结果反而适得其反(“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

匠石之齐[1],至于曲辕,见栎社树[2]。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3],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4],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5]。观者如市,匠伯不顾[6],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7],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8],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9]。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柰何哉其相物也[10]?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匠石觉而诊其梦[11]。弟子曰:“趣取无用[12],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13]。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誉)[喻]之[14],不亦远乎!”

注释:

[1]匠石:一个名叫石的木匠。之:往。[2]栎(li)社树:把栎树当作社神。[3]絜(xié)之百围:用绳子度量粗细。围,两手合抱。[4]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树身高达山头,树干七八十尺以上才生枝,形容树的高大。[5]旁:旁枝。[6]伯:指工匠之长。[7]厌观:饱看。[8]果蓏(luo)之属:果瓜之类。果蓏,树木所结的果实叫果,瓜类等地上蔓生植物的果实叫蓏。[9]泄:读作“曳”,牵引。[10]柰何哉其相物也:为什么还要拿我去类比文木呢?此句承上文“若将比予于文木邪”而言。[11]诊:通“畛”,告。[12]趣取:意在求取。[13]诟厉:辱骂。[14]义喻:从常理来衡量。

点评:

在动荡的社会里,万般无奈的庄子只有像栎社树求“无用之用”,以保全自己,不愿沦为统治者的工具。智者隐才匿智,含藏锋芒,于荆棘中寻生路,何其艰难,何其苦痛!这种对当权者所采取的不合作态度和叛逆精神,对后代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1],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藾[2]。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见)[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3];咶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酲[4],三日而不已。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宋有荆氏者[5],宜楸柏桑[6]。其拱把而上者[7],求狙猴之杙者斩之[8];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者斩之[9];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椫傍者斩之[10]。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故解(以)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11],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12]。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

注释:

[1]南伯子綦:虚拟人物,《齐物论》作“南郭子綦”。商之丘:即今河南商丘。[2]隐将:应作“将隐”,误倒。陈碧虚《庄子阙误》引张君房本正作“将隐”。芘:通“庇”,遮蔽。藾(lài):荫。[3]轴解:谓木心分裂。[4]狂酲(chéng):酒醉如狂人。[5]荆氏:地名。[6]楸(qiu):落叶乔木,木质细密坚实。[7]拱把:两手相握称拱,一手所握称把。[8]狙猴:猕猴。杙(yi):小木桩。[9]高名之丽:高名之家,荣华高屋。名,显。一说“大”。丽,同“欐”,屋栋。[10]椫(shàn)傍:由整块板做成的棺材。[11]解:禳除,即通过向神祈祷、祭祀以解除灾祸。白颡(sǎng):白额。亢鼻:仰鼻,鼻孔翻上。[12]适河:把人或牲畜投入河中祭神。

原边注:

商丘树与栎社树异曲同工。

“支离疏者[1],颐隐于脐[2],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3],两髀为胁[4]。挫针治繲[5],足以糊口;鼓筴播精[6],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7];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8];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9]。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10]!”

注释:

[1]支离疏:寓托的人名。释德清说:“支离者,谓隳其形;疏者,谓泯其智也。”比喻忘形去智之人。[2]以下三句是说,他的面颊缩在肚脐下,肩膀高过头顶,脑后的发髻朝天。会撮,发髻。[3]五管:五脏的穴位。一说五官。[4]髀(bi):股部,大腿骨。胁:胸旁的肋骨。[5]挫针治繲(xiè):缝衣洗衣。繲,脏旧衣服。[6]鼓筴播精:用簸箕扬弃米糠而得精米。鼓,簸。筴(cè),小箕。[7]攘臂:捋起袖子,伸出胳膊。形容支离疏因残疾而不忧被征兵的神气。[8]功:当差。[9]钟:六斛四斗为一钟。古时官吏俸禄多以钟计。[10]支离其德:德性支离,犹忘德。

点评:

庄子讲述了一个形体支离怪状的人在战乱中免于劳役,得以苟存的故事。其用意是借“形”表“德”,“支离其形”意在“忘形”,“支离其德”意在“忘德”,表达了庄子在传统道德价值之外寻求心灵的自适与自由。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1]:“凤兮凤兮[2],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3];天下无道,圣人生焉[4]。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5],无伤吾行!吾行郤曲[6],无伤吾足!”山木自寇也[7],膏火自煎也。桂可食[8],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注释:

[1]楚狂接舆:楚国隐士。亦见《逍遥游》。[2]凤兮凤兮:以凤鸟讽喻孔子。[3]成:成就事业。[4]生:保全生命。[5]迷阳:即荆棘。[6]吾行郤曲:应作“郤曲郤曲”,与上文相应,传写者误重“吾行”而误。郤曲,郄行曲行,意即转弯行走。[7]自寇:自取寇伐。[8]桂可食:桂树的皮与肉气味芳香,可供调味,桂皮可做药。

原边注:

荆棘啊,不要伤害我的行程;转个弯走,不要刺伤我的脚胫!悸惧、痛心之余的庄子,仍是不辞艰辛地于荆棘中曲折探寻出路,世虽弃我,我不弃世,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坚韧的信念与毅力。

篇末评:

“人间世”,即人世间,人在世间的生活。本篇主旨在描述人际关系的纷争纠结,以及处人与自处之道。庄子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人间权势机构的险恶,处于一个权谋狯诈的战乱时代,无辜者横遭杀戮,社会成了人兽化的陷阱,君主任意施威,人命如草芥,祸患累累。面对这样的惨剧,知识分子的社会关怀和价值独立形成强烈的冲突,难以避免悲剧的命运。他们只能在君臣关系中保持距离,藏智匿才,这样才能免于嫉恨陷害。这种处世与自处之道是出于无奈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