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科幻 > 带着快递驿站穿年代 > 第二百五十六章:画大饼展望未来,压力山大

这突如其来的想法,让高芸的心绪一下子变得特别激动,因为这件事要是真让她给办成了,简直不敢想象能给他们这座城市的未来带来多么大的好处。

原本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县城。

绝对有发展成一个巨无霸的潜力。

她现在这些操作,包括搞大型食品厂,搞各种养殖场之类的,哪怕再怎么发展,撑死了,几十年后最多也就发展成一个超大型食品厂,顺带着把自己的家乡,变成一个不错的大型农业城市。

但大型农业城市跟大型工业城市。

甚至于金融城市之类。

肯定还是没办法比的。

可如果能在未来十几年里,保住大量的非文科类教授,并且把这些教授全部都留在本地,再把大量的优秀知青们也都尽量留在本地,同时从未来世界弄来更多的技术,乃至于知识创办大学。

到时候她完全可以只凭真本事,凭硬本事,把自己老家变成超一流城市。

而不像其他那些超一流城市,要么是靠政策,要么靠地理位置,要么就是靠政治成份,得以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激动了快有十分钟之后,高芸才好不容易缓和自己的心情,然后便跟她母亲杨琴开始商量一些细节,并各自安排了点任务,就挂断电话,忙碌了起来。

区别在于她母亲是真忙去了,高芸则是先列计划,列好计划便赶忙睡觉。

生活习惯一旦养成,到了该睡觉的时间,在不喝咖啡浓茶的情况下,正常都会犯困,所以高芸列好大体计划,就赶忙简单洗漱了下,会六八年睡觉了。

然后第二天早上一大早起来,就赶忙找已经退休了的唐明月商量这件事。

她儿子,也就是张怀阳吧,能做到如今这位置,胜在他有个有能力有魄力的母亲,而不是他本身有啥能力,相比较于找他商量,高芸更愿意找唐明月。

唐明月那边更拎得清,对很多事看的也更透彻,并且更能给出好的建议。

当然了,肯定不可能实话实说。

见面寒暄两句后,高芸便开门见山的表示自己对未来风向的一些看法,浅谈了一下各方面的变化和对未来的担忧等等,然后这才说起自己想说的正事:

“唐姨,不管别人怎么看,但我们自己都很清楚,发展离不开科技知识。

离不开有文化,有能耐的人。

不提我们的那个食品厂,目前有不少好东西都是我一些有文化,有能耐的朋友帮忙搞定的技术攻关,各大养殖场的科学化养殖之类,也有他们的帮助。

包括农作物育肥选种,提高产量。

同样少不了这些。

我琢磨吧,咱们现在做的这些想要再继续往其他省扩张,没什么指望了

很困难。

所以只能在现有的技术上深耕。

但是没人才啊,前两年我就在琢磨这事了,可因为缺乏人才,实在没办法搞,总不能真指望初中毕业的那些个知青帮上什么忙吧,最起码也得是高中毕业,然后还得懂点专业知识啥的是吧。

可有教授不用,那是暴殄天物。”

怕唐明月难以理解,高芸继续道:

“我给您举几个例子吧,现在咱们只能种点香菇平菇,新鲜香菇和平菇本地卖,卖不出去的就晒干做成干货,或者做成香菇酱平菇酱之类的往外面卖。

可如果未来我们能种猴头菇,能种那个什么松茸的话,那该有多了不得。

去年广交会我跟您都去看过。

野生松茸干要卖三百多一斤啊。

咱们要是能跟香菇一样种,就算卖不到三百一斤,三十一斤总能卖得到。

以前香菇也没法种,可后来不就有人研究出来了吗?只要有足够的人才和足够的时间去慢慢搞,肯定能成功啊。

这还只是一方面。

研究种出更好吃的水果,种类更丰富,生长速度更短的蔬菜,产量更高更耐旱,或者说更能抵御重灾的农作物。

甚至于吃更少的饲料,能长出更多肉的猪和鸡,通通都是可以研究的啊!

但咱们缺人才,没有人才。

所以您懂我的意思吧。”

“大概能够理解,但这事不大好办啊,你要是要三五个人才的话,我能帮你弄,可是大量就太困难了。而且不论知青还是那些教授,一般遵循的原则都是富裕的地方往贫穷的地方挪,人多的地方往人少,人力资源不够的地方挪。

我们这原来确实算贫穷,但现在在你和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已经跟贫穷完全不搭边了。要不是我们这是新发展起来的,一直扩张,一直增加工作指标,基本没有什么闲散无业的年轻人。

指不定咱们县城不少人家。

也得让孩子下乡去!

说起来他们都得感谢你,要不是你这个食品厂在最近五年增加了八千个工作指标,然后其他厂也都在你这个食品厂的带动下有所发展,还多出了不少养殖场,最起码增加了一万个工作指标。

如果没这一万个工作指标,咱们县就得少一万多个工人,多一万多个无业游民,这一万多个无业游民,年轻人就算没一半,最起码也有个三千四千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么多年轻人没工作在县城瞎晃。

下乡肯定是必须的!

不过现在不用担心,现在咱们还缺人呢,所以你能明白我的意思吧,我的意思就是说你要想要优秀的知青,大量优秀的知青,我确实能想办法沟通下。

毕竟知青下乡本就是因为实在没有太多的工作指标给他们,放任他们没工作,瞎晃悠,对于治安方面也是风险。

所以如果我们这边说要知青的话。

肯定愿意把知青们送过来。

但教授老师就不大好弄了。”

唐明月的回答可以说是既清楚,又隐晦,清楚地点明了本地情况,以及一些问题的根源,又隐晦表明了知青和下乡的那些教授以及老师不是一个类型。

前者好办,后者难度风险太大。

高芸沉吟许久后,犹豫说道:

“那我们有没有可能在我们本地人为创造一片比较困难的荒芜区域,或者说艰苦大队,用来接纳一些教授老师。

而且我觉得教授和老师还好吧。

总比一些失势的领导安全。”

“而且我说的大量,其实也不一定真的说要堪比于知青那样的大量,实在不行我们可以优中选优,精中选精,把我们急需的一些农业方面的教授,又或者化学以及其他能教书方面的教授,想方设法弄点过来,到时候可都是底蕴。

咱们不要仅仅局限于现在嘛。

可以展望一下未来。

您想想看,我们这先前连个高中都没有,是不是,孩子想要念高中得去大城市,对我们而言的大城市,现在我们发展的已经相当不错了,收入比以前的一些大城市收入还高,可是咱们这还是连一个高中都没有,中专大专也没有。

大学那就更不用想了。

想念大学得到市里面去才有。

以前那些个教授老师,咱们能有办法请过来吗,请人家过来讲课都困难。

根本没机会接触。

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的区别,我想您应该也清楚,如果咱们能把那些个教授和老师接过来,甚至于让他们就在咱们这定居,咱们这还用怕没有高中吗?

他们教学能力比不上高中老师吗?

至于中专大专和大学,咱们没有地皮吗?咱们能没能力建房子吗?咱们都有啊,就算是书籍教材之类的,我也有人脉能想办法弄来,缺的就是教书的。

您说是不是……

有教书的,那才能算学校嘛!

我的想法就是,您能不能想办法把这些个话,这些个未来的畅想,跟咱们县里面,甚至于跟升官了的那些聊聊。

特别是跟本地出生的领导们聊聊。

咱不得为自己家乡着想吗?”

“您想想看,这事要是能够顺利搞定,再过个四五年,您重孙和重孙女出生,出门左转是托儿所,右转就是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一贯教育,再往前走几步,拐个弯便是大学,甚至于好几个大学并排,想上哪个就上哪个,放学还能回家看看您,跟您吃个中饭或晚饭。

这日子多舒坦,多幸福。

要是把握不住这个机会,未来您重孙重孙女考上大学,那可能就得不远千里的去市里面,省里面,甚至于去外省上学了,到时一年都回来不了几次啊。

然后要是工作还在外地。

可能每年也就过年能见一面。

这些我跟您说说,您回头也可以跟咱们本地的一些领导们说说嘛,实在不行问题大的,风险大的咱不要,弄些风险小,或者弄些受连累的过来也行啊。

这机会真的是千载难逢。”

为了达成目的,说动唐明月,高芸是真的费尽心机,拼命的努力画大饼。

很多事操作起来,包括建大专大学之类肯定没那么容易,可这时候不能讲困难,得展望未来,多说些好的情况。

但别说,唐明月是真的很心动。

前两年她孙子和孙女就陆续获考上了大专和大学,去外地上学去了,现在是真的如高芸所说那样,每年也就寒暑假能见见面,其他日子根本就见不着。

说句不好听的,她和她老头子要是现在就剩口气吊着没死,打个电报过去让他们赶回来,都不一定能赶上奔丧。

这还仅仅是上学,回头要是留在外地工作,恐怕就真只有过年能回来了。

还得一路顺利。

如果遇到点事过年都不一定回来。

所以这么一想的话,高芸描绘的那个小学初中高中就在家附近,大学出门走几步就到的未来,真的是太幸福了。

完美人生大抵便是如此吧。

不过就算如此,她也不可能给高芸打什么包票,只表示自己会努力劝说。

但具体能不能成就不好说了。

之后一连半个月,高芸唐明月,包括后来被拉过来的张怀阳等人都相当的忙,忙着出差拜访,请客吃饭,忙着画大饼,展望未来。好在他们的忙碌并非一点用都没有,也不是所有人都短视。

虽然无法大张旗鼓做这事,但是私底下做些调动调整,转移之类,肯定还是没什么问题的,结果就是很多地方的知青以及教授和教师,在经过一番粗略甄选之后,其中高芸他们指定要求领域的人,便陆续下乡送到了高芸他们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而高芸他们,包括附近的一些公社大队也都有努力配合,有的划出部分土地充当,有的划块荒地赶忙兴建一些看着低调,但实际充当研究机构的场所。

另外很多有大量自习室,乃至于地下学习班的图书馆,也开始陆续兴建。

虽然有些人其实不大明白,不大理解,但他们知道高芸这些年做的任何事都对他们有好处,他们也尝到了甜处。

所以自然没人去瞎想或者捣乱,他们坚信,高芸这么做肯定有她的道理。

这就是个人信誉名望带来的好处。

大家愿意无条件的相信。

与此同时,高芸母亲,远在未来世界的杨琴,也帮高芸仿制了一大批符合这个时代科技水准的一些资料书籍,以及伪造成古籍秘方的一些实际要更先进更科学的资料书籍,由高芸借由食品厂的运输队等渠道,设法全都搬运过来。

于是又一段时间后,新一批经过初选送过来的那些知青,愕然发现他们到达地方之后,首先需要面临的竟然根本就不是干农活等问题,而是得先考试。

没错,高芸给他们安排了考试。

不是一场,也不是几场,而是很多很多场考试,有测试他们本身数理化能力的,有测试他们在哪方面有天赋的。

然后当然就是把符合高芸要求的那些知青们全都留下来,让他们进图书馆学习,或者说兼职一个相对轻松点的大队工作,将工作之余的时间拿来学习。

教他们的当然是那些教授啥的。

至于不符合要求的,也是给他们两个选择,一是直接去附近大队下乡,二就是跟着学,并且做一些不怎么需要天赋以及创造力,只需要踏实肯干,听得懂专业术语,且能配合做研究的工作。

搞研究不是说全靠天才,天赋一般的,也能做基石,做些重复实验劳作。

节省天才们的时间嘛!

特别是在没有超算的情况下,天赋一般的那些个研究人员作用就更大了。

听起来有些残忍,但这就是现实。

除非运气特别好。

没错,搞研究有时候天赋重要,但有时候运气也很重要,指不定就有运气特别好的瞎猫撞上死耗子,碰巧弄对了配比,或者实验出错都能搞出个成果。

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哪怕天赋一般,只要愿意干,高芸都给他们机会。

结果就是到六八年年底,高芸他们成功接纳了两万名知青,要不是期间高芸又赶忙借十几个教授的手,搞了几样能出口赚外汇的小发明,成功赚了一笔钱,年底的收益和税收怕是得很难看。

毕竟这么多知青都是要吃饭的,搞研究之类也要花钱,高芸总不能都从未来世界采购,她未来世界没那么多钱。

所以总体来讲压力还挺大的,不过压力再大也得顶着,毕竟这才多少钱。

高端研究设备还一样没买呢。

只买了些普通的基础研究设备。

喜欢带着快递驿站穿年代请大家收藏:(cwzww)带着快递驿站穿年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