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都市 > 重生香江1986 > 第4章 小说连载

第4章 小说连载

书名:重生香江1986 作者:兔子不爱吃辣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09-16 06:10:56

第4章 4. 小说连载

“盗墓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盗墓是一门技术,一门进行破坏的技术。

………

这诸般事迹,须从我祖父留下来的一本残书《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讲起。”

“……”

只看了开头的引子,金镛便立即提起了兴趣。

很快,房间内安静了下来,偶尔传来纸张翻页的声音。

时间慢慢流逝,当金镛再次抬起头的时候,已是到了中午一点多。

他对了下手表,发现自己居然一口气看了三个多小时,错过了午餐时间,也不曾感到肚饿。

金镛不记得,自己已经多久没有这样认真,这么仔细的去读一份稿子了。

沈保新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离开了他的办公室,对于这一点,金镛也没有留意到。

他的注意力,完全被这份书稿所讲述的故事吸引住了。

“大才啊!”

半晌,房间内响起一声复杂的感叹。

金镛终于明白,这部书稿为何连沈保新也参与进来。

午休过后,金镛让人通知沈保新过来他的办公室。

在《明报》,沈保新虽然主要负责经营方面的事务,但是如果有特别的书稿,他偶尔也会参与进来。

很快,沈保新再次出现在金镛的房间,他没有客气,直接开口问道:“这份书稿你感觉如何?”

“故事情节奇诡云谲,笔者想象力极其丰富,知识面广,文笔老练风格自成一派,倘若后续的故事能自圆其说,此书必可成为开宗立派的文章,香江文坛后继有人。”

金镛颇为认真的写下这一段话。

看得出,金镛神情里有赞赏,有感叹,还有一丝落寞。

随后他又写道:坦白说,若换成我,我写不出这样的故事。

金镛本不善言辞,平时与人交流很多时候通过笔墨。

而且金镛这最后一句,对书稿作者已是极高的肯定。

倘若其他人看到金镛这样的评价,必然会大吃一惊。

然而沈保新毫不诧异,因为这份书稿的内容,确实有相当部分是金镛所不擅长的。

他点点头,说道:“老董的评价与你相类,不过他有两重担心,一者此书涉及内地方面的事情较多,不知香江的读者是否会接受;二是不确定作者后续的故事,能否保持同样的文字质量。”

金镛沉吟一下,果断作出决定:这部书稿我们务必要拿下,在此之前,我想先与作者见一面,可否安排?

这么多年来,几乎是金镛第一次主动提出要见一位新人作家。

沈保新自无不可:“问题不大,他有留电话。”

……

“小友青春活泼,羡煞我等老朽。”

翌日,林嘉竣和金镛的见面是在明报大楼的会客室。

这一次,面对林嘉竣,金镛较为正式的开口,不类往日交流托于笔墨。

大概是没料到小说作者竟如此年轻,金镛不免有些诧异,然而他口中却颇为客气。

“见笑了,查先生今年不过六十出头,怎能称老朽?倒是我年轻浅薄,失礼之处还望海涵。”

“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又岂会浅薄?小友太过谦虚。”金镛摇摇头,下一句开始进入正题,“对了,林先生,恕我冒昧,请问这份书稿是否由你独力完成?”

林嘉竣自然是懂金镛的意思,以他此时的年龄,写出这样的故事难免会让人存疑。

这次投递的书稿中,可是有涉及到国内近些年历史背景的描写,故事情节就发生在不久前的时间线。

其中有一些知识,绝不像林嘉竣这样一个年轻的香江人能够写得出来的。

对于此时金镛表达对书稿的疑惑,林嘉竣心中早已有定计,他回应道:

“书中故事,大约跟我祖母有关,去岁祖母抱恙离世,我便将她以往对家乡传闻所述之片言只语,加以我自己的想象,写出了这部小说。”

“原来如此,可惜与令祖母缘悭一面,想来我错失了人生一大快事。”金镛疑惑稍解,又问道,“不知全本书稿完成后会有多少字数?”

“全部完成的话,大约在两百万字上下,这部小说我将它分为八卷,今日我带来了第一卷‘精绝古城’的剩余书稿,查先生请过目。”

说完,林嘉竣拿出精绝古城下半卷手稿,递给对方。

“既是如此,我当先睹为快,林先生不介意的话,可在此随意参观。”

“不必了。”林嘉竣摇摇头,出乎意料的提了个小要求,“查先生,可否给我安排一些纸笔?第二卷故事现在我正好有了一些灵感。”

这是林嘉竣的另一个应对方案,他要当着金镛的面,直接把第二卷故事的开头现写出来。

这样一来,就能最大限度减少明报一方的疑虑。

“好,我拭目以待。”金镛兴趣大起,立即叫人给林嘉竣送来纸和笔。

一老一少于是停止了交谈。

前者端坐开始默默读稿,后者则埋头奋笔疾书。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当金镛看完下半卷‘精绝古城’的时候,林嘉竣已将第二卷故事‘龙岭迷窟’的开头写了一万多字。

林嘉竣细节做足,对稿子上面个别语句段落还作了一些涂划修改,这样就说明他并非一次性成稿。

如果一字不改的顺写,说不定别人会认为他是将全篇小说整个背了下来。

虽然这就是真相,但真相很多时候并不代表事实。

金镛干脆把林嘉竣写好的第二卷故事开头也拿起来查看。

这一次,他很快就看完了新的内容。

放下手中书稿后,金镛忍不住抚掌赞叹:“精彩,精彩绝伦!”

金镛显然有着文人的秉性,对于好的文章并不吝啬赞美。

林嘉竣直接开门见山:“查先生,如果我这部小说在明报上面连载,明报准备付我多少稿酬?”

“林先生,不瞒伱说,文章是极好的,不过你是新人,明报目前能付给你的最高稿酬是千字三百元。”

金镛原本准备的稿酬报价是千字一百六十元,这个价格对于新人作家已是破了规格。

但此时与林嘉竣见面交流后,金镛觉得如若再报原先的价格,他自己也未免看轻自己。

所以,金镛破天荒地把稿酬价格提升至千字三百元,只差五十元就追平了此时号称香江稿酬第一人的倪框,对方现在的长篇小说稿酬是千字三百五十元。

在八十年代初期,倪框的最高稿酬曾经达到过千字五百元,但那是一时的炒作,他如今的真正稿酬是千字三百五十元左右。

对于一部新人作家所写的长篇小说,金镛自问这个报价已是极有诚意。

而且依照《明报》以往的惯例,长篇小说的报价,一向是偏低的。

“没问题,这个价格我同意。”听了金镛的报价,林嘉竣异常爽快的答应下来。

不过,他随即补充一句:“等第一卷连载完,后续内容的稿酬我们再重新商议。”

眼下这个结果,林嘉竣早就猜想过,对于《明报》的筹码他也曾思考过,可以说事情的发展并没有脱离他的预判。

现在,金镛的报价甚至比林嘉竣之前的估计还要高出一些,林嘉竣自是欣然接受。

根据林嘉竣所收集的消息,传闻金镛在稿酬上是比较小气的。

这一次,金镛对自己一个新人能开出千字三百的价格,想来已是对方最大的诚意了。

所以,对这个报价,林嘉竣毫不犹豫的应下。

他相信,等到第一卷内容连载完毕,后续内容的定价主动权,必然会转到自己手中。

第一次接触,双方都保持着谨慎和克制,只定下小说第一卷的稿酬,这同时符合双方各自的利益。

“林先生爽快,那我叫人安排合同。”

金镛对林嘉竣的干脆利索很是满意,立即安排人去拟定合同。

“对了,林先生,不知你给这部书起的名字叫什么?”

等待合同的间隙,金镛问起书名,心中暗忖:“也许需要我来帮忙取一个名字。”

林嘉竣莫名笑了笑,淡淡回道:“人点烛,鬼吹灯,这部小说,我取名为《鬼吹灯》。”

“好好好,好一个‘鬼吹灯’!”一听到这个答案,金镛情不自禁高声连道三声好,显然对林嘉竣所起的书名极为满意。

外间,《明报》的工作人员罕见金镛如此失态,目光纷纷被吸引过来。

金镛仿若未觉,继续抒发胸臆:“杜工部诗云:山鬼吹灯灭,厨人语夜阑;‘鬼吹灯’三个字,用在这部小说上再贴切不过了。”

“那当然,超两千万图书销量,还有几十亿播放量的认证。”林嘉竣在心中默默的回应一句。

不过,见金镛能一句道出书名的出处,林嘉竣对他的文化素养也异常佩服,对方称得上一声大师。

只可惜,林嘉竣很清楚,他跟金镛将来肯定会是两路人,大概不会有什么私人交情。

因为,金镛曾经罔顾事实,在自己的书中给一些历史上的负面人物反向洗白,误导了不少读者,包括少年时候的林嘉竣。

另外,金镛在其中几部小说中,对一些反派角色的洗白,在后世很多读者看来,那种洗白是相当毁正常人的三观。

因此,林嘉竣佩服金镛的文化素养,却真心无法认同他这个人。

在林嘉竣的计划中,和《明报》的合作,也仅限于第一部小说,他需要借助《明报》的平台先给自己打下基础。

至于林嘉竣投稿为什么不选此时在香江与《明报》分庭抗礼的《东方日报》和《星岛日报》,是因为那两家报纸背后的主事人更让林嘉竣不齿,尤其是《东方日报》的马家。

很快,有《明报》的工作人员把拟好的合同拿了过来。

林嘉竣接过合同,检查一遍后,发现没有什么问题,当场签字画押。

他的果断,让金镛神情大悦。

对于林嘉竣随后提出提前结算第一卷书稿全部稿酬的要求,金镛也马上投桃报李,爽快答应下来,这于他殊为难得。

第一卷故事,《鬼吹灯之精绝古城》,经过林嘉竣微调,全文大约有二十三万五千字左右。

所以,当林嘉竣从明报办公楼离开的时候,他身上已是多了两万零五百元现金。

剩余的五万块,过两天也会到达他的银行账号上。

而且,林嘉竣对原着的调整并不仅限于第一卷。

实际上,他在脑海中已将鬼吹灯全部八卷的内容都进行了一定的优化处理。

首先,林嘉竣修复了书中的一些小bUG,梳理了故事的全部时间线,让各分卷之间的故事衔接起来更加流畅。

其次,他根据故事情节微调了所对应怪物的力量值,让整部小说的力量体系更贴合相应的行文背景。

最后,他还在书中插入了一个小小的彩蛋,为自己计划中的下一本小说做铺垫。

总的来说,经过林嘉竣优化后的《鬼吹灯》,相当于原着的加强版。

当天下午,林嘉竣回到住处,马上到广播道靠近tVb的那一段以每月2500元租金租了一套两室一厅加厨卫的房子。

他一次性提前付清了半年一万五千块的房租,紧接着就开始搬家。

在晚饭时间到来之前,林嘉竣完成了搬家任务。

这次搬家,也早在林嘉竣的计划当中。

一来他本身就住惯了宽敞的房子。

二来广播道这一片,住着许多日后影视圈的大拿,搬家后,林嘉竣‘捡漏’的几率将会大大增加。

在昨天,林嘉竣还得知王组贤也住在广播道,所以他今天的搬家行动就更加果断了。

新的住处,环境更好,空间比之前的住所大很多,总体面积接近六百尺。

林嘉竣计划,一个房间做卧室,一个房间布置成书房。

毕竟,正经的作家谁会没有一个书房呢?

一天之内,达成了事业规划的第一步,还把自己的住所升级到了全新版本,林嘉竣心情大好。

当天晚上,林嘉竣做了一个美美的梦。

王组贤毫不意外的出现在他梦里。

第二天一大早,林嘉竣匆匆爬起来洗了个澡,换掉内裤后,继续去‘霹雳大喇叭’剧组开工。

在路上的时候,林嘉竣顺手从报亭买了一份当天的明报。

果然,《鬼吹灯》第一卷已经开始在《明报》上面连载,并取代了《明报》原先连载的另一部小说。

金镛亲自为《鬼吹灯》撰写了评语,可见《明报》那边对这部小说相当的重视。

pS:关于金镛稿费情节,部分读者请先别罔下定论,多看一章的耐心想来是有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