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嘉靖承明 > 第二百八十四章 财政制度改善,加强内卫监管!

第二百八十四章 财政制度改善,加强内卫监管!

书名:嘉靖承明 作者:枫渡清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12-06 22:03:47

费宏接下来便如此拟了旨。

即改官运为商运的谕旨。

与让户部执行招标官商的谕旨。

户部收到旨意后,也因此开始招标官商。

早就准备好的商贾们,在户部收到此旨的当天,没等内阁下达具体招标旨令,就来了户部报名。

因为,这些商贾背后不是阁臣就是尚书,或者是皇亲国戚。

所以,他们消息比很多朝臣都灵通!

自然!

他们根本就不用户部花时间派官员们去发布告通知。

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些商贾的背景都不简单,所以才能承担漕运。

只有这样,他们才不怕沿途官府,和势豪之家的勒索与敲诈,甚至,他们还会比漕运总督,更有力量地去推动,沿途官府疏浚河道。

而费宏之侄费懋中,也在自己费家的人去户部报名后,来内阁对他禀报道:

“叔父,三叔已经去户部报名了,他让我来问您,我们费家报可以接受多少粮价比较合适?”

费宏道:“让他别急着出价,待别的人都出后,根据户部出的底价,酌情出个中间价就行!”

费懋中听后称是而去。

“漕运风险太大,夏天容易遇洪涝,冬天又容易遇到浅滩,乃至遇到冰冻过厚不能行船的情况,如此损耗也就更大,所以,我们夏家觉得,朝廷让我们以一石十二钱银元的价出粮给朝廷仓场比较合适,这样我们才能承担得起这样的漕运任务。”

“我们周家也一样,朝廷可以克削军户,让九边粮价只做到一石六钱银元,但我们不能克削下面的雇工,所以,怎么也得卖一石十二钱的粮价给仓场比较好,最好十三钱一石。”

“你们这是什么话!”

“朝廷改官运为商运,就是希望我们这些商贾能为朝廷出力,让粮价比之前更低些才好!所以,我们洪家愿意以一石三钱银元的价出售粮食给户部!”

“没错,我们也应该报效君恩,所以,我们朱家愿以一石二钱的银元出售粮食给户部!大不了就是少赚一些嘛!”

“我们廖家也一样,可以二钱的银元出售粮食给户部。”

户部这边在拿到圣旨后,在开始组织前来报名的富商们出价。

而一些富商,的确在刚开始的时候,就把价喊得很高,也有富商的确在刚开始的时候,就把价喊得很低。

前者明显是想通过漕运获取暴利。

后者明显是有意破坏漕运改制,而故意喊得很低,但明面上,却又说是为了向朝廷表忠心,而宁肯自己少赚乃至不赚。

但也因此,一些真心想做好漕粮商运的义商,也就非常生气。

朱姓商贾朱益财和廖姓商贾廖裕民在出完价后。

明显脾气暴躁的商贾王廷广就当场拍案道:

“我看你们,就不是想真的配合朝廷改漕运的国策!”

朱益财冷笑道:“我怎么没有!”

“我既然出这个价,就说明我能承担起这样的价,你自己不行,或者想要从朝廷手里多赚钱,到时候拿不到承办漕运的资格,怪得着谁?”

廖裕民也跟着附和道:“就是!”

这时。

费宏的从弟费俊也走了来,不少商贾忙蜂拥而来,逢迎了费俊几句,且问道:“不知费家出价多少?”

费俊则道:“我们出价一石六钱!”

朱益财瘪嘴,低声讥讽道:“没想到费氏也这么不肯多让利于朝廷。”

廖裕民跟着低声道:“就是!”

而且,廖裕民还特地在这个时候,转身,向坐在户部大堂亲自主持此事的户部尚书席书拱手道:

“大司农,我们现在都报完价了,这里面,我们廖、朱二家出价最低,漕运官商里应该有我们吧?”

而席书却在这些富商出完价后,说道:“根据我们户部奉旨议定的条例,伱们出价最高的三个,和出价最低的三个,皆要先被淘汰,剩下的于后日再来竞价!”

“没有被淘汰的商贾,回去仔细商讨一下,到底出多少价合适,一切遵循实际合理!”

“因为按照圣意,不能让你们赚太多,而影响北方整体米价,也不能让你们赚太少,而失去运漕粮的积极性,讲究的是一个细水长流,不求一时之暴利,于家于国于民皆能万全!”

“皇上真圣明!”

王廷广这时立即笑着说了一句。

而朱益财和廖裕民则张大了嘴,不可思议地面面相觑。

但两人也不敢多说什么。

毕竟,他们只是富商,哪里敢直接反对朝廷的决定。

所以,朱益财和廖裕民两人,只是失望不已地离开了户部,且在离开户部后不由得跺脚叹气。

而朱厚熜这个决定,也让他们背后的人非常失望,他们都没想到,皇帝会用这种方式规避了漕运改制出现的问题。

接下来不久,户部根据朱厚熜确定的原则,选择出了以费家为代表九家官商,作为漕粮的承办商。

这些承办商将会负责大明接下来主要的漕粮运输。

而这样做,带来的好处,就是杜绝了夹带。

大运河沿岸的卫所底层军户们,也省去了一大的负担。

但代价则是,沿途势豪之家,失去了勒索运军的机会,朝廷也要拿出更多的银元来买粮,供应京师和九边。

前者自是好事。

至于后者。

其实也是好事。

因为这会让朝廷相应收支更加透明化,也更加利于朝廷开支正常发展。

不像以前。

因为是用允许运军夹带的方式来维持漕运,所以,使得朝廷一直不清楚,自己在为了保证漕粮顺利供应人,到底花了多少成本,同时,自己到底是牺牲了多少钞关商税的收入,来维持漕运的。

现在就不一样了。

需要多少粮就买多少粮,乃至还清楚价格。

朝廷也就可以很清楚的计算出,朝廷在购买原来所运漕粮份额时,花了多少银元。

如此,查贪治腐都能更容易些。

不像以前,因为不透明,以损失税收的方式维持漕运,也就整得被逐年减少的钞关税收,查不清楚,到底是因为运军夹带增加,所以才损失增加,还是因为负责收税的官吏再贪墨税款。

同时。

也因为改漕运杜绝了夹带,钞关税无疑会大增。

朝廷也能根据钞关税增加的收入,加上南直一条鞭的赋役钱收入,计算出之前,为了维持漕运损失了多少钞关税。

而大明财政可以更加透明化。

这对皇帝和他的执政大臣们了解自己帝国的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当然。

这里的透明化,是指对皇帝和他的执政大臣们更加透明,而不是说对外界更加透明。

但这对于素来连财政都是稀里糊涂如一笔烂账的大明帝国而言,能对皇帝和他的执政大臣更透明,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且说!

这次漕运改商运,得利的也不只是朝廷和军户。

还有费宏、王琼、王阳明这些大官僚大地主。

因为他们的家族,成为了承办漕运的官商。

相当于,以前漕运是官运时,权贵豪绅们侵吞和省下来的那部分漕运和钞关税之利,被他们以卖朝廷粮食等的方式给瓜分了。

朱厚熜不反对他们得利。

毕竟,他也需要新的既得利益者,帮他去对抗,旧的利益既得者。

只要,新的利益既得者,在瓜分新的利益时,对他也有利就行。

而且!

话说回来,若不是因为这样的改革对费宏、王琼等有好处,他们也不会有那么大的积极性,乃至愿意付出那么大的代价。

尤其是费宏,那可是牺牲了自己的儿子。

但这也没办法。

改革注定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从别人口中夺食,很难不被咬上一口。

只要回报够大,就不算亏。

但也不能因此,就不做提防不小心。

朱厚熜在这次改制过程中,也付出了代价。

他的代价就是,少了一位非常信任且医术高明的御医。

即周太医。

这是他的王府旧人。

也是第一个因为他改制而死于非命的王府旧人。

这对他的基本盘造成的冲击不可谓不小!

虽然朱厚熜最终查出了真凶,还为此凌迟了不少人,他相信也震慑了不少人。

但这让他,也不得不因此进一步总结教训,争取在内卫制度方面继续加强。

为此。

朱厚熜将司礼监掌印太监谷大用叫了来,问道:“崇文门眼下钞关税增加了多少?”

“回皇爷,光眼下这半年,就增加了两万多银元!”

谷大用回道。

朱厚熜听颔首:“很好!”

“这样,你在各宫门处,设一个密告匣,让宫中的人都可以将自己风闻到的事写到密告信上,然后投递到匣中!”

“若查实所告为真,朕会重重有赏,一次赏五千银元,由密告同一件事者分之。”

“每三月选查一次。”

“经查不实者,也不予治罪,只当风闻奏事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