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三国:我转投刘备,老曹你哭什么 > 第一百七十九章 师生论道,祸乱之源

秦瑱给诸葛亮上的第一课,主要是社会运转的底层逻辑问题。

看起来颇为复杂,实际上每个大学生上大学之后都会接触。

简单来说,就是生产力和社会运转本质关系。

很多人都学过,但是因为这些东西过于抽象,因而很难解释清楚,更别论要和一个古人讲清楚其中道理。

因而秦瑱并没有直接给孔明讲解什么是生产力,而是对其笑道:

“孔明若想知生产力为何物,便须明白人为何物!人生来又当做何事!”

对于这两个问题,诸葛亮自是觉得十分新鲜!

人为何物?各种古籍之中写得很清楚,人为万物之灵长。

但人生来要做何事,这个却非古籍所论之事。

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实则思考起来极为复杂!

他想了一会儿,又摇了摇头道:

“先生此问,学生不知也!”

他一说罢,秦瑱便笑道:

“此事孔明不懂,自也正常,常言道人者为万物灵长。”

“然则却无人论之人为何便能成为万物灵长。”

“故要知人到底为何物,须知人之所以为人之本质。”

“以我观之,人所以为人,乃因人有七情六欲,有逐利之心,而兽类没有。”

“因而要论人之本质,又当推及人为何会有逐利之心。”

“而人为何会有逐利之心?乃因人习耕作,以劳力获取粮食,由此产生多余之物。”

“又因食色性也,故人皆欲将其占为己有,故生逐利之心!”

“可论及此地,又当思虑人为何会别于动物,习耕作之理!”

“须知以耕作求食,等待时间极长,春耕秋收,似若动物如此,恐怕才将播种,还未秋收,便已化为枯骨。”

“而人则不然,人善合作,分而作之,他去狩猎,我即采果,似汝种地,由此合作共食数月,待得秋收之时,便将粮食储藏,及于冬日难猎无果之时,便食耕者之物。”

“由此可知合作将人聚集一起,组成了人世!”

“在人世之中,吾之所以为吾,孔明所以为孔明,皆非寻常。”

“似如孔明,乃葛公之子,子瑜之弟,因有此关系,孔明方才为孔明。”

“除去此重关系之后,孔明便非孔明,而是其他人之子弟。”

“换而言之,天下万民皆有其定数,互相独立,却又互相联结。”

“故人非生而为人,先有人世,而后有人,人为一切人世关系的总和。”

“若无合作,便无人世关系传承,于是我等便当茹毛饮血,只为兽类,而不为人也!”

因为此时尚无社会一词,故而他选用了人世一词来代替。

而诸葛亮听着此言,不由暗自点头,秦瑱此言十分复杂,可推论过程却又十分顺畅。

压根不同于以往他所接收到的任何经验知识!

思虑之间,他急忙从袖中取出了一块小木牌,记上了一句话:

“人乃一切人世关系的总和!”

他正记着,秦瑱却又继续道:

“先知人为何物,便可知人所为之事。”

“人世所以组成,乃因人聚居一处,由此开始分工合作,强者负责守卫家园,弱者负责耕田种地。”

“古人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百姓因劳作而足仓廪,因劳作而足衣食。”

“便知劳动使人之间产生人世关系,也使人区别于兽类,独立出来成为万物之灵长。”

“由此可知,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也即为人生而要为之事!”

诸葛亮听着,继续暗自点头,思虑其中逻辑,又忙在木牌上记道: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

如此记下之后,他便体会到了其中妙处,整理着思绪道:

“似先生如此解释,那学生或许知矣!”

“若依先生之言,人世即为一整体,而劳动即人之本质活动。”

“那便可知因百姓劳动,人世方可维持,土地兼并之患,在于让人失其劳动之本质。”

“由此方才导致产出不足维持社会运转,百姓不能吃饱,以至于人世失衡,汉室衰落!”

“而寿春灾民之所以无田亦可维持,乃因先生赋其劳动之本。”

“百姓因劳动而产出,故可维持现状!”

“寿春维持之故,就在于以劳动换取外地粮食,由此循环往复,故不须耕者有其田,百姓亦可生活下去。”

如此说着,他顿感豁然开朗,似乎在一瞬间,就搞懂了秦瑱以工代赈的本质逻辑。

而他一说罢,秦瑱便即点头笑道:

“孺子可教也,若知此事,便算得道矣!”

“现在孔明可知生产力为何物了?”

诸葛亮听着,不由深思了一会儿,经过秦瑱两次提点,他好像时局有了更本质的看法。

但总觉得还是隔了一层薄薄的纱!

不过他却不是那种不动脑筋之人,直接沉吟道:

“先生方才曾言,人组成人世,便开始分工合作。”

“由此观之,劳动并非单一之事,无论出征作战,还是治国理政,亦或是田间苦作,只要其维持社会运转,便为劳动。”

“只不过是其所为之事不同!”

“似耕者需要其田,似商者需要其货,为官者需要其才。”

“彼等总和即为社会劳动,故学生以为,生产力便是社会之中所有人维持社会所需所出之力!”

“因为耕者失其田,导致百姓该出之力无处可施,进而导致整体生产力不足,以致于百姓挨饿!”

他这一番话说罢,秦瑱自是再度点头道:

“诚如此言,由此可知生产力由三者组成,一者劳动者本身,有如你我一般;”

“二者劳动资料,如耕者用其力,商者用其行,兵者用其勇;”

“三者劳动对象,耕者须有田,商者须有货,兵者需有敌。”

“汉之所以衰也,非是简单土地兼并,而是生产力不足,无法再维持社会稳定!”

“先秦之时,一亩田地亩产不到两石,百亩之田,不夺其时,数口之家方可无饥。”

“故须重农抑商,保证生产力足以维持社会稳定。”

“而如今数百年过去,亩产已然倍增,可百姓越发穷困,何也?”

“乃因百姓之力不加多,无为之人成其众。”

“居庙堂者,不思改制安民,整日贪图享乐,故彼等要满足此欲,便要侵占社会财产。”

“世家豪族,不思进取增益,只知强取豪夺,收别人之土,增自家之本!”

“故老子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似此等诸患,如不一一解之,便天下再复一统,百年之后,亦会再度分崩离析!”

“我如此言之,孔明可知其理也?”

说到这里,秦瑱便将目光转向了诸葛亮。

诸葛亮听着这话,顿时便是身子一颤。

他本来读书多年,自以为已经参透了国家问题的本质。

可现在经得秦瑱一番深入浅出的讲解,他才发现,其实他从未了解过这个人世的真相。

汉朝衰落的本质真的是因为一两个昏君造成的么?

还是因为贪官污吏横行所导致?

看起来却是如此,可其本质,压根就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

而是一个阶级与另一个阶级问题。

汉朝衰弱的实质,不是昏君与贪官污吏的问题,而是被剥削阶级,已经养不起剥削阶级了!

由于生产力短缺,导致了上层越发贪敛,而上层贪敛又进一步加剧了生产力不足。

如此循环下去,即便没有桓灵作死,整个大局早晚也得崩溃!

同理,若是依照他原本的想法,即便重整朝纲,只要生产力的问题不解决,那早晚会让这种阶级矛盾再度爆发!

这也是刚才秦瑱只是略微一点,就能点出他问题的原因!

想到此处,孔明自是眉头直皱道:

“若依先生之言,那学生知矣!”

“要解决当世所存之患,不可只管表象,而应该解决生产力之事!”

说到此处,他便又再度询问道:

“但不知我等又该如何解决生产力短缺之事?”

直到现在,他已然进入了秦瑱的辩论逻辑之中,搞懂了最基本的社会矛盾。

而秦瑱见状,便即微微一笑道:

“此事却不当问我,孔明须得自己思虑,生产力短缺之患,该如何解之!”

诸葛亮自是非同常人,一听短缺二字,便沉吟道:

“若论生产力短缺之患,似乎便如钱粮不足。”

“以学生愚见,须得采用开源节流之法!”

“先进行节流之举,而后开源。”

“依先生之言,生产力所以短缺,乃百姓空有劳动资料,却无劳动对象!”

“以当下寿春为例,便需要多建工坊,打压豪族,减少土地兼并!”

如此说着,他突然感觉自己似乎掌握了一种新的看待问题的方式。

实则在与秦瑱交谈之前,对于寿春城外建立工坊之举,他并不能理解。

毕竟重农抑商,乃是数百年以来的主流观点。

秦瑱如此举止,便如军队经商,与之前治国主流观点相悖。

但现在听了秦瑱的逻辑推导之后,他突然发现兴建工坊,不是什么突发奇想,而是出自秦瑱的治国理念。

秦瑱建工坊,就是从本质上解决生产力短缺问题的一个步骤!

想到此处,他便是恍然大悟,猛然看向了秦瑱道:

“先生之所以在城外开建工坊,莫非是为了容纳多余的劳动力?”

见诸葛亮说出多余劳动力几个字,秦瑱自是点头笑道:

“吾于此处以工代赈,正是为了吸纳多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财富!”

“实则直至如今,大汉早已不需要如此之多的农民!”

“世家之所以能兼并土地,便是因为我大汉耕者太多,粮食过于丰裕,导致粮价过低。”

“似乱起之前,百姓辛苦劳作一年,五口之家,共做五十亩田,可得余粮百石之多。”

“可百石之粮,却只能作价数千钱,除却田赋、算赋、口钱之外,便只余千钱。”

“粮价如此之低,使百姓家中无有积蓄,一逢灾年便只得卖田为奴。”

“故要增进生产力,便要将多余劳动力集中,发展经济产业!”

“如此,即便不再重农抑商,只要能保证百姓劳动力不浪费,便能维持家国稳定!”

诸葛亮听到这一番话语,不自觉便摇头感慨道:

“先生真乃天纵奇才也!亮此前观商君之书,只觉农业为国之本也!”

“若纵容百姓离其田,则天下便会大乱!”

“可如今思之,以农为本虽有其理,却也是祸乱之源。”

“以农为本,抑制工商,虽稳定了大局,却也抑制生产力发展!”

“大量劳动力由此空转,不仅难以富国,还会使得家国越发贫困!”

“亮本来对此困惑已久,如今听得先生之解,方知何为治国之道!”

说到此处,他便对着秦瑱躬身一拜道:

“先生今日剖析此事,让亮多年疑惑为之一解,还望先生受学生一拜!”

实际上他提出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时候,他心中是存在疑惑的。

因为他提出的理论,乃是根据现象进行的经验总结。

天下为什么合久了就会分开,这其中的底层逻辑,他不明白!

而现在他懂了,合久必分之理,在于政策施行跟不上劳动力发展的脚步。

由此激化了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导致最终分崩离析。

这也就说明为什么国家刚开始建立之时,一定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兴盛。

而随着国家不断发展,却会慢慢开始进入停滞,直到衰败!

归根就底,就是因为国家刚建立之时人口稀少,劳动力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直到国家人口越来越多,大量的劳动力由于和土地绑定,导致生产力发展停滞,最终反倒让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穷!

这些道理,要不是秦瑱的分析,他可能永远都不知道!

现在知道之后,他才发现以往了解到的治国观点有多么的落后。

可以说,之前他对秦瑱印象还只是能力出众的长者。

而现在秦瑱在他心中地位已然超过诸多上古先贤了!

别的不说,光凭参透了生产力与人世运转的逻辑关系这一点,就已经爆以往的思想家十条街!

在这种参透了治国本质而施展的治国之政,他压根不敢想象能打造一个多强盛的王朝!

因而现在,他只想通过一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震撼之情。

不过秦瑱见状,却是微微一笑道:

“孔明自也无须如此,今日之言,不过你我论道之语!”

“现在孔明既然已知节流之法,可知当如何开源?”

他将这些告知孔明,不是单纯教授知识,而是希望孔明能理解他的改革思路!

现在孔明已经主动提出了第一种改制手段,那接下来就要孔明理解第二种手段了。

诸葛亮听闻此言,自是再度沉思。

虽说他现在已经理解生产力和社会运转的关系。

可如何发展生产力,却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生产力这种抽象的东西,当如何通过政策来推动发展?

除了调整产业结构之外,他暂时想不到任何办法。

思虑及此,他再度发扬了自己不懂就问的精神,再度下拜道:

“学生亦不知也,还望先生解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