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武侠 > 飞絮如渊 > 楔子(1)

楔子(1)

书名:飞絮如渊 作者:水寒之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3-09-16 05:46:06

“皇帝谕:

自古君臣勠力、百官同心,天下安宁;结党营私、党同伐异,社稷倾覆。昔日汉武帝克匈奴,唐太宗平突厥,皆君臣上下同欲之功也。然王莽乱政、牛李党争,皆朋比为奸之祸也。

吏部稽勋主事、文选司员外郎周顺昌与巨贪大恶周其元、魏大中暗中勾结、狼狈为奸,贪赃枉法,妄议朝政,实大逆不道也!

责令东厂即可将周顺昌押解回京,严加审讯,除恶务尽,寰宇澄清。钦此。”

此时正值天启六年三月,往年姑苏城这时天气已渐渐转暖,绿意盎然,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今年天气本已转暖,然一夜之间,西北风呼啸而至,犹如寒冬将临。

姑苏城的百姓不得以取出已准备藏起的冬衣,一大早就纷纷来到苏州府衙门。不知不觉中,竟有上万之众。有人特意沐浴更衣,焚香告祝,为周顺昌祈愿。

宣旨旗官话音刚落,百姓面面相觑,随即露出不忿之色。有人咬牙切齿,有人双拳紧握,有人暗中大骂。有人正要从地上拔地而起,被旁边之人拉住道:“听说文震亨、杨廷枢等几位先生已经去见毛大人和徐大人了。”

那人是个书生模样,低声道:“毛一鹭为魏阉建生词,早已依附阉党,巡按御史徐吉与他们沆瀣一气,他们这是与虎谋皮!”旁边之人也是个书生,比他更为白净一些,道:“此处民怨四起,是毛一鹭未曾料到的,他得知苏州百姓集体请愿,必会有所松动。”那书生道:“此乃妇人之见。”

说话间,太监已将周顺昌从府衙押出,只见他头发花白,面容清瘦,双手双脚都套着重重的手铐脚镣,穿着一身破烂衣衫,冻得瑟瑟发抖。看到面前黑压压的一片,面上微微一惊,随即露出微笑,强忍眼泪,向囚车走去。

众人到周顺昌,纷纷从地上爬起来,有人喊道:“周大人!”他这么一喊,百姓纷纷喊道:“周大人!”一时间,呼喊声,哭喊声此起彼伏。

这时,东厂旗官厉声骂道:“东厂抓人,你们这帮鼠辈敢怎么样!”大声叫喊:“囚犯在哪里?”

百姓更加气愤,人群中有人喊道:“原来是东厂抓人,不是皇上的命令!”他话音刚落,有人立刻喊道:“原来不是皇帝的圣旨!”跟着又有人道:“东厂假传圣旨栽害周大人!”

这话一出,本已愤怒的百姓如同**一般被点燃,大声叫喊着一拥而上,后面的推前面的,前面的推更前面的,如同排山倒海一般。

押解周顺昌的太监吃了一惊,道:“你们要造反吗?”周顺昌吃了一惊,忙道:“快将我押回狱中!去找知府寇慎和知县陈文瑞大人!”那太监一愣,道:“为什么?”周顺昌道:“二位大人一向很得民心,只有他们才能安抚百姓。”太监道:“为什么要把你送回狱中。”周顺昌面露鄙夷之色道:“那里你才最安全!”

太监恍然大悟,看那旗官正在被愤怒的百姓追打,东逃西窜,但到处是百姓,如何逃脱的了?无论跑到哪里,都有人上前殴打!其中一人被众人围着拳打脚踢,不知死活。急忙道:“快!快把他押回去!”

太监和典狱人员将周顺昌匆匆押回府衙狱中,眼看便要到了。忽然人群中有人叫道:“他们把周大人押走了!”立刻有人喊道:“阉贼休走!放了周大人!”本来在四处围殴旗官的百姓纷纷转向押解周顺昌的狱卒和太监,反而救了几个奄奄一息的旗官。

一行人吓得面如土色,拉起周顺昌拔腿就跑。愤怒的百姓如烈火燎原,纷纷赶上,想要抢过周顺昌。后面的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心中只抱着一个信念“绝不可以让东厂之人将周大人抓走!”各个奋勇当先,向狱中冲去。

监狱的门太小,众人无法挤进,有人被后面推搡着进入,有人借着人梯,翻墙而入,有的就地取材,抱起石头木棍,向狱墙砸去。

很快的,狱墙出现一个巨大的破洞,人流如潮水一般涌入,看见穿着官服的太监和守卫就打,周顺昌早被人群抢了过来。

周顺昌大喊道:“百姓们,大家冷静,冷静!大家要相信朝廷,相信皇上!”但他的声音早就淹没在愤怒的人声浪潮中。

群众纷纷涌入监狱,不只抢走了周顺昌,甚至有人直接砸开了狱门,将狱中的其他犯人也放了出来……

夜幕降临,汹涌的人潮已经散去,监狱一片死寂。狱卒固然一个都没有,罪犯也不知去了哪里,监狱只剩下残垣断壁,地上躺着几十具尸体,有被百姓打死的官员,有被人潮踏死的百姓,还有被人潮挤死的罪犯。

深寂静谧的夜空下,忽然转出两个人。只见二人都穿着狱服,头发披散着,面上满是尘灰,瞪大的双瞳看得出他们尚惊魂不定。其中一人较高,是个男子,面上棱角分明,若非如此落魄,想来是个英俊之人;另一人较矮,是个女子,一张鹅蛋脸,面色微微发红,粗手大脚,似是常年劳作。头发胡乱披散着,挺着大肚子,竟是有了身孕。

那女子道:“相公,还……还有人吗?”那男子道:“应该……应该没有了吧……但是……但是……”女子紧紧抓着男子的手道:“但是什么?”声音发颤,显是已经惊吓到了极点。

男子道:“地……地上……有……有好多尸体。”女子反而长舒一口气,道:“我们也已经是死人了。”男子一听,身子也渐渐放松下来道:“娘子说的对。我们本来就是死人了,又何必害怕死人。”说着拉起女子的手向前走去。

女子道:“相公,我们去哪里?”男子道:“我们犯了大罪,乘乱逃出乃不得已而为之,我们岂能明知故犯,今暴民已走,我们还要继续认罪伏法。”女子道:“相公说的是。”

二人沿着中间的通道走入,心中清明,对面死状凄惨的尸体,也不觉如何害怕,或绕过、或跨过,终于来到中间的一个牢房。早上还在此处,如今门也倒了,圆木支撑的墙壁也倒了,只有左边角落还有半边矮墙。

二人来到矮墙边,男子先坐倒在地,然后扶着妻子坐在一边。女子长舒了一口气,道:“相公,还有吃的吗?”男子道:“有!”说着从怀中取出一个玉米面饼,递给女子。女子道:“有水吗?”男子面露难色道:“这个不曾准备。我现在去寻一些。”女子点点头,道:“辛苦了,相公。”

男子起身离去,女子又饿又累,吃了两口玉米面饼,便觉困意难当,睡了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忽觉小腿一阵剧痛,登时醒过来。却见眼前亮光晃晃,过了一会儿,才看出眼前是两个手持长刀的官军,急忙拜倒。

官军不等她说话道:“快滚快滚!这里不是睡觉的地方。”女子道:“犯妇……”

那官军不耐烦,伸手在她肩膀上一抓,如丢乳猪一般,将她丢出去,嘴里骂骂咧咧地道:“这帮刁民,竟敢劫狱,简直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

女子被他这么一丢,如坠云端,忽地想起所学刀法中有一招正是空中如何转身立正。身随意动,身子横的转了个圈子,站在地上。不过她有孕在身,又受了惊吓,立足不稳,差点摔倒,晃了两晃,终于站稳。

此时官军火把正亮,光亮穿过高矮不平的墙,影影绰绰,也没有看清她的身手。

她本是一农妇,素无主见,此时丈夫不知在何处,更不知该去何处。看那边官军亮甲亮兵,再不敢过去。回头看不远处一行火把,似是另一队官兵向这边走来,也不敢过去,只好抹黑另一边走去。

走了约莫一刻钟,终于远离了官军,只觉又困又累,靠在墙边休息。官军将她丢出,玉米面饼子也丢了,刚刚只吃了两口,这时更觉得饥渴难耐,暗想:“我被官军丢出来,不知道相公能不能找到我。”又想:“他那么厉害,那么聪明,这里离监牢也不远,虽然费些时间,肯定能找到我。”想到此处,嘴角露出一抹微笑。

过了许久,男人还没有回来。女人觉得嗓中如火,暗想:“我本是该死之人,受这些苦也是理所应当,腹中的孩子无辜,不能跟着我受苦。”念及此处,挣扎着站起身子,扶着墙向东而去。

她自幼在苏州农村长大,对城中并不十分熟悉,但苏州江南水乡,到处是河流港岔,走不多时,便遇到一条小河。那河只有丈余宽,淙淙的流水静静地淌着。

她走到河边,双手掬着喝了一口,嗓子被凉水浸润,不由得打了个寒颤。这时才觉得寒风刺骨,双手双足竟早已冻僵。

抬眼一看,不远处正有一座拱桥,高一脚矮一脚地走过去,来到桥边,找了个避风之所,靠着桥边坐下。双腿紧紧收在屁股下方,双手在胸前交叉抱紧双臂,感觉身子稍微温暖了一些。猛然间想到:“这小河就在旁边,相公都已经去了这么久,怎么还没有回来?”又想:“可能他去的方向不对,走的远了。他那么厉害,怎么可能找不到水呢?”想到这里,心下一宽。想起丈夫,胸中一股热气腾升而起,甚至不觉得那么冷了。

想起二人的结合,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此间正值五月间,骄阳似火,在一片碧绿的田岔间,一行行农民正忙着插秧。

她也头戴草帽,穿着紧身的短搭,光脚站在水田中,手中拿着秧苗,熟练地插入田中。对这片田地,除了父亲,最熟悉的就是她了——这是她们家仅有不多的自己的地。

女子名叫陆稻儿,母亲去世的早,家中就父女二人,吃的虽然不多,但这点收成也无法饱腹。父亲还要去帮当地最大的地主做些短工,弥补生计。

这些年这片地基本上都是她一人照料——这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

她正熟悉的插着秧苗,想在太阳最烈之前完成回家向父亲报喜。正想着,忽然感觉手指一阵剧痛,冷不防的抽出,用力甩两下,痛感渐缓。将秧苗先放到一边,伸手在水中摸去。

入手之处不是绵软的泥土,而是一个圆圆的硬硬的东西,不知道是什么。她少女好奇之心骤起,双手在水下摸索,抓住那物的两边,用力上抬。那东西并不十分沉重,但陷在泥中,虽用了不少力气,也只是略微松动。

她倔强之心顿起,抓着两端,又是用力一抬,那物还是略微抬起,又掉了下去。发出一阵闷响。

她深吸一口气,使尽了全身的力气,又是一抬,结果还是一样,略微抬起,又掉入泥中。

她略加思索,有了主意,双手顺着那物向下摸去,去掉那物下面被裹着的泥土,又是一抬,这下十分轻松,便将那物抬了起来。结果力气使的大了,直接向后坐倒在泥水中,水花粘的满脸都是,仍抱着那物绝不松手。

挣扎着站起来,看手中抬着的似是一个酒坛子,并不十分沉重,显然其中没有装酒。左右摇晃一下,听到坛中发出阵阵闷响和沙沙的摩擦声。好奇心骤起,也顾不得插秧了,抱着坛子向家中快步走去。

回到家中,父亲还没有回来。将坛子放在屋中,不及换掉湿漉漉的衣服,仔细端详着坛子。只见这坛子上呈棕红色,下面沾满了泥土,上面用油布纸封着。

抓起油布纸的一端,用力一拉,封口纹丝不动。眼珠一转,灵机一动,双腿夹住坛子,双手抓住油布纸的一端,缓缓用力,只听得“啵”的一声,已经拉起。

这坛子封的十分紧,幸得她平日里多做农活,力气也不小,这才勉强打开。她丢下封口,迫不及待地向里面看去,只觉一股寒气逼人,盛夏之下打了一个寒颤。但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见。

她伸手向里面摸去,触手之处是一个软绵绵的东西,十分寒冷,也不管是什么东西,直接抓住拿出。

眼前是一个黑色不知道什么皮做的包裹,将包裹提起来,只听得“当”的一声,一柄弯刀掉了出来,跟着一个蓝色封面的小册子也掉了出来。

陆稻儿吓了一跳,按照官府规定,除了切菜用的,普通百姓不得私自藏刀,违者以造反论处。

眼前这刀只有两个巴掌大小,如同弯月一般,这才能放入坛中。刀呈亮银色,刀锋处寒光冷耀,寒气逼人,刀柄处雕一条银龙。刀鞘已经摔出,掉在不远处,刀鞘两侧镂着一只银凤。若刀鞘合上,正是游龙戏凤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陆稻儿逐渐缓过神来,走上前拿起弯刀,虽是盛夏,入手仍觉寒一股气顺着手掌、手臂向上传递,差点脱手,看刀刃处闪着银光,暗想:“这刀到底有多么锋利?”这么想着,左手食指伸向刀刃一边,只是轻轻一碰,便觉手指一痛,一丝鲜血顺着刀刃滑落,竟未在刀上留下丝毫痕迹。

陆稻儿急忙将手指含入口中,以缓解疼痛,暗想:“若是过年用来切肉,也是不错。”

这时,老陆正好回来,看陆稻儿全身湿漉漉的,一手持刀,吓了一跳忙道:“稻儿,你怎么了?”陆稻儿也吓了一跳,忙将刀藏刀身后道:“爹爹!没事!没事!”情急之下,用劲猛了,刀又一场锋锐。直接划破衣衫,在背上花了一刀口子。

陆稻儿吃痛,刀“当”的一声落在地上。

老陆急忙赶上,将陆稻儿拉到一边,看到地上的刀,吃了一惊道:“这刀是从哪里来的?”他本是个地道的农民,虽只有三十多岁,但常年的劳作,已经有些驼背,皱纹布满了瘦削的面庞,蜡黄的脸颊也被夏日烈阳晒成黝黑。

陆稻儿不敢撒谎道:“今天插秧在水里找到的。”老陆长舒了一口气,道:“这就好!明天把到交给官府,就没事了。”说着,弯腰捡起弯刀,呵呵笑道:“这刀有些分量。”看刀鞘落在一边道:“稻儿,把刀鞘拿过来。”

陆稻儿应了一声,转身弯腰去拿刀鞘。老陆看她背后一片血红,吃了一惊道:“稻儿,你受伤了?”陆稻儿刚刚被父亲所吓,尚未觉得,这时却觉背后一阵剧痛。

老陆将刀丢到一边,上来看女儿的伤势。却见只是一到细细的血痕,伤口并不深,只是刀气所逼,有两寸长。

老陆来到炉灶边上,看火尚未熄灭,抓了一把草灰,给陆稻儿敷上,笑着说道:“这刀太利,好在伤口不深。以后千万不要碰这些东西了。”

陆稻儿道:“是,爹爹!我也只是有些好奇。”老陆道:“好孩子。爹爹知道你是好孩子。今天爹爹做饭,你去休息吧。”陆稻儿乖巧地道:“谢谢爹!我把刀和那本书收起来,明天一起交给官府。”老陆道:“好孩子。小心些,别再划伤了。”

陆稻儿小心翼翼地将刀收好,又用那毛皮包住,拿起那本蓝色的册子,看封皮上写着一行字,但她从未读过书,一个字也不认识。只好无奈地摇摇头,把小册子和刀放在一起,重新放入坛子内,用油布纸塞住口子,放入内屋存放杂物之处。

用过晚餐,父女二人便各自歇息啦。一天的劳作让老陆疲累不堪,很快就鼾声四起。平时陆稻儿也入睡极快。这日却想着那把锋利无比的刀和那个完全不知道写了什么的小册子,无论如何都无法入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