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139章 分道扬镳

第139章 分道扬镳

书名:归义非唐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8 13:51:56

“听说了没?”

“什么?”

“我听说刺史这次南下陇西就不回来了。”

“不会吧?”

“怎么不会?城东军营新募的那些兵卒知道吧,都是刺史未来的兵。”

“那我们呢?!”

“不知道,估计是回山丹吧。”

“啊?!”

五月初,距离收复昌松已经过了小半个月,而这小半个月里,东征大军却不是很太平。

刘继隆即将出走的消息开始在军中流传,愈演愈烈。

面对这种流言,将领们却毫不制止,任由其扩散。

哪怕再迟钝的兵卒,也察觉到了这件事不是谣言,或许是事实。

“我们要见刺史!”

“对!我们要见刺史!!”

“止步!你们要冲营吗?!”

昌松城外,东大营门口聚集着数百名身穿戎装的将士,他们集体拦在东大营门口,叫嚷着要见刘继隆。

守营的将士是鄯州的精骑,与这些将士十分相熟,因此不好意思动手阻拦,只能形成人墙将他们挡在营门外。

饶是如此,他们却还是止不住的后退。

“干什么呢!!”

忽的,呵斥声从营内传来,所有将士抬头看去,只见张昶黑着脸面对他们,十分生气。

“张别将!您来说说,刺史是不是要抛下我们去陇西!”

“对!张别将您说,我们听您的!”

将士们七嘴八舌的质问着张昶,张昶欲言又止,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我是要去陇西!!”

在张昶不知道怎么解释的时候,熟悉的声音从他后方传来。

他猛地回头看去,只见刘继隆穿着简单的戎装,一步步朝这边走来,身后还跟着尚铎罗、马成、李骥他们。

“刺史!”

“刺史您说的是真的吗?!”

“刺史,那我们呢?我们是去陇西还是去哪?!”

见到刘继隆现身,山丹的将士们忍不住质问起来,语气委屈得,活脱脱像被遗弃的孩子。

面对他们,刘继隆也心情沉重,可他却不得不将事实告诉他们。

他越过张昶,目光示意尚铎罗,尚铎罗也连忙吩咐:“收队!”

随着他开口,组成人墙的鄯州将士连忙撤退到营门两边,给刘继隆和山丹将士们留下了对话空间。

山丹将士们没有前进一步,只是眼巴巴的看着刘继隆,等待他的回应。

“我此行去陇西后,短期内恐怕不会回河西了,你们的去处我问过……留在姑臧驻跸!”

“那怎么行?!”

“是啊,没了您,我们该怎么办?”

“刺史,您别走啊!”

“刺史……”

刘继隆的回应,如重锤砸在众人心头,可他们的回答,却也如重锤砸在刘继隆心头。

眼前的这数百人,大多都是三年前与他一起从瓜州东征的弟兄。

双方经过三年的相处,他又如何舍得他们。

可问题摆在眼前,这些将士多是瓜沙籍贯,只有不到三百人是在后续作战后补充的山丹将士。

他们有自己的家人和家产,刘继隆又该如何确定他们会抛弃现在拥有的一切,与自己前往陇西呢?

正因无法确定,他才会向张淮深提出要求,在昌松招募孤身的兵卒。

他要求新卒必须是孤身,原因很简单,就是不希望新卒有家人“拖累”。

当然,刘继隆也想过,山丹的将士们兴许会抛下一切跟自己走,所以他现在才会走出来。

只是将士们的话,如冷水将他浇灭。

他们希望的是自己不走,而自己是必走的结局。

“陇西,我是一定要去的!”

他的声音沉闷,而他面前的山丹将士们也在他说出这话后瞬间哑然。

“王苯,你和我是同乡对吧?我记得你有父母兄弟,你敢抛下他们和我走吗?”

“或者说,你要接你的父母兄弟来凉州,带着他们和我去陇西?”

“还有你赵会,你也要带着妻儿老小从肃州跟着我前往陇西吗?”

“酒克庄、郑怀、斛斯景、张越,刘仁德……你们也要带着家人,从瓜沙甘肃之地,跟着我去陇西吗?!”

刘继隆将自己所识将士的姓名念出,质问着他们愿不愿意带着家人与自己一起去陇西。

面对刘继隆的质问,原本还委屈巴巴的他们,此时却变得畏畏缩缩了。

是啊,经过刘继隆的这番质问,他们这才想起自己也是有家人的人。

哪怕从最近的山丹前往兰州,这距离也有七百里之遥,更别提那些肃州、沙州、瓜州出身的将士们了。

他们家乡与陇西的距离,等于陇西到洛阳的距离。

这么长的距离,哪怕是乘车也需要一个多月,而这一路上也没人能保证太平,更别提还要变卖家产了。

拖家带口的奔赴他乡,莫说在这个时代,就连后世交通如此发达,也没有几个人愿意远离故土。

正因如此,刘继隆才没有对山丹军提出半点要求。

他们本就是张议潮东征结束后,留在山丹戍边的将士,如今大战已经结束,是时候该享受太平了。

“我是孤身!!”

忽的,人群之中挤出一名二十出头的将士,他对刘继隆喊道:“刺史!我是孤身!”

“还有我!”

“我也是!”

人群中接二连三的挤出将士,他们都是没有家人的孤身子弟,根本不在意去哪,只要跟着刘继隆,去哪都行。

见他们不断走出来,张昶眼底也流露不舍,忍不住走上前对刘继隆道:“刺史,有家眷的弟兄倒也罢了,可这些兄弟都是孤身,节度使也会体量的!”

“刺史,将我们带上吧!”

“对啊刺史!!”

见张昶为他们说话,这些孤身的将士纷纷开口,

面对他们,刘继隆深吸一口气道:“我去寻节度使,若是事成,愿意随我去的弟兄就来东大营操训!”

“是!!”将士们回应的声音很大,几乎要把力气都用尽。

如此场景,说不感动是假的。

“去牵马来,我去城内找节度使。”

“是!”

刘继隆对张昶吩咐,张昶拉上斛斯光他们,很快为刘继隆牵来了一匹马,而他们几人也各自牵着马,显然要与刘继隆一起去。

刘继隆没有阻拦,而是翻身上马,带着他们往昌松赶去。

五六里的距离,对于他们来说,也不过就是一刻钟的时间罢了。

随着他们纵马冲入城内,昌松城内的情况也映入眼帘。

春种已经结束,昌松城内的百姓们正在按照衙门的政策,对自家院子进行修补。

见到刘继隆他们,许多孩童都小跑追逐,笑声若阳光,驱散了昔日的阴霾。

街道变得整洁,许多屋舍没了主人,因为这半个月时间里,张淮深一直在往昌松、番和迁徙番将、番兵及其家眷。

不多时,他们勒马昌松衙门前,纷纷下马走入衙门。

穿过院子,他们见到了在正厅与李仪中、索勋等人议事的张淮深。

令人诧异的是,陈靖崇和酒居延竟然也出现在了衙门内。

“刺史!”

见到刘继隆,陈靖崇连忙起身,脸上笑容完全藏不住。

酒居延也在陈靖崇起身后跟上,毕恭毕敬的对刘继隆作揖。

“节度使……”

刘继隆带着张昶、斛斯光、马成、李骥四人走入正堂,对高位的张淮深作揖行礼。

见他们来的匆忙,张淮深眉头微皱:“你们这段时日都在东大营练兵,如今突然赶来,想必不是来找我叙旧的……说吧,什么事?”

张淮深的开门见山,令张昶四人面面相觑,但刘继隆却沉声道:“山丹军中的弟兄得知我要前往陇西,部分孤身兄弟希望与我同去,请节度使成全……”

“刘继隆,你过分了!”

张淮深还没开口,索勋就忍不住站了起来。

他眉头紧皱,面容不善道:“这昌松城中汉丁不过五千余口,你已经募去八百余人,现如今又要带走山丹的兵卒……”

“你别忘了,山丹的兵卒是节度使东征时留下的老卒,而不是你新募的兵卒,更不是你的私产!”

索勋所说的话都是有根据的,山丹军老卒一千二百人,新卒三千人,这其中五成老卒从沙州起义开始就跟随张议潮的。

剩下五成中有三成又是张议潮东征时在瓜州所募,刘继隆也是在那时参加的义军。

再往后,张议潮二次东征,收复甘、肃二州,最后停留山丹,将第三团和其它四个团留在了山丹,形成了山丹军的底子。

可以说,山丹军一开始就是张议潮麾下的老卒,这点从张淮溶就任山丹,城中几名校尉的姓名也能看出。

张淮涧、张淮满、张淮沂及索氏两名校尉节制了当时的山丹军五个团,而刘继隆当时虽然是别将,但只和第三团相熟些,也远远算不上是他的兵马。

只是后来祁连城之战、张掖之战、三次东略不断有人战死,不断招募新人,使得山丹军扩充至二十个团。

饶是如此,其中有十五个团都是半年前招募的新卒,而老卒中有七成都是张议潮东征留下的兵卒,只有三成是被刘继隆补员的兵卒。

索勋这么说,无非是不想刘继隆把这支军队带走。

毕竟今日说带走孤身之人,谁知道明日他会不会带着整支山丹军南下?

哪怕山丹军的家眷都在瓜、沙、甘、肃等州,可索勋还是不放心。

“行了……”

张淮深幽幽开口,索勋皱眉看向他,神色不解。

面对他的不解,张淮深选择了忽视,因为他清楚刘继隆带不走山丹军。

陇西的局势复杂,哪怕刘继隆在山丹军中威望极高,可山丹军大部分都是有家室的人,又有几个人愿意抛下现有的一切,跟随刘继隆去陇西呢?

“我给你三日的时间,你把这些人报上来,但甲胄要留下。”

张淮深还是选择了让刘继隆带走山丹军中孤身的将士,不过他没有让刘继隆连人带甲的把人带走,毕竟他已经给了刘继隆两千余套甲胄和数万石粮食。

“谢节度使!”

“谢节度使……”

刘继隆感激作揖,张昶等人也纷纷作揖,十分感激。

“三日后,李仪中率两千张掖甲兵随你南下收复兰州,好好准备吧。”

张淮深眼神复杂,刘继隆听后颔首:“末将告退!”

话毕,他带着张昶他们走出了衙门,而索勋也在他们离去后,立马对张淮深作揖道:

“节度使,敦煌那边知道了您的作为后,必然要弹劾您,您已经给刘继隆足够多的帮助了!”

他的语气带着几分怒意,毕竟相比较刘继隆,他得到的东西可以说是九牛一毛。

张淮深调昌松两千余套甲胄给刘继隆不说,又调了几万石去东大营,并且让李仪中带两千张掖军帮他打兰州。

反观自己,日后的会州军还不见踪影,甲胄更是没有一套。

虽说张淮深答应过他,会亲自带兵收复会州,将会州甲胄留在当地,给予他组建会州乌兰、会宁两军兵马的粮草。

可是与刘继隆一比,他能到手的都是允诺,而无实际。

只是他也忘记了,大军能收复凉州,刘继隆出力最多,远在众人之上。

“你别忘了,大军为什么能收复凉州!”

张淮深不耐烦的声音传来,这让索勋面色一僵。

“希望您不要后悔!”

他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望着他离去,张淮深摇摇头,而李仪中也道:“这索勋莽撞冲动,谁也不服,我看他日后必然会生出事端。”

“无碍。”张淮深摇头道:“收复会州之后,我军前往关中就有两条官道了。”

“加之会州紧邻关内道治下的灵州、北武州、原州,有朝廷依扶,想来不会有什么事情。”

“倒是你与刘继隆去兰州后,虽说驻跸广武不用直面尚延心,但广武西南的鄯廓二州都是尚婢婢的势力。”

“尚婢婢虽然与我军交之甚厚,但听闻他与麾下部将拓跋怀光共分鄯廓二州,还是需要小心这鄯州的拓跋怀光。”

“节度使放心。”李仪中作揖行礼,并未把拓跋怀光放在眼里。

倒不是他能力有多么出众,只是他紧邻刘继隆,万一出了什么事,他也可以向刘继隆求援。

张淮深也看出了他的想法,因此沉吟道:“刘继隆那边,最好还是不要麻烦他。”

“额……”李仪中闻言语塞,显然张淮深这话打乱了他的计划。

只是兰州刺史还未到手,他也不好和张淮深翻脸,只能颔首道:“末将知晓了。”

见张淮深没有吩咐,李仪中也不舒服的退了下去。

在他们走后,张淮深将目光投向酒居延和陈靖崇。

酒居延沉默着,陈靖崇却欲言又止。

“你们是我麾下老人,但若是想追随刘继隆而去,我也不阻拦。”

张淮深缓缓开口,这让酒居延脸色表情一黯,倒是陈靖崇听后作揖道:“节度使,您对我恩重如山,可……”

“去收拾吧,不必多说了。”张淮深打断了他,陈靖崇见状跪了下来,朝着张淮深磕了三个头后起身离去。

陈靖崇走后,张淮深将目光投向酒居延:“你心里若是想去便去吧。”

“不……末将吃张氏的粮食长大,刘刺史对我有恩,但他那里并不缺一个我。”

酒居延摇头拒绝,同时黯然道:“即便没有我,刘刺史想要收复河临渭三州也十分容易。”

“呵呵……你是说我离不开你?”张淮深轻笑,语气中带着些冷清。

“不……”酒居延摇头道:“刘刺史那边的敌人可以杀,并不麻烦,可您这边的敌人杀不了,这才是麻烦的。”

“我如果走了,那家中父母兄弟如何看待我……”

见他这么说,张淮深叹了一口气:“下去休息吧。”

“是!”酒居延转身离去,背影落寞。

在他走出衙门的时候,前番已经离去的陈靖崇却走了出来。

他原本脸上满是高兴,可见到酒居延的表情后,他便笑不出来了。

“你不走?”他声音带着几分诧异,酒居延也随之摇了摇头:“总要有人留下来的。”

“我不像你,你家中除了一个已经嫁人的小妹便再无牵挂,但我不行。”

“我的家人都在敦煌,想要带着他们前往兰州……谈何容易。”

说罢,他伸出手在陈靖崇肩头拍了拍:“你放心和刺史去吧,敦煌那边有我照看着,小妹不会受委屈的。”

“老酒……”陈靖崇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深吸气道:“今夜去我那里,我们不醉不归。”

“好!”酒居延笑着点头,笑容中带着几分苦涩。

不多时,二人骑马前往了西门的甘州、凉州大军所驻跸的西大营。

在他们返回之后不久,甘州军营的方向便传来了嘈杂声。

他们走出营帐去看,只见到许多将士们来回穿梭各帐,诉说着刘继隆将要前往陇西,而山丹军有可能驻跸凉州的事情。

刘继隆那边已经放出话来,孤身的兵卒都可以前往东大营投军,这让许多后知后觉的山丹将士高兴,紧接着又黯然起来。

他们中许多人都有家室,而职田和永业田早已发下来安定好了。

想要跟随刘继隆去陇西,职田很有可能被收回去,而永业田虽然能留下,可又有几人舍得拖家带口前往陇西。

如今大战告捷,收复会州后他们就能短暂回家与家人团聚,享受太平。

一个即将安稳的河西生活,一个是不知未来陇西,两相抉择下,许多山丹将士都难得沉默了起来。

除了少量孤身的将士在收拾行装,大部分人都在帐内躲着,生怕狠不下心,一个冲动就走了。

望着营盘内的情况,酒居延和陈靖崇心里都十分难受。

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山丹营盘”,如今却要分崩离析了。

不知几年过后,还有没有记得他们的事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