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二百零八章 报团取暖

第二百零八章 报团取暖

书名: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作者:键盘战斗家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9-08 18:59:42

第191章 报团取暖

火苗在透明玻璃灯罩中摇曳,散发的光亮,令人们不可思议,其实煤油灯不如蜡烛的亮度,但是远高于油灯

而煤油灯要比蜡烛便宜许多,使用时间也远高于蜡烛。

“工人思想的萌芽,需要应对的问题还很多,目前的阶段属于稚嫩时期。”

“这种苗头,因为太过弱小,随时可以被掐灭。”

“但是能掐灭,不代表未来不会再度兴起,原本明末时空,在江淮和福建沿海一带,已经诞生了新学思想,小市民阶级思想等。”

朱高炽整理自己的思路。

他的脑海中,有两种意识在打架,一种是后世的思想,一种是现在的思想。

他是皇族。

百姓们头上的统治阶级代言人。

“抗争精神。”

朱高炽重重的写到。

“不懂抗争的人,所有的痛苦和苦难,都是应得的。后世英国人学者写的有一定的道理。”

“那些畏惧权贵,放弃专利法的发明家,他们一生的痛苦,就是他们活该的。”

“自己都不助自己,把自己的希望,指望别人来挽救他,这种人有什么好救的呢。”

后世。

经历了百年的磨难,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民们学会了抗争,建立了新中国。

靠着这股全社会的抗争精神,打出了令全世界震惊的战绩,获得了尊重。

朱高炽松了口气。

想穿了一切,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好纠结的。

不懂抗争的百姓,活该被皇权压迫,而懂得抗争的百姓,作为皇族他也压不住。

所以顺其自然好了。

有时候,西方在近代进步的思想,的确值得人们学习,人要懂得如何抗争。

自己受到了委屈,畏惧权贵,害怕痛苦,放弃了抗争,那就不要怨天尤人,不是已经学会了接受么,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大明的封建,大清的奴役,都是百姓们的选择,责任不只是在统治阶级。

作为统治阶级,朱高炽发展工业,提高国力,就是他的责任,而选择不打压新思想,就是他的仁德。

同样的道理。

如果第二期报纸内容传出去,引来了佛教的抗议,那就是人家懂得抗争,为自己争取利益。

如果别人声音大,自己向佛教妥协,不也是理应之举么。

换句话说。

想要从自己手里获得利益是可以的,首先是会抗争,力量大过自己,自己为了自身的权势,则必须采取妥协。

这。

才叫做进步。

“那么随着中华重工的发展,可能三十年,可能五十年,甚至一百年,甚至永远学不会抗争。”

“总之,什么时候人们学会了抗争,什么时候才有了进步。”

“进步的主动权,并不在统治阶级手中,而是在百姓们自己的手中。”

“洪武二十六年,十一月甲午记。”

朱高炽放下了笔,心里没有了包袱,更加的自信起来,难题不是难题了,因为做题的人并不是他。

十月底。

朝廷任命了国子监生六十四人为布政使等官,分赴各地上任,在朱棣回北平后,这些官员也大多上任了。

北平府。

申逵为右布政使,张杰为左参政,张贯为右参政,按察司副使墨麟,王礼为北平按察司按察使,张琏为副使,高勉为佥事.....

朱棣回来北平后,神情慎重,沉默寡言。

朱高炽有些纳闷。

几日后。

朱棣招来亲信们,在承运门阁楼,告知了一些事情。

总之。

王府扩张的时机,已经没有了,根据朱元璋的要求,藩王们要按照规矩行事。

什么叫规矩?三司就是规矩。

王府虽然还保留了兵权,但三司的地位,并不隶属王府,兵权管理上,王府无法独断专行。

也就是说要和都司商议着办,而民间的行政权,司法权,和王府没有了关系。

朱高炽了然,这是必然发生的事情,就看藩王们能不能接受。

“孤不接受。”朱棣不满道。

用的时候就想起他们,不需要的时候,就甩到一边,哪怕是朱棣也很难忍受。

朱棣觉得受了委屈。

打残元,从北平分出开平,大宁,都是他的功绩,以及处置蓝玉案,不是他们兄弟齐心,父王能这么安稳么。

不接受也得接受啊。

不久。

朱元璋敕撰《永鉴录》,书中辑录历代王朝中宗师诸王作威作福以致身败名裂的实例。

直叙其事,分类编撰,意在借古喻今,使宗亲诸王有所戒鉴,告诫皇族们要守规矩。

不久。

秦王长史府,晋王长史府向燕王长史府递出了橄榄枝,与北平的中华重工合作。

邀请中华重工进入山西,陕西,合作发展经济事宜。

这就是藩王们的抗争。

他们懂得如何抗争,不采取明面对抗,而是暗中加强了联系,抱团取暖。

蓝玉大案后,藩王们的关系获得了平复。

朱高炽派出了周世丰。

“在陕西和山西,各建立一座蒸汽机工厂,分别持股,由中华重工负责管理。”

“晋王府的长史,咱不太了解,葛诚也没接触过,倒是秦王府的长史,此人有些手腕,你要小心应对,总之,管理权一定要控制在手中。”

“那万一要更多的利益怎么办?”周世丰担心道。

朱高炽笑道:“利益方面可以松一松,毕竟在人家的地盘上,需要借助人家的势力。”

秦王没两年可活了,先借着秦王的势,把盘子搭建起来,到时候不还是便宜了自家。

“在陕西和山西筹办的蒸汽机工厂,生产线只生产抽水用蒸汽机。”朱高炽继续交待。

周世丰明白了朱高炽的意思。

蒸汽机工厂发展至今日,早就不再是只制作抽水用的蒸汽机,经过研发司多年的研发,研制出了好几种蒸汽机。

例如铁厂用来锻造的锻造机,铁管厂用来锻压铁片的锻压机等等,皆使用的蒸汽机动力。

……

金州。

老铁山的一处平缓地区,从三五间木屋,逐渐变为十余间,数十间,百余间。

金州除了五千六百户军户,并没有民籍。

新办的金州林场,从山东招募了一批工人,再从金州附近的野民中,招募了一批工人。

所谓的野民,其实就是不在籍的人,林场的招工,吸引了不少的野民,一家老小加入到了林场。

野民中有识字的人,林场请为了先生。

“天气冷了,估摸修不了几天。”老人警示道,“这边的气候还好,沈阳那边可能都下雪了。”

辽东很大。

从三万卫到旅顺,有近千里之远,如果从奴儿干算起,等于从大连到宝岛的距离。

王真了然。

他对辽东的气候不熟悉,不过有当地人,为他节省了不少的麻烦,接下来的林场,放弃了做工,全力以赴准备过冬事宜。

旅顺的气候,是整个东北气候最好的地区,也是后世东北经济最好的地区之一。

要过年了,他要回一趟北平。

和他一起回去的,还有金州卫的一些武官,以及指挥使的托付,让他们运去拜送王府的礼品。

天津的码头上,船只也渐渐少了,一行人坐上铁道马车,不过王真在香河站下车,他的行礼和带回来的礼品,让同僚们帮忙运送到北平府。

香河原来是营州卫的驻地,后来营州卫改去了大宁,不过仍然留下来不少老人。

王真的老丈人一家,就在香河。

旧卫所,老丈人的两个儿子也从大宁回来,一个百户,一个百户从,加上女婿王真,一门出了三个百户。

王真带回来了人参,鹿茸等土特产,孝敬给了老丈人,老丈人很高兴的收下。

第二日,他的婆娘带着孩子,乘坐铁道马车回了娘家,一家人在香河团聚。

准备了一桌子的饭菜,王真和两位姻兄姻弟,划着拳喝着酒,老丈人一脸的欣慰。

吃饱喝足,围着新式煤炉,几位爷们关起门来,谈论王真的事情。

“你怎么去了金州?无名无分的,以后可有个准话?”老丈人担心的问道。

王真摇了摇头。

他现在其实也很迷茫。

林场从无到有,规模从几十人到几百人,忙碌的时候,他什么都不想,反而会感觉到高兴。

可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就有些错愕。

他是卫所的百户啊,来到中华重工做事,和朱能他们不同,自己算个什么事。

“什么都不清楚,你怎么能轻易答应呢。”

“这是办的不够谨慎。”

王真伸出手获得新式煤炉的热量,姻弟为他倒了一杯热茶,他接过来抿了两口。

“还装了茶叶呀。”王真笑道。

“茶叶现在可便宜了,总要买些招待,否则好像不如别家似的。”老丈人说道。

“也是,回头我也去买几斤。”

“伱从家里带点回去,前些日子,爹买了不少。”

王真点点头,没有客气。

安静了一会,王真幽幽说道:“小王爷找上了我,我哪里还能拒绝,总不是为王府做事。”

“也是,王府的话,还是要听得。”

老丈人半生为王府做事,他的儿子女婿也都在为王府做事,虽然儿子们去了大宁,可老人仍然觉得还是王府的人。

老人的观念很稳定,没有发生变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