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122章 心计深谋

第122章 心计深谋

书名:归义非唐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8 13:51:56

“乞利本,这尚铎罗和悉颉太跋扈了,我请兵收拾了他们!”

回到衙门,拓跋怀光立马请缨出兵,而尚婢婢却黑脸道:

“收拾他们?且不提能否收拾清楚,单说收拾完后,我们哪里还有兵力去打廓州?”

闻言,拓跋怀光忍不住道:“那就这样让他们胡作非为?”

“那你有什么办法?”尚婢婢皱眉道:

“你别忘了,我们招抚了这么多部落,养了那么多甲兵,这些人都需要吃饭。”

“今年虽然我们收割了十三万石粮食,可这点粮食顶多吃到来年七月。”

“如果不是尚铎罗带来了三万石,缓解了燃眉之急,我们连明年秋收都撑不到。”

“正因如此,我才要出兵廓州。”

“尚铎罗他们不过八百多人,即便心属刘继隆又能如何?”

“明年开春后进攻廓州,然后再放他们去山丹就是。”

尚婢婢说罢,拓跋怀光压下了自己的脾气:“我怕他们一去不返。”

“一去不返就一去不返,他们若是走了,我们刚好不用还刘继隆这两年借的那几批粮食!”

尚婢婢盯上刘继隆的借粮,而刘继隆也盯上了他派出去的精骑。

闻言,拓跋怀光认同点头:“现在河陇局势混乱,我们倒是可以趁机收复廓州,拿下整个陇右。”

“不过这旱情迟迟不退,我们要是拿下陇右,也难以养活陇右十万之众。”

他口中的十万之众,是盘踞在陇右的吐蕃人。

若是加上汉人和嗢末,整个陇右地区起码有四十万之众。

“没粮食简单。”尚婢婢毫不担心道:“那刘继隆之前就说过,一个汉人换二石米。”

“廓州近三万众中,有半数都是汉人。”

“这么多汉人,若是刘继隆想要,哪怕我卖他三石乃至五石米,他都会应允。”

“光凭这些汉人,就能换回五六万石粮食,不仅能平了之前我们积欠刘继隆的粮食,还能额外多出两万多石。”

“我打廓州,本就是抱着这个主意,但现在被尚铎罗他们这么一闹,我担心刘继隆不会兑现诺言。”

尚婢婢露出迟疑的表情,拓跋怀光闻言起身:“这可不行!”

“拿下了廓州,我们完全可以继续攻略兰、河等州,那些地方的汉人更多。”

“如果换粮真的行得通,即便把尚铎罗留给刘继隆也没事。”

“拿下整个陇西,我们最少能拉出两万甲兵,比之当初的论恐热也不为过。”

拓跋怀光被说动,立马对尚婢婢行礼道:“请乞利本定夺!”

“这……”尚婢婢脸上露出为难,片刻后才道:“罢了,用他们换争夺河陇的机会也不差。”

“大不了再添百来名精骑,凑足一千送给刘继隆。”

“好!”拓跋怀光没有犹豫,因为如今的鄯州已经今非昔比。

过去几个月里,经过他们不断地招抚陇西逃兵和诸多部落,鄯州口数翻了个倍,达到了四万之数。

除此之外,城中聚有精骑两千,甲兵三千。

即便补一些精骑给尚铎罗带回山丹,鄯州还有精骑一千,甲兵三千,在河陇之地依旧是仅次于尚延心和论恐热的第三方势力。

更重要的是,河陇的大旱还在继续,尚延心和论恐热麾下部众几乎每个月都在逃亡,并被鄯州所招抚。

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尚婢婢完全能将尚延心和论恐热手下人拉拢过来。

所以在当下,甲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粮食。

“以尚铎罗他们的架势,我们恐怕是等不到开春了。”

“既然如此,不如趁南山还没封山,借此机会突袭廓州?”

尚婢婢毕竟短于用兵,所以试探着询问起了拓跋怀光。

拓跋怀光闻言思索片刻,随后郑重点头:“眼下我们粮食充足,如果能攻破廓州,就能以廓州汉人和刘继隆换粮。”

“到时候我亲自率领大军去祁连城和刘继隆换粮,不信他不给!”

拓跋怀光目光灼灼,尚婢婢听后笑道:“好!就这么办!”

“那末将告退!”闻言,拓跋怀光起身行礼告退,尚婢婢也高兴的起身相送。

待尚婢婢送拓跋怀光离去,在角落旁观一切的尚摩鄢这才走出来,跟着尚婢婢一起打量拓跋怀光背影。

“这拓跋怀光武略尚可,手段不足,竟然三言两语间就愿意让出尚铎罗这八百余人,还多送了刘继隆一百多人。”

尚摩鄢说罢看向自家父亲,而尚婢婢也抚须道:“我们父子武略不足,尚铎罗那厮又需要提防,如今只能在武略上倚重他。”

“等拿下了廓州,我们不仅能和刘继隆平账,也能从河西再多借些粮食。”

“先借再还,再借不难……”

此刻的尚婢婢全然没有了此前的愤怒,而是异常冷静。

他与长子尚摩鄢往内堂走去,尚摩鄢也不免夸赞道:

“还是父亲手段高明,既安抚了拓跋怀光,又让他心甘情愿为我们所用。”

“不过父亲,虽说我们到时候能拿下廓州,可听尚铎罗说,刘继隆他们已经在凉州打出大捷,最迟明年岁末就能收复凉州。”

“他若是真的收复凉州,下一步恐怕就是对陇西用兵了,到时候我们和他们岂不是会发生冲突?”

尚摩鄢继承了尚婢婢的心计,因此一下子就想到了几年后的局势。

对此,尚婢婢十分满意看向他:“去甘州待了半年,你倒是长进了不少。”

“不过你说的不错,我们若是以陇西为目标,那确实容易和刘继隆起冲突……”

“可是谁告诉你,我的目标是陇西呢?”

“额……”尚摩鄢愣了下:“您刚才不是和拓跋怀光说的……”

“摩鄢!”尚婢婢打断他,拍了拍他的肩道:

“记住了,除了你自己,其它人不管怎么说,你都不能相信。”

说罢,他继续带着尚摩鄢走向内堂,并在十几个呼吸后进入内堂坐下。

尚摩鄢为他取了些山丹炒茶浸泡,直到茶水放在他面前,他才继续说道:

“陇西这块地方虽然能拉出四十万众,可这四十万众里,番人占其四,嗢末占其二,汉人占其四。”

“我年纪大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死,我死之后,你觉得你能控制这局面吗?”

“这……”尚摩鄢迟疑片刻,随后摇头:“儿子恐怕不能。”

“那就对了!”尚婢婢点头道:

“这地方谁都想要,可又有几个人能治理好?”

“别说我们,就算是张议潮和唐廷都不一定能治理好这块地方。”

“正因如此,别说我们拿不下,就算可以拿下,我也不会去拿。”

“拿了这块地方,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论恐热就是这么败亡的。”

尚婢婢倒是看得清楚,而尚摩鄢也十分听劝:“这倒是。”

“不过您已经答应拓跋怀光那家伙要进攻陇西,如果我们停手,那拓跋怀光也不会满意。”

见尚摩鄢没有染指陇西的心思,尚婢婢这才继续道:“这件事情好办、”

“我从尚铎罗那里听了甘州的许多事情,因此我料定刘继隆在拿下凉州后,会马不停蹄的向会、兰发起进攻。”

“会州和兰州的情况你清楚,会州不过两万余口,城中甲兵不过一千七八,而兰州还不如会州。”

“若是刘继隆要进军河西,不出三个月就能拿下这两州,而他也会向河州发起进攻。”

“拓跋怀光即便再想要陇西,可他敢直面刘继隆的兵锋?”

“只要刘继隆耍些手段,鄯州的粮草立马便会不济,拓跋怀光那厮定然不敢与他撕破脸皮。”

“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安心了。”

尚婢婢说罢,尚摩鄢这才明了,不由赞叹道:“还是阿爹你手段高明。”

“这还不算什么。”尚婢婢喝了一口茶,啧啧两声后继续说道:

“如果只是借助刘继隆威吓拓跋怀光,那拓跋怀光必然会把苗头朝向我们,所以我们必须得让他分心。”

“你别忘了,逻些城乱成一锅粥,下面的地方更乱。”

“青塘(青海)这块地方大大小小几十个部落,最少有十万之众。”

“让拓跋怀光拿下青塘,然后再南下多麦(安多)。”

“如果他要是能拿下青塘和多麦,那我们就把多麦送给他,或者我们去多麦!”

尚婢婢说罢,尚摩鄢连忙点头:“和他分开也好,这厮戾气太重,除了刘继隆这等人能压住他,旁人也不一定能压住他。”

“哼!”尚婢婢轻笑道:“刘继隆这厮也不是什么好人,我与他几次接触,观他不似屈居人下之人。”

“不出我的预料,他日后必然要和张议潮、张淮深分道扬镳。”

“怎么会?!”尚摩鄢还是不如尚婢婢老练,他竟然不相信尚婢婢的分析。

“怎么不会?”尚婢婢看向他道:“这河西毕竟是张氏为大,即便没了张氏,也应该由索氏和李氏接任,如何轮得到他一个牧奴出身之人?”

“那刘继隆虽然性情豁达,却也不是良善之辈,心里自然清楚他在河西的位置迟早会被固定。”

“若是他不想长久居于人下,便需要外出自立门户,而张议潮和张淮深即便不舍,却也不敢与他撕破脸皮。”

尚婢婢说后,满意的喝了一口茶,可尚摩鄢却皱眉道:

“这……可他没了张氏的扶持,他还能做什么?”

“做什么?”尚婢婢皱眉看向尚摩鄢,只觉得他有些小聪明,却太过天真。

这般想着,他将茶杯放下,反问尚摩鄢:“尚铎罗等人跟随他不过一载,便敢聚众营啸围城,你觉得他麾下的张昶、马成之徒又该如何?”

“这刘继隆已然势大,他若是要自立门户,起码能带走山丹七成兵马。”

“若是再算上尚铎罗这千余精骑,他想要拿下一城一州之地,简直易如反掌。”

他将一切说完,这才看向尚摩鄢:“你的武略比不上拓跋怀光,心计也不足以掣肘他,最好的结局就是守着一块边陲之地,交好张氏或刘继隆。”

“他们看不上你的地方,你又安分守己,这便能让我们没卢家族长治久安。”

“我知道了。”尚摩鄢没别的优点,听劝就是他最大的优点。

眼看他没有别的心思,尚婢婢也满意的让他退下了。

几日后,鄯州四千余大军及六千余名民夫在拓跋怀光、尚铎罗的统帅下向廓州开拔。

与此同时,河陇之地也不算太平。

自论恐热衰败后,河陇之地各自为战,许多部落没有粮食就去抢,而他们的目标多是没有遭受旱情的地方。

大唐西陲的原州、凤州、兴州都遭到了或多或少的劫掠。

边疆遇袭的奏议如雪片飞来,中书门下也是忙得焦头烂额。

身为左散骑常侍,张议潭有心效力,可庙堂上下都在推阻。

几个月时间过去,他身为左散骑常侍,却只能在朝廷赏赐的府邸中看看书,练练字。

这样的生活对于不少人来说梦寐以求,可对于有心报国的张议潭来说,却是一种折磨。

虽说政坛上不得志,但李忱倒是给足了张议潭富足的生活。

张议潭府邸占地六亩有余,前后有三个院子。

前院横长,主院方阔,后院有圆池亭台,三院四周均以廊屋环绕。

前院与主院之间的门称中门,大门和中门多有门楼,院侧有马厩。

唐制规定,王公贵戚和三品以上的大官可以自己在坊墙上开大门,不经由坊门。

所以张议潭的府邸特意开了乌头门,可以在城内主干道直接进入,不需要经过坊门。

府邸的乌头门外插有十二根戟,这也是朝廷所规定的一项规矩。

唐律中,三品以上大官和王公贵戚可以正门外面排列竖立一根根长戟,官品越大,列戟越多,从十根到十六根不等,戟顶还绑有幡旗。

李忱赏赐张议潭六亩有余的三院府邸,还准许其开乌头门,插十二支长戟。

这等富贵于他而言,确实是前五十余年都没有过过的好日子。

只是他在这长安举目无亲,又无法施展抱负,每日只能蜗居书房,品茶览书,偶尔从一些登门拜访的小官小吏口中了解时政。

虽说朝廷无意收复河陇,可河西义旅的故事还是激励了不少青年官员,就连河朔、两淮之地的藩镇得知河西新归,都不由得行事小心了些。

毕竟收复河西这种事情,可是昔年宪宗、武宗都没做到的事情。

如今河西归附,不少藩镇都觉得朝廷中兴,行事纷纷低调了些。

这样的结果,让李忱十分满意,而张议潭只能默默摇头。

“张公,听闻至尊敕祠部检括天下寺及僧尼人数,您猜有多少?”

一名浅绯官袍的官员在书房内与张议潭聊起了时政,他年纪二十**,模样周正,身姿长壮,不似普通官员那般单薄。

见他开口,张议潭闻言好奇:“不知有几何?”

“大凡寺四千六百,兰若四万,僧尼二十六万五百!”官员双手一挥,报出令人错愕的数额。

尽管河西尊崇僧人,可张议潭听后也不免愣了愣:“天下口数不过二千余万,仅僧尼便占一分,这也太多了……”

闻言,这官员也啧啧道:“昔年先帝是准备勒令这群人还俗的,不过至尊即位后便罢黜了旧政,如今满朝官员无人敢言,张公您也千万不要上表。”

“我知道。”张议潭在心底叹了一口气,随后才道:

“我这些日子,向朝廷上表十三奏议,请求朝廷西进收复河山,可却迟迟没有下文。”

“听闻千里你平党项有功,即将被至尊拔擢,若是有心,可否为我询问至尊?”

闻言,被称呼为千里的官员笑吟吟道:“张公所请,千里自然当办!”

说罢,他起身对张议潭行礼:“今日叨扰的有些久了,明日再来叨扰张公。”

“我送你。”张议潭起身,将此人送出了乌头门,眼见他骑马离去,才慢悠悠返回了书房。

只是在他返回书房不久,那官员却绕道前往了另一处府邸。

随着他翻身下马,两名奴仆连忙上前为他牵马引路。

此处府邸占地广袤,内里繁华,远比张议潭的府邸还要高贵。

在几番绕道下,此人被接到了正堂,而正堂之上则是高坐着一名脸色白净的宦官。

尽管他换了一身常服,可五旬年纪却无胡须,足以说明他的身份。

“中尉,我已经去张常侍那边回来了。”

官员行礼作揖,而那宦官闻言也缓缓开口道:“如何?”

闻言,官员回应道:“张常侍倒是没有非议朝廷,而且对于河陇局势了解通透,尽数告诉了在下。”

“以下官所见,他表里如一,不太可能对朝廷有什么不满。”

他话音落下,而位置上那人没有立即回应。

过了半响,那人才缓缓道:“你这次立功不浅,我会上奏至尊,为你表功的。”

“谢中尉举荐之恩!”官员行礼作揖,不等他起身,那宦官便摆手道:

“行了,你下去好好休息吧,党项那边还需要你去威慑。”

“是,在下告退。”

在他离去之后,那宦官也看向旁边的几人:“杨玄价,你去宫中把高骈的事情与至尊说说吧。”

“奴婢遵令。”一名三旬宦官走出作揖,随后遵令前往了大明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