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都市 > 重生香江1986 > 第5章 意想不到的展开

第5章 意想不到的展开

书名:重生香江1986 作者:兔子不爱吃辣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09-16 06:10:56

第5章 5. 意想不到的展开

然而,林嘉竣并不清楚,这其中还有一些故事。

就在昨日,林嘉竣离开明报大楼后,金镛就对自己开出的千字三百元稿酬后悔了。

金镛觉得,自己当时是犯了文人意气,才会鬼迷心窍地把《鬼吹灯》的稿酬提到千字三百元。

“损失太大,文人意气不要也罢。”

这是金镛在沈保新面前感慨时写下的话。

因为一旦定下初始的这个稿酬,后续文稿如果质量水准没有下降的话,稿酬的价格就只会在这个基础继续往上增加。

等以后小说字数多起来,总的稿酬相差会是巨大的。

须知道,过往金镛与人交流,一旦涉及到稿酬,他立即会变得十分精明,几乎没有谁能从他那里占到便宜。

没想到昨天在林嘉竣这里,却出现了意外。

其实,金镛并不知道,这大约也与林嘉竣重生后的特殊有关;

超凡的记忆力,也给了林嘉竣不一样的精气神;

林嘉竣在剧组的时候就发现,如果自己在某些方面刻意表现,会相对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

不然按照金镛的行事,哪怕书的质量再好,大约稿酬也不可能超过两百。

不过林嘉竣最近也发现这种特殊情况正在逐步减弱,大约是跟他逐渐融入了这个时代有关吧。

以金镛的身份,经已报出去的价码自是不可能反悔。

但他立即采取了补救措施,亲自为《鬼吹灯》撰写评语。

争取让第二天的报纸多卖一些,稍稍安抚他的钱包,也算是聊胜于无。

所以,今天的《明报》上,才有了林嘉竣看到的这一幕。

金镛亲自撰写书评,大概会先吸引业内人士的关注。

一般的读者,拿到这一期《明报》,大多数依然会习惯性的先留意新闻。

因此,林嘉竣猜测《鬼吹灯》连载的第一周,小说热度应该还不会起来,可以让子弹先飞一会。

倒是‘霹雳大喇叭’剧组这边,林嘉竣算是大概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两天,一些小报报道了不少关于‘霹雳大喇叭’剧组的小道消息。

声称导演陈欣建与洪金保因金钱闹矛盾,陈欣建已经罢拍这部电影。

结合前天剧组的情况,林嘉竣判断这个消息的真实性**不离十。

他不得不对香江的媒体记者说一声佩服,用无孔不入来形容这些媒体貌似都有些低估了。

难怪日后的香江艺人,每一次谈起香江的媒体都会变了颜色。

到了剧组今天的拍摄地点,林嘉竣发现,剧组外面围了不少陌生面孔。

这些陌生面孔,大多是一些手拿照相机或者采访本的媒体记者。

林嘉竣这种小喽啰,自然没有记者会去关注他,让他得以轻松溜进剧组。

进到剧组后,林嘉竣发现大多数工作人员和演员都已提前就位,他自己反是比平时晚了一些,不由感慨这个年代香江人的敬业精神。

过了不到半个小时,剧组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喧闹,想是媒体记者们期待的正主到了。

果然,又过了几分钟,洪金保有些狼狈地领着一个身形瘦削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

幸好这个时代的记者还保留了一些节操,不像后世的媒体记者那样没底线,所以洪金保此时也只是有些狼狈而已。

林嘉竣相信,若是换成日后臭名昭着的香江狗仔队,洪金保绝不会这么轻松过关。

洪金保走到众人中间,用力拍拍手,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过去后,开始大声介绍。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是新来的刘观韦导演,接下来我们的电影由刘导演执导,请大家多多配合。

这个剧组里面,应该有不少人也认识刘导演,我只告诉大家一个消息,去年的《僵尸先生》就是刘导演的作品,其它的就不用我多讲了吧?好了,开工。”

听到这里,林嘉竣有些惊讶,原来就是这个毫不起眼的瘦削男子拍出了《僵尸先生》!

说起《僵尸先生》这部电影,那怕在三十多年后,名气也是不小。

因为这是香江第一部新僵尸片,它开创了日后香江系新列僵尸片的先河。

这部电影,塑造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银幕角色:道士九叔。

这也导致了观众都不关心这部电影的导演是何许人。

因为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被电影的剧情以及主演林正瑛所饰演的九叔吸引了过去。

九叔这个角色可谓大名鼎鼎。

在后世,网络上甚至有不少小说,内容都是写有关于九叔这个角色的同人故事。

那些小说甚至把与九叔相关的电影背景,叫做九叔世界,可见这个角色是多么的深入人心。

这一切,都是因为刘观韦把九叔这个角色塑造得太经典。

当然,之所以会这么成功,主演林正瑛跟角色的契合程度,也占了很大的比例。

九叔可谓林正瑛的本命角色,就如后世亮剑中的李云龙于李幼彬。

大概除了业内人士,普通观众真没几个人对刘观韦有印象。

林嘉竣现在过目不忘,有着超凡的记忆库,听到刘观韦的名字后,也要在脑海中搜寻一下才想起对方的资料。

原来,刘观韦本身就是洪家班的摄影师出身。

难怪洪金保能这么快找到他来接手剧组。

新导演到来,剧组很快恢复了正常运作。

不过,林嘉竣敏感的发现,之前几天拍的一部分镜头,有的开始推翻重新拍摄。

对于这一点,整个剧组为之高兴的应该就只有林嘉竣了。

因为他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习吸收两个不同导演的拍戏技巧。

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接下来,林嘉竣把大多数注意力放到了新导演的身上,也没有去找王组贤说话。

两个人不约而同达成了默契,在剧组里都装作和对方不太熟悉。

实际上,自那天两人一起同行过后,假期的这两天,林嘉竣每天晚上都有和王组贤通电话。

以林嘉竣所掌握的信息,他能轻易主导两人之间的交流。

所以,林嘉竣和王组贤早已成了真正的朋友,两人关系在短短两天内有了巨大的进步。

这种变化,除了林嘉竣刻意的主动,还有一定的机缘巧合成分。

一者因为王组贤刚来香江发展不久,在这边没有什么朋友。

平时王组贤如果不工作,就只能和自己妈妈待在一起,所以有个同龄人成为她的朋友她也挺开心。

二是林嘉竣国语说得好,王组贤和林嘉竣聊天的时候会相对感到轻松,而且林嘉竣还会教她说广东话。

这单纯的孩子,并不知道林嘉竣正准备以教她广东话为由,要以她的师傅自居,从而进一步拉近和她的关系。

由于前面剧组已经有了差不多一周时间的磨合,换了导演后,拍摄进度也很快步入了正轨。

林嘉竣发现,香江这边的大多数导演拍戏,非常讲究效率,拍起电影来进度很快。

而他们在快的同时,还能够把戏拍好,这就真的很让人佩服。

这大概就是黄金年代香江能够涌现出那么多优秀本土电影的原因之一吧。

总之,这个时候的香江,是一个朝气蓬勃,百业竞技,社会整体氛围努力上进的黄金时代。

全身心投入到剧组当中的林嘉竣,并不知道,此时外界已经有不少人开始关注他。

不,应该说是关注他的笔名‘华十一’。

没错,林嘉竣没有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发布《鬼吹灯》,而是取了一个笔名:华十一。

很长时间内,他都不打算告诉任何人这个笔名的真正意义。

《明报》基本上是以一天一章的进度来连载《鬼吹灯》的小说内容。

第二天,《鬼吹灯》连载到了第二章《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

……

看完最新一期的《鬼吹灯》的内容,倪框放下报纸,想了想,还是没忍住,拿起电话给金镛拨打过去。

拨完电话后,却发现对面那边正在占线。

倪框连续拨打了三次,电话终于接通。

“喂,查生,我是倪框,你今天的电话有点难打啊!”

“抱歉,这两天找我的人确实比较多。”金镛语气里透着疲倦,随口反问:“你大概也是找我打听华十一吧?”

“对,我想问问,这个华十一是什么人?听说你给他开出了千字三百元的稿酬,老朋友,我和伱合作这么多年,《明报》今年给我的稿酬也才刚到三百五十元,改天你可要和我说道说道。”

“还有,这个华十一的行文,看起来不大像我们香江人呀?从北边来的?”倪框一向对北边有很大的成见,说到这里,他已开始有点不爽。

“非常抱歉,我暂时还不能透露他的身份,不过,倪生,我可以明确告诉你,华十一是土生土长的香江人。”

“不好意思,倪生,我这边正忙着,改天再与你详谈。”

电话就这样被挂断,倪框的不爽又增加了几分。

“笔名华十一,笔下的主角叫胡八一,这里总有些不对。”

倪框拿起笔在一张草稿纸上把这两个名字写下,再三打量,心中那股郁气却越来越多。

他突然觉得这两个名字有种说不出的讨厌。

下一秒,倪框猛地在两个名字上面分别打了个叉,然后手中一阵乱揉,把草稿纸捏成一团,随手丢进一旁的垃圾篓。

……

明报大楼,金镛办公室。

黄沾迈步走入,大声打招呼:“查生,我过来啦!”

他一向不拘小节,性情洒脱,所以黄沾的老朋友们有时候对他也无计可施。

“你还真是跑过来啊?”金镛有些无奈。

一个多小时前,金镛和黄沾通电话,黄沾找金镛打听《鬼吹灯》作者华十一的来历,金镛同样没有告诉他。

打听作者未果后,黄沾得知《鬼吹灯》还有部分书稿就在《明报》手中,他马上说要过来先睹为快。

金镛没想到黄沾的动作这么快,放下电话没多久就出现在他的办公室。

“当然啦,我黄老沾说话算话,开了金口,说了要先睹为快就一定做到。”黄沾满脸得意。

两人同为香江四大才子之一,又是多年老朋友,金镛很了解对方,如果不给黄沾看稿,他肯定会赖在这里不走。

“行吧,黄沾你在这等着,我让人拿给你,规矩你懂的。”

“没问题,看完我会锁上嘴巴。”黄沾喜形于色,做了个嘴巴拉上拉链的动作,旋即又补充多一句,“连林雁妮我都不告诉她。”

金镛拍拍额头,拿这个老友毫无办法,只得叫人快快把《鬼吹灯》的稿子送过来。

……

在业内各方人士关注《鬼吹灯》的同时,小说第二章内容的发布,也吸引了不少普通读者。

市面上对《鬼吹灯》的议论开始逐渐多了起来。

《明报》的日销量,今天也开始出现明显增长。

原本《明报》的日销量是在10万份出头,《鬼吹灯》发布的第一天,《明报》的日销量增长并不明显。

到了今天,也就是《鬼吹灯》连载的第二天,《明报》的日销量突然就飙升到了12万5千份。

一天时间之内,《明报》日销量增加了两万份,几乎接近之前日销量的三分之一,可谓惊人。

不要小看了2万5千份报纸的份量,原本的时间线上,《明报》在两年后的1988年日销量还只是11万份。

这个变化,毫无疑问都是由《鬼吹灯》三个字带来。

并且,香江各个地区读者打过来明报的电话也迅速增多,增加的这些电话,全部都是咨询《鬼吹灯》的相关信息。

相当一部分读者认为,《鬼吹灯》的故事肯定有一些是真正发生过的,可能是作者华十一的真实经历,他们很想知道这个作者的故事。

还有的读者,则抱怨《明报》连载的故事内容太少,要求增加每天连载的《鬼吹灯》内容。

更离谱的是,有两个读者还要找作者华十一去给他们看风水。

这两个读者认定,华十一既然学过《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就一定有真本事,他们可以出高价请华十一过去。

总之,《鬼吹灯》连载的第二天,《明报》这边就已经开始忙得不可开交。

‘霹雳大喇叭’剧组中,林嘉竣很快发现,自己对《鬼吹灯》的吸引力出现了误判。

因为就在刚才,他听到了剧组里面的几个工作人员热火朝天的讨论着《鬼吹灯》的内容。

他们讨论的内容,全都是围绕着《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这个点。

“我觉得这个华十一是真的会看风水,如果不是,他讲的故事怎会这么逼真?《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想一下都觉得犀利!”

“是啊,我都是这样认为,这个胡八一,可能就是华十一自己吧!”

“你都痴线,人家阿爷都说了是打麻雀单吊八万一筒,才给他起的这个名字。”

“讲出来笑死人,我阿爷今天早上打给我,叫我帮他找华十一去看山坟,离晒谱!”

“……”

听到这些乱七八糟的议论,林嘉竣哭笑不得。

他突然醒悟过来,香江这块地方,风水一道可是极其流行的。

打个比方,要是将全国信奉风水门道的城市做一个排行榜,那么香江必定是高居榜首。

《鬼吹灯》小说这样的发展,实在出乎林嘉竣的意料。

林嘉竣突然意识到,接下来《鬼吹灯》的热度,可能会比自己预估的高。

这部小说连载的发展脉络,好像正在偏向未知的方向。

这真是意想不到的展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