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126章 挟关扶义

第126章 挟关扶义

书名:归义非唐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8 13:51:56

“驾!驾!驾……”

马蹄声中,大中五年已经成为过去,大中六年迎面走来。

数十名穿着胸甲的轻骑在官道疾驰向西,速度不慢。

马背上,刘继隆抖动缰绳,策马奔驰。

这样耗费马力的赶路方式,很少会出现在他身上,因为他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出征的路上。

不过今日不同,在他奔驰十余里后,前方道路尽头旗杆高耸,三辰旗招展风中。

旗杆下,夯土修建的驿站十分醒目,所有人都加快了马速,而驿站内也有人走出,朝着他们这边作揖。

“吁……”

冲刺数百步后,刘继隆率先来到驿站面前,不等军马停稳便抓着马鞍下马,在地上跑了十余步后站定。

“兰州刺史刘继隆奉命前往酒泉,让人备好五十六人的饭菜!”

“是!我现在就去准备!”

随着刘继隆开口,那管事之人便连忙作揖行礼,牵着刘继隆的军马,小跑回驿站内安排去了。

“王讳!准备五十六人!”

“诶!”

那人对夯土围墙内吩咐一声,便牵着马去旁边喂马料去了。

刘继隆打量此处驿站,见它如座小城池,左右宽二十步,深十余步,夯土墙高丈许,仅正面有一面七尺宽的寨门。

走进寨门,里面是摆满桌椅的空地,以及一座左右长十步左右的主屋和两座七八步宽的侧屋。

主屋和侧屋已经换上了楹帖,岁曰:“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侧屋旁边是水井,角落有茅厕和露天的澡棚。

刘继隆打量两眼,便走出寨门,绕着这驿站走了一圈。

驿站西边开垦了几亩土地,不过此时里面并未种植任何作物。

“刺史,您在看什么呢?!”

马成一路小跑而来,刘继隆轻笑:“没什么,随便看看。”

在他说完,马成也隐晦看了一眼四周,确认没有人后才道:“刺史,还有二十里就到酒泉了。”

“我们这一路放了不少弟兄去探亲,剩下五十几个弟兄到了酒泉也要去探亲,到时候就我们两个,这……”

自上次刘继隆与马成开门见山后,马成私下没少向刘继隆汇报他打探的结果。

正因如此,马成也知道刘继隆日后会带着他们自立门户,所以才担心事情败露。

这一路从山丹走来,他都在小心提醒刘继隆,可刘继隆并不担心。

“节度使要我的性命,大可拿去,不用耍阴谋诡计。”

“况且即便要动手,也应该是在瓜州和沙州,为何选在肃州?”

“别忘了,甘肃二州基本都是张氏子弟担任要官,节度使不会做没有用的安排。”

刘继隆从未担心过张议潮会对自己下手,因为他清楚自己在河西的地位。

作为平民子弟的标杆,如果自己不明不白的死了,旁人会怎么看张氏和张议潮?

张议潮不可能做出这种事情,哪怕他真的想对付自己,最差的手段也该是幽禁家宅中。

这般想着,刘继隆拍了拍马成,示意他跟上,往驿站走去。

不多时,当他们来到驿站内,五十四个弟兄已经坐下开始喝茶唠嗑了。

刘继隆在军中有规定,兵卒不得在行军路上闲聊打趣,将领和队正、伙长等基层军官也只能汇报军情。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苛刻的军令,但这些军令都是为了保障行军安全。

正因如此,抵达驿站并坐下后,将士们立马就开始聊了起来。

他们所聊内容,无不是回乡的事情,人说近乡情怯,但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只想立马回到家中,拥抱亲人。

入座后,马成为刘继隆倒了一碗水,随后便去其它桌打趣去了。

两刻钟后,一张张胡饼搭配一盆羊骨汤端了出来,将士们切开胡饼,用勺子从盆里打出羊骨汤到碗内,一口胡饼一口汤,吃得美味。

不过在此期间,刘继隆的桌上却摆上了炖羊肉和粟米饭。

满满一盆炖羊肉本该美味,可刘继隆见后却皱眉。

“马成!”

“诶!”

听到刘继隆呼唤自己,马成连忙起身走了过来。

“把这盆羊肉给弟兄们分一分。”

刘继隆指着那最少五六斤的切块炖羊肉说着,马成也笑呵呵的端起木盆,开始挨桌分肉。

每个人碗里都分了至少两三块肉,虽说不大,可却是山丹军公平的体现。

这番举动,把看守驿站的驿卒弄得手足无措。

刘继隆见状安抚道:“不用在意,我吃不完那么多肉,分一分也好,你们也坐下吃吧。”

说罢,他便示意马成招呼二人,而马成也最终留下了五六块羊肉给他。

一碗羊肉汤泡饭令他吃了个五六分饱,将士们也吃得打起了饱嗝。

“走吧!”

吃饱喝足,随着刘继隆一声招呼,山丹军的将士们便走出驿站,上马往酒泉赶去。

几名驿卒护送他们到官道,眼瞧着他们离去,其中一人不免感叹道:

“都说甘州的刘刺史对将士极好,今日瞧了,还真是那么一回事。”

“可惜我们遇不到这么好的将军,唉……”

几人唏嘘,转身回到了驿站内,继续重复着给人做饭、喂马的活计。

二十里地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对于刘继隆他们而言,也不过就是紧赶慢赶一个时辰的路程罢了。

赶在申时(15点)之前,他们便见到了远方的酒泉城。

城外的官道与田间没有百姓的身影,想来都在城内庆祝正旦新春。

纵马来到护城河对岸,趁队正送鱼符给守军核查的时候,刘继隆则是抬头仰视酒泉城的东门,心里百感交集。

当初他就是从这里带着马成、张昶他们十个人开始打拼,如今近两年时间过去,活下来的人都得到了回报,而有些人却彻底回不来了。

“刺史,鱼符……”

队正策马回到护城河对岸,双手呈出鱼符。

刘继隆接过后揣入怀中,抖动马缰渡过石桥,在城门守军的注视下进入城内。

“那就是刘刺史吗?”

“肯定是,不过他们不是说他身高九尺,赤面隆准吗?怎么长得这般英武雄壮?”

“自然英武,不然也不会闯出名堂了!”

“唉……”

守军的议论声在刘继隆耳边回荡,尽管声音不大,可他却听得十分清楚。

无视这些声音,刘继隆率领五十余骑穿过城门甬道,复行数十步后才调转马缰吩咐道:

“就地解散,每日去衙门寻马别将,直到马别将告知开拔时间为止!”

“是!!!”

将士们回应的声音格外的大,远处不少庆贺正旦的百姓都朝这边看了过来。

几个呼吸间,五十四名轻骑先后离开,兴高采烈的回家过正旦去了。

刘继隆无牵无挂,马成家人接到了山丹,因此二人没有逗留,直奔衙门而去。

近两年的时间过去,酒泉的变化也很大。

街道被整葺过,平坦是平坦,但比不得山丹干净整洁。

街道两侧的房屋被重新推倒重建,虽说依旧是“夯土屋、茅草顶”,可百姓的身体却饱满了不少,孩童的肚子也不再病态的凸出,四肢不再纤细,而是整体恢复了正常小孩的模样。

他们穿着的麻衣虽然不是新的,但也不算特别陈旧。

总的来说,他们恢复到了一个正常的生活水平,虽说比不上山丹,但总要比河陇的百姓要好许多了。

至少刘继隆在他们的眼神中看到了好奇和对生活的期盼,而不像曾经,满是麻木。

“日子在变好,希望日后河西的百姓都能过得如此吧。”

刘继隆唏嘘一声,马成却咋舌道:“虽说比以前好了太多,可比起山丹还是有太多不足了。”

马成跟随刘继隆东征后,基本都是在山丹和战场待着,一直没有回来过。

正因如此,他并不知道别的地方是什么治理水平。

如今一看,他对自家刺史的敬佩更深了。

酒泉与山丹百姓的精神面貌明显不同,山丹百姓只要身体健康,身上多少都会有些赘肉或腱子肉,雷打不动的在春种、秋收期间发新的夏衣和冬衣。

除此之外,城内不少烈属读书写字,军营也有扫盲班。

扫盲班的山丹军人常常在回家之后,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给自家兄弟和孩子,将知识扩散出去。

正因如此,街头时不时可以听到孩童嬉戏玩耍间背书或背乘法表的声音。

倒是在这酒泉城,虽说百姓面貌比曾经来说变了许多,却始终不如山丹那边来得饱满。

“要求不要太高,这年头能吃口饱饭,穿衣蔽体就已经很不错了。”

刘继隆对自己治下的城池要求很高,但对于别的地方反倒要求不高,因为他知道要求高了也没有用。

要求再多,当地也不会改变。

只有他自己开始治理,才能将当地改变。

现在的他管不了山丹以外的地方,所以他不管怎么说,都像是在吐槽酒泉的吏政。

谈话间,二人也来到了衙门门前。

马成先一步下马取出鱼符表露身份,随后解释道:“我家刘刺史受召而来,劳烦请通传一声,再喂好我二人的马匹。”

“刺史、别将里面请!”闻言的班值伙长连忙将二人引进衙门,同时派人将他们的军马照看起来。

二人走入衙门内,穿过院子后在正堂坐下。

不多时,脚步声便从长廊传来,而出现之人却令二人感到诧异。

“刘刺史、马别将,多日不见,可还记得高某?”

高进达的身影出现在了二人眼前,二人连忙起身朝他作揖:“高转运!”

“哈哈,不必拘泥礼数。”

对于能见到刘继隆,高进达十分高兴,他上前扶起二人,并扶着二人坐下,笑着说道:

“本以为你我二人无缘,不曾想节度使传召刘刺史前来,这还真是缘分。”

闻言,刘继隆笑了笑,随后疑惑道:“节度使呢?”

“节度使?呵呵……”高进达苦笑道:“你们来的太早了,如今才是正旦第三日,估计节度使他们才出发两天。”

“即便再快,恐怕也要最少十日才能见到节度使。”

正旦新春并非一日,刘继隆他们虽然赶得急,但张议潮那边却急不了,所以还未赶到。

得知情况,刘继隆也没有着急,毕竟来都来了,总不能现在赶回去再赶过来,所以他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理点了点头。

“我本来都准备调往山丹担任县令,却不想你们的捷报传来,我只能担任转运使,先解决甲胄、粮草调动的事情了。”

高进达坐在刘继隆身旁的位置,并未前往主位摆什么架子,语气也多是惋惜。

刘继隆也是才知道高进达竟然差点成为自己的县令,因此不免苦笑道:“这还真是……”

不待他说完,高进达压低声音道:“近来敦煌衙门中对你的非议可不少,节度使将召见的位置定在这里,想来也是为了保护你不被非议。”

说罢,他脸上出现一抹忧色:“那群虫豸都想看到你收复凉州后与淮深争位,唯有如此,他们才能搅起浑水。”

“我清楚你与淮深的关系,不过我还是担心你二人的关系会受到这群人挑拨。”

“不会的。”刘继隆勉强挤出笑容,随后余光瞥了一眼正堂内外:“节度使传召我,恐怕也是与这件事有关吧?”

“嗯……”高进达紧皱眉头,没有欺瞒刘继隆的打算,同时还安抚他道:

“不过你放心,节度使气度恢弘,这群人再怎么挑拨也干扰不了节度使。”

“我知道。”刘继隆颔首,随后主动岔开话题,与高进达聊了一下甲胄和钱粮转运的事情。

如刘继隆所想那般,瓜沙那群虫豸为了争夺凉州的官位,在瓜沙伊三州钱粮甲胄调运的问题上,不断拖延乃至创造新的问题。

例如伊州说西州常有回鹘袭扰,因此甲胄必须留下装备当地州兵,以此来防备西州回鹘。

同样理由的还有瓜沙二州,反正就是想利用甲胄和钱粮来逼张议潮妥协。

对此,马成干脆骂道:“这群混账,我们在前线拼死拼活,他们却为了自己那点东西延误战机!”

他将高进达的心里话给骂了出来,但高进达却不能附和,只能岔开话题道:“我让人做些吃的,这些日子我作陪,好好陪陪你们。”

“行!”刘继隆没有拒绝,毕竟他前面确实没吃饱,如今一个时辰过去,确实有几分馋意了。

见他同意,高进达也就起身离开了。

在他离开之后不久,便有人来安排二人的住宿问题。

二人被安排到了内堂左边的西厅堂,各自一间屋子,还算宽敞整洁。

在城墙夯土的这个时代,河西衙门的屋舍却已经是砖瓦结构了,因此不管去到河西任何一座城池的衙门入住,都不可能住的太差。

接下来的日子,刘继隆无非就是跟着高进达看看酒泉的变化,偶尔聊聊收复凉州的准备。

站在酒泉的城墙上,二人漫步马道中俯瞰城池内外。

城外的耕地和刘继隆离开酒泉时没有太多变化,城内变化虽然有,却不算特别大。

望着这一切,高进达都不免叹气道:“河西十余城,能你所治山丹那般城池,找不出一个。”

“我也只是得了各州支援罢了。”

刘继隆没有自大到以为自己一个人就能让山丹发展的那么快,说到底还是张议潮和张淮深给山丹的资源足够多,他才能够得以施展拳脚。

“不……”高进达摇头道:“你三次东略,为山丹夺得了多少牧群、马匹和耕牛?”

“若是没有这些,哪怕其余四州给了你十几万石粮食,你又哪里能在这么短时间,使得山丹开辟那么多荒田呢?”

“山丹的事情,我看过甘州送来的文册,其中山丹的情况可以说描述的事无巨细。”

“我如果没有猜错,甘州文册中的山丹情况,应该都是直接抄录你派人送去文册中所描述的情况。”

“以此等速度继续下去,恐怕七八年后,山丹就是整个河西的大粮仓了。”

高进达感叹着,刘继隆却没有直接承认。

见他一言不发,高进达这才叹气道:“淮深的书信我没看,但淮溶写信和我商量过……”

他抬起头与刘继隆对视,末了才继续道:“你想去陇右自立门户,是否?”

“簌簌……”

寒风如刮骨刀,将人脸颊吹得生疼,刘继隆没有回答是否,但高进达却也明白了他的想法,不由认可般点头道:

“若是你真的出走,对节度使和淮深乃至河西来说,都算是一件好事。”

高进达的发言让刘继隆错愕,他还以为高进达会觉得自己恩将仇报。

“何解?”他开口询问,高进达却沉吟片刻后才道:

“我与悟真聊了一些,加上这些日子在敦煌所见的争斗……唉!”

他长叹一声道:“我虽不想承认,但朝廷恐怕并不放心我们。”

“因此我想了想,若是你去了陇右自立门户,朝廷是否会觉得河西内部有争斗,故此对我们放心不少呢?”

“若是你在陇右坐大,进而威胁到了关中,那朝廷会不会为了掣肘你,进而对河西更加放心,乃至扶持河西来掣肘你?”

刘继隆没想到,昔日对唐廷崇拜的高进达,竟然也能说出这番话。

更重要的是,刘继隆自己都未曾想过,自己在陇西坐大会让唐廷扶持河西。

不过以历史上唐廷为了掣肘归义军,竟然选择扶持西州、甘州等处回鹘做大的决策,自己若是真的把事情闹大,唐廷恐怕真的会扶持与自己“有仇”的归义军来掣肘自己。

这么想着,他心里那块悬着的石头反倒落地了。

瞧着城内升起的渺渺炊烟,刘继隆不紧不慢的开口。

“倘若真的如此,倒也算我还报恩情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