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118章 共赏太平人

第118章 共赏太平人

书名:归义非唐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8 13:51:56

“他们在正堂明目张胆的议论,显然是要阻碍我们,以此让您妥协。”

“叔父,要我说我们就强硬些,反正淮深和刘继隆收复凉州也不过就是一年时间罢了。”

内堂之中,高进达与张淮溶先后开口,而刚刚坐下的张议潮却揉眉道:

“我预想到了,所以我才会那么说。”

“您是故意的?”高进达愕然,随后很快猜到了张议潮的用意。

说白了,如果张议潮表现得不够强硬,那外面那群人一定会狮子大开口,恨不得把东征大军上上下下都安插成他们的人。

不过事情如果真成这副局面,东征大军也就成了一场笑话,别说收复凉州,不被尚摩陵逐个击破就算好了。

正因如此,张议潮表现得十分强硬,而感受到这份强硬的众人,便会开始想一些折中的办法。

换个道理,那就是要开窗会被制止,但要掀屋顶就会准许开窗。

军功小总比没有要好,这就是眼下李恩那群人在讨论的议题。

想到这里,高进达不免对张议潮作揖道:“吾远不如节度使深谋远虑。”

“不过是年纪大悟出的道理罢了。”张议潮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摸着短须,目光扫视桌案上地图。

他在想甘州的事情,不过并非是先前的事情,而是此战后的甘州局势,以及收复凉州后的河西局势。

“刘继隆是一员大将,而且还是治才……”

张议潮故意作出评价,而高进达与张淮溶竟然先后点头。

如此一幕,让张议潮眉头微皱,但很快舒展。

他的微表情无人注意到,张淮溶与高进达都在顺着他刚才的话继续往下说。

“此役刘继隆居功至伟,若没有他,我军也无法重创番贼,更无法获得收复凉州的机会!”

张淮溶语气略微有些激动,而他之所以如此褒奖刘继隆,也得益于张淮深没有在捷报里添油加醋抹黑刘继隆,反而是大笔赞扬了刘继隆对于东征的重要性。

尽管张淮深时刻防备着刘继隆,但那是因为环境和风气导致的,而刘继隆又是贫民布衣出身,受诱惑小,所以张淮深才不放心。

如果以个人角度来看,他自然是十分欣赏刘继隆的,所以对于刘继隆的要求也通常应允。

正因如此,他才没有掩盖刘继隆的功劳,而是大肆书写。

按照张淮深所描述的刘继隆功绩,刘继隆这次最少拔擢两级,升正四品上府折冲都尉,兼领中州刺史之职。

“进达,你为我起草帛书!”

张议潮没有犹豫,直接吩咐高进达起草帛书。

高进达从书房内拿出帛书,研墨后看向张议潮,准备书写。

见状,张议潮也干脆道:“闻凉州之大捷,吾心甚微,以功……”

他说了一番开场白,随后才开始提及擢升的事情。

虽说此战刘继隆居功至伟,但主帅毕竟是张淮深,这就像苏定方再怎么能打,也是李靖帐下将领,所以头功必然要算在张淮深身上。

对于张淮深,张议潮的封赏也毫不吝啬,先是拔擢两级,升任中都督,再擢升为甘州节度使,总领复凉事宜。

在张淮深之后,张议潮便开始提及刘继隆了。

对于刘继隆,张议潮的封赏更是丰厚,拔擢两级为正四品上府折冲都尉,遥领兰州刺史。

虽说兰州还不在河西手上,可河西内部的刺史已经被封完,没有多余的位置给刘继隆。

若是封他为凉州刺史,又容易被李恩、索忠顗他们群起而攻,所以遥封兰州刺史才是最妥当的。

在刘继隆之后,索勋、酒居延、马成、张昶、李骥等甘州参战的将领都得到了封赏和擢升,基本都拔擢了一级。

不过这么一来,光是擢升为别将的将领就多达二十余位,果毅都尉更是多达六位,李仪中和酒居延则是升任折冲都尉。

这其中,李仪中并未参加大战,可刘继隆还是让张淮深将他的名字写上了。

张淮深虽然不想这么做,可一想到能让沙州李氏分裂,他便添上了李仪中的名字。

如此一来,若是收复了凉州,最少有一个城池将会归李仪中节制,而这就足够李渭和李恩翻脸。

张议潮虽然不知道二人的谋划,可他也能隐隐猜到李仪中姓名出现的原因。

“这索勋也擢升为了会州刺史,想来能堵住索氏之口。”

张淮深看着新鲜出炉的帛书,不免侥幸松了一口气。

只是面对他的话,张议潮与高进达先后摇头道:“不一定。”

话毕,高进达闭上嘴,张议潮继续道:“只是一个遥领的刺史,根本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

“他们还会再闹,但我们不用管他们!”

说完他深吸一口气,眯着眼睛继续道:“甘、肃都在我们掌握中,集合两州之力,不怕收复不了凉州!”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把帛书尽快送到甘州,调集肃州和甘州的甲胄来武装新卒,谋求东进!”

他话音落下,随后看向高进达,而高进达也作揖道:“节度使放心,我知道怎么做!”

“嗯……”张议潮收回目光,往内堂外的院子看去,语气带着几分雀跃。

“收复凉州……指日可待!”

在他说完后,张淮溶与高进达先后离去,而正堂的众人也见到了新鲜出炉的帛书。

李恩诧异,索忠顗错愕,其余人纷纷看向他们,自觉感受到了背叛。

二人此时百口莫辩,毕竟在场几大氏族,只有他们两家和张家得了好处与封赏。

不等二人阻拦,高进达与张淮溶便将帛书交给了前来报信的轻骑,让他们休息一日后再返回甘州。

轻骑得了帛书,连忙行礼退出衙门,随后各大豪强出身的官员先后离去。

索忠顗与李恩脸色黑得吓人,可却对此无能为力,因为他们也不太想阻拦自家人擢升。

只是张议潮开出的擢升价码明显不够,还需要好好运作,让张议潮知道河西离不开他们才行。

不提他们准备如何,只是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张淮深等人也率军走出了焉支山……

“凉州大捷!我军收复番和,如今已经回到城外!”

“凉州大捷……”

山丹城内,随着轻骑策马城中,将消息传遍全城,无数百姓纷纷放下了手上工作,埋头往城东跑去。

从正午开始算起,不到两个时辰,他们便都走出了城外,在城东门外官道两边翘首以盼。

每家每户都走出了山丹城,为的不是庆祝大捷,而是想要见到他们家中从军的军人、民夫。

“娘,阿耶怎么还不来?”

“快了快了,别催……”

“阿耶,我饿了,大兄和二兄他们什么时候到啊。”

“三郎乖,等大兄他们到了,今晚我们吃羊肉。”

“好耶!吃羊肉吃羊肉!”

官道两侧,孩童们觉得苦等枯燥,而大人们一边安抚他们,一边忐忑的眺望远方。

“来了来了!!”

“真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当远方的官道出现旌旗,山丹城东门外的寒冷瞬间被热情的百姓给弄得沸腾起来。

四周不再寒冷,所有人都高兴的相互畅聊,而那规模漫长的队伍也随着时间推移而越来越近。

渐渐地,前军的轻骑出现,而百姓们纷纷抬头,试图从队伍中找到自家熟悉的面孔。

“大兄!大兄!!”

“二郎!往这边看!我们在这!”

道路两旁,见到亲人的百姓们高兴打着招呼,他们跟着亲人的脚步在道路两旁追去,一边追一边打着招呼。

还有的驻足原地,四下张望着,期盼着能如其他人一样找寻到自己的孩子、兄弟和丈夫。

大军不断向前行进,驻足的百姓却越来越少。

渐渐地,他们眼底透露出一丝绝望。

哪怕如此,他们还是守在原地,一直到正兵、民夫的队伍彻底从他们面前走过,运送烈士遗物的队伍出现,他们才无力跪在了地上。

五百车遗物包含了阵亡将士的骨灰和生前的东西,它们就这样安静摆在官道上等待认领。

面对这样的场景,有的则在车队中绝望地搜寻,有的人则是无力坐在地上,面色苍白,眼中渐渐失去光彩。

渐渐地、人群中传来压抑的抽泣和低语,而留守的正兵们也低着头,念出了军籍册上阵亡将士的姓名。

“伙长酒克庄……”

“兵卒郑怀……”

“兵卒林景醇……”

“兵卒……”

一个个烈士的名字被念出,现场气氛变得沉重而悲痛。

“二郎!我的二郎在哪啊!!”

突然,一个蹒跚的身影跌倒在官道上,踉跄爬起来,对念到名字的兵卒走去。

此时的她,只是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

当兵卒将他儿子的遗物及骨灰递给她时,她坐在地上,双手抱着遗物和骨灰坛,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声。

她的悲伤如同瘟疫,迅速在人群中蔓延开来。

孩童们不懂发生了什么,但见长辈悲痛,也跟着放声大哭。

在这沉重的氛围中,所有人都低下了头。

远处,刘继隆的脸庞如雕塑般冷漠,眼神深邃,却不知道在想什么。

在他身后,张昶等人则默默地低下了头,好似在哀悼战死的同袍们。

最终,刘继隆先一步抖动马缰,带着他们返回了山丹城内。

城门处,崔恕翘首以盼,对他们作揖行礼后便上马与他们一同进城。

“节度使呢?”

“已经安排在衙门休息了。”

刘继隆询问,崔恕回答,对于这些回答,刘继隆则是沉声询问起了山丹的情况。

对此,崔恕也熟练从怀里拿出文册递给了他。

刘继隆接过翻阅,很快便了解了山丹的变化。

今年的山丹产粮三万八千余石,交到衙门手上的有三千八百余石。

这批粮食并不大,可是却代表着山丹走上正轨。

何况从年初到如今,山丹大力开垦荒地,到如今山丹开垦的荒地已经达到四万六千余亩。

赶在入冬前,应该能再开垦四千余亩,凑足五万。

如此一来,山丹的耕地便能突破九万亩,往后每年都能维持在五万亩左右。

当然,这个标准的前提是山丹一直保持着当下的澄清吏治。

只是他是最终还是要离开河西,所以山丹的未来无疑写满了不确定。

不过只要他在一天,山丹的百姓就能过上一天的太平日子。

这么一想,刘继隆翻到了今年麻的产量足够制作两万六千余件冬衣。

对此,刘继隆对身旁崔恕吩咐道:“此次战死的将士,额外发十匹麻布,二十石米,一百亩田。”

“是!”早已习惯刘继隆对阵没将士大方的崔恕没有质疑,而是大方点头。

见他点头,刘继隆又继续翻了翻文册。

例如城外收获的豆料,需要榨多少油,需要储存多少做马料,能做成多少马料和多少斤油等等事宜都需要刘继隆关注。

除此之外,便是城中明年需要多少盐,需要向张掖打多少斤条子等等。

看着看着,刘继隆便与他们来到了衙门,而后下马往内堂走去。

返回的第一刻,刘继隆没有庆祝和休息,而是将需要他处理的事务都处理了。

当所有事务都解决,时间也来到了酉时(17点)。

“折冲,热水我放澡堂了,您先去洗漱吧,我已经吩咐好庖厨做饭了。”

瞧着刘继隆放下笔,曹茂第一时间便跑了过来,为刘继隆更衣,并递上了干净的衣服。

“今日刺史他们都在,大军也报捷回来了,肉食记得准备得丰富些。”

刘继隆脱下了戎装,同时不忘交代着曹茂,接过衣服的时候更是补充道:

“我们缴获了一批甲胄,其中不少残破,需要用牛皮绳。”

“你让陈靖崇选一批老牛屠宰,让大军也尝尝牛肉是什么味道。”

“是!”听到能吃牛肉,曹茂连忙应下,笑着咽了咽口水。

刘继隆则是往内堂的澡堂走去,花费两刻钟洗了个干净后,这才换上了衣服。

半个时辰后,他才干干净净的走出了内堂,来到了热闹非凡的正堂。

此时的正堂院子摆满了桌椅板凳,大小二十多桌桌椅,足够容纳百五六十人共食。

这次没有需要刘继隆恶搞的对象,他自然也就不用亲自动手。

不到半个时辰,洗漱干净的张昶、马成等人便乌泱泱涌入了衙门内,各自寻位置入座。

“折冲!”

马成笑呵呵走入正堂,向刘继隆打着招呼。

刘继隆颔首,随后看了一眼依旧阴郁的李骥、张昶他们。

尽管已经过去大半个月,可他们还是对酒居延的作为不满,更别说他们今日还碰上了陈靖崇。

陈靖崇站在一旁很是尴尬,刘继隆却示意道:“不用管他们,你派人去军营看看,将士们的庆功宴符不符合标准。”

“是……”陈靖崇作揖离去,而这时正堂侧门也传来了行礼的声音。

收拾干净的张淮深、索勋、李仪中等人先后从侧门走入院内,回应着山丹文武官员。

瞧着他们一边回礼一边走来正堂,刘继隆也让人将堂内的主位再好好收拾了一遍。

张淮深坐在主位,而面前的桌子则是丈许的拼装大圆桌。

瞧着这圆桌和桌椅,张淮深不免颔首道:“早就听李渭说你这里变化大,却不想比我上次来时变得更大了。”

“来,都坐下,今日是庆功宴,不提别的,只管吃肉喝酒!”

“是!!”

张淮深放开了禁酒令,这让众人声音高昂。

刘继隆见状,果断让张昶带人去将衙门内为数不多的酒给抬上来。

不多时,大小六十余坛酒就出现在了正堂和院中,而这样的待遇,军营肯定是不可能有了。

说到底,河西粮食依旧短缺,用粮食酿酒也只能少量酿造,不可能大肆酿酒,自然不可能提供大量酒水。

除了将领们能喝个几斤米酒和黄酒,将士们却很难品尝到酒水。

这般想着,庖厨们也开始传菜了。

面食有羊肉包子、大蒸饼、枣糕等食物,而肉食则是鸡、鸟、猪、牛、羊、驴等肉都有。

如清蒸鸡、暴腌鸡、牛肉炒黄菜、猪耳脆、炒猪肚猪肝及蒸羊、燌羊等等肉食应有尽有,倒是蔬菜只有一些野菜和白菜撑着场子。

如此丰富的宴席,看得所有人口水直流。

哪怕是张淮深这般身份,却也没有吃过这么丰富的宴席。

虽说众人早已经忍不住,可还是得等张淮深动筷才敢动筷,所以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张淮深。

对此,张淮深也没有折腾,只是起身给自己的陶碗里倒了一碗米酒,双手端着便对衙门内将领、官员们开口:

“在庆功宴开始之前,还是要先敬战死的那些同袍兄弟!”

说罢,他将珍贵的米酒倒在了地上,不过也仅限于他手中这一碗。

做好这一切,他才再给自己倒了一碗米酒,继续道:“这一碗,是我张淮深敬你们的!”

话音落下,他将碗内米酒一饮而尽,随后挥手:“大口吃肉!大口喝酒!”

伴随着他开口,衙门内瞬间欢乐起来。

凯旋而归的将领们笑声如同春雷般在院内回荡,谈笑间杯盏交错,大口大口喝着米酒,不忍放下酒碗。

当然,也有如张昶、李骥这种一口酒不喝,埋头吃饭,大口吞咽着肉食的家伙。

油脂试图从他们嘴角滑落,却很快被他们舔干净,不忍放过一滴油。

他们的吃相,把本没有胃口的刘继隆都给看饿了,不免开始对桌上的肉食下手。

这些铁血丹心的男儿,此刻尽显豪迈本色,脸上挂着满足而幸福的笑容。

这笑容是历经沙场、死里逃生后对平和生活的珍视与庆祝,也是为当下的美好而高兴。

酒过三巡,不少人脸颊微红,言语也渐放肆。

他们不是长安城那群风雅的高官文人,不懂得什么飞花令、射覆和投壶,只知道展示自己那为数不多的才艺。

有人站了起来,一脚踩在凳子上,拿起筷子举起陶碗,敲打着唱起了曲子。

“旗队浑如锦绣堆,银装背嵬打回回。先教净扫安西路,待向河源饮马来……”

见有人挑头,其它人连忙跟着曲子开始在酒桌之间穿梭踏歌。

张淮深看得高兴拍案,为他们打着拍子。

刘继隆、张昶他们也拿起筷子,在胸前随着曲子节拍敲打。

说到底,他们都是一群十**岁,二十出头的男儿。

尽管他们在沙场尽显英雄本色,可回归了生活,又有哪个没些童心?

张淮深起身喝下一大口米酒,而后唱着《大阵乐》,拉起刘继隆:“你当队头!”

“来!”刘继隆也不是第一次踏歌了,自然而然的充当队头,在前面一边走,一边跟着歌唱《大阵乐》

张淮深一只手拿着酒坛,一只手搭在他的肩头,跟着他一起踏歌。

“老马跟上!”

“革带系好,我不搭你的肩,我要抓你的革带!”

“老陈跟上!”

“来啦!!”

张昶、马成、陈靖崇等人见状也纷纷跟上,搭肩抓带的开始了踏歌。

很快,院内的踏歌队伍便如同一条贪吃蛇般,在院内的酒桌之间来回穿梭,而歌声也愈发嘹亮。

“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

“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