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99章 由奢入俭

第99章 由奢入俭

书名:归义非唐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8 13:51:56

“这个字是“君”,君王的君就是……”

六月中旬,当教书识字的声音在军营之中响起,刘继隆的身影也在木棚外出现。

五十余名兵卒穿着布衣,手里拿着木板与炭笔坐在木棚下,所有人都用渴求的目光望着前方。

在他们前方,一名直白正在一块木板上用炭笔书写文字,教导众人识字。

如今的山丹军是练一、休一、一操演。

这其中休息的那天并非就是放任兵卒休息,而是用来上文化课。

每日认识十个字,认词并理解五个,同时写一篇日记就是他们这天的任务。

为此,刘继隆还调了几十名番兵去参与造纸,每日能产出五百张丈许麻纸,裁剪后能得到上万张纸。

不过这上万张纸用针线缝制成书本后,也不过堪堪制成一百本文册罢了,能调给军队的十分有限。

除此之外,就连书写所用的墨,每日所产也不过几斤。

正因如此,除了写日记的时候兵卒能用上纸笔砚墨,其它日常的练字还是在木板上实施。

举山丹上万人的生产力,也只能让刘继隆做到这种程度了。

“人人识字…唉!”

望着自己麾下将士孜孜不倦的模样,刘继隆在心底叹了一口气

如果条件可以,他又何尝不想安定下来,将山丹军这一千四百弟兄培养成为骨干,再以此发展呢?

上次阵没的八十九个弟兄,那是他耗尽人力物力所培养出来能识百余字,懂得算术的人才。

如果给他们时间,一两年后他们就能成为最基础的直白或队正。

刘继隆能凭借他们治理好一座城,或者数千兵马。

想到这里,刘继隆不免渴望起和平。

只可惜这世道注定会越来越乱,而他想要和平,便只有自己动手打出来。

“折冲!”

忽的,远处传来了崔恕的声音,而刘继隆也回头看去。

只见崔恕骑马快走而来,而他对于刘继隆的称呼也变成了“折冲”。

这一切主要是因为那日李渭对他称呼的改变,现在山丹上下都认为他擢升折冲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便提前把称呼给安排上了。

尽管这么做是逾越,但刘继隆也没有制止。

“怎么了?”

刘继隆开口询问逐渐靠近的崔恕,崔恕也笑着作揖:

“城外来了一百多口烈属,马校尉说有相熟的故人,带着他们去城东安置去了。”

“烈属?”刘继隆闻言脸上浮现笑容。

自去年落脚山丹以来,每次战后他都会向河西各城烈属送去额外的抚恤和招抚迁徙的消息。

然而近一年时间过去,并未有一户烈属愿意迁徙山丹。

如今这群烈属来了,虽说来的有些晚,但起码是来了。

他们一来,自己也就可以将自己所想的计划实现了。

“走,瞧瞧去!”

刘继隆说罢,转身走向不远处的军营马舍,从其中牵出一匹通体乌黑的军马,与崔恕往城东赶去。

二人走出军营,街道上便有许多百姓见到他们,纷纷朝他们隔空作揖。

虽然山丹的情况主要还是靠吃大锅饭,可山丹的大锅饭吃得十分富裕。

城内百姓,基本都是穿着比较新的布衣,而这得益于刘继隆所发的麻布与夏衣。

向城东走去,肉眼可见的能看到城墙变远了。

当然,这不是城墙会动,而是刘继隆将山丹城东扩了。

原本的东城墙被推倒,整座城东扩三百步,不仅城墙需要重新修建夯实,四座城门也要重新选定位置。

好在山丹人口众多,一万多人仅耗时一个月,便将城墙的工程解决大半。

以如今的进度来看,应该能在七月末彻底完工。

“折冲!”

“折冲……”

一路向东走去,沿街百姓纷纷对刘继隆作揖。

在东扩的区域,刘继隆规划了六个坊市,六百座小院来安置上次东略所解救的百姓,以及未来有可能被解救的百姓。

这些院子的围墙是碎石掺和土砖夯实的八尺高墙,院内有主屋一间、耳房两间,倒座房两间。

如此院子,足够生活七八口人,能满足大部分人家。

这样的院子还在修建,大概会赶在城墙完工前修好,能让所有百姓都住在院内过冬。

百姓们知道是在为自己修院子,每个人也格外认真用功。

毕竟对于曾经是牧奴的他们来说,如今的生活宛若天堂,没有人敢偷懒。

碎石路上满是黏土、砂石、石灰等建筑材料。

在这片暂时比较杂乱的区域,刘继隆很快看到了正在分房的马成等人。

刘继隆过于惹眼,还没靠近开口,便已经有人朝他这边看来,连连作揖。

马成见状转过身来,见到刘继隆后连忙小跑过来,高兴指着远处的一家六口道:“折冲,您猜猜那几位是谁?”

“嗯?”刘继隆翻身下马,将缰绳交给崔恕的同时,打量起了十几步外的那六口之家。

那是一对四十多岁的夫妇,其身旁站着一名抱着两三岁孩童的清秀女子,在女子身后还站着两名垂髫少年。

望着这六口之家,刘继隆着实想不起来他们是谁。

“谁?”他疑惑看向马成,马成笑着上前引路,待刘继隆走到那六人跟前,他才拍胸口道:“这便是刘折冲!”

“折冲……”

一听来人是刘继隆,几人连忙作揖行礼,而刘继隆也抬手道:“起来吧。”

说罢,他疑惑看向马成,马成这才道:“折冲,这两位是赵迁的父母,这女子是赵迁的媳妇,怀里是赵迁的娃娃,那俩小子是赵迁的弟弟。”

“赵迁……”刘继隆想起了赵迁,不由对六人作揖道:

“既是赵迁的家人,那便也是我的亲戚了。”

“不敢不敢……”

几人见刘继隆如此谦逊,纷纷紧张的摆手。

赵迁不过是名兵卒,当初死后,酒泉发了五十亩府田做抚恤,而刘继隆又派人送来了近百贯钱给他们。

在他们看来,刘继隆是他们家的大恩人,他们怎么当得起刘继隆的揖呢。

“院子安排了吗?”

刘继隆询问马成,马成点头道:“就安排在这处。”

他指着身旁新建成的院子,同时说道:“我让李骥那厮带人去领东西了,等会就能住进去。”

“嗯。”刘继隆满意点头,随后看向赵迁的家人,和善道:

“既然来了山丹,那便不必担心其他事情。”

“过些日子我划二百亩荒地给你们,俩小子也可以前去军营读书习武,日后再不济也能做个直白。”

“若是有什么困难,可派人去军营寻马成、张昶、李骥、耿明四人,他们会帮忙的。”

面对刘继隆的关心,赵迁的家人有些受宠若惊。

好在李骥他们回来的及时,缓解了空气中的尴尬。

被褥、布匹、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等生活所需都被带入院内,不多时便有了家的气息。

简单寒暄几句后,刘继隆便起身走出了院子,毕竟赵迁一家人面对他太拘谨了,自己待太久也不好。

在他走出后,他便转身询问马成、李骥二人:“焦大、王烈、毛忠他们三家的烈属没来吗?”

“没有。”马成和李骥把头摇得和拨浪鼓有得一拼。

刘继隆听后叹了一口气,却也没有强求。

他带着几人走街串巷,看到了其它十多户烈属入住这条新建成的街道,不免对马成他们叮嘱了许多。

虽说山丹没有出现过什么案子,可当刘继隆看到许多孤儿寡母的烈属后,他还是担心有人恶胆包天的欺负她们。

“这条街多派两伙人巡哨,别让走了的兄弟在下面难受。”

“折冲您放心,明天我亲自搬到这里来,我看有谁敢犯事!”

李骥拍拍胸口保证,毕竟他是孤家寡人,搬家十分方便。

相比较之下,有父母妻儿的马成就不行了。

想到这里,刘继隆特意开口道:“我想了想,让孩子们去军营学习自然好,但毕竟太吵了。”

“这样吧,在军营不远处挑一个院子改成学堂,每日派一名直白去教导这群孩子识字。”

刘继隆说罢,目光一直盯着崔恕。

崔恕闻言连忙作揖:“折冲放心,办这事用不了多久。”

“有你这句话就行。”刘继隆笑着点头,随后又叮嘱了一些事情。

例如学堂的膳食必须每日有肉,纸笔砚墨必须保证等等。

由于是山丹城内的烈属孩童不算多,加上适龄的不过三十余人,开销并不大,所以崔恕也没有犹豫的答应了。

见他答应,刘继隆便回礼让他忙去了。

马成和李骥倒是没有事情,今日是军营将士休息上课的日子,他们两个没什么事情可做,就跟跟屁虫一样的跟在刘继隆身后。

带着他们俩,刘继隆先去看了造纸作坊,又去看了城外的牧群,末了前往开荒地观看百姓开垦荒地。

在他的经营下,山丹已经进入了稳定的发展期。

哪怕刘继隆什么都不做,崔恕他们按部就班的照做,几年后山丹也能人口滋生、衣食不缺。

相比较他这里,距离他五百余里外的鄯州就情况不太妙了。

一个月前,尚铎罗派出轻骑通知鄯州派挽马牛车前往山丹拉粮。

经过半个月的紧赶慢赶,挽马牛车终于抵达山丹,而刘继隆先运出了两万石粮食供尚铎罗运回鄯州。

随着一个来回结束,时间也来到了六月中旬。

在刘继隆见到赵迁遗孀的时候,尚铎罗也率领三百余鄯州精骑和三千余辆挽马车抵达了鄯城。

“乞利本!”

马背上,尚铎罗隔着老远便见到了守在城门口的尚婢婢与拓跋怀光。

他先一步策马前来,对尚婢婢作揖,同时对拓跋怀光颔首表示招呼。

“粮食都运来了吗?”

尚婢婢的脸色不太好,或者说整个鄯州城的脸色都不算太好。

单从面色来看,他们这些日子显然过得十分寒酸。

像尚婢婢和拓跋怀光还算好,只是面色发黄,而其余兵卒百姓则是面黄肌瘦。

见尚婢婢投来渴求的目光,尚铎罗也没有藏着掖着,而是作揖道:“两万石粮食,路上消耗了八百多石。”

“这么多?!”

尚婢婢与拓跋怀光等人都没想到此次东略竟然能获得如此多的粮食。

凭这两万石粮食,鄯州军民起码可以再撑三个月。

“乞利本,原本的粮食不是够吃吗,怎么……”

尚铎罗试探询问,目光不断打量着面黄肌瘦的鄯州军民。

不止是他在打量,就连他身后的鄯州精骑与他面前的鄯州军民也在打量。

在鄯州精骑眼中,鄯州的这群老乡都饿得不成人形了,难以想象过得是什么苦日子。

相比较之下,在鄯州军民眼中,马背上的鄯州精骑面色红润,膘肥体壮,一个人能顶得上他们两个人。

原本以为这群家伙去卖命,怎么现在一看,日子过得比乞利本还好?

一时间,不少军民都羡慕红了眼,而尚婢婢也对尚铎罗解释道:

“河陇、河湟之地干旱持续,加上论恐热那厮没有从大唐求得兵马粮草,故此各州乞利本纷纷割据。”

“眼见河陇泛起饥荒,我便亮出旗帜开始招抚各部。”

“不曾想距离较近的廓州、兰州各部皆来依附于我们,原本够吃多月的粮食便有些紧巴巴的了。”

“若非你派出轻骑传来消息,这群家伙恐怕又要跑去投奔别人。”

“虽说留下了他们,但十日前羊群便已经屠宰殆尽,这些日子便吃些粟米粥和野菜。”

“好在你来得及时……”尚婢婢目光中透露着激动,而尚铎罗闻言交代道:

“山丹那边还有一万石粮食没有运过来,我明日带人返回山丹,应该能赶在七月末带着粮食回来。”

“好好好!”尚婢婢没有想到此次东略所获竟有如此之多,不过想了想后他又道:

“虽说有了这三万石粮食,可最多不过让我军多坚持两个月罢了。”

“因此这次你返回山丹,我希望你向刘继隆借粮二万石,一起运回来。”

“此外,依附而来的各部都有不少汉奴,这些汉奴已经被我集中一处,你这次便带着他们一起返回。”

“之前刘继隆说过,每个汉奴卖粮二石,这群汉奴能卖个三千多石。”

尚婢婢无时无刻不在谈着与刘继隆的粮食买卖,可见鄯州的情况到了何种地步。

见他这么说,尚铎罗犹豫片刻后便将刘继隆交代自己的事情与尚婢婢说了。

原本尚铎罗还以为尚婢婢会不高兴,却不想尚婢婢笑道:“好!”

“城中甲兵算上你们,一并调至他麾下,前提是他愿意再借两万石粮食给我!”

尚铎罗倒是没想到尚婢婢会那么轻易的答应,因此他看了一眼旁边的拓跋怀光:“拓跋乞利本,你看……”

“并无不可。”拓跋怀光也不愿意借兵,可问题在于他不借兵就得闹饥荒了。

到时候鄯州人跑没了,他即便有甲胄也没有用了。

这个道理尚铎罗也懂,只是他没想到会这么容易罢了。

在他发愣的同时,尚婢婢也笑道:

“城中的军马瘦得不成形了,刚好让你带着尚摩鄢他们七百多人过去,剩下八百多甲兵就留下来守城吧。。”

“七百?!”尚铎罗惊愕开口,尚婢婢却道:

“那论恐热残暴无能,弄得河陇之地大旱、饥荒接踵而至,他麾下甲兵跑了不知凡几。”

“光是我们这鄯州,便先后有近千甲兵率部前来投奔。”

“再这么下去,我看他如冢中枯骨,离败亡不远了……”

尚婢婢一边说一边冷笑,嘴角还时不时露出一抹残忍,显然乐见论恐热这仇人的败亡。

对此,尚铎罗也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论恐热虽然强大,可其麾下甲兵也不过万余。

如今他前往大唐求兵求粮不成,返回河州还不到半个月便跑了上千甲兵。

若自家节度使能团结论恐热麾下甲兵,说不定就能帮到山丹那边收复凉州。

这么一想,尚铎罗突然归心似箭,想把河陇的情况告诉刘继隆。

“行了,先埋锅造饭吧。”

尚婢婢目光贪婪的看向那一车车粮食,止不住的咽口水。

有这样举动的不仅是他,还有城外的所有鄯州军民。

望着这一幕,尚铎罗突然觉得他们很可悲。

张议潮、张淮深、刘继隆他们能把河西治理得井井有条,利用水利堤坝蓄水来熬过旱灾。

与他们相比的己方却在闹着饥荒,并且只能做买粮借粮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单论条件来说,依靠湟水的鄯州本不应该因为缺水而发愁,可事实恰恰相反。

想到这一切,尚铎罗只恨自己不是汉人,没有直接跟随刘继隆帐下。

“走吧,进去吧!”

在尚婢婢的催促中,尚铎罗还是与他们进入了鄯州城。

可在山丹待久了再来鄯城,他只觉得这鄯城满是污浊,日子贫苦得紧。

诚然对尚婢婢如此忠诚的他都如此觉得,更不用说跟随他返回鄯州的那三百余精骑了。

曾经在他们眼中富庶的鄯城,与山丹一比也不过如此。

这样的落差从见面开始萌生出念头,到进城后已经在酝酿。

随着一个时辰的煎熬结束,当鄯州精骑打开锅,见到锅内食物的时候,他们更是感觉天都塌了。

黏糊糊的粟米连带着麸糠一起酿煮,一丝丝油荤都看不到。

面对这一碗食物,许多鄯州精骑吃都没吃就匆匆去找尚铎罗了。

他们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将他们带回山丹,带回刘折冲身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