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一百八十九章 两边的差距

第一百八十九章 两边的差距

书名: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作者:键盘战斗家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9-08 18:59:42

第172章 两边的差距

燕王府寝宫左侧,是书堂,在前寝宫与书堂之间,有座花厅,在花厅的庭中。

左边搭建了一处茅亭,两只雪袂玄裳的仙鹤,正在那里刷翎理翩,右边一只大绿瓷缸,满满的清宸,养着一对玉身红眼的小龟,也在那里呷波喽藻。

朱棣投喂了食物,转身拍了拍手,朱高炽才走上前,解释铁道帮助官府运递公文之事。

“中华重工的体量,不向官府缴税,其实是不对的。”

朱高炽的话,令朱棣刮目相看,一脸侧目,并不信任老大会这么大度。

见到朱棣的神色,朱高炽不好意思的笑了起来。

本想唱个高调,可惜瞒不住朱棣。

也不装了,直言说道:“缴税给官府,咱不愿意,但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咱是愿意的。”

向官府缴税,间接给朝廷送钱,加强朝廷的实力,以后朝廷用中华重工的税收来打自己,朱高炽疯了才会这么做。

“用铁道帮助官府替代部分驿站功能,算是变相的缴税,不过这种方式,等于把税赋花在了北平行省,即获得了好名声,又减轻了百姓们的负担。”

朱棣很了解自己的长子,直接问道:“你认为百姓服徭役不对?”

朱高炽摇了摇头。

“不能说不对,在农业社会环境下,这种方式以最小的代价,推动国家的建设。”

“不过儿子有更好的方式,自然就要逐渐改变社会模式。”

朱高炽谨慎的说道。

“说说看。”朱棣不置可否。

朱高炽沉吟片刻,整理清自己的思路,今日本来没准备说这些,不过谁让朱棣突然派人来唤他。

朱棣最近对自己的理论产生了兴趣,想到了什么,立马就会找自己求证。

可谓进步神速,不过朱高炽并不担心教会了徒弟饿死了老子。

后世国家的经验,岂是短时间就能让朱棣看明白的。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夕,用了一两百年才完成的市场发醛和市场创造过程,在中国被大大压缩,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

正是因为对乡村经济的大力支持。

很多国家想要学习西方的经验,在城市集中化生产,大多都失败了,而中国大力支持农村经济,正是因为建立在对农村的重视上。

在农业人口为主的国家,不先解决农村问题,那么其余所有的问题都是空中楼阁。

后世从建国起,就重视农村力量,靠着农村的力量,重新统一了国家。

同样,在工业化过程中,靠着大力支持农村经济,最后有利的支持工业化。

这就是后世只用了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市场的原因,两个字,农村。

“百姓服徭役,虽然让朝廷和地方的开支减少,但其实对经济循环是不利的。”

“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例如地方上组织民夫修葺道路,道路对运输是有利的,百姓们自带粮食,免费做工,看起来官府什么都没有付出,除了得到一条道路,经济上其实是亏本的。”

“应该放松对百姓的管制,支持百姓大力生产,引导他们从农村走出来。”

朱高炽一套接着一套,比起以前的道理,今日说的越发深奥起来,朱棣听得半懂不懂。

“仔细说清楚些。”朱棣细问。

“中华重工厂区有了一片新的集市,打个比方,有个卖红枣的商贩,他是农户出身。”

“不少百姓家里有红枣,但运送到城市中售卖的意愿不大,是有钱不愿意挣吗?”

朱高炽抛出一个问题,见朱棣瞪了眼,只能连忙主动解释。

看来朱棣不是个好学生,可又不能不教。

“人很难脱离习惯了的环境,对陌生的环境有畏惧,一辈子未离开故土的老百姓,更是不愿意轻易的尝试。”

“然后家里的红枣,在老百姓看来没人会愿意卖,而且进城零散的卖些,赚的钱并不能引起老百姓的满意,所以不愿意浪费这个力气。”

就跟后世进城卖荷花的道理一样。

荷花在农村多得是,可只有极少部分人,才愿意把荷花带去城中贩卖。

除了自身性格的原因,更多的是这个利润太小,吸引不了农民的兴趣。

“可如果有人专门来做,以此为生,形势截然不同。”

“这个人从百姓们手中购买红枣,运入城市贩卖,用更低的价格,也能获得利润。”

“最后这个人赚到了钱,有了自己的生计,城市的人有价格低廉的红枣,吸引了更多的人购买,而百姓家中的红枣被收购,得到的钱也补贴了家用。”

“这个经济效益,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加一大于二,随着这种经济模式的大量增加,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数倍的递增模式。”

“投入这个经济循环的人越多,带来的效益越大。”

农村的物产不只是农作物,还有大量的野产和其他物产,后世人口爆发的情况下,农村土地仍然能提供大量的其他产物。

例如鳝鱼,螃蟹,鱼虾,野物,莲蓬,菱角,皂角等等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这些农村经济,体量小,规模小,利润小,没有大的经济成本,容易掉头,且灵活多变。”

“更重要的是涵盖的人数多,参与的人多,以最小的代价,就能撬动更多的人进城。”

中华重工每名工人的代价可不小,以及面临的市场问题,调度问题,分配问题等等。

可发展的农村经济不一样,对王府和官府没有负担。

只需要支持农村经济,就能自发的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是后世工业化道路的不二法门。

为了支持乡镇经济,城市街道两旁布满了商店和供销社,所有机关单位临街道的办公楼下都成了商铺。

二十一世纪的粮食总产量,是八十年代的一点五倍。

但是人们的收入,翻了百倍不止,这就是促进生产力,工业商品增加带来的经济效益。

“服役对老百姓的负担太大了,例如老百姓到驿站服役,太过影响劳动生产,而且打压了经济活力。”

朱高炽知道大明北方经济不如江淮。

江淮一带的百姓,宁愿多出钱,也不愿意服徭役,因为服徭役带来的损失大于多缴税,促进了一条鞭法的诞生。

而北方的百姓无法接受,因为大明北方相比江淮,普遍要穷困些,所以承担不起一条鞭法。

那么是江淮产金产银吗?自然不是。

相反北方地广人稀,如果根据经济理论,应该才是最需要一条鞭法的地区。

原因就是经济,江淮的经济发展的好,而北方的经济发展的不好。

如果以粮食产量来等价经济产量,那么明中期湖广得到开发,诞生了湖广熟天下足,湖广理应要比江淮更富裕才对。

而北平行省人口才两百六十万,粮食等价经济的话,就更应该要富裕。

而北平终明一朝,都不是大明的经济中心。

朱棣仿佛听懂了,又仿佛什么都没听懂。

朱高炽没有继续灌输经济理论。

后世诸多学者各个能讲的头头是道,因为有实物在眼前,谁也可以清楚的认知。

但是朱棣没有看见,全凭脑海想象,难度几何倍增加,想不穿才是正常的。

朱棣也没有钻牛角尖,想不通的事情,暂时先放下,突然开口说道,“布政司应该会出手打压下王府,此事你不要插手。”

朱高炽愣了愣。

“儿子跟布政使送了大礼,跟他前番的见面,交流的也不错,难道是敷衍咱的?”

朱棣嘴角翘起。

还是玩政治的好,玩政治老大终归年少,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多。

终于有了当老子的爽感。

朱棣淡淡的说道:“人家来北平,对付王府才是正道,要是和王府交好,恐怕睡不着的人就多了。”

朱高炽恍然大悟,明白了其中的道道。

朱棣见老大一点就通,心里极为满意,不过又透漏了一件事。

“倭寇悄悄登陆了金州,烧了几个村子,孙岩赶去的时候,倭寇已经离开。”

这个消息倒是第一次得知,朱高炽内心压抑。

“你现在懂了为何没人愿意承担抗倭之事了吧。”朱棣不满的说道。

金州中左所属于山东。

老大用抗倭的名义控制了金州中左所,山东一点反对也没有,反而乐的很,有人主动要分担责任还不好。

“咱的想法没有变,抗倭是国事,不能因为畏惧责任就避之不及,我是宗亲,更没有避的道理。”

朱高炽坚持说道。

“而且儿子对金忠和孙岩有信心,咱相信他们,给他们一些时间,他们一定能歼灭倭寇。”

朱棣见到朱高炽的态度,没有再说话。

一个面对困难能坚持的人,比容易妥协的人要强十倍,朱棣不再追究此事。

没多久。

山东果然上疏推诿,倭寇登陆烧杀抢掠,责任在金州中左所,而金州中左所不归山东管。

朱元璋看了这份奏疏,又看了北平的密疏。

“哼。”

朱元璋冷哼一声,丢开了山东的奏疏,他要的不是下面的人推卸责任,而是勇于任事消灭倭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