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光宗耀明 > 第40章、一鲸落,万物生

第40章、一鲸落,万物生

书名:光宗耀明 作者:冬三十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11-28 21:43:20

王德完还没开口,只听谢廷赞情绪高涨地说道:“谁人不知,鼎定国本,都是广安公的功劳啊!”

“……我的功劳?”

王德完愣了一下就哭笑不得,“圣心独断,忽然风疾,这才定了国本。就算有功,又与我何干,沈阁老此前封驳圣旨,才称得上功。”

“哼!他?”谢廷赞并不认同,“若非广安公一日五疏,仗义之谏,身受杖责,群臣物伤,哭告午门,焉能激动圣心、鼎定国本?请受我一拜!”

谢廷赞郑重不已地拜谢他,王德完却有点严肃地摇头:“曰可,慎言!”

什么叫我引发的一系列事情让皇帝激动?这家伙一张嘴这么一说,略去了中间忽染风疾一环,倒搞得皇帝中风是被我搞得太激动了。

那不是罪臣吗?

摇着头扶谢廷赞站直:“国本能定下来,终是了却一桩大事。陛下降旨内禅,再后面嗣君继位,纠劾乱政,谏君勤政,就要靠你们了。我已是一介草民,不日便回乡。”

“不然!若非广安公先直言宫禁之事,群臣纷纷苦谏,岂有今日诏告中外?广安公不可自伤!即便不能立即起复,殿下也定然记下了广安公之功!”

慈庆宫中,朱常洛还真的刚好看到王德完的一日五疏的记录。

他想了想,转头在一个本子上记下了他的名字。

大明暮气沉沉,虽然暂时还不能辨别这些人的品行如何,但能这么悍勇,终归是多一些意气在胸的。

沉稳的老油条需要,愣头青也需要。

旨意也渐渐往大明诸省散开,所到之处无不惊愕,议论纷纷。

皇帝忽染风疾,竟定下了国本,更一开大明先例降旨内禅?

整个大明的有心人都开始动起来,探听其中内情。

但诸省生员和举人并不在意这个。

他们心里只有一件事:若明年会试登榜,岂不是新君的第一届门生?

一朝天子一朝臣,今年的乡试和明年的会试,陡然显得更加重要。

徐光启刚刚离开南京,坐上船,准备一路游学入京。

赶在入冬漕河结冰之前可以到通州就好。

而此时的通州,利玛窦刚刚下船,听说了最新的消息。

他有些忐忑。

本来是皇帝下令让他们来的,这么着急地赶来,是要在八月十七皇帝的生日那天之前献上贺礼。

现在皇帝病重,还会见他吗?

……

七月十五,禁卫清道。

徐文璧仍旧要祭祀,与成国公朱鼎臣、英国公张维贤一起。

皇长子祭天坛,然后遣徐文璧祭地,遣成国公祭社稷,遣张维贤祭山川,最后他们再陪着皇长子亲谒太庙。

祭祀很庄重,要提前到祭所斋居。

朱常洛已经先行了冠礼,如今身着的是皇子祭服,而非太子祭服。

太子册立大典和禅让、登基大典都将于年内举办,行人司已经派出大量的人前往诸省。

诸藩王都要遣使来参加典仪,有不少派出的官员也要回京。

一去一回,时间不会很快,日子定在入秋之后。

今天是皇长子出宫斋居,准备祭祀天地、社稷、太庙,为皇帝祈福,为大旱祈雨。

这是朱常洛第一次出宫。

仪仗已经是太子规格。

开道龙旗六,每旗执弓弩军士六人。

金辂高一丈二尺二寸有奇,广八尺九寸。辕长一丈九尺五寸。辂座高三尺二寸有奇。

大明营造尺,合约后世三十一厘米多。

这金辂的尺寸不小,前后仪仗规模更不小。

左右共十八人,金交椅、金脚踏、金水罐、金水盆、青罗团扇、红圆盖、金香炉、金盒、唾盂、唾壶、拂子一应俱全。

前三十六,各擎绛引幡等;后四十八,皆执杖剑等。

比不上卤簿大驾,却也是皇帝之下最威严的仪仗了。

其后还有陈矩领着的随侍太监。

他在京城官民面前的出现,正式昭示着一件事:大明要开始进入新君时代了。

明年就将改元,万历成为过去。

朱常洛坐在金辂上,里面空间不小。

金辂上的“车厢”,被称作辂亭。方方正正,长宽都有五尺四寸,高有六尺四寸。

辂亭内部,有红髹匡软座,有红髹椅。

辂亭的前方和左右两侧,都有门。门的两侧,各有两個窗户,被前、左、右一共红帘十二扇遮挡。

朱常洛在辂亭里能站直,就算顶部还有些装饰,但总体毕竟两米左右高了。

他小时候虽然不受待见,却始终还是皇子,饮食方面比普通百姓当然要好得多,身高大约是刚过一米七。

现在朱常洛就站在辂亭,掀开前面的一扇红帘,看向外面。

亲眼所见这个时候北京城的街景,朱常洛的眼神是好奇的,也是凝重的。

之前行经天街时,他并没多看。

过了天街就出了正阳门,到了南廓城。

嘉靖三十二年,道君准备扩建北京城,最初规划的外城东西十七里、南北十八里。

但钱不够。

在严嵩的建议下,只是先把南面的廓城修建了起来。

正阳门外当年的坊厢居民从此也成了“城里人”。

通往正南方永定门的正阳门大街要经过数个路口,最主要的路口是连同广宁门、广渠门的交汇处。

朱常洛挪到右手边,掀开了那边的窗帘看过去。

他要面对的大明,他还没见过。

那是“繁华”的骡马市街和菜市街。

北京城已是四重格局。

最里面自然是紫禁城。

而后是包裹着紫禁城的皇城,其内基本上是直接为皇帝服务的太监们再加上一些礼仪建筑。

中间是旧城,各大官衙、各库、各厂和许多官宅分布其中。虽然也住有百姓、有商业场所,但最外围显然更加宽松、活跃。

这最外围,就是修筑了城墙的南廓城和另外三个方向的坊厢。

如今朱常洛触目所及,却是多有陈旧、凋敝之意。

许多房子上的瓦片不是常经打理,破碎的不少。

看似气派的楼店,柱子上也多有掉了的漆,斑斑驳驳。

到了这南廓城,自然不能也不必完全禁止百姓出门惊驾。

大明的百姓总体是顺服的。

朱常洛看着远处见仪仗到来后跪着的百姓。

敢于抬头的极少,但他们的衣装、肤色、个头,还是让朱常洛远远地看过之后有个结论。

身为大明子民,体面的,只是极少一部分人。

街面的整洁程度让朱常洛大为意外,想了想又在情理之中。

宫里有那么多太监宫女勤快洒扫,这条街哪怕因为天子要出行而提前洒扫过,却仍旧只能是这样。

要知道,这都城的路面还大多都是土路。

除寥寥几段路是石渣路、天街一带是石砖路外,其余道路平日里根本就是坑坑洼洼,遍布灰尘垃圾。

一到下雨后,路况更加感人。

如今准太子、嗣君出行,净水泼街、黄土垫地,那已经算是平整干净。

视线所及,盛夏之际,大旱之余,朱常洛甚至隐隐觉得今天是不是沙尘暴了。

偌大的北京城,一年不知道要用掉多少燃料。

工部的山厂,供应着内宫及诸多衙门所用薪炭。京城百姓,也需要这些。

巨量的柴薪木炭需求,让北京周边的山峦几乎都秃了,如今煤也用得越来越多。

整个北京城,现在“烟火气”是十足的。

但在朱常洛眼中,看到的景象让他脑子里嗡嗡的。

这就是虽不算落后、却死气沉沉的大明。

煌煌国都,脏乱而压抑。

这还不是城墙外的坊厢,那里的景象只怕更加难看,也许便可称一句难民营。

朱常洛内心轻叹一口气,放下了红帘。

华丽的太子仪仗行进于这样的大明都城内,民间财力物力堆筑起来的皇家奢华直观而具体。

金辂有些摇晃,朱常洛的心也浮荡不定。

要想改变这一切,他将来必定面临更大的波涛,来自权贵、官绅们的波涛。

在李太后面前他没有直言,但朱常洛知道,要再续国祚、重造生机,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至少要进行一次规模很大的再分配。

至少要让这大明,比以前公道一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