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都市 > 重生93:开局退婚迎娶白富美 > 第1616章 缅怀篇

第1616章 缅怀篇

书名:重生93:开局退婚迎娶白富美 作者:金生水起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12-06 21:36:18

这颗种子迅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从那以后,张衷宪便频繁穿梭于世界各大艺术品交易中心:轮蹲、扭腰、东京、巴里以及他熟悉的香港。他像一只勤劳的蜜蜂,汲取着来自不同文化和市场的艺术养分。90 年代以后,他的足迹又延伸到了沪上、京城等内地城市,奔波于各大拍卖会和艺术展览之间。

他大部分时间都在飞机上度过,仿佛置身于云端之上,俯瞰着世界艺术市场的风云变幻。因此,他给自己取了一个雅号——“云海阁主”,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他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的艺术品收藏家形象。

在业内,人们普遍认为,正是因为张衷宪的出现,苏比和佳得两大国际拍卖巨头才在港城设立了分部,从而推动了港城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可以说,港城艺术品拍卖的正式起步,与苏比进驻港城密不可分,而这背后,张衷宪的功劳不可磨灭。

1973 年,苏比在香港举办了首场瓷器专场拍卖会。这场拍卖会上的 100 多件拍品中,有超过一半的官窑瓷器都来自张衷宪的私人收藏,这足以证明他在当时收藏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不满足于此,又积极游说佳得进驻香港,最终促成了佳得于 1984 年在港城设立办事处,进一步巩固了港城作为亚洲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地位。

1992 年,在港城苏比拍卖会上,张衷宪以 429 万港币的天价拍下了张大千的巨幅山水画《灵岩山色图》,创下了当时近现代字画的市场最高价,轰动一时。他还以 137.5 万港币的高价购得陈逸飞的油画《浔阳遗韵》,其底价仅为 30 万港币,显示出他独到的艺术眼光和魄力。

沪上朵云轩拍卖行在首次拍卖之前,曾特意前往香港观摩学习,也正是在那个时候,祝君波等人结识了张衷宪。1993 年,朵云轩举办首场拍卖会,张衷宪自然要鼎力支持。他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要拥有 1 号竞拍牌,这不仅体现了他对国内艺术品市场的信心,也预示着他将在这次拍卖会上大展身手。

1993年张宗宪在上海朵云轩首拍,左边为米景扬,右边为陈逸飞

拍卖会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张衷宪身穿一件亮眼的黄色西装,手持 1 号竞拍牌,身旁坐着米景扬、陈逸飞等艺术界名流,一副志在必得的气势。他决心要讨个好彩头,不仅要拍下第一件拍品,还要拿下最后一件,展现他的雄厚实力和收藏热情。

丰子恺 一轮红日东方涌

在那个年代,很多人甚至还不知道如何在拍卖会上举牌竞价。而张衷宪则手握一支卡地亚金笔,气定神闲,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与众不同的品味。他不像其他人那样高举竞拍牌,而是优雅地抬手一翘,轻描淡写地将丰子恺的《一轮红日东方涌》、张大千的《溪山雪霁图》等名作收入囊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拍下的第一件作品——丰子恺的《一轮红日东方涌》,寓意吉祥,尺幅虽小,当时的市场价格不过一万元,但他却以十几万元的高价将其拍下,一举夺得首拍首件的开门红,为国内拍卖行书画拍卖市场打开了局面。

1994年3月27日,春寒料峭,京城却涌动着一股热浪。这股热浪的中心,正是长城饭店,嘉德首拍的现场。张衷宪早早地就到了,他特意穿了一身剪裁合体的淡蓝色西装,内搭一件白色衬衫,显得精神又内敛。他摩挲着手中的1号牌,感受着那冰凉的触感,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兴奋。他知道,今天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不仅对于嘉德,对于整个收藏界,也对于他自己。

张宗宪在中国嘉德1994年首拍中举起1号牌

第一件拍品是吴镜汀的《渔乐图》,平静的画面下蕴藏着无尽的生命力,如同即将开启的拍卖盛会。8000元的起拍价一出来,张衷宪几乎没有犹豫,“1.8万!”

他朗声出价,语气中带着一丝轻松的调侃,“一拍就发,好兆头!”

话音刚落,全场便活跃起来,竞价声此起彼伏。一个湾湾藏家紧随其后,出价2.8万。

张衷宪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举起牌子,“3.8万!”他似乎早已预料到这场角逐,眼神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又有人举牌,张衷宪干脆站了起来,气定神闲地环视全场,然后掷地有声地说道:“今天嘉德开张,祝他们兴旺发达,八万八,发发发!”

吴熙载 《渔乐图》 立轴

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气势。全场顿时安静下来,八万八的价格,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更何况只是一幅吴镜汀的《渔乐图》。

人们纷纷猜测着张衷宪的用意,是真心喜欢这幅画,还是另有深意?但无论如何,再没有人和他争了。张衷宪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知道,自己又一次成为了全场的焦点。他享受这种掌控全局的感觉,也享受为艺术品一掷千金的豪迈。他知道自己的名字将与嘉德的首拍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一段传奇的开篇。

而这,仅仅是他辉煌收藏生涯的冰山一角。1985年之后,他便进入了收藏的鼎盛时期,官窑瓷器成为了他新的征服目标。20世纪90年代初,他向苏州博物馆捐赠了224件文物,其中包括瓷器、书画等珍贵藏品。后期,他又先后两次向沪上博物馆捐赠了55件铜胎掐丝珐琅器,这些藏品器型丰富多样,包括陈设品、生活用品、文房用品等,年代跨度从明代直至晚清民国,数量众多,精品荟萃。其中清代康熙、乾隆时期造办处珐琅作的作品,尤其能展示宫廷珐琅器的制作水平。

捐献给上海博物馆藏品中,一对乾隆 掐丝珐琅花鸟纹象足熏炉

拍卖行的世界,光怪陆离,有人藏锋敛锐,有人锋芒毕露。许多人喜欢把自己隐藏在幕后,低调行事,仿佛置身事外,不为珍宝所动。他们或许会选择电话委托,让自己的声音在电波中穿梭,避免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的渴望;又或者,他们即使身处现场,也仅仅是默默举牌,不露声色,将自己的情绪掩藏在平静的面容之下。

然而,张衷宪却与他们截然不同,他就像一颗耀眼的明星,闪耀在拍卖场的舞台中央,张扬外放,是他独特的标签,是他鲜明的个性。他从不掩饰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对珍宝的渴望。他享受那种竞逐的刺激,享受那种一锤定音的快感。即使年过九十,他依然精神矍铄,驰骋于各大拍卖场,如同一位运筹帷幄的将军,指挥着属于他的艺术战争,彼时,电话拍卖早已兴起,成为许多名流巨贾的选择。他们不必亲临现场,只需一个电话,便可将心仪的珍宝收入囊中。

张衷宪却始终坚持亲临现场,感受那份紧张刺激的氛围。对他而言,拍卖不仅仅是交易,更是一场艺术的盛宴,一种精神的享受。只要是他看中的藏品,他必定会亲自到场,并且永远选择一号牌,仿佛那是他与生俱来的权利,是他身份的象征。他就是拍卖场上的“一号先生”,一位潇洒的收藏家,一位传奇的人物。

张宗宪先生与明宣德青花夔龙纹罐

九十五岁寿辰之际,张衷宪先生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将他珍藏多年的明宣德青花夔龙纹罐交付上了拍卖,并将所得收益捐赠给即将成立的张宗宪华夏艺术基金会,用于推动华夏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不仅是他对艺术的热爱,更是他对祖国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担当。直到现在,许多拍卖行依然将一号牌留给张衷宪先生,以示尊敬。

第一排,一号牌,一号拍品,最好是首拍,竞得的价格往往远高于市场估价。这一切,都属于这位传奇的一号先生。

2024 年 11 月 30 日,港城的天空阴沉沉的,仿佛也在为一位巨匠的陨落而哀悼。张衷宪先生,这位在古董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留给世人的,远不止是那些价值连城的国宝古董,更宝贵的是他浸淫一生总结出的古董鉴定方法和生意理念,这些智慧结晶,将继续照亮后人的收藏之路。

他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仿佛能洞穿古董的岁月痕迹,一眼辨别真伪。他常说,鉴定古董的第一要义就是辨真假。一件古董,真即真,假即假,时间无法改变它的本质。

一件赝品,即使再精美,也终究是赝品,百年之后依然是赝品。而一件真品,即使一时价格低迷,也终有价值回归的一天。错过一件真品,还有机会再遇到,但买到一件赝品,就如同掉入陷阱,永远无法翻身。

他曾经警告古董圈的每个人,收藏如同深井,深不见底,即使浸淫一生,也难免有走眼的时候。 多少收藏家,耗尽毕生精力,最终却败在一件赝品上。

所以,张衷宪先生的原则便是:宁可错过,绝不买假。

真假之外,好坏也是关键。一件真品,如果品相残缺,价值也会大打折扣。一件价值百万的完好瓷器,如果破损严重,可能连十万都不值。古董是时间的沉淀,岁月的见证,能够完整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完整性之外,还要看东西本身的品质。 只有东西好,才值得收藏,也才具有升值潜力。他曾说过,他之所以敢以高价买入,又以更高的价格卖出,是因为他用后世的眼光来看待古董的价值。

他在拍卖场上,举牌竞拍的潇洒身影,那份自信,来源于他对古董的深刻理解,他也总是能预见一件古董未来的价值,并果断出手。

张衷宪常说,古董这行水深,多少人栽进去都没翻过身,可他却在惊涛骇浪里游刃有余,靠的就是他总结出的十六字真言:看得懂、买得起、捂得住、卖得出!这可不是简单的四个词,而是他纵横古董市场数十年,从无数次交锋中提炼出的精髓。

看得懂这三个字,说来容易做来难。一件古董摆在你面前,是真是假,是好是坏,年代几何,价值几何,你心里得有数。张衷宪常说,不懂装懂是这行最大的忌讳,一件瓷器,你若不懂它的窑口、釉色、纹饰,就别急着下手,更别为了面子打肿脸充胖子。他见过太多人,为了一个“以为”倾家荡产,到头来只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押上房子押上地,最后却买了个赝品,那种滋味,比吞了黄连还苦!

买得起也并非只是钱的问题。一件东西再好,超出你的能力范围,也要量力而行。张衷宪告诫后辈,切勿被一时的冲动蒙蔽了双眼,要记住,贪婪是魔鬼,它会让你失去理智,最终走向深渊。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长远。

捂得住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耐心和眼光。有些古董,一时之间可能无人问津,但只要东西好,总会有人识货。张衷宪曾说,好东西就像陈年老酒,越放越香,只要你捂得住,总有它大放异彩的一天。

卖得出则是最终的考验。一件古董,只有卖出去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张衷宪深谙此道,他总能找到合适的买家,以合适的价格将手中的珍宝转让出去。

他常说,买卖古董就像下一盘棋,每一步都要深思熟虑,才能最终赢得胜利。真东西不愁卖,赝品也不乏有人会打眼,古董古董,就在于眼力,如果把眼力抛出,这一行就跟卖服装、开饭店没区别了。

陈阳看着手中的笔筒,突然想起后世时候曾经在一场佳得港城拍卖会遇到他的场景,“小伙子,你眼光不错!古董,人可以张扬,但物件绝对不能张扬,不错,不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