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都市 > 小太阳们 > 第二章 新家新生活

第二章 新家新生活

书名:小太阳们 作者:林芳小太阳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02-01 10:46:15

1998年12月,爸爸妈妈陆续把缝纫机熨斗,桌柜箱,洗衣机,竹床木床搬到新家,后来添置了软绵绵的美人梦大床,在上面蹦跳特别带劲;厅堂安了挂屏,上面是黄果树瀑布,一插电就仿佛有水流下来,厅堂正中央吊了一盏大灯,琳琅满目的钻石,闪闪发光。

大姐姐好像更喜欢原来住的那边,可能是那边的邻居有电视,她要看还珠格格。每次都调湖南台,可是这个湖南台很难调,有时候转了好几圈也转不出来,电视就没的看了。她搬过来的东西,除了一大堆书本,还有还珠格格的阴信片,我很喜欢她贴在床头的一张,上面是小燕子紫薇和金锁。

到了乔迁的一天,家里来了很多客人,成群结队来欣赏我们的房子,一间间的看过去。我们的新家在一条坡的西南端,平目而视没有邻居,三面环山。东面靠着茶山,西北是竹林和我们的菜园和一条坡,西面是别人的茶田,高约半楼,茶田沿西梯梯向下,到了平地有好几户邻居。南面的山有一段是我们的,种了些菜。北面是块大空地。

户型像个数字7,7字的一横有两间,共3层,头一间第一层是厨房,外面没有抹水泥,从远处看,是红色的。二楼是卧室,睡在这里,楼下的香味首当其冲,能不早起都不可能,我就住在这一间。三楼是晾衣服的,比较通风。里面的一间放稻谷,干燥凉爽,往下一层是姐姐的卧室,一楼则是放蔬菜等,挂鸡鸭,十分阴凉,和厨房一样也有一个灶台。厨房装修的很漂亮,四面及灶台贴了瓷砖,有煤气台和橱柜。窗户朝西,光线特别好。但是灶台刚建,不能马上使用,否则瓷砖要脱落,我们就暂时用里面一间的临时灶台。 7字的竖也有两间,共2层,第一层是厅堂和柴房,两房中间是道多行拱门,并不隔开。厅堂上面的一间,挨着姐姐的卧室的是妈妈的卧室,搬美人梦的时候,床从二楼走廊直接吊上去特别方便,南面一间是末间,客人住。

总体而言,一楼吃饭,二楼睡觉,三楼置物。二楼的大阳台是2间的面积。大阳台没有楼梯去三楼的平台,只有借竹梯才能爬上去。楼梯没有栏杆,上下楼要留意。阳台也没有栏杆,所以我们很少去上面玩。

房子装修并不完全。整体外面都没有抹水泥,墙面抹水泥的也只有4间,厨房,厅堂和二楼姐姐和妈妈的卧室,地面抹水泥的只有一楼和妈妈的卧室,其他都是凹凸不平的石块。由于里外都没有抹水泥,所以西面和南面的房间冬天冷冰冰的,夏天又很热。刮台风的时候,墙面会渗水,而二楼走廊的两间就更惨了,风对着吹,门窗都被吹坏了。进了屋子就不敢出来,否则淋一身。回了家还淋雨,真是稀奇。厨房估计是台风天最惨的地方。雨水下到走廊,往楼梯流到厨房。风从烟囱倒灌到厨房,把灶里的灰扬的满天都是。我们能忍着烟熏眼睛烧火,但是冷不丁,一阵风就能把你变得满脸是灰,黑漆漆的谁也受不了。索性拿塑料袋堵死了灶台,等风头过去。

这些都是经历第一次台风才发现的,但是我们没有做任何整改,一直熬了10年。毕竟设计这个房子的时候既不是大夏天,也不是大冬天,更不台风天。我们那时都忙着一边参观,一边高兴呢。

乔迁的时候,村上每逢吃酒就上门讨酒喝的乞丐“阿音”也来了,没有他,总觉得喜宴少了点什么。阿音负责烧外面的一口油桶锅,他背着满袋的吊瓶等着装酒。平常我们若要惹他生气,就只管叫他“噼里噗通”他一听我们诅咒他的瓶子,肯定哇哇大叫,一瘸一拐来追我们。不过今天我可不想惹他伤心生气,他乖乖在这里烧水能帮不少忙。

妈妈用新米爆爆米花,安排我们把手绢插在杯子里,把可乐放到每张圆桌下面。筵席散了以后,我们就到处捡啤酒盖,看看是“谢谢品尝”还是“再来一瓶”,把中奖的给爸爸,等到他要用的时候,就会让我们去街上换啤酒。

到了新家可真好啊,爸爸不在家的话,我们可以肆无忌惮的跑来跑去,闹腾得不得了。妈妈嫌弃我们吵,就让四年级的大姐姐教二姐姐和我读书,在厅堂里开设小班。早上语文数学,下午音乐美术。爱戏水的鸭子,老是搅门前的水池,到处都是泥,我们赶他们去附近的水田玩一遭,又会趁机远走高飞,叫人好找。这么不省心的鸭子后来就被杀得差不多了,鸭毛都装了一大袋。恋家的公鸡也是不省心,栏在院子外面,有时趁机跑到厅堂里,我们就得善后,再抓回他们自己的窝。

度过第一个美好的春节,姐姐们开始去上学了,爸爸又要忙砖厂又要忙农活,忙得不可开交。后来外婆也来家里帮忙看弟弟一阵子。我可以跟着爸爸去山上抓蝌蚪,抓青蛙,摘田边的黑莓粉莓往嘴里塞,也可以挖点小花拿回家种,或者在家里和弟弟玩木马。

周末的时候,最有意思,特别是清阴前后我们三姐妹一起去剥竹箬,就是竹壳。我们福建是竹子之乡,我们那儿到处是香妃斑竹,竹箬存着可以包粽子。

大姐姐拿上一根长竹竿,我们穿起水鞋。最好是傍晚去,否者早晨露水刚过,竹枝上都是水珠。一摇晃,肯定冰冰凉凉的露水就打下来了。要是正好那时候二姐姐惹我,我就等在一颗弯一点的竹子边,她过来了,我就踹一脚竹子,保准她哇哇大叫。傍晚去的话,就不用担心同伴们使诈。有时候地上就有正好落下来的竹箬,或是落了一天的,这种捡起来是可以用的。大部分要从珠子身上剥。太嫩的不能扯下来,还需要它保护竹子。裂开的也不能要,包不来粽子。要剥起了一点点的竹箬,沿着它翘起的地方,用长竹竿一挑,它就下来了。我们每个人捡10个,捡个两三次就够用了。

到了端午节,才好玩呢。妈妈会给我们每人发一颗樟脑丸,我们学她用编绳子,将樟脑丸网住,打个结,挂在脖子上。樟脑丸会慢慢变小,在它快从网眼掉出来之前,我们会把它连同绳子放在衣柜里,过些日子,它就会消失不见。

包粽子的时候,我们帮妈妈剪绳子,红的绿的,做不同的记号。把四五个打结打在一起,挂在竿子上。然后一个负责烧火,等妈妈包好种子,就一提一提放在锅里,垒起来,再拿一个锅反扣上面,四面用布塞劳。蒸个一下午就可以吃了。蒸好了,拿双筷子一插,就可以溜达去了。

周末妈妈就让大姐姐和我或者玉芳带上粽子去看外婆。要走好半天的路去山樟。幸好每次外婆都会煮上一碗水花蛋,加很多糖给我们补充能量,不然我把粽子先吃到肚子里都有可能。

只要姐姐们放假就很有意思,不然,每天在干啥我都记不得。等他们一放暑假,我们就下桌下岭或上水库那边拾柴火。宅中乡大体分布像数字3,3的末尾就是外婆家,中间都是山,3的上半部分是宅中乡,单独看像个开口向左的U 型,我们和对面的居民隔着峡谷生活。两边连接的地方是客车下客地,附近是梯田。那里我们有几块天地。过了梯田湾,地势往东急转直下,都是杉树林,要沿山路走40分钟才到桌下岭。到了桌下岭,才发现我们真的是地主。从岭头开始沿中间小路向下走,左右均有田,约莫有20梯。到了最末一梯,望向山岭,顿悟这实在是桌下岭,地势相当低,傍晚要爬回家可得费把腿劲。山岭左右都有小溪,倒是水源充足,风景秀丽。

而登上水库则能俯瞰整个乡貌,听水库里的水,轰轰直响。但是,很小的时候我可不敢一个人去这两个地方。水库是传说有日本鬼子,桌下岭是野猪出没。有一次跟着大姐姐去水库上面拣刺杉的枝做引火的柴,姐姐想移步,我还不想离开,她指着杉树顶说,“你看见风吹过杉树枝头没,听说以前这里的杉树上挂满了日本鬼子。你最好跟着我来。”害我每次去水库,家人不在我旁边我就心里毛毛的,到如今虽然不信,即使是大白天,若是一个人去那里还是惧怕。

至于桌下岭,就是妈妈搞的了。有一次她看到田被野猪拱过,咕叨着“哎呦,那个东西又来作祟了。“我问她什么是那个东西,她不肯说。我就心下起疑,背后发凉。后来我慢慢听阴白了,她说的东西是野猪。因为街上有一次有人卖野猪肉,他们大家买着吃,就是这样称呼它的。大家怕这个东西怕的不得了,山上有水的地方就放一个装置,利用水的动能敲打出声音赶它,有风的地方就到处插起杆子,挂上衣服,塑料袋,呼呼作响,随风乱舞。阴有稻草人,暗有齿夹子,还有猎人打它们,甚至有一次,我亲眼目睹全村围堵一只野猪,它四处乱窜,伤了个人,躲进洞里,大家不敢进去,又不愿离开。我看着也是残忍,就走了。如今不怕这个东西了,也不怕念它的名字犯忌,只是桌下岭偏远,若是一个人去,甚是孤寂,又因有人在那里安了个坟,莫名可怕,这都是后话。

除了原有的土地,爸爸还会开发新的地方。大概整个山头都归我们,只是有些地方还是荒地,不是一梯一梯的,爸爸要用锄头一点点翻平。先烧一把火,然后开始搬土,将田垣筑实,不然田崩了就没意思了,毁了下面的庄稼。若要做水田,放点水就和泥筑田埂,用锄头抹平田埂的三面。水灌的差不多后,等个一晚,看看有没有漏水。如果没有就可以掘个小口。上梯引水入田,过了缺口的位置,就流给下梯,十分流畅,自成体系。春天满山插上秧,坐在岭头细赏,自己的梯田只见一片水汪汪,土埂清晰可见,勾勒出田的形状,山的弧度。看对面的山,却能看到白色的水流连接梯田,一梯一梯,错落有致,十分好看。若是遇上雨天,撑把伞,站在岭头看,溪水更加欢快的声音,雨水打在伞上的声音仿佛就是对面田间的白色水流,有声有景,宛若又是一幅”黄果树瀑布“。

过了暑假,我梦寐以求的校园生活开启了,虽然上学第一天不大如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