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二百四十二章 都是他要的

第二百四十二章 都是他要的

书名: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作者:键盘战斗家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9-08 18:59:42

第225章 都是他要的

开平就是开平城,原属于前元上都,是元世祖忽必烈所建,是当时草原上第二座城池。

忽必烈在此地登基做了皇帝,因此被誉为“圣龙”起飞之地,成为元朝百年的首都。

在与蒙古争夺开平的战争中,《明实录》仅仅用8个字来描述这场战争:“开平王至,蓟北皆平!”

当时的常遇春,还没有封开平王。

开平城处于明初北方防线的中间位置,深入草原,可以保证南边的宣府不直接接敌,也保障北平府到辽东的交通路线通畅。

未来朱棣五次北征,四次都从开平出发,可见开平的重要性。

在世子府的书房。

朱高煦故意保持的严肃,装作大人似的,脸上充满了用力过度的表情,让人啼笑皆非。

不过朱高炽和金忠都没有揭穿,配合着朱高煦。

少年人最在乎面子。

“现在的开平,设有开平卫,开平左屯卫,开平中屯卫,开平右屯卫,开平后屯卫,开平前屯卫,以及兴和所,宜兴所两处守御重要通道的千户所。”

金忠站在舆图前介绍。

开平的归属很复杂,以前简单,隶属于北平府,由燕王节制,中间十几年变来变去。

后来的都司,然后是山东的谷王也奉命北上节制过开平,不过前年谷王已经调回。

最近的局面,按道理又重归朱棣节制。

但是人心不定,多年来的变动,导致开平诸卫将领的心思,谁也不知向着谁。

“想要控制开平,开平卫和兴和所,宜兴所是最重要的,只要控制了这三处,可以说已经手到擒来。”

金忠的祖籍虽然是宁波府鄞县,但是北平算得上金忠第二个家乡,其家入了军籍,很早就来到北平府通州当兵。

和普通的军户不同,因为其家族早年是贤门望族,所以见识与学识都很出众,对北境诸卫更是摸索了不少。

正是因为多年的储备和努力,所以获得了机会后,立马一飞冲天,从军户到长史府右长史,成为了北平境内的一桩神奇的事情。

朱高煦听的半懂不懂,看了眼大哥,见大哥神色了然,越发的气馁,自己与大哥的差距好大。

朱高炽发现了朱高煦的眼光,知道其苦恼,亲自为其解释:“开平卫和兴和所,宜兴所,是野战军所在,而屯所以生产为主,军事为辅,为其余三处提供资源和兵源,所以控制了这三处,就等于掌控了开平的兵权。”

朱高煦茅塞顿开,明白了金忠之言,还不等他高兴,马上又被朱高炽话锋一转,严词警告一番。

“你身份高贵,能在开平发挥大作用,但是跟随金先生,你诸事都要听金先生的安排,不得擅自主张,更不得为你金先生,如果坏了大事,必定对伱严惩不贷。”

“大哥,我一定听金先生的话,金先生让我往东,我绝不往西,喝口水都要先问金先生。”

朱高煦老老实实的说道。

朱高炽满意的点点头,以前身体原主的时候,朱高煦可没这么这么老实。

有身体原主性格的原因,也有部分其能力,没有超过朱高煦,或者说超过多少。

导致冲锋陷阵天赋点满的朱高煦,并不服气原主,不过现在发生了变化。

朱高炽的成就,早就把朱高煦甩的无影无踪,在朱棣的放纵下,甚至能和朱棣平起平坐。

所以当朱高炽摆出长兄如父的态度,朱高煦不敢有半丝的抗拒。

看到朱高煦听话的模样,朱高炽没有一味的打压,给了一颗“枣子”给他吃。

“你这趟表现好,等父王从辽东回来后,必定会夸奖你,我为你在父王面前表功,提前让你去军中效力。”

“真的?”

朱高煦果然忍不住,惊喜的连番追问。

他早就不满足校场了,想要去军营,皆被朱棣以年岁尚轻为由拒绝,朱高炽知道真实的原因,其实是朱棣认为朱高煦的性子还需要磨练。

有朱高炽珠玉在前,哪怕不提朱高炽的成就,只朱高炽本身具备的逻辑性,就令朱棣对另外两位儿子的期许,比原来的标准要提高了些许。

总之。

朱高炽表现的太优异,变相的让朱高煦朱高燧两兄弟吃了不少的苦头。

人的野心,随着实力的变化而变化。

朱高炽刚来的时候,局势不明,话语权小,所以做事谨慎,慎之又慎,避免开头被打压,导致万事皆休。

如今大权在握,唯一能压制他的朱棣又远赴辽东,自然甩开胳膊大踏步的干。

大宁是他要的,开平也是他要的。

整个北平,其实还有一个人能压朱高炽一头,那就是王府的燕王妃,朱高炽的生母徐氏。

不过徐氏现在皱着眉头,顾不上外头的事了。

丈夫为儿子求的婚事,竟然被一名御史反对,岂有此理,徐氏非常不满。

那郭家的女儿,徐氏非常喜欢,是个知书达理的好媳妇人选,还有其背后的家族,在徐氏眼里无可挑剔。

她自己就是出自于勋贵之家,当然希望也能从勋贵之家中挑选媳妇。

“这可怎么办,要是皇爷爷听了那御史的话,真的拒绝了,大弟岂不是伤心。”

虚岁十九的朱玉英,一脸的担忧,为弟弟的亲事忧虑,忘记了自己也是即将出嫁的人。

“你大舅指望不上,只能指望你二舅了。”徐氏咬牙说道。

徐氏和徐辉祖,徐增寿是同个生母,几兄妹感情好,而徐达次子徐膺绪的生母是妾室。

和朱棣青梅竹马,感情深厚的夫妻,徐氏无论是从自己这一代,还是下一代的角度,内心皆反感妾室子。

夫君在这一点上,做的还算是令自己满意。

“大舅舅的威望比二舅要高,他说话要管用些吧。”朱玉英迟疑的问道。

徐氏无言。

她当然希望自己丈夫和兄弟们感情好,能成为一家人,实际上哪里能这么如意呢。

“以前大人的事没有告诉你,如今你也即将成为他人妇,操持家业,有些事你应该知道了。”

徐氏向朱玉英说道:“你大舅和你父王不对付,你二舅才和你父王关系深厚。”

朱玉英白皙的脸蛋上,满是错愕,她从来不知道,可每年年景,大舅的礼物从来不断过。

“大舅和父王闹了什么矛盾?”

徐氏摇了摇头,幽幽的叹道:“哪里有矛盾呢,可朝廷的事,你大舅也是身不由己啊,你父王也能理解,所以两人虽然闹归闹,脸面上还是过得去的。”

朱玉英眼睛有些迷茫,可很快恢复了清明,毕竟出身朱门之家,从小见多识广,很快就接受并理解了。

徐氏亲自写了一封亲笔信,让府里人快马加鞭送去了应天府,到了徐增寿的手中。

“唉,看来还是没有躲掉啊。”

徐增寿看完自家长姐的家信,忍不住长叹一声。

大哥让他不要插手,大姐让他要帮外甥,这可是为难了他,自己不理会,就是帮助了大哥,要是理会了,就是帮助了大姐。

无论自己怎么选择,都会让另外一位家里人失望。

“有时候,我挺羡慕那些小门小户之家,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些,可家人和和美美,哪里像我们。”

徐增寿感叹道。

庭院中,几名读书人面色复杂,这话让他们如何接?

还劳什子日子清贫些。

真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多少人羡慕徐家两兄弟,因为出生的好,从小地位高重。

他们这些从小寒窗苦读,饱腹诗经,过五关斩六将,挤过“独木桥”,熬出头了,还不是得拍徐家的马屁。

“诸君。”徐增寿和气的问道,“此事可有建言?”

几位读书人没有推诿,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应该支持徐辉祖,有的认为应该支持燕王妃。

现在明初的人文风气,和明中期,乃至于明晚期的是不一样的。

简而言之。

现在的文官还没有独占鳌头,霸占朝纲,所以没有那份老子天下第一的自傲。

有言论认为《三国演义》能映射部分明初的社会道德观,罗贯中做过张士诚的谋士。

现在藩王势力和勋贵势力强大,特别是藩王府的存在,藩臣视藩王为君,并不是少数。

在以前的左右相时代,更是巅峰。

所以这些读书人,并没有全部支持皇太孙派系,不少人希望从中获利,得到出头的机会。

徐增寿笑了笑,几位读书人,没有说出令他刮目相看的主意。

打发走了他们,徐增寿去了一趟郭家。

郭英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郭英和徐达是一辈,也就是说算得上徐增寿的长辈,所以用晚辈之礼递交了名帖,约定三日后登门拜访。

郭家的管家回了帖,同意了徐增寿上门之请。

“囡囡要不要嫁给燕王大公子?”一名老者认真的问道。

他哪里叫什么郭英,郭四才是父母跟他取的名字,从小失去家人,现在有了一大家子家人,郭英爱护家人是出了名的。

“小妹害羞呢,不过我看她的心思,还是有些倾慕小王爷的。”孙子郭珍说道。

郭珍是长子郭镇之子,旁边是郭玹,也就是次子郭铭之子,也是郭彩莲的胞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