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101章 因地制宜

第101章 因地制宜

书名:归义非唐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8 13:51:56

“不要着急,好好排队!”

“后面的不要挤!”

“姓名?”

七月中旬,山丹城外,人群熙攘,两千多名身披破旧皮袄的百姓在正午阳光下显得格外凄凉。

他们的头发蓬乱,脸上的皱纹深邃如峡谷,手脚满是伤痕。

饶是如此,他们的眼中依旧闪烁着代表希望的光芒。

热闹的景象吸引来了山丹城内的孩童,他们在远处打量这群人,嬉戏玩闹中偶尔传来稚嫩的笑声。

那笑声吸引了不少人,同龄的汉奴望着他们,略显拘束。

年长的汉奴望着他们,仿佛看到了未来。

西北风吹,吹来的是草木的香气,是生机勃勃的未来。

崔恕站在城门口,眉头紧锁的为所有牧奴登籍造册,发放新衣。

由于被解救的汉奴们太过激动,以至于现场的秩序有些混乱。

汉奴们的热情高涨,他们推搡着,争先恐后地想要提前完成登记,仿佛那样就能提前一步脱离苦难。

崔恕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忍,但职责所在,他只能冷酷地指挥着兵卒,维持着最后的秩序。

城外的景象,就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在这一刻交织在一起,每个人都在为了生存而挣扎,而城楼上的刘继隆却默默见证了一切。

“二千一百六十四人,我来时数过了。”

站在刘继隆身旁,尚铎罗试探着开口。

他已经把尚婢婢的请求都与刘继隆说了,因为担心刘继隆可能会生气,所以尚铎罗有些小心翼翼。

不过他还是小瞧了刘继隆的度量,对于刘继隆而言,只要能弄来足够多的汉人,他砸锅卖铁都要弄出粮食来。

“这事情你干得不错,有了这两千多百姓,山丹又能更上一层楼了。”

刘继隆看着尚铎罗,语气中带着高兴,使得尚铎罗如沐春风般。

“折冲不怪罪末将擅自做主就行。”

尚铎罗的话有些太直了,但刘继隆不以为意,毕竟尚铎罗就是这样的性子。

他的目光在城外打量,跟随尚铎罗前来山丹的,除了这两千多被解救的百姓,还有三千多辆挽马牛车。

他们来运第二批粮食,而刘继隆却开口道:“尚节度使的请求我能理解,不过山丹也需要储粮。”

“算上还没运走的一万石粮食,我再借一万石粮食给尚节度使,同时借羊五千只,如何?”

“末将替节度使感谢折冲大恩!”尚铎罗单膝下跪作揖,刘继隆却抬手将他扶起来。

“你从鄯州带回了一千精骑,应该是我巴结你才是,别动不动觉得自己对不起我。”

尚铎罗麾下原本还有三百余精骑,这次前往鄯州后,尚婢婢原本要将投奔他的七百余精骑交给尚铎罗来山丹就食。

只是在拓跋怀光的劝阻下,最后尚婢婢还是留下了不足二百精骑,让尚铎罗带来了一千精骑。

不过这所谓的一千精骑质量不佳,不仅军马瘦骨嶙峋,就连骑兵都饿得不成样子。

以至于他们来到山丹后,从半个时辰前一直吃到现在。

刘继隆的目光里,还能看到坐在不远处一排木棚前吃饭的鄯州骑兵。

“你带来的这另外六百多人还得好好养一段时间,另外他们的军马也太瘦了,你去找张昶领十石豆料喂马。”

“是!”尚铎罗作揖应下,他现在一言一行都受到了山丹的影响,不知不觉向着汉人靠拢。

瞧着他的变化,刘继隆心里欣喜,伸出手拍拍他:

“好了,你这些日子也累了。”

“你先在山丹休息三天,三天后再送粮食和牧群去鄯州吧。”

“是……”尚铎罗作揖应下,随后在刘继隆示意中下去休息去了。

眼瞧着他离去,刘继隆收回目光,继续看向了城外不断登籍造册的百姓们。

时间缓缓流逝,三个时辰后所有百姓都登籍造册结束,崔恕也带着户籍文册上来找到了刘继隆。

“折冲,这次尚铎罗带回的百姓都已经记录在册了。”

“五百七十六户,二千二百余八口。”

“算上他们,城内外有一万四千余二口,还有汉番二千二百兵额。”

“不过折冲……”崔恕有些犹豫道:

“这山丹的番兵越来越多,我担心……”

“你担心他们会鸠占鹊巢?”刘继隆说出他的担忧,崔恕也点头承认。

“你的担心不无道理,不过我相信经此一役,敦煌那边的擢升文书很快便会送到山丹,山丹的兵额兴许也能增长许多。”

刘继隆的心情很好,崔恕能感受出来,因此他颔首道:

“若是能增长兵额最好,反正李别驾从张掖运来了五万石粮食,即便交出一万三千余石粮食给尚铎罗带回鄯州……”

不等他说完,刘继隆打断道:“尚婢婢找我借粮,我借了一万石粮和五千只羊。”

“这……”崔恕话到嘴边,不知道该怎么说刘继隆。

瞧着他的模样,刘继隆爽朗笑出声:“别担心,他日后若是不还,那他放在我这里的这一千精骑,我也不还了!”

谈话间,刘继隆向城下走去。

日落黄昏下,二人身影一高一低返回衙门,各自休息去了。

刘继隆回到内堂的时候,刚好见到曹茂在练字。

他走上去瞧了瞧,不免点头道:“写的不错,比我好多了。”

“折冲,我哪能跟您比啊。”被夸赞一句,曹茂的脸有些发热。

“确实比我的好看,不必谦虚。”

刘继隆笑着肯定,毕竟他的字虽然已经练了一年多,但基本上是一板一眼。

相比较下,曹茂的字即便是不懂书法的人,也能看得出有几分天赋在。

“好好练字,日后说不定你能成为我河西的大书法家。”

拍了一下他,刘继隆便回到主位上,将自己的横刀拿起来保养了。

过了约一刻钟,曹茂练好字帖便连忙收拾起了书房的纸笔砚墨,去厨房为刘继隆烧热水去了。

等他端出一盆水为刘继隆泡脚的时候,刘继隆想到了军营内的事情,不免询问道:“这些日子在学堂学的怎么样?”

“学的挺好的,先生们教的也很好,就是这官话说起来比较拗口,得多练。”

河西汉人毕竟几十年不曾说汉话了,类似刘继隆这种人还是比较少的,尤其是在平民中。

正因如此,学习汉话不比掌握一门外语容易。

刘继隆教了曹茂一些学习汉话的方法,寒暄几句后便将脚洗干净去休息去了。

翌日,山丹人口增加的情况,以及河湟局势的变化被刘继隆以手书的形式送往了张掖。

张淮深得到这封手书的时候,已经是尚铎罗返回山丹的第三天了。

“山丹人口增加了,这倒是件好事。”

“不过那论恐热麾下势力分崩离析,这倒是对我们有些不利。”

张掖内堂中,张淮深皱眉分析起来,而他面前则是一道熟悉的身影。

“确实,之前刘继隆便说过,万一论恐热麾下分崩离析,那因为大旱而饥荒的部落便会大批投靠凉州。”

“如果他们投靠了凉州,那我们想要收复凉州就更困难了。”

索勋抬起头与张淮深对视,而张淮深也颔首表示认可。

呼吸之后,张淮深又看向索勋:“如今你既然担任了张掖的折冲都尉,练兵一事不可松懈。”

“领命!”索勋深吸一口气应下,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担子有多重。

父亲好不容易从那群家伙手中为自己争到这个位置,若是自己不能牢牢占据,那丢的便不止是自己的脸面了。

这般想着的同时,索勋将目光投向了桌案上的一份帛书。

“你既然在这里,那就刚好让山丹的塘骑把这份封赏的帛书送往山丹吧。”

张淮深拿起帛书示意,索勋也毕恭毕敬接下,起身走出内堂。

不多时,他便见到了山丹的塘骑,不过这伙塘骑十余人,却没有一张供索勋熟悉的面孔。

兴许是没有碰到,亦或者那些熟悉的面孔已经在刘继隆的率领下,一个个高升了。

“把帛书送去山丹,万不可丢失。”

“标下领命!”

在索勋的吩咐下,山丹的塘骑们不敢怠慢,简单恢复了马力后,便踏上了返程。

两日后,这份封赏帛书送到了山丹。

得知其内容后,刘继隆便召来了城中旅帅及以上的将领。

随着所有人齐聚一堂,刘继隆才拿起帛书说道:“这是敦煌的封赏帛书。”

只是一句话,便将所有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刘继隆当着众人的面打开,将其中内容公之于众。

刘继隆不出意外的擢升为山丹折冲都尉,并暂代县令一职。

原本的右果毅都尉李仪中,接替了刘继隆昔日的左果毅都尉之职。

别将酒居延擢升右果毅都尉,校尉陈靖崇擢升别将,旅帅郑处擢升校尉。

除此之外,崔恕被擢升为山丹县丞,他麾下的几名直白也擢升为山丹六司的司吏,算是意外之喜。

在封赏过后,帛书上还留有调派瓜沙官员任山丹主薄、县尉、典吏等官位,同时三名官员还会带三十二名直白前来协助刘继隆治理山丹。

总的来说,敦煌那边,亦或者是张议潮的意思还是让刘继隆执掌山丹军政大权。

为了让他放心干,不仅将他擢升折冲都尉,还直接让他兼任山丹县令。

虽说后续也要安插一些钉子,但仅凭这点人,也无法阻碍刘继隆。

正因如此,刘继隆心底暗自松了一口气。

“哈哈,郑处,你这厮现在才升校尉!”

“要我说,当初你就应该和我们一样,厚着脸皮应下这校尉的官职。”

“对,哈哈……”

张昶他们几人调侃着郑处,郑处也是老脸一红。

当初他跟着刘继隆得了先登之功,但他自觉领不了校尉之职,所以选择了实权旅帅。

当时他还觉得张昶他们几个虽然得了校尉,但毕竟是虚职,而自己虽然是旅帅,却是实权而高兴。

不曾想一年过去,张昶他们却在一次次战事中巩固了自己的校尉之职,而自己现在才追上他们的步伐。

况且第二次东略,若不是折冲执意带上自己,自己现在这份功劳本该是张昶的。

想到这些,郑处也就尴尬擦了擦鼻子,没有反驳。

相比较张昶他们调侃郑处,马成倒是没有调侃,而是对崔恕他们笑道:“恭喜崔县丞和刘司吏、王司吏了!”

“不过是勉强从折冲手下得了些微末之功罢了。”崔恕几人倒是十分谦虚。

瞧着他们谦虚,马成也就不再祝贺,转头跟着张昶他们调侃起了陈靖崇、郑处他们。

坐在主位,瞧着眼前其乐融融的场景,刘继隆也开口打断道:

“行了,这才到哪呢?”

“召你们来,可不单是看你们在这里攀比调侃的,而是有别的事情。”

随着刘继隆话音落下,众人先后闭上了嘴,位置上的酒居延作揖道:

“折冲,不知我们何时率军东略?”

“对啊,折冲!”

“这次东略得带上我才行!”

几人七嘴八舌的说着,坐在左首位的李仪中听后却摇头道:“凉州的东略恐怕得暂时搁置了!”

“为何?”

“怎么就停下了?”

闻言,张昶等人面露愕然。

虽说李仪中在山丹威望不高,可他毕竟刚刚擢升左果毅都尉,因此他的意见也尤为重要。

在他们愕然时,倒是刚刚从祁连城换下来的耿明挠头道:“李果毅是担心凉州有防备吗?”

他这话一说,其余人纷纷看向他,他尴尬道:“我就是胡乱猜的。”

“什么乱猜,你说的有理。”张昶肯定道:

“这凉州被我们杀了那么多人,丢失六百多甲胄,没有防备才奇怪。”

马成颔首表示认可,目光刘继隆作揖道:

“折冲,这凉州的精骑被我们杀伤不少,加上尚铎罗带回的一千鄯州精骑,我们也能拉出更多的精骑东略,没有必要怕他们。”

马成说罢,张昶、耿明、郑处也附和点头,他们都觉得没有必要怕凉州。

见他们这么说,酒居延沉声道:

“你们别忘了,我们此前两次东略之所以成功,都是因为凉州对我们没有防备。”

“如果凉州有了防备,那以我们每次东略只带半月之用军粮的习惯,一旦粮草难以为继,我们便只能无功而返。”

酒居延说出了山丹东略的缺点,张昶却道:

“凉州固然有防备,但我军兵强马壮,论野外鏖战,他们未必是我们的对手。”

“确实未必是。”酒居延肯定了张昶的话,可接着又继续道:

“只是我们两次东略都走的甘州草原,哪怕尚摩陵再愚笨,也该派人在北边巡哨了。”

“若是我们被巡哨的哨骑发现,那烽火很快就会警示凉州各部,这群家伙便会驱赶牧群南下。”

“正因如此,想要俘获牧群,便要做好南下的准备。”

他话音落下,目光扫视众人,众人这才面色渐渐凝重起来。

瞧着他们不出声,酒居延也跟着沉默起来,反倒是李仪中轻笑道:“你们啊……”

“你们在这里讨论了半天,却不如问问折冲的想法。”

解释过后,李仪中主动对刘继隆作揖道:“折冲心里恐怕早已经有了腹稿。”

一语惊醒梦中人,酒居延等人纷纷看向刘继隆,抬手作揖:“请折冲示下!”

对此,高坐主位的刘继隆只是轻笑。

对于刚才的争论,他心里十分满意,最少他们不再是只会询问自己的“学生”,而是都各自有了主见。

虽说他们没有讨论出一二来,但有这份主见就足够了。

这般想着,刘继隆这才当着众人开口说道:

“番和、嘉麟等城外都有大批耕地,而如今我山丹人口强壮,百姓自己便能收割城外粮食,因此将士们便不用参与秋收。”

“既然如此,那何不率军东略,将番和、嘉麟城外的粮食劫掠一空呢?”

刘继隆的想法由此暴露,他要效仿诸葛亮割上邽之麦,光明正大的割番和之粟麦。

“这……”李仪中迟疑道:“要是这么做,那我们便要与番和的番军对阵。”

“番和的甲兵不多还没有什么,可怕就怕嘉麟、姑臧、昌松等城番军倾巢而出。”

他说出了对刘继隆计划的担忧,酒居延等人也面露忧色。

面对他们的迟疑,刘继隆却目光灼灼:“我不怕他们不来,就怕他们不敢来!”

闻言,众人精神一振,李仪中更是起身作揖道:

“请折冲示下,这仗应该怎么打!”

“请折冲示下!!”

诸将纷纷起身作揖,等待着刘继隆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打这一仗。

只是面对他们的期待,刘继隆却起身笑道:

“现在说再多也没有用,布置再多,大军一动便坏了一半。”

“等到两军对垒,剩下一半便也坏了。”

“因地制宜,因时而变,这就是我要告诉你们的一切。”

他走下高位,来到堂内,目光打量左右。

“怎么打,你们可以下去自己琢磨,但等上了阵,你们自然知道我会怎么打。”

“这些日子你们要做的就是想一想该怎么打,其次就是操练兵卒,把大军养的兵强马壮。”

话音落下,他也开始了自己的交代:

“明日我得亲自去一趟张掖,与刺史商定一件事。”

“此事若成,收复凉州指日可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