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二百五十三章 林场的“告急”

第二百五十三章 林场的“告急”

书名: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作者:键盘战斗家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9-08 18:59:42

第236章 林场的“告急”

《技术报》

海岛算经九问。

一问曰:

今有望海岛,立两表齐,高三丈,前后相去千步,令后表与前表相直。从前表却行一百二十三步,人目着地取望岛峰,与表末参合。

从后表却行百二十七步,人目着地取望岛峰,亦与表末参合。

问岛高及去表各几何?

答曰:岛高四里五十五步;去表一百二里一百五十步。

术曰:以表高乘表间为实;相多为法,除之。所得加表高,即得岛高。

求前表去岛远近者:以前表却行乘表间为实;相多为法。除之,得岛去表数。

二问曰:

今有望松生山上,不知高下。

立两表齐,高二丈,前后相去五十步,令后表与前表参相直。

从前表却行七步四尺,薄地遥望松末,与表端参合。又望松元,入表二尺八寸。

复从后表却行八步五尺,薄地遥望松末,亦与表端参合。

问松高及山去表各几何?

……

朱高炽每期的技术报都会看,一开始弄出技术报的初衷,是想要融合技术,打造成后世学术报的风格。

但是毕竟时代不同,人们的想法也不同,技术报报社的人们,没有见过后世的学术报。

在他们的理解上,让技术报偏离了朱高炽的初衷,变成了大杂烩,包含万象。

报纸的内容越来越多,导致篇幅也越来越长,每期的报纸,最长的一期,竟然有三四十页,竟然还刊登过一篇杂记。

不过朱高炽没有插手更正。

在他看来,作为上位者,既要引导方向,但又不能管的太细,约束了主动性。

“谁说中国古代没有几何的。”朱高炽放下手中的技术报,忍不住摇了摇头。

海岛算经的作者,是魏晋时期的汉人。

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进小数概念的人,并用十进小数来表示无理数的立方根。

在代数方面,他正确地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其加减运算的法则,改进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在几何方面,提出了“割圆术“,即将圆周用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穷竭的一种求圆面积和圆周长的方法。

利用割圆术科学地求出了圆周率π≈3.1416的结果。

他用割圆术,从直径为2尺的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依次得正12边形、正24边形……,割得越细,正多边形面积和圆面积之差越小。

用他的原话说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他计算了3072边形面积并验证了这个值。

刘徽提出的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奠定了此后千余年来中国圆周率计算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中国古代技术的优秀和领先地位,从来比无根之萍,而是有理论支撑的。

通分、约分、四则运算、繁分数、开方术、便乘、通约、齐同、方程、勾股……

创造了阳马术,牟合方盖说,方程新术,重差术等等。

集大成之作分别有《九章算术》、《孙子算经》、《周髀算经》、《海岛算经》、《张邱建算经》、《算经十书》、《算书九章》、《数学九章》、《算学启蒙》、《算数原理》……

正如古代东方技术往西方流传一样,这些书籍的知识,以各国最先发表的时间可以清晰的看出,总体的脉络是中国数字-印度数字-阿拉伯数字-欧洲数字。

在中国数学传播到印度之前,印度也有自己的记数体系,但是这种记数体系和地中海一样烦琐,不是位值制的。

当中国的记数体系传播到印度的时候,中国的九章算术也同时传播到印度。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九章算术中的一些错误,印度也重复了,完全照搬。

中科院院士、数学家吴文俊先生,中国着名数学史家钱宝琮先生等大学者。

他们的观点,认为西方微积分的发明乃是中国数学是战胜了希腊式数学的产物。

甚至可以说,近代数学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主要是靠中国的数学,而非希腊的数学,决定数学发展进程的主要是中国的数学而非希腊的数学。

基于此呼吁,被颠倒了的历史必须颠倒回来!

文行先生的《传教士盗取中华文明、颠倒世界历史》中,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李亮先生的文章《被“遗漏”的交食——传教士对崇祯改历时期交食记录的选择性删除》等等。

都描写了大量的实证,以及诸国数学发展的脉络顺序,可以清晰的佐证,

而项观捷先生的《中国古代数学成就》中,提出自元以后,中国的数学断代。

百年的时间,足够抹平传承。

直到明中期,才开始出些一些新的着作,但主要还是对宋朝数学水平的恢复,并没有推陈出新。

然后就是未来近三百年的清朝,中国的数学恢复期中断,彻底的没落了。

正如不否认后世美国的强大,可美国的强大,是蕴藏了他的整体国力,而不是凭空而来的。

那么中国古代成就是世界巅峰,肯定也是有来历的,而不是浮萍一般的没有根基。

犹如美洲。

独居世界一方世界的印加帝国,是美洲的霸主,他的文明和知识,在美洲的土着国家中,同样是最强和最先进的。

那么中国古代是世界最强的,自然同样如此,在世界上是最强和最先进的。

百年的屈辱史,加上恶劣的外部环境,其实让朱高炽内心的信心不是很足。

朱高炽忍不住起身,离开了案台,走到了大门前,侍卫们围了上来,以为小王爷要出门。

朱高炽摇了摇手,独自在庭院中行走。

在大明初期发展工业革命,他是有顾虑的,抱着一些偏见,让他的信心不是很足。

自己能一力推动大明的工业发展吗?主导社会生产力的分配,完成工业化的目标。

就像一个逆水行舟的人,他真的能成功吗。

现在他不再怀疑了。

因为他并不是一个人,古代先民的技术成果,都是他成功的养料,欠缺的不过是个机会。

哪怕只是恢复到宋朝的科技文明,加上大明的军事能力,就能让大明的工业化成功。

随着技术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古代知识浮现,让越来越多的工匠进行交流,带动了更多的技术整合。

旅顺口。

原为山东登莱二州供应辽左地区,由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马云、叶旺二将,率军从蓬莱乘船跨海在此登陆收复辽东,因海上旅途一帆风顺,遂将狮子口改名旅顺口,一直沿用下去。

旅顺口的码头,五十里之外,修建了大量的良田,在开荒的时候,大量运用蒸汽机。

蒸汽机从诞生之初的粗大简陋的机器,到后来开始用最先进的技术。

例如连活塞使用精铁,力求让蒸汽机达到最高的效率。

发展到了如今,开始对部件有了更多的技术储备和改进,例如把活塞使用材料更先进的九炼铁,改成了材料落后的生铁,让活塞在气缸中的运作更有效。

也就是说,对蒸汽机从一味的使用最好的材料,变为要求最合适,最能发挥效果的材料。

导致的结果是蒸汽机的外形变小的同时,功率不但没有跟着变小,反而变得更大了些。

同样,对燃料的使用,变得也更加有效率。

相同体积的燃料,现在的蒸汽机,可以烧的更久,生出的马力更大,让离开煤矿区,也可以使蒸汽机产生效用。

正是英国工业革命能被意大利,法国学习成功的重要原因,因为蒸汽机技术的进步,让缺少煤矿地区也能使用得起蒸汽机。

蒸汽机能在旅顺口大量使用,看起来只是技术上的一小步,其实标志了大时代的开端。

在农业社会,资源是很贵的,所以需要运用资源的时候,社会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所以明朝的发展很缓慢,终明一朝,才让东北的人口恢复到了三百万以上。

而现在的明初,还停留在军事移民北方的阶段。

但是工业化的社会不同,资源不再昂贵,可以大量的使用,来自矿产资源的工业品,变得廉价起来。

这个影响包括了方方面面,例如农业上,在开垦荒地的成本上,也就跟着大幅下降。

作为受中华重工倾力打造的海外基地,旅顺口区,投入了大量的技术。

开挖沟渠的,兴修水利的,建造房屋的,采料技术,制盐技术,造船技术……

对大明的工匠都不是问题,是他们的拿手本领,缺的不过是保障设施。

而引导北平工业的中华重工,最不缺的就是资源。

几千名阉工井然有序,战战业业的努力奋斗下,为旅顺口的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最苦最累,最耗费人命的前期工作,都被他们打牢了根基,从国内招募移民来的人们,只需要根据林场的调度接手,然后勤劳的生活,就能获得宽松的生活环境。

这种模式,极大的减少了投入,又受到了百姓们的欢迎,吸引了更多的人。

林场的新报表中,林场的粮食已经堆积不下,新的仓库还在修建中,船厂的船坞建了一座又一座,担忧的人会开船的人不够。

盐场、冻库、腌鱼厂的商品,同样堆满了仓库,希望总部能出手调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