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151章 河陇生息

第151章 河陇生息

书名:归义非唐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8 13:51:56

“已知一亩地的面积为五百四十平方米,长二十四米,那宽应该是多少米?”

十月初,在五泉城中军民都在抢收六月耕种的麻、豆、粟、麦等作物时,县衙内却传出了令人昏昏欲睡的话语。

刘继隆一身常服站在主位,手里拿着细细的木棍和白垩(白土粉)制成的粉笔,身后是写下问题的黑漆木板。

在他面前,尚铎罗、张昶、马成、李骥、斛斯光、曹茂、郑处、厝本等五十余名军中有名有姓的将领都坐在位置上,佯装老实。

如今是他们入驻五泉的第五个月,而刘继隆的扫盲班也开了整整四个月。

在山丹的那两年,刘继隆一直在开办扫盲,但由于战事,许多人走的走,伤的伤,真正接受了两年教育的人,只有不到八百人。

这八百人中,只有不到二百人跟着刘继隆来到五泉。

虽然已经进行了两年的扫盲学习,可他们也只是勉强做到了识字。

因此在五泉开办扫盲后,刘继隆开始加强教育,从基础的识字到学习一些史料,以及一万以内的加减乘除。

语文和数学是扫盲班唯二的课程,但张昶他们还是更喜欢语文课。

因为刘继隆在讲语文课的时候,通常是以故事的形式,将一些成语形成的原因娓娓道来。

这种类似听书的学习方式,令他们许多人都记住了不少的成语,并且能灵活运用。

不过他们有多喜欢语文,就有多讨厌数学。

正如当下,他们五十几个人虽然面上老老实实,可心思早就不知飞到什么地方了。

“厝本,你来回答!”

刘继隆挑中了扫盲班里最大老粗的厝本。

对此,厝本只能尴尬起身,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什么话。

见状,刘继隆也没有气馁,而是询问他们还有人不知道算法的。

在他的询问下,近七成的人举起了手。

他没有骂众人,而是重新将解法写在了黑板上,随后让众人动笔先学习一遍,然后再挨个教导。

他们每个人手上有一块普通的木板,桌上有笔墨和水盆、毛巾。

用沾水的毛巾将木板擦干净后,便能用毛笔在木板上书写。

很快,两个时辰过去,而刘继隆也宣布了下课。

“刺史,我们学打仗和识字不就行了吗?”

“对啊刺史,这数学……”

有些旅帅和校尉不解开口,刘继隆笑着反问道:“你们觉得用不到?”

“额……”众人一时间不敢答话,可刘继隆却解释道:

“除去作战,行军、扎营、布阵都是要用到数学的。”

“从编制到人数,从口粮到军械,从速度到宽度,一切都是量化的。”

“根据一支军队的行军长径和宽度,就可以推算出他们的人数,知道其行军所需要的时间。”

“如我军的扎营法,实际就是确定各种面积的计算方法。”

“你们得知道,打仗是一门精细活。”

“你麾下多少兵卒,每日吃多少粮食,喝多少水,每日行军多少,多少距离需要布置一个补给点等等……这些种种都需要用到数学。”

“以前你们麾下随军直白多,这些事情可以交给他们,所以你们不用担心。”

“可现在我们自己做主做事,就不得不亲力亲为了。”

“更何况数学学好了,对于统计耕地、人口和物资都有帮助,你们别小看数学。”

刘继隆笑呵呵的与他们解释着,随后继续道:

“其实我还想教你们另外三门课程,但我们没有时间了,必须在两年时间里把大军的文盲问题给解决,然后出兵收复河州。”

蛰伏两年,这对于出道不过三年的刘继隆来说似乎有些难熬,但实际上时间也过得很快。

今年已经解决了城外荒田复垦的问题,明年秋收之后,他就有足够的粮食发起南征了。

他蛰伏两年,可不是为了一个小小的河州,而是要一口气收复河临渭三州。

这些日子,他已经在军中挑选了一些有算术天赋的兵卒,并将他们转业为直白,数量虽然只有一百七十余人,但对于他来说已经够用了。

河临渭三州加上五泉,总计十个县。

一百七十多人加上少量驻军来管理十个县,还是能勉强管下来的。

只要能管下来,那刘继隆就能花费两三年时间,用这批直白滚雪球般的扩充直白队伍,军队也是一样。

他让张昶他们将自己上课时所说的成语故事写下,然后用铜活字印刷术印刷成为课本。

一篇故事,少则二三百字,多则七八百字。

想要了解这些故事,将士们就只能拼命的去学。

不得不说,这一做法还是挺有成效的,起码经过四个月的扫盲,军中已经没有识字少于五百的人了。

不过刘继隆并没有停下,毕竟他要的是一群中基层军官,而不是半文盲队伍。

“只有把军中的两千八百多人训练好,他们才能帮助自己滚雪球式的壮大队伍,用最快的速度占领整个陇西。”

这般想着,刘继隆也看着张昶他们先后走出衙门。

他们抱着教材,准备去军营教学去了,只留下了曹茂和刘继隆。

“怎么样,都记下了?”

“嗯,都记下了!”

刘继隆看向认真做笔记的曹茂,笑着询问起来。

曹茂已经十四岁了,他跟在刘继隆身边两年多,识字过后就经常翻阅刘继隆从甘州、凉州、兰州等地收集的藏书。

这些书籍虽然都是经史典籍,但却丰富了他的内在。

如今刘继隆将数学作为课程推出,曹茂自然也不会放过,而是如海绵般汲取着知识。

瞧着他认真的模样,刘继隆也笑着拍拍他:“好好学,日后帮我治理陇西。”

“那可不行!”曹茂声音拔高,一下子合上自己做笔记的文册。

他起身与刘继隆对视,眉头紧皱一起,执拗道:“我是为了带兵打仗才学这些的!”

“……”听到这话,刘继隆哑然,片刻后笑道:“行,都依你!”

他话音落下,接着又给曹茂开了一个时辰的“小班”。

直到曹茂已经将面积的计算方式吃透,刘继隆才舒缓了一口气。

不过不等他让曹茂去准备饭食,便见陈靖崇从衙门外走了进来。

“刺史!城外的粮食作物都收割入库了!”

陈靖崇隔着老远便作揖走来,刘继隆闻言眼前一亮:“如何?”

“您自己看看吧。”陈靖崇走入正堂,递来一本文册。

刘继隆接过翻阅,很快便将其中内容尽数阅览。

“廓州的第二批粮食已经送来了,刨除路上吃的,存入四千九百六十二石。”

“算上今年收获和官仓中原本的存粮,现在官仓内还有存粮四万五千六百余石。”

“城外的牧群数量也记在文册上了,军马二千余八十匹,挽马三千六百余三匹,耕牛四千五百头整,黄牛七百五十四头,羊一万九千四百二十四只。”

话音落下,陈靖崇脸上浮现忧虑:“过去四个月,城中军民吃了五千八百多只羊,二万八千六百石粮。”

“您给百姓的粮食太多了,虽说他们干活也有力气,可按照这种吃法,粮食最多能撑到四月初就得吃干净。”

“黄牛和羊群,最多帮我们多撑两个月。”

“剩下两个月,如果没有外力,我们就只能杀挽马和耕牛了……”

陈靖崇冷静诉说着现状,刘继隆听后也没想到粮食是这么的不够吃。

当初他算好是够吃的,但实际上每天发下去的粮食,总会有微小的偏差。

每个人偏差一点,一天、一个月下来,那就偏差的多了。

这么想着,刘继隆沉声说道:“这样吧,明日起你派人把收获的麻制成布匹和绳子,看看能不能弄成渔网,弄些鱼来吃吃。”

“另外我写一封信给小张节度使,向他借一万石粮。”

尚婢婢那边是不可能继续借粮给他了,因此刘继隆只能将目光放在张淮深身上。

他相信以自己和张淮深的关系,即便张淮深借不了一万石粮,也能借个几千石来应应急。

大不了到明年的下半年,他带着五泉的百姓,节衣缩食的给他熬过去便是。

现在城外的荒地已经全部复耕,近十万亩耕地在春耕后种上粮食,大约能在七月末就收割。

左右也不过就是一两个月的苦日子罢了,实在不行,他卖几十套甲胄也能从尚婢婢那里搞来一两千石粮食。

“还是得尽早拿下河临渭三州才行。”

刘继隆沉吟道:“河临渭三州有金、铁、铜矿,昔年尚在我汉人手中时,每年产出价值上万贯的金银铜钱,并且还能连接钦州。”

“拿下他们,就可以整合三州力量,向朝廷买粮了。”

“另外拿下三州后,我们必须立马拿下岷州和成州。”

“岷州有茶,成州有盐,都是我们急缺的资源。”

“确实!”陈靖崇也颔首表示认可。

不过他并不知道,刘继隆要收复岷州和成州,主要还是当地产有硫磺。

只要有硫磺,他就能制作火药,而火药在他看来,最大的作用不是用于军事,而是用于开采矿石。

他也想过制作火枪,可是火门枪威力不大,射程不远,而火绳枪的原理他又不清楚,只能慢慢摸索。

在此期间,火药理应用在开采矿石上。

几千上万斤火药,足够把河临渭三州的金银铜矿产量翻好几倍。

毕竟明朝产铁之所以那么高,原因就是用火药开采矿石。

大唐身上的蛀虫比厕所的苍蝇还多,只要有足够的钱,即便唐廷不让关中贩卖粮食给自己,自己也能贿赂剑南道的官员卖粮给自己。

如果关中和剑南道都不卖,那他就只有给大唐一点小小震撼了。

这憋屈日子,他早就受够了!

这般想着,刘继隆交代陈靖崇留下吃饭,同时与他说了一些治军和治理的想法。

对此陈靖崇尽数记下笔记,而城外的百姓也在秋收结束后,将目标投向了城外的野地。

十月初的兰州还未进入零下,因此开垦野地并不困难。

百姓们点火将野地上的野草烧尽,随后驱使挽马耕牛开垦野地,将石块都弄到了官道上。

劳作结束后,他们便把石块搬到马车上,运到五泉城门外。

这些石块,都将成为垒砌城墙的材料,而这也是刘继隆在做的事情。

回回炮既然被他弄出来了,纯夯土的城墙,自然也就落后了。

百姓开垦野地所拾取的石块,便成为了垒砌城墙最好的材料。

不止是他意识到了这点,就连远在凉州的张淮深也意识到了这点。

不同的是,凉州人口众多,因此姑臧城早就在秋收前开始垒砌石块,加固城墙。

“百姓们交了田赋,按照五税一,官仓进了五万七千多石税粮。”

“除此之外,月末应该能交上来八千多匹麻布。”

姑臧衙门内,酒居延汇报着姑臧秋收的情况。

由于家大业大,凉州完全可以按照正常税制进行治理,而兰州只能吃大锅饭,按照配给制来渡过难关。

“番和、嘉麟、昌松的粮册都送来了没有?”

张淮深坐在主位,目光看着文册内的数据,却不忘询问酒居延。

酒居延闻言颔首:“昌松的还没送来,不过按照往年的情况来看,凉州这次所收税粮,应该不低于十二万石才对。”

“加上麻、豆、绢及牧群等杂项,足以养兵一万!”

酒居延十分自豪,而张淮深却依旧平静:“广武那边有消息传来没有?”

“正要说这件事。”酒居延继续道:

“李刺史请调耕牛五百头,粮三万石。”

“嗯……”张淮深颔首应下,并不觉得很多,毕竟广武两千名甲兵的军饷就高达两万四千石,算上口粮,三万石还算少的。

“刘继隆……”他欲言又止,最后还是下了决心:

“刘继隆那边,有消息传来吗?”

“没有。”酒居延叹气道:“不过以刺史带去的兵马和李刺史所述的状况来看,五泉那边应该不太好过。”

闻言,张淮深也忍不住皱眉道:“真是执拗!”

他想帮刘继隆,却又拉不下脸来,所以只能等刘继隆求他。

不知道为什么,这些日子他的眼皮总是跳个不停,因此不免对刘继隆起了催促之心。

“会州、甘州那边有没有消息?”

张淮深继续询问酒居延,酒居延也连忙道:

“会州那边,索刺史倒是没有送出什么消息,不过甘州那边,李刺史和崔县令倒是有消息传来。”

“李刺史想要新练两千兵卒,因此想请您手书给节度使。”

“崔县令送来的是山丹的文册,今岁山丹收获税粮二万四千余石,新增一万三千余只牧群,产铁十二万六千余斤,石炭四十余万斤,炒茶五千多斤……”

酒居延将甘州的事情交代清楚,张淮深听后不免惋惜:“这山丹也是他的遗泽,如今河西稳定,改十税一为五税一,希望山丹的百姓不要怨恨衙门。”

“这怎么会?”酒居延急忙道:“昔年吐蕃在时,收粮一石,有七八成都要上交,而今只交两成,百姓高兴还来不及呢。”

“可始终不如他在的时候。”张淮深打断了酒居延,说出了让他无法反驳的话。

“他若在,这凉州不出三年,恐怕便能恢复昔年开元时节的盛况了。”

张淮深感叹着,几乎每三句话就要提一提刘继隆,可见确实想念他。

在他这般想着的时候,堂外也响起了脚步声。

二人闻声看去,不多时便见张淮涧快步走来,并双手呈上一张帛书。

在河西,能用帛书的只能是敦煌的张议潮,因此张淮深连忙接过查看起来。

不多时,他将帛书合上,与二人对视道:

“叔父让我们从凉州,甘州运两万石粮去伊州,看样子是准备对盘踞在伊州纳职的那群胡杂动手了。”

“没有调兵吗?”酒居延好奇询问,张淮深却摇了摇头。

“我有一事不解……”

忽的,张淮涧皱眉开口道:“眼下陇西番贼依旧势大,为何我们不把刘刺史调往伊州收复安西、北庭,由我们收复陇西呢?”

张淮涧不明白,眼下归义军有民二十余万,甲兵一万八千余人,而陇西四分五裂,强盛的尚延心也不过四千多甲兵。

这种情况下,他们只需要在凉州整军一年,就能走乌鞘岭收复陇西全境。

大好情况摆在眼前,却让刘继隆去陇西单打独斗,这是张淮深无法理解的安排。

面对他的不解,张淮深皱眉道:“我们毕竟归义不到三年,倘若着急收复陇西,难免会让朝廷中的有心人非议。”

“况且收复北庭、安西,也利于商货通畅,对我军有利。”

“至于陇西……”张淮深沉吟片刻,随后深吸一口气道:

“刘继隆可以去,但我们却不行。”

张议潮显然早就知道朝廷会因为他们势大而猜忌他们,所以才没有贸然进攻陇西,而是派刘继隆去试试水。

如果朝廷催促,那他自然会出兵去收复陇西。

可王景之已经前往长安好几个月,长安那边却始终没有消息传来,这说明朝廷并不着急。

既然如此,那他们也可以好好消化消化凉州和会州,毕竟这凉会二州番多汉少,得好好治理,才能彻底稳定下来。

不过张议潮和张淮深估计做梦都没想到,朝廷对于他们收复凉会兰三州的反应会那么激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