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四,年后正式上班的日子。
这年头春节是放三天。
不要觉得三天假期太少了,再过几年,春节也不放假,全年无假,365天,天天以厂为家……
林三七和潘晔刚从小吉普上下来,马上就围上来一圈职工,嘴里喊着恭喜恭喜的话。
院长结婚,昌平分院的职工哪怕再清高,也不得不跟着众人一起来工作恭贺。
不要忘了昌平分院的职工理论上全部都是临时工,正式工国家有保障,临时工的生死都在院长的一念之间。
不信就去打听打听叶家父子的下场,这家人恐怕在老家熬不过这个冬天……
“院长,恭喜恭喜……”
“啊呀,真是郎才女貌,天造地设的一对啊……”
“小潘同志有福气啊,一看就是有福之人……”
“要我说呀,是林院长有眼光,瞧瞧小潘,长得好看还是大学生,这样的媳妇打着灯笼也找不到啊……”
大家嘴上都说得客气,林三七也是双手抱拳,不断回礼。
“老杨,老杨过来!”
老杨就是总务科的杨少华,一开始林三七叫杨科长,后来叫杨叔,现在直接变老杨了。
“林院长,您找我!”
“老杨,我车后面有两袋大白兔糖,你去帮忙分一下,大人一人5粒,小孩一人10粒,算是我请大家吃喜糖。”
杨少华一听,赶紧答应:“好咧!”
职工们瞬间也爆发出一阵叫好声:“林院长大气~~~”
其实心里都在想,这个败家子,这么宝贵的大白兔奶糖就这么分了?全院职工 小孩多多少人啊,这还不得破产啊?
林三七现在是享受正厅待遇,工资拿的是行政10级,一个月217元。
另外级别上去了,粮票定额也上去了,一个月是67斤,另外还有交通补贴、住房补贴、取暖补贴、出差补贴等等,洗澡剃头柴米油盐等等,啥票不缺……
反正林某人在这个六十年代,已经完全可以达到吃饱的程度了。
里,影视剧里往往在写到这个时代的时候,都说干部也吃不饱,干部也饿得皮包骨头,这个不是准确的。
基层公社干部吃不饱都很少,到了厅局级,吃不饱是不可能存在的,国家再困难,也不至于连人民公仆都吃不饱。
所以做人要凭良心,吃了就吃了,拿了就拿了,哭穷这事就让给老百姓吧。
不差钱的林院长又带着新婚小媳妇来到平房宿舍区。
十二个老头都坐在炕上,林三七和潘晔执子弟礼,乖乖跪下磕了三个响头:
“师父们,从此以后小晔子就是我媳妇了,你们有什么本事可不要藏着掖着,那可得把看家本领都使出来,让我媳妇成为一代名医呀。”
韩帮绪老爷子笑骂道:
“你小子是不学无术,你媳妇可是我们的好徒儿,我们现在怕的是她不学,而不是不教。”
萧龙友老爷子也不爽道:
“就是呀,自从被小晔子被你拉到肺痨科,你看她还有多少时间学习中医?”
林三七有些小小脸红,心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他这个科主任常年要“出差”,那只有潘晔这个科主任夫人坐镇。
临床方面有协和和数字医院的20名医生坐镇,但临床售后服务却是潘晔在主导,每天忙到晚上十一二点,哪有时间学习中医啊。
但林三七也不好说,我们国家的医疗事业想要发展,必须得依靠现代医院,无论是药品还是制度。
可是现代医院是建立在西医基础上的。
中医理论体系太过复杂、培养大夫时间太长、高品质中药材难以保证,再加上中医讲究一人一方,讲究个体化,难以系统化、批量化,所以根本就难以适应现代医学体系。
或许在2014年可以利用中医药赚钱,可以在那边发扬光大。
但在1961年,将中医放在主流医学位置,而错过西医大发展,那他林三七这个穿越客肯定要成为历史的罪人。如果说一年多前,林三七还想让潘晔和他都成为“中医神医”的话,现在这种想法已经淡了。
当然他心里可以这么想,嘴上却不能这么说:
“师父们,没办法啊,现在你们也看到了,我们国家贫穷落后,医生大夫奇缺,病人就算好不容易上回医院,药房也是空荡荡的。
现在我好不容易找到一条能治愈肺结核的药品,好不容易能让我们国家医疗事业领先全世界一步,我当然得好好努力了。否则一不小心就被外国人给超车,那后悔都晚了。”
施今墨老爷子是12人中最想得通的,笑呵呵安慰道:
“不管你是中医还是西医,只要能治好病,能为人民服务,那都是好医学。师父们支持你,好好干吧。”
林三七知道中西医观念之争,不要说1961年,哪怕到了2014年还是照样争得头破血流。
这也不是他一个小小实习医生能改变的,他要做的,一是赚钱,二是治病,就这么简单。
“师父们,过年的时候我们没有办喜酒,这不今天晚上我们给补上,我已经拿来了食材,保证让几位师父吃得满嘴冒油,嘿嘿。”
施老爷子也乐和和的:
“按理说小徒弟结婚,我们做师父的肯定要送上大礼,可是现在我们已经家徒四壁,身无长物了。我们几个老头子商量了一下,一人给你们定了一幅字,算是送你们的贺礼了。”
林三七听了心中大喜。
这12位老中医可是中医界的泰山北斗,是国内最后一代宗师,名气响彻全国。
这些书法拿到2014年,再好好裱起来,挂在岭南堂中医馆里,那得多少有面子啊。
宝贝,绝对是宝贝,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婚礼物了。
……
……
第二天,白虎山下的肺痨科资料室里。
资料室有两间标准教室大小,中间打通,所以看起来很大,室内靠墙全部用木板打造出一个个小格子。
每一个格子里面都堆放着一位肺结核病人的门诊病历、住院病历、最少3张X光胸片,以及医院和病人来往的所有信件。
这样的小格子足足有5000个,代表了5000个病人。
沈院长,纪副院长,林三七,潘晔,以及一病区主任毕兴龙、二病区主任蔡春华;三病区主任杨光,四病区主任傅津生齐聚在这里。
沈院长随意从一个格子里取出一份资料翻看起来。
“嚯,你们这还是中英文两版的呀,这个牛逼了嗨。”
林三七得意地笑道:
“这是一名医学生的基本功,更何况是协和医院和数字医院过来的这20名医生,个个都有留洋经历,个个都是宝贝啊,所以我当初死活要把他们招过来。
如果这批顶级医生脱掉白大褂,回老家去种田,那真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
就像英文,现在地方学校都不教外语,教的话也是俄语,英语完全就没有发挥之地,可英语真的没用了?”
林三七这么一说,毕兴龙几人的腰杆又直了不少。
协和医院和数字医院过来的这20名医生,30名护士,全部都跟已经下乡的老同事们有书信来往,已经知道了下乡后的悲惨生活。
饿肚子也算了,还没地方住,不少人都住在破庙里,或者村里的小仓库,或者绝户的村民家里。
平时还要参加生产劳动,因为身份问题,干的都是最苦最累的活。
这对知识分子来说,简直就是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如果按后世“抑郁症”的标准,估计大多数人已经达到要吃抗抑郁药的地步了。
所以留在中医院昌平分院的医务人员们,心里已经把林三七当作了再生父母,绝对的死忠粉了。
当然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原因,原协和医院和数字医院的这50名医护人员之所以能跟下乡同事继续保持书信来往,这是林三七要求的。(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