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光宗耀明 > 第81章、财计艰难,如何开源?

第81章、财计艰难,如何开源?

书名:光宗耀明 作者:冬三十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11-28 21:43:20

大明当然有钱,只不过收不上来而已。

要么给真正的普通百姓加赋税,收到的钱三七分账,皇帝和国库或者能得三分。

要么就只能向有地位、人脉广、谓之为国朝栋梁的那些群体要钱。

给百姓加赋不符合文臣们常常喊的与民休息,现在皇帝开口问怎么开源,如何答?

到了此刻,沈一贯终于坚定了必须赶紧走的决心,连装一装一心致仕的心都没有了。

新君或者真是天资卓成,但也因此自负。

朝堂上不论谁人想真正稳定地增加岁入,都免不了向普天下官绅开刀。

张居正的下场在那里!

田乐是兵部尚书,他不好出来就这个问题说什么。

要发言也该是阁臣们先开始。

朱常洛只问如何开源,申时行他们连许多套话都不能说。

毕竟很多套话就只是如何节流罢了。

“不好说?那朕先掰开了揉碎了,先说说岁入来源。”

朱常洛又开始了,而且张口就来。

“如今岁入,正赋折银纳入太仓库的,大约二十五万两。此外,马草、农桑丝绢、人丁丝绢、麻折银共是四十五万两到五十万两,盐课银百万余两,其他便是杂项了,总数大约都是三百万两上下。”

陈蕖更加汗流浃背:皇帝什么时候把户部进项了解得这么详细的?

朱常洛还在说:“杂色岁入其实最多,户部太仓库杂项,工部节慎库,太仆寺常盈库,兵部马差……林林总总的杂色岁入,朕算了算,一年实有三百五十万两到四百万两。开纳事例饮鸩止渴,僧道度牒发卖也有损税基,役银及土贡折色都是加派于民,这些方面就不用想法子了。”

从皇帝挑明了金花银的内情之后,养心殿里众臣的脸色越来越凝重。

天子精通财计到这份上,还能胡乱说话吗?

所谓开纳事例,就是通过发卖生员、武官名额得到钱。

这是朝臣讳莫如深的话题,但又实际存在。

朝廷每年从这个方面的进项大约是四十万两左右,而通过纳捐获得生员、武官身份的人,无非为了享受特权、优免赋役罢了,所以才说是饮鸩止渴。

僧道度牒也是一样。

洪武年间,是三年发放一次度牒,每次不过三五百张。

永乐年间,五年一次,但每次可多达万人。

到现在,其实已经不定时了,甚至一年两次。

度牒一张十二两银子,但僧道可以豁免赋役,这度牒十分珍贵,有时甚至要准备百两银子才真正拿到一张度牒。

这一项,如今每年可获得二十万两收入。

一年发出一两万张度牒,大明哪里有这么多真正的僧道?

可没办法,哪怕是张居正,也需要通过开纳和发卖度牒来获得财力支撑。

朱常洛把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只有田乐不意外。

毕竟“官绅一体纳粮”这几个字,他见过。

赋役优免的规模已经太大了,不光是正规科举渠道产生的生员、举子、在朝文武百官、致仕官员、勋戚权贵,还有纳捐人群、僧道……

真查下去,有问题的不会太多,有问题的部分规模也不会太大。

分散开来拥有土地的田主,也许便有一個纳捐的生员身份;投献的隐户,说不准家里就会突然多出一张度牒。

哪怕真正清查下去,你就会发现大明其实很少有名下田产过千亩的普通官绅。

能过这个规模的,大多是宗室、勋戚、重臣。

这些人,是皇帝能够轻易薄待的吗?

田乐在沉默中看着皇帝:怎么办呢?怎么才能一步步走到官绅需要一体纳粮那一步呢?

王锡爵在沉默中站了起来:“陛下,若说开源,如今唯有从钞关、番舶、商税入手了。”

朱常洛看着他,没有直接答复,而是问道:“沈阁老、申阁老以为如何?”

这个部分被提出来,实在不意外。

不能掠之于民,不能动天下士绅,自然只能苦一苦商人。

而钞关和市舶司、月港抽分,商税,这些确实不是赋役优免的范围。

皇帝没有动最核心的部分,动一动后来才发展起来的这部分利益,朝堂百官总算也有个说辞。

朱常洛也接受这种中庸选择。

何况:想要用商人,那就需要让这个群体更加明白,到底是谁在压迫他们。

当然不能是皇帝了,皇帝已经拉拢晋商搞了个昌明号。

皇帝在天下士绅面前都是弱势群体。

如果商人们打不过士绅,那自然就该加入皇帝这边了。

相信他们届时会拿出与士绅有关的海量内幕、线索、证据。

朱常洛很轻易就把局面引导到了这里,实在没人能想到皇帝会把“低贱”的商人看得这么重。

“因朝鲜之役,月港暂闭,至今未开。”沈一贯已经在躬身回答,“若要从严征收钞关、番舶、商税,既要再理职差,也宜再开月港。”

“……臣附议。”申时行稍显疲惫地起身作答。

隆庆开关后,月港收上来的银子一年最多也不过三万余两。

但这样一来,不少海商至少不至于有犯禁走私之嫌。

也代表了朝廷的一个态度。

朱常洛点了点头:“去岁八大钞关总进银三十四万三千七百二十九两,番舶抽分计七万六千二百九十四两,商税总计十五万两千一百七十八两。”

大家已经对他这么熟悉诸多数字麻木了。

只听朱常洛继续说道:“其中虽未包含矿银,然朕查了查,每年奏报的这这些项岁入变化不大。父皇向诸省派出矿监税使,虽有些搜刮,却也有了每年三十余万两的岁入。至于他们搜刮之多,**倍于此。即便刨去矿银及直接搜刮自百姓的银子,大明这几项岁入该是多少,朕心里有笔账。”

他一一望去,缓缓说道:“再开月港,准。先严行钞关及番舶抽分,商税征缴。吏部、户部、都察院、地方,都有事情要做。朕只想知道,如今只苦商人,民心会不会有变?”

“……臣自当勉力安抚。”

沈一贯还是这句话。

虽然不是向官绅最核心的赋役优免上动刀,然而如今能获得路引、行商四方的,又有几家与官绅毫无联系?

至于钞关、市舶司和地方官员的吃拿卡要……这不是本就不该的吗?廉洁二字怎么写?

皇帝说他可以装糊涂,天下官绅最好也装装糊涂。

大家和一和稀泥,先只是苦那些更重商的人家,或者先只是苦一阵。

事情究竟会走到哪一步,又有谁能断定呢?

果然田乐站了出来凝重地说道:“陛下,事关漕军……”

“新建伯这不是在京城吗?”

于是田乐又坐下了。

沈一贯不免觉得他是在捧哏:你看,皇帝意识得到与漕军的重要关系。

可那又怎样?

临清钞关等为例:百万漕工衣事所系,那条河沿岸,有多少人靠运货避税挣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