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152章 内乱前夕

第152章 内乱前夕

书名:归义非唐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8 13:51:56

“即使雪山变成酥油,河水变成牛奶,我们也吃不上一口,因为贵族不想让我们过得那么轻松……”

大中六年十一月中旬,随着冬雪纷飞,兰州也变得寒冷了起来。

好在兰州的石炭开采自南北朝就存在,而五泉城东南方向更是有着露天煤矿的存在,因此在这寒冷的季节里,五泉城内的百姓却始终享受着温暖。

五泉衙门附近的一片院子被打通改造为了学堂,每个学堂里都摆着三四个炭盆,百姓的孩子们在学堂里上着课。

教育他们的教习,是五泉城内的直白们。

他们每个人带十个人,如此便解决了城内孩子的学习问题。

对于孩子们的学习,刘继隆不敢耽搁。

当然,这并非是他想玩什么教育兴国,而是他知道必须要让五泉城内的吐蕃孩子尽早接受汉化。

只有将番人融入汉人之中,五泉才能彻底的安定下来。

上百个学堂都在教授孩童识字,孩童们手里拿着印刷出来的课本,旁边摆放着毛笔和木板。

课本不能玷污,所以他们只能用毛笔和木板来学习故事中的文字。

刘继隆与陈靖崇、张昶他们站在角落,看着一处学堂内的孩子们学习。

刘继隆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意,而陈靖崇则是叹气道:“刺史,虽说可以用煤制墨,但制墨还需要用到油。”

“城里都在学习识字,每个月要用三千斤煤,一百斤油。”

“这油我们自己吃都不够,拿来制墨会不会太浪费了?”

陈靖崇诉说着眼下的困境,而刘继隆也无奈道:“没办法,识字拖不得。”

正常来说,墨条需要用到桐油、菜油、豆油、猪油和松木,如此才能制出比较好的墨。

只是对于缺乏猪油和松木的五泉来说,这种财大气粗的做法,显然不适合五泉城。

因此,刘继隆想出了把煤炭捣碎为灰,添加一些豆油制作方法。

这种方法做出来的墨条粗劣,但好在可以做到在木板上留下痕迹,让学子知道自己写什么字。

当然,如果有足够的漆油,刘继隆也可以为木板刷上黑漆油,然后让学子们沾水写字,但五泉连黑漆油都找不出几升,所以只能作罢。

每个月三千斤煤对于五泉来说没什么,但一百斤油就很奢侈了。

刘继隆在六月带居民种植的豆子到入冬前不过收获了三十多万斤,其中三分之二还要留作马料。

剩下十余万斤拿来榨油后,仅能得出三万多斤油,全城军民,每人也不过才能分到两斤多一点。

正因如此,用豆油来制作墨条是不可能了,刘继隆只能把目光放到了动物油身上。

一只羊身上也不过那几斤油,因此为了获得羊油来制墨,每个月所杀的羊,都得把羊油留下大半。

缺少了油脂,单纯吃饭就有些吃不饱了,因此这些日子,不少人都瘦了一些。

不过他们并不关心这件事,或者说他们即便知道了,也不会怪罪刘继隆,反而会赞颂他,因为他让他们的孩子读上了书,知晓了字。

“熬一熬吧,苦日子终会结束的……”

刘继隆感叹着向外走去,陈靖崇也连忙跟上。

明明已经是十一月中旬,天气因为下雪而变得寒冷,可五泉城内的屋顶及街道上却没有多少积雪。

这一幕令刘继隆心情更加沉重,因为他知道这代表着来年的陇西,还将继续面临大旱。

哪怕五泉有黄河作为依靠,但如果黄河水位继续下降三四尺,那就连水转翻车也救不活五泉。

他沉默着向前走去,街道上鲜少能见到行走的人。

冬季的军民干不了什么活,只能在屋舍里制作麻布,裁缝衣服。

麻杆收获后,刘继隆便让陈靖崇把麻杆发给了百姓们,并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芦絮。

入冬前,男人在外寻找芦絮,女人则是在家,将麻杆制作为麻布。

赶在入冬前,城中百姓收集到了足够的芦絮,女人们也将芦絮缝入了麻衣里,为自家人制成了一件件冬衣。

刘继隆走在街道上,时不时能看到穿着崭新冬衣的百姓。

不管见到刘继隆多少遍,他们总是表现得十分激动,隔着十余步就朝刘继隆作揖。

如果不是刘继隆废除了磕头礼,恐怕他们每次见到刘继隆都会激动磕头。

“外面天冷,早些回家去吧。”

“诶,好……”

兴许是因为百姓穿着新衣的缘故,刘继隆连带着觉得五泉城都精神了些。

很快,他与陈靖崇走到了城中的匠作坊。

五泉城的匠作坊规模比山丹城的大好几倍,当初刘继隆从山丹带来的工匠,如今都在这里从事工作。

兰州并不缺资源,常见的煤炭、铁矿、白土都有,只是开采难度比山丹大了太多。

正因如此,匠作坊内每个月产出的铁料极少,不过六七百斤,眼下都用来打造农具了。

不过对于铁料,刘继隆倒是并不急缺,因为他麾下将士的甲胄足够,拿下河州以前不需要扩军,而拿下了河州,俘获的甲胄也足够他扩军。

所以两三年内,刘继隆是无需命人打造甲胄了。

眼下五泉急缺的,主要还是毛笔、纸张和墨条。

墨条只要材料足够,每个月想生产多少就能生产多少,所以刘继隆并不担心。

毛笔的话,每个月所杀羊群的羊毛足够制作毛笔,也不用担心。

唯一让刘继隆担心的,是五泉所需的纸张。

他带着陈靖崇来到造纸院,院内八名工匠带着十六名学徒正在制作纸张。

在他们的操作下,纸浆很快被从水中取出,然后铺设到了旁边的纸床上。

“现在每个月能产出多少刀纸?”

刘继隆询问身旁的陈靖崇,陈靖崇也不假思索道:“三百刀!”

一刀为一百张,三百刀也就是三万张。

由于手艺粗糙,因此往往需要三张贴一张,如此才能让笔墨不穿透纸张。

贴合后的一万张纸经过裁剪、缝合等流程,最后将成为两千多本空白文册。

不过这些文册有一半供衙门的直白使用,剩下一半则是继续被印刷成为教材,等待刘继隆收复河州后使用。

沿着造纸院走,很快他们就穿过围墙,来到了另一处院子。

在这处院子,只有六个人在屋内工作。

他们要做的,就是把铜活字排序,校对后批量印刷。

铜活字印书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制作铜活字……不过这难不倒刘继隆。

他将上次在广武获得的铜锭融化,随后先用木头刻字,翻成砂模,最后注入铜液成字。

这处屋内有十组铜活字,四组备用,六组日常供人校对印刷。

“这里安排一伙兵卒值守,不能泄露出去。”

刘继隆对陈靖崇交代着,见他应下,这才继续巡查坊内各个院子。

这里有制作投石机的院子,不过院子内只储存了足够的木料,并未开始制造。

除此之外,制作甲胄、军械、农具的院子也应有尽有,只要刘继隆需要,他们就能为刘继隆打造他需要的东西。

巡视一圈后,刘继隆走出了匠作坊。

只是在离开的时候,他眯了眯眼睛道:“算算时间,我的信应该到了姑臧的才对,怎么一直都无人回信?”

“兴许是节度使在忙吧。”陈靖崇解释着,刘继隆闻言颔首表示同意。

张淮深治理民生的水平并不高,但萧规曹随应该是能做到的。

只要他不钻牛角尖,而是照搬自己留在山丹的一切,那应该能让凉州繁荣。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唐廷不插手河西的事情……

“荒唐!!”

姑臧城,刘继隆最不想看到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

姑臧衙门内,张淮深气喘吁吁,旁边是被掀翻的桌子,以及摔碎一地的茶碗茶壶。

酒居延、张淮涧脸色难看,目光与张淮深一致盯着堂内那道身影。

面对他们的目光,王景之嘴里苦涩。

“这件事,也非我们想看到的……”

“常侍本想上早朝时通禀大捷,结果宫里知道后,立马就开了临朝,将封赏给定了下来。”

“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凉州刺史的位置保住了,只要凉州不乱,会兰二州就乱不起来。”

王景之安慰着张淮深,可张淮深却怒道:“这还不够乱吗?!”

“我们在战场抛头颅洒热血,为的就是让百姓和我们一起享受太平!”

“可是如今……如今……如今他们只是动动嘴皮子,就把局势搅乱,把水搅浑,至尊到底在干嘛?!”

“节度使!”听到张淮深出言不逊,三人连忙制止,眼神提醒他小心隔墙有耳。

饶是如此,张淮深却还是冷静不下来。

他素来是一个冷静的人,但面对好不容易太平下来,却又遭遇挑拨而即将动乱的河西,他却迟迟冷静不下来。

“节度使,还是冷静下来,想想应该如何处理吧?”

王景之劝慰着他,而张淮深也攥紧了拳头,压着怒气道:“刘继隆和李仪中都好安抚,难点在于索勋。”

“朝廷擢封索勋为会宁军节度使,却把会州刺史的位置给了酒居延。”

“若是索勋知道这件事,恐怕会误认为是我父亲为了扩大我麾下势力,刻意为之。”

酒居延是张淮深的死忠,这点在他没有跟随刘继隆去兰州后,早就深入河西人心。

那么酒居延得到了会州刺史,旁人自然会想,这是张淮深或张议潭的手笔,为的就是让张淮深彻底坐稳未来河西节度使的位置。

这种挑拨的手段,如果放在张淮深身上,那他顶多一笑而之。

但放在索勋身上,以索勋的脾气,他可不会让家仆出身的酒居延骑在自己头上。

“我手书一封,先安抚好索勋!”

张淮深想到便做,立马走向书房,准备给索勋写一封手书。

王景之见状不解,安抚道:“节度使不用着急,我虽走会州来,但并未把事情告诉索刺史。”

“不!”张淮深看得透彻:“你没告诉他,但却会有有心人告诉他。”

“与其让那些人告诉他,不如让我告诉他!”

不到半盏茶的时间,张淮深便书写好了手书,同时密封起来用火漆烫好后递给酒居延。

“这封信,你派你的亲信送过去,这样会更显诚意。”

“是!”

酒居延作揖应下,而王景之却皱眉道:“索勋那边安抚下来了,那刘继隆那边……”

“刘继隆无碍!”张淮深底气十足:

“且不提李仪中不敢与他为敌,单说刘继隆当下有求于我,只要我手书一封,他必然不会生事。”

“有求?”王景之愣了愣,表情疑惑。

见状,张淮深也交代道:“他找我借粮一万石。”

闻言王景之恍然大悟,却又反应过来:“可是如今大雪封闭了乌鞘岭和洪池岭,想要运粮只能走会州,然后绕道兰州。”

面对他的这番话,张淮深也叹气道:“若是没有这件事,我本想让酒居延率兵走会兰道押送粮草去五泉。”

“只是现在看来,得了朝廷封赏的人,还是暂时不要轻易去兰州和会州才是。”

“至于粮草的事情也只能暂时等一等,等索勋那边看了手书,瞧瞧他反应才是。”

想起圣旨上的擢封内容,张淮深第一次对收复凉州产生了后悔的念头。

这般想着,他深吸几口气,目光看向王景之:“叔父他们开春之后也就要出兵纳职。”

“你现在如果走甘州草原返回敦煌,叔父肯定会把圣旨内容公之于众,沙州的那些虫豸也会闻着味道蜂拥而上。”

“这件事情能拖就拖,你暂时不要回敦煌,先在姑臧休整,等叔父收复纳职,你再带着圣旨返回。”

“我会为你辩解,就说甘州草原的回鹘不安分,只能等开春后走焉支山的甘凉道。”

河西局势复杂,这份圣旨一旦被带到敦煌,即便张议潮再怎么不愿意公布,却也始终拖不住,因为索勋在会州,在距离大唐最近的地方。

只要有心人告诉索勋这件事,索勋就会把消息传回沙州,届时张议潮把圣旨藏起来的事情也会被曝光,威信下降。

所以能拖着这件事的地方只有凉州,只有张淮深他们。

不过即便他们想拖,却也拖不了太久,所以张淮深才会写手书把事情告诉索勋,为的就是不让有心人先一步接触索勋。

“唏律律……”

五天后,张淮深的手书在精骑的护送下,送到了会州的会宁城。

身为“会州刺史”的索勋并没有立即接见姑臧派来的信使,而是带着甲兵在会宁城招摇。

会州百姓有四千八百余户,两万四千余口,耕地十八万六千余亩,若是公平分配,百姓们能吃上饭,甲兵的府田也有着落。

可对于索勋来说,如何治理会州,他显然有自己的见解。

他以索氏二百部曲为主,招募了一千八百名汉人府兵。

索氏旧部的府田是每人二百亩,普通百姓入伍的府兵则是每人五十亩。

如此一来,光是府兵的府田就占去了十三万余亩耕地。

不仅如此,在全城七成人口都是番人的情况下,索勋只招募汉兵,这确实富裕了一千八百名汉兵及其家属。

但剩下的三千户番民,只能均分不到六万亩耕地。

若是收成好也就罢了,可偏偏会州也受到旱情波及,加上索勋五抽一的苛税,当地番民的生活情况,只比在吐蕃治下稍好一点,变化不大。

“这些城墙怎么还没有修补好?”

走到会宁北门处,索勋皱眉看着那修补得坑坑洼洼的城墙,质问旁边的索氏县令。

“百姓们刚刚秋收结束,加上还有制麻等事情没有完成,所以末将想着开春后再修补。”

县令解释着,索勋闻言也不好说什么,只是说道:“开春后必须修补好。”

“是……”县令应下,紧接着又试探道:“不过刺史……这次修补还是发徭役?”

“自然,难不成你要学刘继隆发工粮?”

索勋皱眉看向他,县令只能苦着脸道:

“可是今年收成不好,百姓们的存粮有限,如果春耕之后继续征伐徭役,我担心百姓们会心生不满……”

“我们的粮食不多。”索勋皱眉道:“先让兵卒吃饱,至于这些番民……”

索勋扫视远处街道上的番民,厌恶道:“他们饿几天没事,到时候我再找张淮深要一批粮食便是。”

县令无奈,只能作揖应下,随后提醒道:“节度使派来的信使在衙门等了半个时辰了,要不……”

“哼!”索勋冷哼一声:“再晾他半个时辰。”

“这样不太好吧……”县令汗颜,他以前怎么没有发现自家少主这么骄纵。

好像自从张淮深、刘继隆收复凉州、会州、兰州之后,自家少主的性格就越来越不像以前了。

“罢了,回去吧!”

索勋想了想,确实不好继续晾着张淮深派来的人,于是这才返回了衙门。

返回路上,他同时询问起县令:“派去长安和灵州的人,有消息没有?”

“暂时没有,不过按照出发的时间和路程算来,大抵也这几日就能回来了。”

县令解释着,而索勋也满意的点了点头。

“等我攀上了朝廷,我看张淮深和刘继隆拿什么和我争!”

索勋在心中暗想,而他们的身影也在不久后,出现在了会宁衙门前。

望着会宁衙门的牌匾,尽管索勋不知道张淮深为什么会在冬季派人来会州,但他的直觉告诉他,这应该不是什么好事。

思绪落下,他也胯步走入了会州衙门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