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基建的底气

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基建的底气

书名: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作者:键盘战斗家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9-08 18:59:42

第247章 大基建的底气

北平真定府。

农具的价格一年比一年低,算下来,价格低了三倍不止,而且种类越来越丰富。

百姓们对购买农具的热情被刺激了起来,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舍得出钱买大量的农具。

城市中,托运蜂窝煤的车辆多了起来,市民习惯了使用蜂窝煤生火。

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蜂窝煤的价格也一年比一年便宜,比购买柴火的费用,要低了整整一倍。

而镇定府不少的人口,前往了北平打工,每年的工钱,要比在农田得到的更多。

一户人家十五亩田。

除去税负徭役,以及全家的生活开支,能剩个三五两银子,已经算是节省了再节省。

遇到个生病嫁娶丧葬,几年的储蓄就没有了。

而打工的话,一个人一年就有十两上下的工钱,省吃俭用下来,等于家庭的收入直接翻了一番。

造成了镇定府巨大的变化。

一户人家中,总得有人出去打工。

年结时分团聚,一家人丰衣足食,能买得起炮竹在自家大门前燃放,红红火火一般的好日子。

而仍然一家人留在田地,靠着田地收成过日子的家庭,只能羡慕的看着邻居。

哪怕是再社恐的人,也只能硬着头皮,请邻居介绍个门路,带着他或者自家的儿子一起去打工。

至于中华重工在真定府开设的工厂,例如农具厂,造纸厂,铁道站,工程队,包括蜂窝煤协会建立的蜂窝煤工厂等,能留在本地工作的当地人,那自然是最好的。

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无法吸收,只能达到十之二三,所以大部分的富余劳动力,仍然需要去北平。

老百姓们手里有钱了,市面上的商品也丰富了,形成了良性的经济循环。

这是工业化之后的必然。

不知不觉间。

洪武二十八年,从春夏到了秋季,一年中最抢天时的劳动开始了,不少的工人从工厂请假回来,用最快的时间收割完田地里的麦子或者稻谷。

因为农作物的不同,所以秋收的时间从八月到十月不等。

人人手中都有农具使用。

中华重工制作的大量耐用便宜的可以打谷子的机器,受到了百姓们的欢迎。

虽然很早就有了打米的机器,可是因为成本和推广问题,许多的百姓,仍然采用手工臼米的办法。

这件农活可以说是妇人最怕,最费时间,又只能硬着头皮干的农活,常常让半大小子们痛哭流涕。

现在没有这个苦恼了,只需要把粮谷倒入机器中,人们用手柄转动,带动机器内的部件。

轰隆隆的哗哗响,打出来的就是壳米分离后的,源源不断的白花花的大米。

这项原本需要一年四季,每个月都要花上几天,让人痛苦不堪的农活,变成了只需要一天,在孩子们看来还是很好玩的事情,就能干完的农活。

各种各样的农具,代表了各种的技术,缩短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解放了人力。

工业规模越大,让成本越便宜。

而地下矿场资源以目前地球的储量,对大明朝来说,可以说是“无限”的。

只要保持满足人口能吃饱肚子的水平,也就是原来的农业基础上,发展的上限是无限的。

这就是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本质区别。

土地产出有上限,再多的人口也无法让土地种出更多的粮食,但是更多的人口,可以投入到工业中,创造出更多的工业生产。

只要保证一日三顿饭的前提下,工业可以吸收无数的人口。

这是人类从柴薪时代,变为煤炭时代,预示进入工业化,闻所未闻的大变革。

一千年前的人吃的是大米,一千年后的人吃的同样是大米,但是每个人使用的商品数量发生了质的变化。

“叮铃铃。”

真定府的站台上,从铁道马车的车厢中,下来不少的人群,随着打工人数的增加,乘坐铁道的乘客直线上升。

再也不像刚开始的时候,站台上只有寥寥无几的数名乘客。

当然。

真定府铁道站台是个大站,也是乘客多的原因。

从车厢中下来的人,一半以上穿着中华重工的工服,人们习以为常,当做了常态。

因为中华重工的规定,成衣铺子不敢对外售卖中华重工的工衣,但是对小孩子可以卖。

所以街道上,不少的小孩,穿着仿造中华重工工衣的童装,甚至在左胸口也绣了只燕子。

两名穿着中华重工工衣的工人,拎着黄皮公文包,随着不少的人往城里方向走去。

“请问是张千户家吗?”

两人敲了敲门,不一会儿,院子大门被打开,一名妇人看到陌生人,好奇的问道。

“你们是谁,找我们当家的有什么事?”

“你好,张夫人。”

一名年龄大的工人,礼貌的拱了拱手,很客气的说道:“我们是中华重工调研司的。”

两人自我介绍一番,只说要找张千户,但是没有透露要做什么。

几人说话间。

一名婆子和丫鬟,抱着一个婴儿,牵着一名孩子走了回来,好奇的看着妇人。

妇人见家里的人回来了,这才请了两人进去坐。

妇人请了邻居帮忙去跑腿,一个时辰后,在卫所衙门当班的张武赶了回来。

几人寒暄后,张武连忙引着两人去了他的书房。

张武原来是燕山右护卫的百户,后来在小王爷监管北平府时,由小王爷的调动,来到了真定卫当千户。

现在北平诸卫的变化很大。

燕山卫不少将领外派了出去,而不少外面的将领,调任到了燕山卫,这种调动很频繁。

“因为初来真定,家中简陋,还请二位海涵。”张武得知眼前两人不光是中华重工的身份,还有舍人的身份,脸上显得非常客气。

“张千户和我们不是外人,一家不说两家话,我们此次来叨扰张千户,因为张千户入了名单,邀请张千户前往密云石匣营,共同参与对新式火器的评测。”

新式火器要装备在石匣营,张武做为从燕山卫出来的将领,不光深得王爷信任,也受小王爷重视。

而张武也知道小王爷不简单。

看起来北平诸卫将领的互相调动是平常的事情,可张武看出来了,从燕山卫派出的将领赴任的地方,是对中华重工不支持,或者态度抗拒的将领。

而调入燕山卫的将领,多数被冷藏了起来,少数才是真正得到重要,对小王爷的手段,张武就很服气。

“抵达石匣营的时间是什么时候?要在那边呆几日?”张武问得很详细。

他初来真定,家里的事情顾不上,一门心思扑在卫所中,正是关键时期,不希望离开太久。

两人连忙笑着解释,“如果张千户抽不出时间,并不是一定要张千户去一趟。”

对不同的将领,他们二人的态度也不同。

张武属于根正苗红的那种,能交好就要交好,不能交好也不能轻易得罪。

“张千户这里是我们邀请的最后一站,所以时间很急,定在三日后,参与的时间,大概也是三日左右。”

张武听完后想了想。

真定府的首府,也就是后来河北的石家庄。

从真定府到密云,大概有不到八百里的路程,铁道马车长途运输时,大站会有储备的马匹用来更换,以保证马的健康和寿命。

受限于铁道环境,沿途站点的停靠,以及马匹储蓄量等因素。

现在的铁道马车速度,需要两个日夜,也就是说他还有一天的时间来安顿诸事。

张武同意了邀请,答应去密云,并提出留宿二人,二人谢过张武的好意,但是没有留下来。

两人也没用王府的堪合去驿站,而是用中华重工的名义,在真定站歇息。

他们二人需要明天一早乘坐铁道马车赶回北平,提交确认后的名单。

朱高炽带着人视察坐落于保定府的焦炭炼制五厂。

“炼制一百斤铁,只焦煤的需求要五十斤,不提北平各行对铁料需求的成倍递升,光三省铁道建设计划,用铁量高达七千万斤,也就是至少四千万斤的焦煤。”

“算上整个市场的需求,以及对明年的计划准备,焦煤的年产量,要在今年达到三千万斤。”

王本越来越像一名掌柜,至于原来的技术,此人已经转变了道路,不再是纯粹的技术人员。

对王本提出的计划,朱高炽认为是合适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人口和面积,勉强等于一个山东加上北平,而且发展不是调控的,有很多不足之处。

那时候英国的煤炭产量在五千万斤以上。

而现在不光是北平,加上陕西和山西,以及和南方市场的合作,光一个铁道计划,和原本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有本质的区别。

大基建大工业,代表了大投入。

只有国家力量加入才能支撑起来,哪怕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英国环境,也是承担不起的。

“不光要满足焦炭的生产,焦炭炼制过程中的附属物,也要大力重视起来。”

朱高炽补充说道。

煤油煤黑等不提了,附属物氨水蒸馏后的化肥,同样是朱高炽看重的。

每炉三万斤煤炭,炼制出一万八千斤的焦煤,在生产过程中,每天可以得到七百二十斤的氨水。

五千万斤煤炼制成三千万斤焦炭的过程中,可以制造出数百万斤的氨水,对农业的作用不言而喻。

这也是朱高炽敢大踏步,推动大基建的重要底气来源之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