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七日,由魏博、成德、卢龙组成河北叛军前锋抵达汴州城以东六十里附近的兴盛、代村一线。”
“……九月十八日,……开始交锋,同日,长缨军中郎将莫灵均率领长缨军一部,会同鲁北节度使张揞……”
“……九月二十,大将军与李元奕将军所部援军汇合,逼降郑州,郑滑节度使袁滋……”
“……九月二十二,莫灵均……,李元奕……会同汴州……韩弘,击溃汴州围城之敌……”
“……长达八天激战,至九月二十五,……大将军率部与叛军决战之时,汴州方向溃败消息传来,……叛军彻底溃败……”
“根据郭大将军传来的战报,截止九月二十八,在汴州的最终决战之中,共斩首八万,俘虏河北叛军二十一万……,缴获战马四万匹,缴获……”
“如果加上整个九月的在汴州以北,以西,以及汴州攻防战的统计,包括卢龙军大将谭忠、卢龙叛军南下主帅裴明仁……在内共斩首十七万,包括魏博叛军主帅张绍章、卢龙军骑军将领甄炳良在内,俘获河北叛军超过三十二万。”、
“根据大将军属官的计算,南渡大河的叛军,如今只剩下不足五万,散落在了中原的土地上,大将军已经考虑留下部分兵马继续扫荡彻底……”
一个苍老,但是充满了豪情的声音,不停的在大明宫紫宸殿之内回荡。
听到这声音带来的一条条的战报,紫宸殿内的每个人都挂着无法用言语形容的笑容。
说到最后,这听起来有些苍老的声音似乎陷入了一种极度亢奋的状态。
“经此一战,河北魏博、成德、卢龙三镇叛军的主力几乎被大将军全歼,自安禄山、史思明之乱起,困扰了朝廷近六十年的河北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被彻底瓦解,臣为陛下,贺为大唐贺!”
在这个苍老、激昂、亢奋的声音的带动下,紫宸殿内的其他人士纷纷起身一同对黄座之上的李纯高呼。
“臣为陛下,贺为大唐贺!”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天佑大唐,大唐万胜!”
事实上,从两天前汴州决战大获全胜的消息传来之后,整个紫宸殿,整个大明宫,乃至整个长安城,到处张灯结彩,所有人都沉浸在了汴州决战胜利的喜悦之中。
随着时间的进行,关于汴州决战更为详细的战报,以及郭戎下一步的战略计划送达长安。
和这些正式的公文、战报一同抵达的还有郭戎送上,类似于密奏的日报。
在日报中,郭戎在详细解释了自己下一步行动原因的同时,借鉴教员的思路,给李纯提了三条建议。
第一条,继承下已经离世的太上皇李诵时代的大唐最高权力构架,保持政局的平衡和稳定。
第二条,尽可能的吸纳各个阶层进入最高层的权力构架之中,从而最大程度的团结所可以有团结的力量,从而在平叛之后,可以让大唐以最快的速度转入对外扩张的路线。
第三条,则是对于第一条的补充,建议李纯在牢牢把控住军权,掌控大唐的走向,而具体的治权交给代表不同势力的朝臣组成的高级会议。
说实话,第三点作为臣子的角度,郭戎有些僭越了,但是李纯却对于郭戎点明的两个好处非常的感兴趣,第一,减轻了李纯自己的压力,第二,避免出现玄宗晚年一样的情况。
在平定宦官叛乱之后李诵掌握大权的太上皇时代,大唐的顶层权力结构出现了一个和前代李唐截然不同的变化。
相比较之前的历代君王,由于身体的原因,作为太上皇的李诵无法事无巨细的处理任何一项政务。
无奈之下,李诵选择只是牢牢的掌握住了军权,把控了施政的纲领,把握大唐帝国的前进方向,而将政务、改革等等所有的具体事务交给了皇帝李纯,由李纯带领其他朝臣,实际上负责大唐的所有政务。
最初,李诵还不太放心,多多少少参与了一部分政务,但是随着这一模式的执行,李诵发现这一模式的效果好的远远超出了自己的预期。
原本自以为傀儡的李纯发现自己真的在管理大唐之后几乎是倾尽了权利,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然而,倾尽全力之后,李纯却悲催的发现,自己一个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管理好大唐庞大的国土,数千个州县,以及整个大唐的六千万子民。
所以,没有军权的李纯选择学习他的父亲,只负责总体脉络,而将具体的,包括各项改革在内的政务,交给了负责各方面事务的朝中重臣,由这些重臣负责具体实施。
实际上,选择了和朝臣分权的路线。
比如郭戎、韩愈负责了新编禁军的建立,李绛统筹机构改革,韦贯之负责梳理长安,整饬吏治,武元衡负责制定对于各路藩镇信息的收集和战略的制定……
至于其他的朝臣,则在李诵的刻意控制之下,包含了符合自己的利益的所有群体的代表,而且这些代表着本就是人中龙凤。
在发现他们真正获得了权力之后,在庸者下,能者上的激励模式之下,这些家伙的积极性和潜力也被刺激。
随着后来改革的推进,尤其是发改部,教育、航海、科技等新机构的建立,海船制造、工业模式推进、良种的全面推广这都不再是一个两个部门可以独立完成。
于是,李纯在李诵的支持下,重启了政事堂,用来协调重大事宜的推进。
在太上皇李诵掌控大权的几年时间里,这种与之前迥异的顶层制度正在不断的发展,等到太上皇离世之前,皇帝和朝臣分权,择优而治的顶层制度已经趋于完备。
只不过,这一切,随着随着一个必然的事情,出现了一定的危机。
李诵把禁军交给李纯,自己前往陈仓之后,作为皇帝的李纯在掌握了军权的同时,也就真正掌控了大唐的真正权力。
之前几年,李纯选择和朝臣分权的原因固然有他自己不是全能,更重要的还是在于他不掌控军权。
而现在,他真正掌握军权之后呢?
是否还要保留之前的构架,让自己真正独揽所有的权力?
索性,当时的大唐既面临着东西两线的威胁,又面临着内部的动乱,内忧外患之下,以及未来大规模对外扩张的前景之下,李纯暂时选择延续了太上皇李诵时代那种最利于平衡和默契的模式。
而正是李纯的这一决定,使得大唐的中枢迅速完成了前太上皇时代,到现在皇帝时代的过渡,使得李纯可以调动整个长安城内的所有资源,迅速、果断、干练的镇压了刚刚出现的苗头。
而今,长安城内的隐患已经被肃清,汴州决战大获全胜,河北藩镇的覆灭已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困扰大唐的三个直接问题已经被解决了两个。
剑南投敌、陇南被围困、陈仓被围攻,陇西也在和吐蕃人进行激战,西部防线看起来压力巨大,但是没有了其他两个方面的掣肘,大唐覆灭的危机已经在事实上被解除了。
到了这个时候,对于李纯来说,又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十分要继续执行之前的分权策略。
就在这微妙的时刻,郭戎的日报抵达。
认真的思量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发现郭戎的建议除了有理由西征之外,对他本人,对大唐没有任何坏处之后,最终接受了郭戎日报中的建议。
随后以,李纯根据郭戎的建议,立刻将十几位重臣召唤到了大明宫紫宸殿,召开有唐以来最大的一次政事堂。
这些人包括了三省、七部、御史台、秘书台的主官,同时还包括了一些一般不参与朝会的军方人事,比如:坐镇禁苑,代表了新编禁军的韩愈,坐镇长安的老将高崇文,负责京畿守卫的少壮派将领薛平。
可以说,这些人,再加上带领大军作战的唐军第一人郭戎,就构成了整个大唐真正的权力巅峰。
当然,参与了今天这场大唐最高级别会议的还包括了一个看起来畏畏缩缩,唯唯诺诺的家伙——潜底的宦官吐突承璀。
吐突承璀之所以会出现在这里,完全是因为郭戎的建议,与会者必须包括了所有大的政治力量的代表。
然而,现在的,参与的人中明显缺少了不止一方势力的代表,于是倒霉的吐突承璀就成为了潜底、宦官、宫廷、外戚方面的唯一代表。
相比较德宗时代宦官掌控神策军主导京师,太上皇李诵初期可以逼迫皇帝退位的威势,如今代表了诸多利益的吐突承璀却成为了整个紫宸殿之内最为弱小的一个人。
相比较其他人可以和李纯平起平坐的大佬,别说嚣张跋扈,吐突承璀就连大声说话不敢,只剩下了端茶递水的职责。
用郭戎的话说,谁都知道他们不掌控权力,谁都知道他们说的话都是废话,谁都知道他们受到了彻底的打压,但是他们却不能不存在,原因只有一个他们也是唐人!
既然是唐人,就属于可以联合和团结的范畴!
而今天主持这场小规模朝会的,正是刚刚成为郭戎跟班的杜从郁的父亲,马上就要致职的杜佑。
完成了整个战争进程的叙述,带领在场的重臣向李纯庆贺之后,李纯起身缓缓的走到了已经年近八旬的杜佑身边,轻轻的将他搀扶起来,扶到椅子上坐好,算是认可了杜佑几十年来对于大唐的忠诚和付出。
随后,李纯迈步回到自己的御座之上,请群臣平身,然后呼唤了另外一位重臣,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绛。
而李绛,已经成为了杜佑之后,主持朝政的人选。
换句话说,从这一刻起,李纯已经彻底接受郭戎的建议。
掌控了军权之后,彻底掌控了大权之后,李纯已经不愿意尝试和别人分享权力的机会。
但是之前几年的经验又让他明白,他不是世界上最聪慧的人,真正论才能,他根本就不是眼前宫殿中这群人中龙凤的对手,跟他们扯皮自己永远都不是对手,站在一个超然的位置,调停他们之间的矛盾才是最适合自己的舞台。
自己之所以能在这里享受这种崇高的和尊重,更多的是要靠父亲李诵留下的雄厚的政治遗产,准确说就是这一套完备的顶层体质。
既然自己不想和别人分权,又不想和这些比自己更厉害的家伙扯皮,李纯能够剩下的选择,只剩下了一个。
那就是成为父亲留下的那个掌控军权,掌控大唐方向,至少无上的那个尊贵角色。
而李绛,周围人中之龙,将成为昔日自己主持朝政时候的那个位置,代替自己主持朝政。
“李相,郭戎还有一些计划和请求,就由你带领诸卿议一下。”
“遵旨!”
通过这样一整套明显,又不显得突兀的行为,正式代表了大唐朝廷权力的顺利转移。
随后,李绛迅速转换状态。
“陛下,诸位,两天之前,太子殿下已经顺利和郭大将军汇合,在太子陛下的参与下,郭大将军、太子殿下以及军中的诸多将领商议了后续的计划。”
“首先,原郑滑节度使袁滋、原淮西节度使吴少雄已经主动前往长安,淮西、郑滑州二镇可以直接裁撤,并入朝廷直辖。”
“宣武军节度使韩弘履行了昔日与太上皇的约定,请旨归属朝廷,不过大将军认为中原地域为我大唐的心腹地带,不宜出现真空,有必要保留一支忠于朝廷的兵马。”
“所以大将军建议陛下接受请求,同时将宣武军改称为天雄军,但是不设辖区,而是作为朝廷在部署在汴州的禁军,代替朝廷,震慑中原。”
“为了确保天雄军的战斗力和忠诚,同时考虑到长缨军远超禁军编制、并且需要北上继续作战的情况,大将军建议,将此战的长缨军伤病划入天雄军,并从现有长缨军选择部分补入天雄军。”
“原宣武军节度副使韩充为天雄军节度使,长缨军郎将韩湘权天雄军副使,原蔡州兵马使卓冷调任汴州兵马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