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都市 > 二婚女人的百年岁月 > 第一章指腹为婚(3)

第一章指腹为婚(3)

书名:二婚女人的百年岁月 作者:黄发胜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02-01 10:46:32

窗户边,分三次将米狠狠地丢向窗外。这种撒米压邪驱妖的传说,有用还是无用?谁也没有去考证。

天亮了,雨也停了。雨后的早晨,天空碧蓝,空气清新,一轮红日从易家坪的后山慢慢升了上来,顿时,霞光万道,四周的山峦焕然一新,微风轻拂,使人觉得十分的凉爽和舒畅。浑浊的雨水从稻田的缺口里,哗啦啦地溢了出来,稻田里的禾苗像是渴坏了的孩子,正张开大口,拼命地吸吮着那久违的雨水。庄稼人终于可以松口气了,这几天不用再去樟树泉车水保禾了!

陈增二扛着那把常用的锄头,匆匆忙忙地出了家门。一路上,他顾不得欣赏雨后的景色,大踏步地想赶往圆州背、象型岭上、江湾里的几口稻田里塞缺蓄水,以确保今年的早禾少受些干旱,多打些谷子。

“增二叔,你看,昨晚的大风把莲花庵吹倒了!”鸭泥墈上大屋场里的远房堂侄陈清文一边说,一边从后面追了上来。陈增二这才扭转头,远远地望了望莲花庵。只见往日爪角凸射的莲花庵已荡然无存,只有庵堂两边的侧殿,孤零零地立在那里一动不动。

“走,去看看。”陈增二边说边转过身来朝莲花庵走去。

“好,我也正想去看看,”说完,陈清文尾巴似的跟了上去。

莲花庵,坐落在陈家坊与易家坪交界处的猪形山下。相传公元一四零五年(明永乐四年)二月十九日,元州城西化成寺主持念慈师太带着小尼悟心,路过猪形山下,突遇狂风大雨。念慈师太和小尼悟心只好屈尊于路旁的一个凉亭躲雨避风。念慈师太身立凉亭,脸朝田港,一边躲雨,一边观景。凉亭边的稻田,像是刚犁耙过第二轮,田底坪坦,田水混浊,狂风一吹,波纹荡漾。突然,水田的右边隐约出现一个绿点,她定睛细看,绿点愈来愈大,最后变成了三张又圆又大的绿叶,紧接着,绿叶中间又冒出了一根花径,花径慢慢升高,当升到一尺来高时,忽然开出了一朵洁白的花来。“啊!莲花!”念慈师太惊得目瞪口呆,立马拉着弟子跪地叩拜“阿弥陀佛……”

莲花,本是一种水生草本之花,每年的六至九月盛开。民间相传,无莲之地开出莲花,仍属千年奇观,万年奇缘,预示着这个地方为一块风水宝地,如在此安棺落墓,后人必将兴旺发达,官至极品;如在此建庵立寺,则香火旺盛,长久不衰。

念慈师太见后,心中窃喜,叮嘱弟子悟心保守秘密,不得声张。并打定主意,要在此兴建一座寺庙。

次年,念慈师太履行诺言,在猪形山下开过莲花的稻田里建起了一座寺庙,取名莲花庵。莲花庵占地一千二百多平方米,主殿南北两进,中间有一口天井,上殿为观音殿,下殿为圆通宝殿,西侧为阿弥陀殿;东侧为斋堂、寮房等楼阁。

明朝末年,莲花庵曾经历过一场火灾,那场大火将整个庵堂化为灰烬,现在的庵堂是火灾后重建的。清朝中期又对前后主殿,进行过一次大修。莲花庵与周边的古刹名寺比较,规模虽然不大,但香火旺盛,尤其是向观音菩萨许愿求子,抽签问卦更是十分灵验。

莲花庵庙虽然坐落在陈家坊与易家坪两地的交界处,就直线距离讲,距易家坪更近。但庵的管辖权历来都归陈家坊和陈家山。与易家坪人毫无丁点瓜葛。

几百米路程,片刻时间,陈增二、陈文清叔侄二人就来到了庵堂门口。

“阿弥陀佛,施主早”莲花庵的惠静师太见有人来了,便从寮房走了出来,向陈增二、陈文清打着招呼。

“阿弥陀佛”,陈增二一边回答,一边合掌并问道:“倒塌时没有砸着人吧?”

“菩萨保佑,还好,没有伤着人,只是上下主殿被夷为平地,损失惨重,十分可惜。”惠静师面带伤感,轻声地回答道。

“没有伤着人就好!就是万幸!”陈增二一边安慰着惠静师太,一边凝视着满地的瓦砾、残木、断料。

“一阵风怎就吹倒一座庙呢?”陈清文傻头傻脑地问道。

“可能是年久失修的缘故吧!”惠静师太简单地回答了倒塌的原因。

陈增二也点了点头,凭自己一二十年的泥瓦工经验表示了相同的观点。并用手里的锄头轻轻地铲了铲倒在跟前的一根木柱子,几片松软乌黑的木块从柱上掉了下来,透过木块,只见一条条白蚁宛若大粪窖里的蛴虫一样,一边蠕动,一边从柱子深处滚了出来。

“啊!难怪会倒塌,柱子都已经被白蚁造空了,木质腐烂了。”陈增二一边说,一边弯下腰捡起铲下来的那块木块递给惠静师太。

惠静师太接过木块看了看,然后又用手捏了捏,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说:“一切福祸皆有因,这是定数,也是天意,天意不可违,天意不可违!莲花庵注定有此一劫啊!”

“一切福祸皆有因,天意难违?”陈增二听着惠静师太这句话,凝视着眼前那一片狼藉的瓦砾,始终想不明白,莲花庵历史这么悠久,香火这么旺盛,田产也这么多,为何不早点进行修复呢?非要让它倒塌呢?上天难道会这样安排吗?他一问接一问地问着自己。

片刻间,莲花庵庙堂大门口的空地上,涌来了几十个陈家坊和易家坪的男女老少,他们见此情景,有双掌合一念着阿弥陀佛的,有摇头晃脑的、有惋惜的、有流泪的、有骂天的、有不言不语的,不同人的不同性格在这里表露得是那么的淋漓尽致。

陈家坊的家长陈江万,今年六十二岁,遗传祖辈的特点,个子不高,身板略显单薄,但五官还算端正。也许是担当一族之长,操劳过度,也许是年轻时好色贪欲,一脑头发早已脱落得稀疏可数,给人的印象既有老实本分之相又有聪颖圆滑之貌。

陈江万到达莲花庵的时间比众人晚了些。到达后,他一边喘着粗气,一边朝众人打着招呼:“大家都来了……”

众人见家长公来了,纷纷让开一些空隙,让他前行。

惠静师太见陈家坊的家长公来了,急忙走了过来,合掌相迎,口中说道:“阿弥陀佛!陈公早呀!来,到寮堂里坐。”

陈江万一边跟着惠静师太走,一边问道:“惠静师太,没伤着人吧?”

“托神灵之福,托家长公之福,庵里人都平安无事。”惠静师太说。

“那就好!那就好!塌了庵堂不要紧,可以重新再建,常言说得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只要没有伤着人就是不幸中的万幸;接下来就是要好好谋划谋划,怎样去重建这座庵堂了。”陈江万一本正经地说。

“一切有劳陈公拿主意。”师太、陈江万边走边说地来到了寮堂。

“陈公,请坐。”惠静师太用双手挪了挪旁边的一张木凳说。

“别客气,我自己来”陈江万边说边将木凳往身边移了移后说道。

“明芝,给陈公上茶,”惠静师太吩咐着自己的弟子。

“请喝茶,”一会儿,明芝尼姑端着两杯凉茶分别送到了陈江万和惠静师太手中。

“多谢,多谢!”陈江万双手接过茶杯,一边喝着,一边和惠静师太聊起了重建庵堂之事……

转眼间,一九一七年的九月十九就要到了。九月十九,民间相传这是观音菩萨南海之行的归程日子,按传统习俗,莲花庵四周的信男善女都会到莲花庵庙堂去祭祀观音菩萨。现莲花庵庙堂成了瓦砾,一时失去了祭祀场所。怎么办呢?惠静师太不得不安排工匠,在原庵堂门口的空地上,临时搭建一个小屋,小屋内摆上一尊小巧玲珑的观音菩萨佛像,供大家祭拜。

完成了九月十九这场祭祀后,惠静师太便带着明芝等尼姑,穿村走户,四处化缘,筹款建庵不表。

一九一八年的春天比往年来得更迟,惊蛰都过去好几天了,天气仍然是那么寒冷,树无嫩芽,草无翠绿。人们依旧穿着厚厚的棉袄,整天围着火炉打发着日子。似乎只有那些为人之妻,为人之母的女人们,甭管是天晴还是天雨,降霜还是下雪,那做饭、洗衣、喂猪、喂鸡、喂狗、抱儿拖女等繁琐杂事,一茬接一茬,层出不穷,永远都做不完。

这天的晚餐,陈江万一改往日饭前喝口小酒的习惯,草草地吃了一碗饭,独自坐在那火炉前发起呆来。

妻子陈颜氏,一边给摇篮里的孙子喂着饭,一边问道:“怎么啦,戒酒了?”

“戒什么戒,黄土都堆到嘴边来了还戒什么酒!”陈江万对妻子的问话硬生生地回敬了一句。

“没戒酒就没戒酒,怎到这里生闷气呢?这唱的是那一曲呀?”陈颜氏见丈夫这般生硬地回答自己的好心问候,心中不快,便提高了些许嗓门再问道。

“甭管!甭管!你只管喂你的饭,整天问这问那,管这么多事干吗!不觉得累吗?”陈江万见妻子又开始责备起自己来,火打一处出,加重了回话的语气。

陈颜氏,个头不高,给人第一印象就是小巧玲珑,但她五官端正,心直口快,性格外向,家里家外的事喜欢说,也喜欢管,尤其是丈夫轮当坐上了家长公这把椅子后,管得更宽。陈家坊的女人们暗地里给她起了个绰号,叫她“半片锣”,寓意话多声大。陈颜氏无论是外表还是能力,与陈江万婚配,算是半斤对八两,谁也不吃亏。可陈颜氏毕竟比陈江万大了两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