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二百一十二章 天平

第二百一十二章 天平

书名: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作者:键盘战斗家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9-08 18:59:42

第195章 天平

北平府按察司衙门。

新官上任三把火,何况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主官,衙门的官员们,最近都很老实,生怕成为触霉头的人。

按察使王礼巡视到了司狱司,掌管北平监狱事务。

有犯事的官吏,有违规的差役,有犯罪的歹徒,有不孝的后生,有欠税的农户……

北平提刑按察使司司狱司司狱姜言得,恭敬的陪着按察使,巡视各狱,检查有没有错关的被害良民。

终于过了关,没有惹出麻烦,姜言得回头就去了世子府,告诉了朱高炽今日之事。

“他要查,就大大方方的让他查嘛,这是好事,提高北平的治安环境。”

朱高炽一边翻看公文,一边平静的说道。

虽然朱棣斥责了他,但没有实际的处罚,和往常一样,朱棣返回北平后,事物虽然汇集到朱棣手中,可处理过后的公文,都会转到世子府,交给朱高炽翻阅一遍,让朱高炽学如何处理政务。

“正常查还好,怕的是王按察使,打着故意挑出问题的主意,所以下官才忐忑。”

“他不会不守规矩。”朱高炽不以为然。

官府怕的是王府不按章办事,为了避免此事,他们才不敢乱来,否则就是给王府乱来的机会。

官府自己都乱来,王府更能乱来了。

姜言得觉得小王爷说的有道理,松了口气,新官上任三把火,谁知道未来北平的局势如何。

靠着空窗期的优势,王府拦了大权,如果想要回到蓝玉大案以前的局面,三司就要和王府打擂台。

他们这些下层官员,小胳膊小腿,实在不希望上面神仙打架,他们遭殃。

布政使和王府就合作的很好,希望这批新来的主官,也能尽快和王府达成默契。

“在咱大明朝,不孝顺的人,如果其父母向官府告状,则是大罪,此举有利有弊。”

朱高炽看完了公文,笑着向姜言得说道:“万事有利有弊,一切力度要在度以内,超过了这个度,任何好事都会变成坏事。”

“按察使巡视各狱,检查有没有错关的良民,如果没有是好事,如果有则要改正,否则事发后,他就会受到处罚,影响他自己的前程,所以他才对你严肃些,你不要自己吓自己。”

无论执行力度如何,至少规矩是这样的。

至于人执行的怎么样,除了靠官员们的执政水平,也要看百姓们的抗争水平。

如果都是老实人,那自然就让官员壮胆,敢做出更过分的事情。

每一件权贵逼迫老实人的事件,每个变相服软的老实人,他就是促进权贵嚣张的帮凶。

这些已经服软,忍气吞声的老实人,希望有别的人能出头,可他们的行为,却助长了权贵的声势。

明中后期的官员,无论如何,在抗争皇权一事上,维护自己权利,敢于付出性命。

到了清朝,官员们不再抗争,成为了卑躬屈膝的奴才,皇帝放个屁都要歌颂一番。

两相比较下来,还是明朝的官员要强一些。

至于灾民。

那些敢闹事的义军,面对不公,他们吃肉喝酒,杀官屠贵,那些老实的灾民,面对不公,他们卖儿卖女,讨食吃土。

文明的进步,从来不是统治阶级施舍的,而是百姓们抗争得来的。

怕死而不敢抗争,也不懂如何抗争,那么他的苦难是应得的。

作为权贵,朱高炽摸了摸老百姓们的底线,了解了下如今的气氛,心中的底气足了些。

明初的老百姓,因为人口和土地的原因,只要能吃饱肚子,都是老实人,不满现状的人并不多。

温饱线以上,小康以下,可以让绝大多数的老百姓服帖。

中国自先秦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舍得一身剐皇帝拉下马的言论之后,老百姓是有抗争精神的。

比起千年的皇族,就是文明巨大的进步,后世竟然还有人羡慕人家有千年的皇族。

朱高炽有时候都很迷茫,是先民更有抗争精神,还是后世人更有抗争精神。

哪怕最愚昧麻木的清朝,还有百姓们组织起洪门等力量。

大员岛最后一代王爷投降前,还晓得把洪门名单装入铁箱沉入海底,避免落入清廷手中。

如今官员们的力量大,朱棣担心技术报的内容,引发官员们的关注,所以朱棣禁止了技术报关于部分内容的刊登。

朱高炽忌惮官府的力量,自然也就妥协了,反正他还年轻,时间还长。

外面的墨麟,暗访北平一遍,返回了北平城,见到了按察使王礼,把一路所见所闻详细的告知。

蒸汽机,铁道,垦田……

“听说垦田之事,是王府大公子主动提出,吸引了颜藩台,我看啊,这是王府的计谋。”王礼皱眉说道。

墨麟和王礼都是国子监的学生,背后有恩师座师同科同僚,关系密布,属于其中的一员。

官员们三年一科举,奋斗一生才有的前程,而勋贵和武将出生就获得了。

这很不公平,并且也不利于国家。

王礼是正统的官员,墨麟也是,不过墨麟要保守些,王礼则倾向于齐泰。

“垦田是民生大计,颜藩台不可能拒绝,也不该拒绝,如果他的任期,正能让北平行省垦出百万亩良田,如此政绩恐怕能青史留名。”

墨麟羡慕的说道。

史料篇幅很长,可能记载的人不多,而只要是兴修水利或者垦田有大功的人,都能记载其中。

历史也是如此,无论是王仁还是墨麟,不过是在大宗实录中提了一笔官职任免而已。

而开垦田亩,或者兴修水利的官员,都会在史料中,留下相关的篇幅。

“王府的阳谋啊。”王礼一脸的担忧。

王府本就势大,三司的权利或多或少被王府拿去,为了恢复以往的局势,本应通力合作。

可布政司最大的官员布政使,忙着垦田之政,不愿意惹事生非,王礼作为按察使,但名不正言不顺啊。

“你知道申部台何时回来?”王仁突然问道。

墨麟摇了摇头,“申部台刚去巡视地方,恐怕短时间回不了北平。”

“一个不担事,一个躲事,朝廷所用非人啊。”闻言,王仁感叹道,看穿了新任右布政使申逵的意图。

现在此人离开北平,何尝不是避开旋涡。

他在等局势平缓些,过些时日,他们这批新任官员的动静消停了,估摸就是此人返回之时。

“不行,我要向齐泰写封信,告知北平事宜。”王仁打定了主意,没有布政司出面,只靠着他可撬动不了局面。

“会不会引起两位布政使的不满?”墨麟觉得王仁急躁了些,对北平形势还未摸清楚。

“不能等,王府在卫所的威望伱也见到过。”王仁声音小了些,“皇太孙年幼,而圣人年龄大了,不得不急啊。”

墨麟闻言,叹了口气,也不再劝解,自从太子病逝后,国家逐渐多事之秋啊。

如果太子还活着就好了。

……

研发司。

朱高炽被朱棣敲打了一番,注意力从北平政事转移到了工厂,每日除了看朱棣批复的公文,开始回到总部坐班。

今日,研发司制定了一批度量衡标准器,有尺子,量斗,秤砣,容器等。

朱高炽拿着一把铁尺,上刻均匀的刻度。

“我们研究了商州的牙尺,秦朝的尺没有出土物,汉朝的汉尺,汉传承秦制,汉尺应该和秦尺差不多。”

小九在一边介绍。

“汉尺以目前发现出土的错银铁尺为最精,正、背面各等分十寸,其中一边第三寸内为三等分,第五寸内为五等分,第七寸内为七等分,第九寸内为九等分。”

也就是长二十余厘米,最详细的一段,刻度单位为分。

一寸等于三厘米出头,等于十分,一分也就是近三分之一毫米,刻度已经较为精确了。

直尺从商州已经诞生,上面有刻度,应用了十进位制,分别长16.95、15.78、15.8厘米,可作为商代一尺实际长度之参考。

到了宋朝,直尺均以31厘米为暂定之一尺标准。明清尺度大抵相同,明朝嘉靖牙尺长32厘米。

“准确的来说,不能算是制定标准,而是采用我朝的标准,在总部打造一套原尺,用来制造其余的直尺。”

朱高炽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看到了“天平”。

小九见朱高炽对此物感兴趣,主动介绍道:“此物叫做‘权衡’。西周青铜器刻着这样的铭文:“金十寽”、“丝三寽”、金十匀”。“金”不是金子,指的是铜;“寽”和“匀”则是计量单位。”

“从这些铭文中我们可以得知,早在西周,先民就掌握了杠杆原理,制作出称量物体质量的工具“权衡”。

小九知道小王爷最喜欢听这些技术来历,于是把从西周的权衡,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乃至现在的发展,说了个透彻。

“早期的权衡,由一根横梁和两个秤盘组成,横梁的中央用细绳悬挂作为支点,秤盘用细绳悬挂在横梁的两端,横梁两端有孔,细绳穿过孔加以固定。”

“我们加以改进,换成了铁制。”指着铁天平,小九笑着说道。

“此物好。”

朱高炽笑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