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一百九十五章 兴乐县农具厂

第一百九十五章 兴乐县农具厂

书名: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作者:键盘战斗家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9-08 18:59:42

第178章 兴乐县农具厂

保定府的马车没有空回北平。

等了两天。

从南方运粮的铁道马车,在保定府换了车厢,北平的铁道马车拖着粮食去往密云。

李伯升仔细看了双方的运转过程。

为了支持北境的发展,朝廷施行开中法,南方的粮食运送到北方,提供北方的军户发展。

正是靠着开中法,让大量从南方迁移到北平的卫所,有利支撑了从无到有阶段中的这个空档。

燕山六卫,几万户军户,一二十万口人,只需要的口粮,一年就是六十万石口粮,两年就是一百多万石,加上牲畜需要的豆料,一年高达百万石。

二十余年,北平行省,北平行都司,辽东都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司……

从零到数百卫,移民数百万乃至千万人口,需要的粮食更是无法计算。

虽然自身也在开荒屯田,但是发展速度跟不上每年卫所的增加。

例如燕山六卫,变成二十余卫,然后又开平诸位,大宁诸卫,辽东诸卫。

可以说二十余年中,扩张从来没有止步,也就始终离不开对南方粮食,布匹,各类物资的需求,皆由朝廷供应。

朝廷力有未逮,所以有了开中法。

以盐引之利,诱惑商人们运送粮食到北境诸卫,然后商人们再换取盐引。

这些南方运送粮食到北方的商人,很快被更加省钱的运输方式吸引,成为了铁道运输的大客户之一。

无数的粮食,布匹通过铁道运输到边境诸卫,让军事得以扩张,得以深入大漠。

如果这个战略没有中断,当稳固了开平诸卫,大宁诸卫,继续往北分封诸王,继续迁移卫所。

就像当初把北平不少的卫所,往北抽调迁移的开平诸卫,大宁诸卫,如此循环下去,有些类似蒙古扩张的做法。

“南方的商人们,原本是领着单据,直接和官府换盐引,所以自身没有大大批的银子,也不方便带出门,导致车站和南方商人们的结款常常被延误,又不能就这么停止,毕竟人家是客户。”

“蜂窝煤作坊和车站的结款,也是各种钱,铜钱,银两,甚至用布匹结算,还有用旧宝钞,这玩意谁愿意用,车站只收新钞。”

“使用银子最好,可银子不知道都去了哪里,而且携带也不方便,我们的交易量大,结算下来不是小数。”

李伯升跑了几个大站,收集到的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结算方式上,让各站的站长很苦恼。

不光是车站,其余的商人们也是如此。

大宗商品的交易结算方式,用传统的方式,令他们感觉到了痛苦,需要一种新的方式。

银子不易携带,铜钱价值太小,宝钞又不断贬值,新钞用的都比较少了。

“铁道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我敢说是总厂最大的一环,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

在一处铁道车夫培养处,李伯升见到了铁道工程队的大掌柜徐宁,他亲自接到了李伯升一行人。

徐宁早就知道李伯升在做什么事,同样是聪明人,他知道眼前人的前途。

作为掌管一支万余人军户的大掌柜,他和各卫的指挥使并不陌生,实权的增加,令他哪怕是名白身,也不会顾再忌舍人。

舍人无所谓,北平行省舍人不知有多少,但是能入小王爷眼,并且负责具体事务的舍人,就与众不同了。

“铁道的问题,细数下来,恐怕半天都说不完,结算方式是一种,还有马匹的欠缺也是难题。”

“北平不缺马呀?”李伯升纳闷的问道。

徐宁露出苦笑。

“北平是不缺马,但是铁道马车对马的要求高呀,普通的马用起来不方便,需要耐力和力气更大的马。”

拉货的马,和战马的要求有些相同,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徐宁详细的解释一番。

“铁道运输和道路运输不一样,铁轨节省了马力,让马的体力容易保存,能跑得更久。”

“你前番不是去了保定府吗?”徐宁问道。

李伯升点点头。

从保定府到真定府,听说这里招募了些大力士,正在培训为车夫,所以来了解,没想到碰到徐宁。

徐宁举例说道:“从北平站到保定站,路程是三百里,如果用普通的马,无法一口气跑完,只能跑两百里。”

“所以需要更好的千里马,利用沿途进站能为马匹提供休息的时间,断断续续五个时辰,正好早上装货出发,下午抵达卸货,而且不会伤马。”

“如果换成普通马,那么北平和临府保定就需要换一趟马,成本可就增加了不少。”

“整个北平行省下来,成本会增加一倍,这可不是一笔小钱,直接影响铁道的收益。”

李伯升迟疑,好奇的问道:“一匹马一天可不止能跑三百里,难道因为拉货?”

徐宁笑了笑,解释道:“类似这个道理,主要是铁道运输量的增加,需要大量的马匹。”

“如今马的价格增加了,而且普通马的使用成本,比好马要高一倍。”

李伯升明白了徐宁的意思,记录到了本子中。

不光是铁道需要使用马增加,随着蜂窝煤作坊在北平行省的递增,虽然不少使用骡子,也有不少使用马匹。

总之,随着运输行业的兴起,对牲畜的需求遇到了瓶颈,即想要让马的价格降下来,节约成本,还想要更好的马。

李伯升去了一趟蜂窝煤商会,在王仁的介绍下,了解了如今蜂窝煤作坊的行情。

原本蜂窝煤商会的八家,已经变成了十二家,垄断了蜂窝煤市场的七成。

只有小的县城,以及少部分州府,其余的小作坊瓜分这些市场,成为了补充力量。

在真定府兴乐县,一家农具厂。

虽然地方小,可工人数不少,高达三百余人。

从北平府大兴县的农具厂,采购了一批镰刀,然后兴乐县的农具厂,则在本地订购木料,制作成木柄。

因为大兴县农具厂的镰刀都是一个型号,所以木柄可以轻易的安装,就算有些诧异,也不影响安装,对精度的要求不高。

准确的形容,兴乐县的农具厂,其实是一家生产木柄的工厂,同时把大兴县农具厂的镰刀组装起来。

比市面上的镰刀成本要低了一半,获得了不少百姓的热情,让不少百姓大量购买镰刀。

在两个月前,靠着性价比,大量抢占了兴乐县的农具市场。

兴乐县的厂长,原是外柜的执事,靠着百厂之风,离开了外柜,来此地筹办了农具厂。

得知李伯升一行人是从总厂下来调研的,非常的热情,主动掏腰包请他们吃饭。

李伯升没有打击别人的好意,不过也提出了要求,必须是四菜一汤,否则他不参加。

“哈哈哈,李文书高看我了,我家里一家人要养呢,就是四菜一汤,哈哈。”

兴乐县农具厂厂长,爽朗的笑道。

李伯升没有拆穿对方。

俗话说得好,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意思是这些人见识多,在农业社会,见识少的百姓,很容易被他们上下其手。

和八十年代农民进城一个道理,在车站外,几句明显漏洞百出的话,就能轻易的哄骗到刚进城的农民。

不是农民傻,而是因为见识。

外柜当然不至于此,厂规严着呢,但是外柜的环境,是没有老实人的,老实人在外柜也呆不住。

兴乐县农具厂的厂长,的确只招待了四菜一汤,但是野物不少,加上酒水,算下来也不便宜,可还能让人接受,控制的力度刚刚好,可见不是省油的灯。

李伯升其实也不是老实人,双方几杯酒下肚,反而都觉得对方还真不错。

兴乐县农具厂厂长觉得李伯升没架子,做事有度,不像年轻人趾高气昂。

李伯升觉得对方虽然是白身,可见识很多,言谈中言之有物,令人刮目相看。

“农具厂的生意,挤掉了不少铁匠,但是小王爷却很支持农具厂,我一直不明白这里面的道理。”

李伯升放下酒杯,认真的请教。

他可不是朱棣,没上过朱高炽的理论课,在他看来小王爷的确是爱民的,可此举却有些与民争利的意味,令他觉得很困惑。

兴乐县农具厂厂长笑了几声,明显是懂其中道理的。

见状,李伯升的态度恭敬起来,主动起身为兴乐县农具厂厂长倒酒,态度真诚。

兴乐县农具厂不再卖关子,此人值得相交,于是解释起其中的道理。

“我跟你举个例子啊,以前镰刀价格贵,百姓们舍不得钱,可又需要它,最后兴乐县购买量在三把。”

“农具厂分配作业,集合力量,让镰刀的价格大幅下降,兴乐县的购买量提升到了六把。”

李伯升皱眉沉思。

兴乐县农具厂厂长主动说道:“百姓能省则省,不行的就用人力,反正力气不要钱,可最后不但遭罪,而且费时,效率低下,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如今大量使用农具,镰刀是收获用,虽然田亩产量没有增加,但是提升了效率,腾出的人力,可以投入其他事情中。”

“可以进城打工,蜂窝煤要招工,不少成衣铺子也在招工,咱这厂子也在招工,还可以进城经商,前番我回总部述职,门前的集市多热闹,好多不都是百姓做起了摊贩。”

“这叫促进生产力,解放劳动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