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125章 欲扬先抑

第125章 欲扬先抑

书名:归义非唐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8 13:51:56

“窸窸窣窣……”

寒风如刀,凛冽地割裂着张掖的城墙。

漫天飞雪,宛如狂舞的银色蝴蝶,在空旷的街头肆意飘扬。

雪花落在屋顶,似要将茅草压垮,好在茅草下铺设黏土与木板,这才让屋舍内的百姓可以安然过冬。

寒冷的街头不见百姓,所有人都窝在家中,显得街道异常冷清。

这种场景下,唯有身穿厚重冬衣的兵卒在风雪中手持短兵巡视街道,保障张掖城内百姓安全。

雪越下越大,渐渐没过了兵卒的小腿,使得巡视任务也变得艰辛了不少。

“瑞雪兆丰年啊……”

一座院内,站在瓦片屋檐下的李渭缓缓开口,语气中略带感叹。

感叹过后,他意有所指的缓缓开口道:

“听闻刘继隆在山丹打造攻城器械,而且尚铎罗所率的鄯州精骑返回鄯州后,便没有再回来,是否?”

“确实如此。”

一道声音回应了他,而这道声音的主人,赫然是擢升为折冲都尉的李仪中。

他此刻坐在屋内,皱着眉头为自家父亲泡茶。

山丹的炒茶一旦喝习惯后,仿佛会上瘾一般,让人喝了还想喝。

“你来张掖送信,小张节度使说什么了吗?”

李渭走回堂内坐下,李仪中却摇头道:“没说什么。”

“什么都没说?”李渭皱眉,李仪中却点头承认。

闻言,李渭不免唏嘘道:“他还真是放心刘继隆啊……”

“我看刘刺史也无心争夺那位置。”李仪中忍不住开口,听得李渭啧啧道:

“你才去他手下多久,现在都称呼他为刘刺史了。”

“我……”李仪中脸上一红,想要解释,又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见状,李渭摆了摆手:“罢了,你去山丹得了拔擢,感谢他也是应该的。”

“以你观察,刘继隆对拿下凉州有多少把握?”

“十成!”李仪中不假思索的回应,李渭听后点点头:“十成就好……”

“这次你得出征,跟着刘继隆收复凉州后,你起码能成为一州刺史。”

“虽说会州和兰州被节度使虚给了索勋和刘继隆,但以刘继隆的手段,河陇之地迟早将会被我河西收入囊中。”

“届时你谋得一州,我们也就可以出走自立了。”

李渭脑中还是想着出走自立的事情,不过李仪中却诧异道:“阿耶不是准备让我执掌凉州任意一城吗?怎么又让我远走执掌一州了?”

李仪中反应之所以如此,主要还是因为凉州城池的质量太高。

陇右道十余州,除秦、西、河、鄯、渭、廓等州外,其它几个州的人口加起来还没有凉州任意一城多。

管理数百里一州二城二万余口所耗费的心力,可比管理一城二万口的心力大得多。

若是有的选,李仪中自然不会想去选其余诸州刺史,李渭也是如此。

“我自然想要保举你,可瓜沙那边这些日子争论不休,凉州还没收复,那群家伙就已经吵的不可开交。”

“你跟随刘继隆收复凉州后,功劳可擢任刺史,但凉州局势复杂,唯有张淮深能镇得住,刺史为他所任,你顶多能担任长史或别驾。”

“看似位高权重,可没有了兵权,你我想要脱离主家并不容易。”

“与其留在凉州受制于人,不如趁此机会成为一州刺史。”

李渭将前因后果解释清楚,李仪中闻言只能点头:“那便依父亲安排吧。”

“不过兰州和会州被刘继隆和索勋拿下后,他们二人恐怕不会继续向南攻掠,这……”

李仪中担心没有刘继隆的帮助,他无法在南边抢占一州立足。

“放心,这件事我会想办法的,若是可以,倒是可以让他把兰州刺史之位让给你。”

李渭故作高深,这让李仪中投来好奇目光。

见状,李渭直接说道:“会州有二万六千余口人,而兰州不过一万四千余口。”

“虽说兰州是河陇要道,可你觉得刘继隆会宁愿占据一个还不如山丹的弱州吗?”

“依为父之见,这刘继隆所觊觎的,恐怕是眼下尚延心所占据的河渭临三州之地。”

“这三州任意一州都有最少两万口百姓,若是刘继隆能够拿下三州,那节度使擢升他为二州刺史乃至三州刺史也并无不可。”

“不过在此之前,你还得好好刺探刺探刘继隆的心思,我现在担心他不想离开河西,而是……”

李渭没有继续说下去,李仪中却明白他话里的意思。

未来的“河西节度使”之位,确实很诱人,没有几个有能力的人能抵挡住这个诱惑。

“阿耶放心,我回山丹后会好好试探刘继隆的。”

“不过要想说动刘继隆让出兰州刺史之位,要付出的恐怕不少……”

李仪中有些担心自己家中拿不出那么多钱粮,然而李渭却轻笑道:“这点你放心,我敢这么说,自然有我的把握,你只管试探他就行。”

说罢,李渭看了眼天色,对他吩咐道:“算起时间,明振差不多也要从长安回来了。”

“若是你在山丹遇到他,还是不要撕破脸皮为好。”

“孩儿知道,劳阿耶费心。”李仪中颔首,随后在李渭的吩咐中下去休息去了。

在他退下的同时,距离李渭府邸不远处的州衙内堂中,作为漩涡中心的张淮深却毫不焦虑,而是在冷静理政。

已经擢升为左果毅都尉的同族堂兄张淮涧走入内堂,见张淮深如此冷静,不免作揖开口道:

“瓜沙那边有消息传来,说是都在争抢凉州的官职,另外……”

张淮涧看了一眼张淮深,见他没有发作才继续说道:“另外还有人觉得刘刺史会与你争抢。”

“呵呵……”

闻言,张淮深忍不住轻笑几声,将手中毛笔放在一旁,起身洗了洗手后回头道:“你觉得呢?”

“我觉得……应该……不会……”

张淮涧有些不太确定,但还是给出了答案。

他毕竟在山丹和刘继隆共处半年之久,心里对刘继隆的性格有个底,知道他不是那种恩将仇报的人,所以才会支支吾吾的说出自己以为的答案。

“那不就行了?”

张淮深轻笑,毫不担心刘继隆会对自己造成威胁。

“可刘刺史拔擢太快,而功劳又必须擢封,再这样下去,节度使对他可就真的封无可封了!”

“不见得。”张淮深摇头坐回位置上,手轻轻在案上敲打。

“上次刘继隆和我说了一件事,我觉得很有趣。”

张淮涧闻言露出疑惑表情,而张淮深也自顾自说道:“他说……叔父可担任河西节度使,而我可以担任陇右节度使。”

“陇右节度使?!”张淮涧瞪大眼睛,张淮深见状笑道:“我当时心中也是这种表情。”

笑着笑着,张淮深收起笑容,平静说道:“陇西节度使领鄯、秦、河、渭等十二州军政,先后统领十七军及三守捉。”

“昔年天宝,陇右节度使治下有民四十万,驻军七万五千余人,军马上万匹,但这都是朝廷转运钱粮,才能供给起如此规模的大军。”

“如今吐蕃肆虐陇右,当地汉人不足五成,余者皆为嗢末、番贼和回鹘等胡杂。”

“更何况人口最多的秦州已经东归朝廷,加之当地旱情四起,恐怕现在连三十万人都凑不出来。”

“即便收复当地,以当地地势,顶多不过养兵二万罢了。”

“养兵二万,不仅要防备西边的多麦吐蕃和青塘吐蕃,还要镇压境内十余万胡杂,可不是一个好差事。”

“当初刘继隆提及这件事时,我就觉得不对劲,后面细细想来,刘继隆的意思恐怕不是让我担任陇右节度使,而是……”

“他想去陇右?”张淮涧反应过来,抢先说出答案,而张淮深也点头表示赞同。

见张淮深点头,张淮涧忍不住道:“你要让他去?”

“不知道……”张淮深罕见迷茫,脑中想起了上次庆功宴的场景。

“这件事情我已经告诉了叔父,算算时日,叔父也应该拿到手书了。”

“具体怎么安排,还得看叔父怎么安排……”

他话音落下,目光看向窗外的飞雪,心情复杂。

正是在他和张淮涧讨论这个问题的同时,距离张掖千里之外的敦煌也疾驰来了一队塘骑。

他们将张淮深的书信带入城内,交给了张淮溶后被安排下去休息。

张淮溶带着张淮深的书信走到了内堂,寻到了正在理政的张议潮后将信递出。

“叔父,淮深来信了。”

“嗯,放着吧,我等会看。”

张议潮头也不抬的回应,继续低着头处理政务。

时间流逝,很快便过了两个时辰。

直到张淮溶端来了饭菜,张议潮才难得放下手中毛笔,起身洗了洗手上的墨迹。

擦干净手后,他坐回位置示意张淮溶一起坐下吃饭,同时将张淮深的书信打开,一边吃一边看。

“这铁锅炒出来的炒菜就是好吃,叔父您多吃点。”

张淮溶埋头吃饭,时不时用公筷为张议潮夹菜。

圆桌、公筷、炒茶、炒菜、炖汤等等新事物都是由刘继隆带来,如今在河西中上层已经十分流行,鲜少出现分餐制。

“怎么了叔父?”

眼见张议潮皱眉,张淮溶好奇看向信纸,但却看不清楚。

半响之后,张议潮长叹一口气:“淮深说,刘继隆恐怕意在陇右……”

“陇右!”张淮溶瞪大眼睛,不敢置信道:

“他好歹承淮深的恩惠才得以起家,收复凉州在即,他就开始谋求陇右了?”

“是……也不是。”张议潮将信纸放下,张淮溶连忙抢过去,一目十行。

他看完后,张淮溶咬牙道:“叔父,断不可让刘继隆前往陇右!”

“不……”张议潮摇头拒绝了他,不顾他愕然的表情,低头夹菜,边吃边道:

“他留在河西,定会耽误些事情,始终要走的。”

“可……”不等张淮溶继续说,张议潮接着道:

“其实他前往陇右也好,有他坐镇陇右,加上淮深坐镇甘凉二州,河陇地区便乱不起来了。”

“况且……”张议潮迟疑片刻,最终还是咬牙道:

“况且朝廷对我们的态度,恐怕不会有那么信任,大兄入朝后一定会被留在长安为质。”

“若是我军收复河陇全境,那恐怕我也……”

他没有继续说下去,张淮溶听得心里一沉:“那就不收复陇右,只收复凉州和会、兰二州不就行了吗?”

“不行!”张议潮决然摇头,目光坚定道:“陇右数十万百姓还在遭受番贼奴役,我们若是有实力而不拯救他们,那与禽兽何异?!”

闻言,张淮溶着急道:“可收复陇右,朝廷要您去长安怎么办?!”

“那我就去!”张议潮没有半点迟疑,而是果断给出答案。

“我本是唐人,前面几十年在吐蕃治下为民,亦做过不少苛刻百姓之举,如今可以收复河陇,解救数十万河陇百姓于水火,个人又算得了什么?”

张议潮毫不遮掩的说出自己曾经为吐蕃苛刻百姓的黑历史,这让张淮溶明白了他的决心,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见他如此,张议潮反倒是笑道:“无碍,况且朝廷也不一定会这么快调离我。”

“何况刘继隆若是前往陇右,若是操作得当,兴许我既能解救河陇百姓,又不用前往长安。”

“叔父此言何解?”张淮溶皱眉,不解询问。

见状,张议潮与他对视,轻笑道:“高进达去肃州调度甲胄钱粮,想来十分疲惫,我们去酒泉看看吧。”

“对了,召刘继隆去酒泉,我得与他见一面才行。”

“这一面如果不见,日后恐怕就没有机会再见了……”

他那语气带着丝遗憾,张淮溶见状只能照办。

翌日,甘州赶来的塘骑便带着张议潮的手令踏上了归途,而张议潮也决定在正旦新春过后前往酒泉。

半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带着手令的塘骑率先回到了张掖,并将张议潮召刘继隆前往酒泉的事情如实相告。

张淮深没有过多言语,只是让塘骑休息一日后前往山丹,把消息告诉刘继隆,并准许刘继隆带二百精骑前往酒泉。

三日后,塘骑再出现时,已经是山丹城衙门内了。

“传节度使手令,召兰州刺史刘继隆前往酒泉述职!”

正堂内,当塘骑将手令内容说出,堂内众人脸色各异。

刘继隆目光坦然,起身上前接过手令。

马成下意识看向了刘继隆,眉头紧皱,目光带着些担忧。

张昶和李骥、耿明、郑处、斛斯光几人在说笑,都认为是节度使要对自家刺史委以重任了。

崔恕和李仪中眉头紧皱,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刘继隆接令!”

接过手令,刘继隆看向塘骑双眼询问道:“节度使可说了期限?”

“没有,只是说让尽快。”塘骑摇头回应,同时提醒道:“对了,小张节度使准您率二百精骑前去酒泉述职。”

“好!”刘继隆郑重点头,随后看向正在说笑的斛斯光他们几人。

“斛斯光,你带塘骑兄弟们下去休息,宰只羊犒劳犒劳。”

“马成,你去营中挑选二百精骑,我们明日出发前往酒泉。”

刘继隆吩咐完,张昶诧异道:“刺史,还有十日就是正旦新春了,不如等新春过了再去吧!”

“对啊刺史,这么着急干嘛?”郑处也十分不解。

耿明、李骥也投来了询问的目光,唯有马成三人一言不发。

“没能让兄弟们在家里好生过新春,这确实不太好,不过眼下当务之急是收复凉州。”

“如果拖到新春过后再出发,来回就得耗费一个月的时间,我担心来不及整军。”

解释过后,刘继隆看向马成:“挑选一些家中在张掖、福禄、酒泉的兄弟一起去。”

“路上他们可以回家探探亲,我们也能办好事情。”

“是!”马成沉声回应,而他回答的语气让原本脸上带有疑惑的李骥皱眉。

他本就敏感,而马成平日语气轻快缓和,基本是军中和事佬,如今语气这般沉重,显然不符合常理。

“行了,都下去吧,没什么大事。”

刘继隆摆手示意众人下去,他自己也走向了内堂。

张昶、耿明、郑处三人说说笑笑的往外走去,随后是李仪中和崔恕,紧接着是马成。

见马成走出去,李骥连忙跟上,尾随他走出衙门,直到四周无人,他才追了上去。

“老马,你和刺史是不是有事情瞒着我们!”

李骥堵在马成面前,压低声音询问。

若是平常,马成必然会一脸诧异,随后调侃他想太多。

可今日马成却面无表情的摇了摇头:“你想太多了。”

他说完便要绕开李骥,李骥却再度拦住他:“肯定有事,你与我说说!”

“……”闻言,马成张了张嘴,可最后还是闭上了嘴,伸出手拍在他肩头:

“有事,等我和刺史回来再和你说,我们不在的这些日子,你们可别偷懒,城内的那些新卒子弟要是功夫落下了,刺史回来饶不了你。”

留下这句话,马成绕过了李骥,朝着军营走去,渐行渐远。

李骥眉头从开始到现在都未曾松开,见马成不告诉自己,他攥紧了拳头转身向衙门折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