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抗日保安团 > 第67章 四区血战中

第67章 四区血战中

书名:抗日保安团 作者:用户17544553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12-05 22:40:54

堡墙在九二式步兵炮的轰击下很快开始坍塌,四区军民不得不从上面撤下了来,只留下少数几人藏身在炮楼上观察敌情。轰击还在继续,过了一会儿堡墙终于承受不住了,随着一声巨响一段墙体颓然倒下,露出了一个巨大的豁口。打开通道之后,炮火随后向城内延伸,又打了十几发炮弹才作罢。

终于轮到步兵上了,早已等得不耐烦的川口中队长举起指挥刀嚎叫道:“杀给给!”

一百多鬼子高声嘶喊着“板载”,端着枪从豁口处一涌而入,杀入了堡内。当时很怵这种万岁冲锋,弱一点的部队一冲就垮,所以鬼子也特别喜这种方式。

从堡墙豁口进去是一户人家的后院。本来院墙和堡墙之间还有一条小巷的,但堡墙垮塌的时候把院墙也砸塌了,两侧的小巷也变得十分拥堵。这样一来,摆在鬼子面前的就有三条路了——小巷两边的出口和后院。从后院一直穿过去是可以到前街的。

川口中队长随后下令三个小队分路突击,各自从一条通道向堡内纵深挺进。

一个小队长犹豫了一下说:“中队长,堡内的支那人为数众多,分兵之后我们就没有兵力和火力上的优势了。”

川口中队长冷笑道:“支那人已经像老鼠一样逃走了!你们只需要从洞里把他们拎出来就行了。”

鬼子们听了之后都得意地大笑起来。三支小队随后便按不同方向向前推进,其中川口带着中队部走的是后院方向。他们迅速穿过了后院,又从厅堂钻到了前院。这些区域内一个人也没有,似乎印证了川口的说法。

为了尽早结束战斗,川口指挥着部队加快了推进速度。就在这时堡内突然传来了一阵巨大的呐喊声,一开始还夹杂着ri军板载的声音,但很快就被掩盖了,只剩下中国人的喊杀声。声音震耳yu聋,若非数千人一起喊叫绝对无法做到。川口他们大吃一惊,忙一路冲到前面的街道上,试图迂回救援另外两个小队。

街道上空无一人,川口和小队长各带一队士兵,分别朝两个方向跑去。他们刚跑到一个街角处,四周的院门突然打开,疯狂的攻击就此开始。首先是十几颗手雷扔了过来,烟雾还没散尽,一大群拿着各式武器的中国人就冲了过来。

这里面不光有男人,还有女人;只有极少部分穿着军装,绝大部分都是老百姓。他们中间只有极少部分拿着枪,大部分都是冷兵器,甚至还有木棍等原始武器。

看得出来这些老百姓都很害怕,有的甚至是闭着眼睛冲过来的。可他们就这样疯狂地冲向了鬼子,不像是赴死,倒仿佛是去参加一场盛宴。两拨人马就像巨浪拍在礁石上一样剧烈地撞在了一起,瞬间迸发了一阵血花。

鬼子端起三把大盖,插上了刺刀,并结成了阵。冲在最前面的中国人都惨叫着倒在了地上。但随后一股大力涌来,一个小队的ri军被挤得七零八落,很快淹没在人群之中。川口中队长也未能幸免,他奋力挑死三名中国人之后,被一根木棍打得晕倒在地,然后数不清的大脚从他身上踩了过去。川口很快被踩得血肉模糊,只抽筋似弹了两下,就去见天照大婶去了。不过,他这副模样大婶多半认不出来。

除了川口这一路以外,另外三路ri军的遭遇都差不多。在四区军民的的疯狂攻击之下,他们不得不拼命逃跑。但四区的军民都杀红了眼,奋力追赶,不肯罢休。每一个落在后面的鬼子不是被当场砍死,就是被践踏而亡。若不是在豁口处得到了另一部ri军的接应,只怕川口中队就要全军覆没了。

看着川口中队突入城中,井泽中佐认为战斗已经结束了。不过为了以防万一,他还是派了一个步兵中队和一个重机枪小队跟着开进堡内,以为后援。这支部队刚进堡内就遇到了吓得魂不附体的川口所部败兵。紧接着,追杀他们的中民也冲了过来。

ri军眼见大事不妙,忙使用重机枪扫shè,垫后的几个鬼子也被当场打死。当然,四区军民也受了很大的伤亡,不得不退了回去。而ri军方面也不敢再作追击,只得就地守住豁口,然后请求大队部的“战术指导”。

这样的结果是井泽中佐没有预料到的,他本以为胜利在望,根本没有想到川口中队会遭到这样疯狂的攻击。一个中队将近两百人,最终逃回来的人不足五十。若不是那几挺重机枪,只怕还要搭上不少ri军士兵。

负责接应的中队长报告说:“中佐阁下,里面的支那人都发了疯!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军人还是百姓,都不要命向我军发动冲击……他们拿着最原始的武器,却根本不知道害怕……”

井泽感到有些困惑,说:“他们不是已经崩溃了吗?为什么还有这么强烈的意志?”

他很不理解,刚才的手段难道还不够血腥吗?为什么没有吓倒这些支那人?这样的屠杀难道还不能使他们屈服吗?

战后,郑卫国问吴全福:“听说你把堡内的老百姓都组织起来跟ri军死拼?”

吴全福羞愧难当,说:“都怪我指挥不当,给四区百姓带来了很大的伤亡,请您责罚!”

郑卫国摇了摇头,说:“魏家堡一战虽然伤亡很大,是个教训,但我并不怪你。鬼子丧心病狂,就算百姓不反抗也难免遭到屠杀。与其让鬼子攻进堡内活捉百姓,然后排队用刀砍头,还不如拼个鱼死网破!我只是好奇你是怎么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将百姓们组织起来战斗的。”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永远痛。最让人感到痛心的就是那幅士兵排着队等着砍头的画面。为什么不反抗?刀都要架在脖子上了,也不动手么?还有像潘家峪惨案,三千多村民被鬼子赶到一个大坑内屠杀。屠杀的意图这么明显了,为什么不拼一下呢?事实上华北好几个村子都成功地用冷兵器全歼过小队的ri军。拼一下就算全死光了,也能拉几个鬼子垫背不是?何至于死得如此窝囊?

可惜大部分人都在这个时候丧失了反抗的勇气,竟像牲口一样等着被宰杀!泱泱中华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的血xing呢,难道都已经被消磨光了吗?

吴全福回想那一场血战,不禁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苦笑道:“不是我组织的,是由各族族长组织好了之后才来找我的。”

北方农村有一个特点,就是聚族而居,所以很多村子都是以姓氏命名的。在族内一般都有德高望重的人充任族长,负责出面处理族内的大事。当时的情形正是到一个个家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了,所以各族纷纷聚在一起谋划出路。

据后来调查,他们也不是没想过投降鬼子,甚至有人提出帮鬼子夺下魏家堡。可见识过鬼子的凶残之后,再也没有人提及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各族族长最后决定帮保安团守到天黑,条件是如果大家战死了,保安团得尽可能替他们保住族内的小孩——这是家族姓氏延续的希望。

吴全福考虑再三,同意了各家族的要求。为此,他下令从全营挑选最年轻的十二名战士负责保护城内16岁以下的儿童。他们不用参加守城,而是躲在最安全的地方等待天黑,然后想办法偷偷出城。至于堡内剩下的四千多百姓则以家族为单位,各自负责防守一片区域。由于这些百姓不懂军事,吴全福给他们每一族都派了一个五到八人的小班,另外还配有几名没有出城的工作队员。

川口中队攻进堡内的时候,先后遭到了六个大家族的围攻。这些家族无一不是死伤惨重,特别有两个家族杀红了眼,一路追到了豁口,结果遭到了ri军重机枪的扫shè。但这些牺牲不是没有意义——他们拯救了全堡军民。

恼羞成怒的井泽大队长随后再次下令进攻。这次鬼子学jing了,他们每到一处街口,就设置街垒并架起机枪。这种步步为营的打法让军民们很是头痛,他们冲了好几次都被机枪扫了回去,街头上很快堆满了尸体。

ri军随后向纵深推进,由于他们准备的很充分,军民的人海攻击渐渐不起什么作用了,徒添伤亡而已。吴全福不得不下令放弃一些院落,但鬼子却又趁势逼了上来,并不时派小队四下穿插,试图割隔裂四区军民的防线。

就在这个危急关头,惊天动地的冲锋号声突然传了过来。这个声音嘹亮无比,从战场上的杂音中穿透出来,一直钻到了每一个人的耳朵里。

一名战士拉住吴全福激动地喊道:“营长,你听!你听!”

吴全福使劲地点点头,说:“我听到了,我听到了!”他高兴地大声喊道:“弟兄们,乡亲们!主力回来了!团座带人打回来了!”

这个军号声比保安团之前攻打魏家堡时有了很大的进步,不过du li二营的战士们并没有感到奇怪,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支正在飞速进步的部队。

战士们的乐观情绪感染了所有军民。主力部队前来增援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堡,军民士气大增。

在四区军民听来有如仙乐的军号声,在ri军听来却如同丧钟齐鸣。井泽大队的大部分兵力都在堡内作战,堡外只剩下大队部、步兵炮小队、一个重机枪小队和运输中队了,加起来不足四百人,而且没有一支纯粹的战斗部队。这个时候如果遭受大部队攻击,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负责统率堡内各部的猪口中队长不得不马上下令停止了进攻,并试图脱离接触,准备回去支援大队部。很快,大队部也发出了撤退信号,看来堡外的情形真的很糟糕。猪口中队长心急如焚,恨不到马上就冲出去。可是ri军先前攻得太猛,所占据的院落又跟四区军民控制的院落交错在一起,想要撤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堡内军民现在都杀出了火气,仗打得越来越好。吴全福甚至能调动部队打一些小规模的反击。鬼子试图猛攻一阵再退,但吴全福深知主动权已经转移,并不跟鬼子硬拼。鬼子进攻他就后退;鬼子一退他再率部追上,反正不让鬼子顺利地撤出魏家堡。

战斗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鬼子被逼无奈,不得不采用了壁虎断尾的办法,将一个小队扔在了后面。吴全福心知这个时候多拖堡内的鬼子一分钟,堡外的战斗就多一分胜算,所以他只留下一半的人手围住这个小队,然后率领着另一半人马继续粘住鬼子。就这样一路纠缠死活不给鬼子脱身的机会,而堡外中国人的喊杀声明显地盖住了ri军嚎叫的声音。这对于ri军来说,可不是一个好兆头,猪口中队长急得都想拿脑袋撞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