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武侠 > 侠影美颜 > 第32章 赋篇

第32章 赋篇

书名:侠影美颜 作者:德兰Y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3-07-29 16:40:41

作者:【先秦】荀况

爰有大物[1],非丝非帛,文理成章[2]。非日非月,为天下明。生者以寿,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军以强。粹而王[3],驳而伯[4],无一焉而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与?简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5]?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6]?性不得则若禽兽,性得之则甚雅似者与?匹夫隆之则为圣人,诸侯隆之则一四海者与?致明而约[7],甚顺而体[8],请归之礼。礼。

皇天隆物[9],以示下民[10],或厚或薄,常不齐均。桀、纣以乱,汤、武以贤。涽涽淑淑[11],皇皇穆穆[12]。周流四海,曾不崇日[13]。君子以修,跖以穿室[14]。大参乎天,精微而无形。行义以正,事业以成。可以禁暴足穷[15],百姓待之而后宁泰[16]。臣愚不识,愿问其名。曰:此夫安宽平而危险隘者邪?修洁之为亲而杂污之为狄者邪[17]?甚深藏而外胜敌者邪?法禹、舜而能弇迹者邪[18]?行为动静待之而后适者邪?血气之精也,志意之荣也。百姓待之而后宁也,天下待之而后平也,明达纯粹而无疵,夫是之谓君子之知[19]。知。

有物于此[20],居则周静致下[21],动则綦高以钜[22]。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大参天地,德厚尧、禹。精微乎毫毛,而大盈乎大寓[23]。忽兮其极之远也[24],攭兮其相逐而反也[25],卬卬兮天下之咸蹇也[26]。德厚而不捐[27],五采备而成文。往来惛惫,通于大神,出入甚极,莫知其门。天下失之则灭,得之则存。弟子不敏,此之愿陈。君子设辞,请测意之。曰:此夫大而不塞者与?充盈大宇而不窕[28],入郄穴而不逼者与[29]?行远疾速而不可托讯者与?往来惛惫而不可为固塞者与?暴至杀伤而不亿忌者与[30]?功被天下而不私置者与[31]?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冬日作寒,夏日作暑。广大精神,请归之云。云。

有物于此[32],??兮其状[33],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礼乐以成,贵贱以分。养老长幼,待之而后存。名号不美,与暴为邻[34]。功立而身废,事成而家败。弃其耆老[35],收其后世[36]。人属所利,飞鸟所害。臣愚而不识,请占之五泰[37]。五泰占之曰: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屡化而不寿者与?善壮而拙老者与[38]?有父母而无牝牡者与?冬伏而夏游?食桑而吐丝,前乱而后治[39]。复生而恶暑,喜湿而恶雨。蛹以为母,蛾以为父。三俯三起[40],事乃大已。夫是之谓蚕理。蚕。

有物于此[41],生于山阜[42],处于室堂。无知无巧,善治衣裳。不盗不窃,穿窬而行[43]。日夜合离,以成文章。以能合从[44],又善连衡[45]。下覆百姓,上饰帝王。功业甚博,不见贤良[46]。时用则存,不用则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王曰:此夫始生巨其成功小者邪[47]?长其尾而锐其剽者邪[48]?头铦达而尾赵缭者邪[49]?一往一来,结尾以为事[50]。无羽无翼,反覆甚极[51]。尾生而事起,尾邅而事已[52]。簪以为父[53],管以为母[54]。既以缝表,又以连里。夫是之谓箴理[55]。箴。

天下不治,请陈佹诗[56]:天地易位[57],四时易乡[58]。列星殒坠,旦暮晦盲[59]。幽晦登昭[60],日月下藏[61]。公正无私,见谓从横[62]。志爱公利,重楼疏堂[63]。无私罪人,憼革贰兵[64]。道德纯备,谗口将将[65]。仁人绌约[66],敖暴擅强[67]。天下幽险,恐失世英[68]。螭龙为蝘蜓[69],鸱枭为凤皇。比干见刳[70],孔子拘匡[71]。昭昭乎其知之明也,郁郁乎其遇时之不祥也。拂乎其欲礼义之大行也[72],暗乎天下之晦盲也。皓天不复[73],忧无疆也。千岁必反[74],古之常也。弟子勉学,天不忘也。圣人共手[75],时几将矣[76]。与愚以疑,愿闻反辞。

其小歌曰:念彼远方[77],何其塞矣[78]。仁人绌约,暴人衍矣[79]。忠臣危殆,谗人服矣[80]。琁玉瑶珠[81],不知佩也。杂布与锦,不知异也。闾娵子奢[82],莫之媒也。嫫母力父[83],是之喜也。以盲为明,以聋为聪。以危为安,以吉为凶。呜呼上天!曷维其同[84]。

注释:

[1]爰:发语词。大物:暗指“礼”。[2]“非丝非帛”二句:暗指礼乐制度条理分明。[3]粹:纯粹。[4]驳:驳杂不纯。伯:通“霸”。[5]致:同“至”,极。[6]不:同“否”。[7]致明而约:极其明白简约。[8]甚顺而体:非常顺礼而又得体。[9]隆:同“降”。物:暗指“智”。[10]示:应为“施”。王念孙云:“‘示’,本作‘施’,俗音之误也。”[11]涽(hun):水浑浊的样子,喻指神智不清,思虑昏乱。淑淑:水清澈的样子,喻指思维清晰。[12]皇皇:盛大的样子,形容智慧广大。穆穆:静穆的样子,形容智慧深邃。[13]曾:竟然。崇日:终日。[14]跖以穿室:盗跖靠它穿墙入室。[15]足穷:使穷人富足。[16]宁泰:当作“泰宁”,康泰安宁。[17]狄:通“逖”,远。[18]法禹、舜而能弇迹:效法禹、舜而能沿着他们的足迹前行。弇(yǎn),承袭。[19]知:“智”的古字。[20]物:这里暗指“云”。[21]周静致下:悄无声息地向下飘浮。[22]綦(qi):极。[23]大寓:太空。“寓”,同“宇”。[24]忽:遥远的样子。极:至,所到的地方。[25]攭(li):云气回旋的样子。[26]卬卬兮天下之咸蹇(jiǎn):意谓云高高在上而不能化而为雨,天下人就困苦。卬卬,高盛的样子。蹇,困苦。[27]捐:弃。[28]不窕:没有间隙。[29]郄:同“隙”。逼:逼仄。[30]亿忌:迟疑和顾忌。“亿”,通“意”,疑。[31]不私置:不自以为有德。置,通“德”。[32]物:暗指“蚕”。[33]??(luo):同“裸”,指没有羽毛。[34]与暴为邻:“蚕”与“憯”音近,故云。[35]耆(qi)老:这里指蚕蛾。[36]后世:指蛾所生的蚕子。[37]五泰:无所不知的神巫。[38]善壮而拙老:壮年得到优养,老年处境凄凉。[39]前乱而后治:蚕茧经过缫丝处理,其丝由乱而顺。[40]三:泛指多次。俯:指蚕眠。[41]物:暗指“针”。[42]生于山阜:山有铁矿,针用铁制,故云。[43]穿窬(yu):穿洞。窬,同“窦”,孔穴。[44]以:通“已”,既。从:通“纵”。[45]衡:通“横”。[46]见:同“现”。[47]始生巨其成功小者:制针的铁块大,制成的针细小。[48]尾:指线。剽(piǎo):指针尖。[49]铦(xiān)达:锐利。赵(diào)缭:长而缠绕的样子。赵,通“掉”。[50]结尾:在线尾端打个结。[51]极:通“亟”,急。[52]邅(zhān):转,指线回绕后打结。[53]簪:缝衣针由形似簪的大针磨细而成,故说以簪为父。[54]管:用来放针的管状器具。[55]箴:同“针”。[56]佹(gui)诗:奇异激切的诗。[57]异位:更换位置。[58]四时易乡:四季秩序颠倒。乡,通“向”,方向。这里指四季的次序。[59]晦盲:昏暗。[60]幽晦登昭:小人位居显要。[61]日月下藏:君子沉沦隐退。[62]见谓从横:被说成是合纵连横。见谓,被称作。从横,纵横,这里比喻反复无常。[63]“志爱”二句:意谓维护国家利益被说成是营造私人华丽宅邸。[64]“无私”二句:意谓不以私怨加罪于人,却被当作敌人受到武力戒备。憼(jing),通“儆”,戒备。革,兵甲。贰,增加。[65]将(qiāng)将:聚集的样子。[66]绌约:黜退,穷困。绌,通“黜”。[67]敖:同“傲”。擅强:专横。[68]世英:世上英才。[69]蝘蜓:壁虎。[70]比干见刳:商纣王之臣比干因直言极谏而被剖腹取心。[71]匡:古地名,在今河北长垣。孔子周游列国,过匡,曾被匡人囚禁。[72]“郁郁乎”二句:据《荀子》杨倞注,两句中“郁郁”与“拂”互易,两句当作“拂乎其遇时之不祥也。郁郁乎其欲礼义之大行也”。拂:违背。郁郁:富有文采的样子。[73]皓:同“昊”,大。[74]反:返。[75]共(gong)手:拱手而待。[76]时几将矣:大治之时差不多将要到来。[77]远方:指楚国,荀子曾在楚国任官。[78]塞:闭塞。[79]衍:多。[80]服:任用。[81]琁:同“璇”,美玉。[82]闾娵(ju):魏国的美女。子奢:即子都,郑国美男子。[83]嫫母:传说中的丑女。力父:不详,疑是丑男子。[84]曷维其同:怎能与这类人同道。

赏析:

在中国赋史上,荀子是第一位以赋命篇的作家。清人王芑孙《读赋卮言》说:“相如之徒,敷典摛文,乃从荀法。”荀子《赋篇》的原创意义,既在于为作为文类的“赋”创名,还在于创建了赋的文体范式,主客问答,咏物寓意,铺陈写物,因物以讽,开汉赋形成之先河。《赋篇》包括《礼》《智》《云》《蚕》《箴》五篇赋,后附《佹诗》。五赋的主要特点是以隐语为表现形式,隐语亦即后世所谓的谜语。刘勰《文心雕龙·谐隐》释谜语云:“谜也者,同互其词,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像品物;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荀卿《蚕赋》,已兆其体。”《蚕赋》等即通过暗射文字或事物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体现了隐语的基本特征。末篇《佹诗》抒情述志,情感浓郁,与屈原《涉江》等诗风貌相近。《佹诗》后面的“小歌”,与屈原诗中的“乱辞”性质相同,当为《佹诗》的组成部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佹诗》云:“词甚切激,殆不下于屈原,岂身临楚邦,居移其气,终亦生牢愁之思乎?”可见荀子《佹诗》的创作精神与屈原诗歌多有相通。《佹诗》对汉初贾谊《吊屈原赋》等骚体赋也有直接影响,两者在内容上体现了承继关系。《汉书·艺文志》说:“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讽。”可见汉人把荀子、屈原视作赋家的始祖。

《礼》赋从政治角度铺叙“礼”的功用。荀子向以“隆礼”着称,认为礼是“强国之本”(《荀子·议兵》),“国之命在礼”(《荀子·天论》)。开篇以非丝非帛,但文理斐然成章,非日非月,却给天下带来光明,比喻礼不仅体系完备,而且涵盖广博。它既是人伦规范,又是强国之本,它使生者得以享尽天年,死者得以入土为安,城池因此巩固,军力因此强盛。“王曰”以下,假托大王之口连下五个疑问句,进一步申说礼纲目清晰,简明易懂,君子尊崇它则行为端正,诸侯尊崇它则天下统一。经层层铺排,结末点出谜底“礼”。

《智》赋从认识论角度铺叙“智”的特点和功用。在荀子的哲学视野中,“知”(智)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知”“行”结合,可以提高人的才能。“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解蔽》)“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明为圣人。”(《荀子·儒效》)荀子认为,人的“心术”(品质)有高下之别,因此“行”有善行和恶行之分。智作用于不同品质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后果。夏桀和商纣因智昏而政乱国亡,成汤和武王因智明而贤能业成;君子以智修身养性,盗跖以智穿墙窃盗。因此,荀子在《解蔽》中既提出知行结合的主张,又强调“悬衡”,即建立正确的标准,判明善恶是非。“何谓衡?曰:道。”“道”是客观真理和社会良知,因此君子应在“道”的指引下追求“知”的“明达纯粹”。

《云》赋描写云。先写云的静态和动态,云停留时,周遍地静处于大地之上;云流动时,高高地铺展于天宇之间。次写云的形状和大小,它或似圆规画的圆圈,或如角尺画的方块;大者充塞寥廓天宇,小者犹如细微的毫毛。接着将云比作广博、敦厚、慈善的德行,德行犹如五彩纷呈、充塞天宇的祥云,天下得之则存,失之则亡。“曰”以下是客的答词,通过疑问句描绘云来去无端、进退无序、变化莫测的物理特性,侧重于表现云广大而又神灵的德性。它呼风唤雨,以风为友,以雨露为子女,天下人失去它就难以生存,它功盖天下却从不居功自傲,从而将云与德关联在一起。这种譬物连类的做法,有助于引导读者产生对“云”与“德”异物同构的联想。

《蚕》赋描写蚕。前半部分描写蚕对人类的贡献:有这样一种东西,它的名称虽与“憯”音近,它的外表虽**无华,但变化奇妙如神,功德广大无边。它吐的丝织就纹饰繁复的面料,缝制成款式多样的服饰,它修饰了礼制人文,区分出贵贱差等,它奉养老人,抚育小孩。“五泰占之曰”以下是第二部分,通过神巫的对答,描绘蚕的生活习性,以丰富谜面。它形体柔美,头与马头形似;无雌雄之分,以蛹为母,以蛾为父;冬伏眠,春苏醒,屡蜕变,寿不长;喜温润,怕雨淋,食桑叶,吐细丝。结末点出谜底“蚕”。文中铺写蚕的外形和习性,栩栩欲活,细腻入微的描写源于作者对蚕生长过程的细致观察。

《箴》赋描写箴(同“鍼[zhēn]”,即今“针”字。)。前半部分从该物件来自山冈写起,暗示它的属性为金属,山中矿石冶炼成铁,磨制后便进入千家万户的内屋厅堂。继写其“善治衣裳”的功效。它工作勤奋,千针万线,日夜不歇;它无智无巧,却能穿越各种布帛丝绸,使分者相合,缝纫成衣;它忠诚于主人,用之则现,不用则藏。为了加强描写的形象性,作者将其直行横穿游走自如、细针密线连缀成衣的奇效,比喻为当时各诸侯国采用的合纵连横计策,以大喻小,颇具巧思。后半部分是“大王”对发问的答词。答词侧重于描写该物件的形状及应用,它身细体长,头部锐利,引线游走,往来无阻,“尾生而事起,尾邅而事已”,是说由穿针引线到缠绕打结,概括了以针缝衣的过程。文末以“箴理”作结,“针”蕴含的“理”含义丰富。针纵横自如,使分者合;忠于主人,用之现,不用藏。“箴理”启发人们连类思考到士阶层的出处行藏,战国时“士”阶层以其才智周游列国,纵横捭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但也应顺应时势,“以仁厚知能尽官职”(《荀子·荣辱》)。

《佹诗》的“佹诗”与“小歌”文意相承,体制上就如楚辞正文和“乱辞”。佹诗浓情质实,抒发对黑白不分、是非倒置的政治乱象的愤懑。“天地易位”六句,以天地时序颠倒错乱,比喻贤愚倒置。“公正无私”至“恐失世英”诸句,铺叙仁者忠而见谤、奸佞横行误国的黑暗现实。“螭龙为蝘蜓,鸱枭为凤皇”二句采用的手法与屈原《离骚》同一机杼,如王逸《楚辞章句》所云:“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虬龙鸾凤以托君子……”“比干见刳,孔子拘匡”列举实例,表明由于政治环境凶险,以致仁者处境维艰。“昭昭乎”以下抒写作者的政治忧患。“小歌”承上进一步批判美丑混淆、忠臣背弃、小人得志的不合理现象,并以坚持正义,不与贪佞误国的群小同道作结,嫉恶如仇的愤慨不平之气溢于纸外。《汉书·艺文志》说:“春秋之后,周道寖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屈原一生两次被放逐,荀子先遭谗离齐入楚,后被谗离楚,两人遭遇相似,不平之气相通,作品中都闪耀着批判现实的光芒。

譬物连类,假物寓意是荀子赋的鲜明特色。作者描写“云”“蚕”“箴”等物象,综合运用拟人、夸张、铺陈等手法,穷形尽态地描摹物的外形与功用,并能超越对物的纯客观的摹写,寓理于物。如云“德厚而不捐”“功被天下而不私置”;蚕“功被天下,为万世文。礼乐以成,贵贱以分”“养老长幼”“功立而身废”;针“下覆百姓,上饰帝王。功业甚博,不见贤良。时用则存,不用则亡”等,将咏物和言理熔于一炉,由此及彼,托物寓意,内涵丰富,启人思考。刘师培在《论文杂记》中说:“《蚕赋》诸篇,亦即小验大,析理至精,察理至明,故知其赋为阐理之赋也。”对于礼、智等抽象概念,荀子善于化抽象为形象。如以文理斐然的丝帛、光耀大地的日月,比喻礼的神圣博大;以夏桀、商纣与成汤、武王的善恶对比,说明“知”对于不同心术的人的影响。形象化的说理手法,对后世的咏物言理赋有重要影响。形式上荀子赋采用主客问答方式,主人提出谜面,客人的答辞进一步丰富谜面,并于结末点明谜底。句式于整齐中见错综,答辞多用疑问句,铺陈排比,韵散相间,对后世汉赋范式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