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光宗耀明 > 第84章、御门听政,诛谁之心?(求追读)

第84章、御门听政,诛谁之心?(求追读)

书名:光宗耀明 作者:冬三十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11-28 21:43:20

这一夜已经开始,京城大大小小的官员倒是没有像昨天晚上一样往来交际。

久违的朝会,要很早起来。

因为皇极门还没修好,所以御门听政在乾清门,那就要更早一点起来。

京城的雪还没有化,天没亮的时候该有多冷?

寅时不到就要起床,穿好朝服去午门外等候入宫。

这一天晚上邹义和刘若愚他们没再继续加班,皇帝同样需要早早起来做准备。

至少上朝的仪态上不能随便。

虽然昨天已经在赐宴文臣后开了个小会,但今天朝会上会不会有什么另外变故,朱常洛一样不确定。

今天朝会在乾清门。

这里没有原先的皇极门高大、宽阔,门前的地方也没有皇极门外面大。

天气很冷,宫里已经预先将那里的雪铲干净了,又专门在几个位置放了炭炉。

听得南面远远传来鼓响,朱常洛也在思考着。

朝会的时间定得这么早,主要还是与此时的作息时间有关。

夜里没有电,没有多少娱乐,早睡是很正常的。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该是这个时间商议国事。

只不过考虑到群臣的通勤距离和所需时间,大家都得更早起来。

不得不说朝会是個低效率的场合,但又有它的必要性。

因为普通的京官也只有朝会时候有希望见到皇帝。

交通不便,出行要讲究仪仗,皇帝不可能像未来一般轻易到某些部衙“检查工作”、“巡视地方”。

而圣眷至关重要,大家都懂得在皇帝心目中有印象、在某些场合也许有所表现的重要性。

虽然伴君如伴虎,机遇与风险并存。

所以宣宗年间定下了朝会上只奏几件事,道君和朱翊钧不见群臣,都让重臣进一步垄断了上下交流的机会、集中了权力。

考虑到这些,朱常洛才决定先勤快一点,哪怕朝会效率低也要先坚持开一开。

不这样,他怎么发掘中低层力量?

冬日里,天亮得更晚一些。

紫禁城的宫灯之中,群臣步入紫禁城后又分成两边,绕着三殿的两边,经过文楼、武楼前往乾清门。

文臣那边,正是孔尚贤走在最前面。

武臣这边,则是徐文璧当先。

走过了三殿区域,文臣们越过景运门,武臣们越过隆宗门,朝会仪仗整齐。

一众文臣一时感慨:已经有多久,没有开过朝会了?

新皇登基,纵然登极诏引起诸多议论,但真的有新气象。

就不知会不会和他爹一样,这样搞了不久之后又变懒了。

他们不知道,还有人默默地来到了附近。

朱常洛也是刚刚才得到禀报的,所以现在先赶到了月华门外。

“皇祖母,这是……”

李太后摇了摇头:“许久未有朝会,祖母与你父皇,就到隆道阁上远远一观。得见朝会之盛,知皇帝应对有方,祖母与你父皇就都放心了。”

朱常洛看着盖了厚厚被子的朱翊钧一时无语。

折腾他干什么?

不过他也很快想明白了,行了行礼:“孙儿明白了。”

而后对慈宁宫的太监们说道:“晨风凛冽,隆道阁高耸,你们定要谨慎些。”

“奴婢遵旨。”

不把朱翊钧抬到更高处的二楼,哪里看得到乾清门外的情况?

朱常洛估摸着自己不在慈宁宫时,朱翊钧大概显露出了还不错的“健康状况”,让李太后觉得可以把他抬过来瞧瞧,进一步让他“安心”。

无所谓了,至少李太后是在为了他秉政不受影响而考虑。

虽然她并不清楚今天可能会有巨大波澜,并不会像她以为的那样一团和气,呈现出百官臣服的局面。

“皇帝陞座,众臣跪迎!”

乾清门那边,声音传来。

“去吧。”李太后露出了一个微笑和勉励的眼神。

朱常洛弯了弯腰,行礼转身而去。

李太后也走入了隆道阁的侧门,看着前面被抬入阁中的儿子。

她知道这儿子心里还有许多不甘。

以那样的方式成为毫无权柄的太上皇帝,她当然能理解这份心情。

但是她已经知道了这段时间以来孙子的艰难和勤奋,他确实一心在为大明国祚而奋力。

群臣和天下士绅不会欢迎接下来会陆续发生的事情,太上皇帝仍在,谁知会不会有什么别的变数?

那样的变故,只能发生一次。

再发生一次,再夺什么门,那必定会有儿孙相残。

走后面的太监们高高举着双手,而前面的则弓着腰近乎匍匐。

默默看着儿子被太监们吃力地抬上楼梯,李太后在老太监的搀扶下跟在后面。

这时,乾清门那边传来了隐隐的声音。

“臣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翊钧毫不能左右自己的身体,在楼梯上的抬床里双目无神。

诛心,不必如此吧?

那边朝会流程已经开始。

列班跪拜皇帝、起身站好之后,鸿胪寺官员先出班,对皇帝汇报今日应到多少人、实到多少人、没到的是什么原因。

现如今,九百四十个京官里,缺员数目已逾三成,而且大多都集中于从七品以上——因为这个级别有大量科道言官。

按明制,在京六品以上必须上朝,六品以下不强迫,但同样有资格。当然了,穿绿袍的也不会来凑没趣。

每次朝会,正七从七的六科言官以及在京御史们是不会缺席的。

而京外地方官,朝会时在京的则是四品以上才能上朝。

于是现在鸿胪寺官一报人数,就发现缺大量的五六七品,大多是各部郎中、主事以及言官。

按流程,下一步是先奏报入京谢恩、离京请辞的官员,请示皇帝是不是接见他们或者允他们陛辞。

这就不必了,入京的主要都是参加登基大典,而目前还在考功,属于人事冻结期,也没有人外放出去。

再接下来,应该先是边关奏报。

大者宣露布,小者具奏本,俱于早朝未奏事之先宣布,所以张国威而昭武功也。

所以在朝会上,这个环节说的边关奏报大多是好消息。

田乐出班,奏报了一下诸边事,包括辽东孤山匪患已平、三边击退小股北虏劫掠、播州残逆剿灭情况。

之后才是朱常洛熟悉的朝会奏事环节。

“咳!”

顿时数声轻咳响起,朱常洛不免看了过去。

按惯例,奏事前官员“皆预咳一声”,这是打个招呼:我要出班奏事了!

万一两人同时冒出来,岂非尴尬?

这个时候又是鸿胪寺官引导秩序。

只见是沈一贯站了起来,有些无奈地说道:“臣内阁大学士沈一贯奏请陛下:天寒地冻,陛下践祚未久,当循旧例,朝会只择九事奏请圣裁。”

这是内阁的共同意志,因此只能由他这个首辅出面来说给群臣听。

朱常洛回答道:“阁老言之有理。朕虽极欲听群臣陈禀国事,然老臣不少,若因天时受寒患病就不美了。便只择要事奏来。其余臣工也无须担忧,往后朔望朝会及常朝,无故不辍!”

这是新君的一个保证,听上去既照顾了年老重臣的身体,又会给中低品官员当面奏事的机会。

于是乾清门外又响起了非常整齐的声音:“陛下勤于国事,朝会不辍,江山社稷之幸、黎庶苍生之幸!”

这么整齐,显然王锡爵昨天提了这个想法之后,阁臣和九卿回去后都做过工作。

整齐的声音传到不远处的隆道阁里,朱翊钧心里颇为不以为然:刚开始,你爹我也是这么说、这么做的!

而后不知道那边是谁出班奏了什么,随后便是田义那老奴婢颁旨的声音。

颁旨要念给所有人听,声音自然不能小。

朱翊钧也只是隐约听到:“……内帑……勉励百官……年终勤职银……七十万两……”

听到随后杂乱了一些,但明显带着喜悦的山呼万岁,朱翊钧大概琢磨明白了。

于是就肉痛,无能狂怒(努力平静以免中风三连)。

败家子!

糊涂!

白花花的内帑银子,要喂给这些贪得无厌的官员?

糟践!

如果他还能开口,已经要骂出声了。

如果他还能走,已经要冲下去踹那昏君儿子了。

但李太后在一旁轻声说了一句:“虽是无奈之举,但这下总该群臣归心了。”

朱翊钧心里一凉:是啊,群臣都收了他的银子,和老子一贯吝啬很不一样,那又会向着谁?

可他拿老子给他留的银子,收买人心!

等你缺钱需要去找的时候就知道难了!

败家子!

————

求求这两天更新后追读数据,正在三江上,新书强推也需要PK决定上不上。

另:预计是六一上架,上架后开启日万模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