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186章 兵分两路

第186章 兵分两路

书名:归义非唐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8 13:51:56

“唏律律!”

大中八年九月二十八日,当高骈急匆匆退回上邽,并往长安、兴元府(汉中)、成都府送去急报的时候,刘继隆却已经在南下宕州的路上了。

分兵给李骥后,刘继隆与尚铎罗、斛斯光二人率精骑八百,甲兵一千五百,民夫三千人,挽马骡车四千辆继续南下。

从成州前往宕州,必须穿过上禄县南边的天险“寒峡”,然后在岔口前往宕州的良恭县才行。

从盐井前往上禄这九十里路多为沟壑间的西汉水冲积平原,道路通畅且容易行走。

刘继隆他们只花费了一天半的时间,便来到了上禄县外。

上禄县位于山脉脚下的河谷冲积平原旁,城池周围可耕种的土地不算多,好在向北三十余里的路程都是宽阔的冲积平原,可以轻易开垦。

只可惜当地与河陇地区的问题一样,水利设施都因为吐蕃人的保护不利而损毁、垮塌。

好在有原本的水渠堰堤在,只要衙门出粮,百姓出力,修葺这些水利设施也不过几个月时间罢了。

这般想着,刘继隆继续率领大军向南方前进。

随着他们不断南下,前方的道路逐渐狭窄,右侧的山脉也不断拔高。

待他们走入寒峡之中,只觉得谷壑幽深,山岭重叠,群峰环绕,山路险峻。

明明在上禄县时还阳光明媚,可随着他们走入寒峡,只见到云雾环绕,硖谷幽深。

西汉水向南流淌,带着寒意逼人的秋风,滚滚而去。

不足一丈宽的官道,右边贴着峭壁,左边则是十余丈的悬崖与激荡的西汉水。

幽深的寒峡河谷,连阳光都透不进来,空气中的浓雾化作露水,让所有人满头生“白”。

“行迈日悄悄,山谷势多端。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

“寒硖不可度,我实衣裳单。况当仲冬交,溯沿增波澜……”

马背上,刘继隆想到了此前在临州理政读书,练习书法时所看到的《寒峡帖》,不由将其诗句读出。

“刺史,这是您做的诗句吗?”

“好诗好诗……”

身后的斛斯光忍不住询问,尚铎罗则是似懂非懂的附和“好诗”。

刘继隆白了二人一眼,解释道:“这是近百年前,少陵野老杜甫经过此地时所作的《寒峡》,可不是我的诗。”

安史之乱后,杜甫辞官南下,从秦州经过成州、又从成州前往成都。

南下路途中,杜甫先后写了数十首纪行诗,《寒硖》便是其中最精彩的诗篇之一。

前世的寒峡修有国道,七十余里路程,对于汽车而言,不过半小时的事情罢了,因此前世经过此地的刘继隆倒是不觉得这条峡谷有多么险阻。

如今没了国道,只有一丈不到的险道,哪怕乘马也需要一日才能小心走出,他自然有了更多的感触。

其实他对盛唐还是有着不少憧憬的,但大多都是想看看李、杜等名流。

中晚唐的有名诗人不少,诸如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杜牧、李商隐都是他喜欢的诗人。

刘继隆听陈瑛说过,杜牧在他们抵达长安时便已经去世了,他喜欢的那些中晚唐诗人,只剩下了一个大他二十岁的李商隐。

不过因为卷入牛李党争中,李商隐并不受朝廷重用,蹉跎许久,如今在剑南道东川节度使治所的梓州担任参军。

想到这里,刘继隆心思渐渐活络起来。

李商隐虽然仕途不得志,但并非是才学不足所致,而且他名声不小。

如今的陇西,虽说有刘继隆编纂的基本教材撑着场面,但教习无疑是奇缺的。

若是自己能拉拢李商隐前来陇西任职,说不定能为陇西吸引一些不得志的读书人,为陇西的教育添砖添瓦。

不过这么做也有问题,若是这些读书人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掺杂私货,那很容易带偏那些不成熟的孩童。

好在刘继隆没有犹豫太久就有了办法,那就是让这群人去教导自己麾下那些已经成熟的军吏和直白读书。

这群人跟随自己从河西打到陇西,价值观和思想已经被自己固定,不论外界的那些读书人怎么对他们洗脑,他们都不容易倒向他们。

只要他们学得知识,到时候自己再派他们教导孩童读书便可。

想清楚后,刘继隆便将心思放在了赶路上,准备收复岷、宕、武三州后,派人去请李商隐来陇西为官。

与此同时,高骈所派出的快马,却是将刘继隆挥师南下,攻占成州而被他截断退路的军情送往了长安。

南衙北司的三相四贵,不多时便齐聚紫宸殿中。

令狐綯、崔铉、裴休及王归长、马公儒、王居方、王宗实等七人刚刚看完高骈的急报,李忱便缓缓开口道:

“刘继隆挥师南下,为朝廷收复了成州之地,然后路被高骈遣兵截断。”

“高骈请表朝廷,由剑南道、山南西道出兵收复武州、宕州,诸位以为如何?”

李忱给这件事情定了调,那就是刘继隆是为了朝廷收复的成州,也就是不想把事情搞大。

不过高骈将刘继隆退路截断,这倒是拿捏刘继隆的好时候。

当然,李忱是不可能明面上说出要拿捏刘继隆的话,因此就需要有人帮他说这话。

“陛下!”向来沉默寡言的令狐綯闻言连忙站了出来,作揖开口道:

“刘继隆自收复三州以来,多有狂傲之举,此次擅起边衅,若是无法收复武、宕二州,岂不是引得二州吐蕃犯边?”

“臣以为,刘继隆擅起边衅,高刺史断其后路,也是希望其迷途知返。”

“眼下他虽然收复成州,可武、宕二州的吐蕃还在。”

“臣以为,理应由山南西道、剑南道出兵收复二州,随后再定夺刘继隆擅起边衅之罪!”

令狐綯的意思很明显,地要拿,人也要罚,不然任由刘继隆这样扩张下去,西边的局势迟早失控。

他的意思,其实与李忱的意思不谋而合。

李忱对刘继隆本就不喜,如今刘继隆新得成州,若是再放任不管,眼看他吞并陇南七州,那岂不是坐实陇右又出一强藩?

因此,出兵收复二州是必须的!

“陛下……”

忽的,裴休站出来作揖道:“陛下,臣也支持用兵二州,可朝廷已无多余的钱粮供给二道出征,只能让二道自行筹措开拔钱粮。”

裴休支持收复二州,但想要户部出钱是不可能的。

他这么一说,殿内气氛骤然降至冰点。

不给钱,二道兵马即便出兵,也不会出力,到时候收复不了二州,还不是为刘继隆做嫁衣?

“国库竟无钱粮?”李忱声音不悲不喜,可语气却不太好。

“回陛下。”裴休倒也不怯懦,而是就事论事道:

“眼下秋收还未结束,各地钱粮绢帛尚未入库,国库钱粮绢帛本就不多。”

“度支月初刚刚拨发神策军军饷,库中已无多余钱粮。”

裴休把事实摆出来,而这让李忱无能为力。

朝廷岁入一千四百余万贯,天下军饷一千二百万贯,养军近百万。

当然,这所谓的百万大军,到底有多少空额,这无从得知。

唐廷曾两次试图削减天下兵额,但实力不够,只能作罢。

冗军的问题越拖越大,拖到李忱这里的时候,别说削减藩镇兵额了,朝廷连神策军的空额都平不了。

想到这里,李忱只能忍痛道:“内库之中尚有二十余万匹绢,朕欲拨五万匹犒军。”

内库大多来源各州贡赋,而安史之乱后,河北与河陇基本不曾贡赋,内库的钱粮绢帛也并不算多。

五万匹绢帛,这数量对于李忱来说已经不少了。

“若有五万匹绢帛,想必山南道及剑南道的将士必然奋勇杀敌,陛下圣明!”

裴休作揖夸赞李忱,而李忱却只能摆手:“快些传令,莫要让武、宕二州吐蕃有犯边之机!”

“臣领旨!”裴休领旨退下,而令狐綯与崔铉,及王宗实等人也先后退出了紫宸殿。

眼见他们先后离去,李忱却坐在金台上久久不曾离去。

冗兵之害,他又何尝不知,北司在神策军大肆吃空额,安插子弟的事情,他更是清楚。

他想解决神策军的空额,就得先解决宦官,而解决宦官,必须要解决四贵及宦官之中的几大家族。

如果不把他们解决,就无法获得一支强军,自然无法对天下各镇削减兵额。

想到这里,李忱来回渡步,随后对殿内一名宦官道:“传翰林学士、京兆尹韦澳携诗册前来!”

“奴婢领谕……”

宦官闻言退出紫宸殿,过了不到半个时辰,便见宦官带着一名四旬年纪的官员走入紫宸殿内。

眼见韦澳到来,李忱并不着急,而是看向他手中:“诗册可曾带来?”

“陛下,诗册在此。”

韦澳双手呈上诗词,李忱却并未接过,而是满意颔首道;“朕近来对许多诗句不解,劳韦翰林为朕解惑。”

“臣乐意之至。”

李忱说罢,便往偏殿走去,而韦澳与宦官紧紧跟随。

三人来到偏殿前,李忱却看向那名宦官,皱眉道:“朕与韦翰林论诗词,你懂什么?在此待着!”

“奴婢领谕……”宦官连忙收回跨出的脚,站在原地为二人望风。

与此同时,李忱却带着韦澳走入偏殿之中。

二人开始朗声讨论诗词,宦官时不时往偏殿内看去,眼见没有什么不对,当即也放下心来,渐渐神游天外而去。

倒是在他神游天外的时候,偏殿内的李忱看了看殿门,确定那宦官不曾关注后,这才压低声音道:

“韦翰林,朕欲除宦,可有良策?”

韦澳闻言愕然,他没想到皇帝召自己前来,竟然是想着剪除宦官。

好在他虽然愣住,但反应极快,连忙压声道:“臣以为,若与朝臣商议,恐难保密,难免招致太和九年(甘露寺之变)之祸。”

“臣以为,不如就宦官中择其有才识者,与之密谋如何?”

“不妥……”李忱皱眉否决,又解释道:“朕已经试过,然群宦之中,难有忠臣!”

眼见韦澳拿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李忱只能摇头,随后专心与他畅聊诗句。

几个时辰后,随着天色渐黑,李忱这才让韦澳带着诗册离去。

瞧着他告退,李忱眉头紧锁,心中倍觉焦虑,不免想到了长年药,于是拂袖道:

“传太医李元伯,着其携长年药入宫!”

“奴婢领谕……”

宦官接口谕,不多时便带来了太医李元伯。

随着长年药服下,李忱心中的焦虑不知为何,减缓许多。

渐渐地,他安下心来,而长安的天使也向着山南西道兴元府及剑南道成都府疾驰而去。

与此同时,退回上邽的高骈也往洛门道增甲兵二千,好似要彻底堵死刘继隆返回渭州通道。

当窦敬崇派甲兵乘挽马将此事告诉刘继隆时,刘继隆已经带兵走过了险峻陡峭的寒峡,来到了南下的三岔口。

摆在他面前的有三条道,一条向东直通凤州,一条向南,经过青阳峡后抵达武州的将利县。

最后一条,则是向西前进的成-宕官道。

三条官道中,通往凤州的官道肉眼可见的垮塌多处,年久失修。

通往武州的官道有凌乱的马蹄、车辙痕迹,应该是昨日李骥、王思奉率军经过留下的痕迹。

因此留给他们的,只剩下向西沿着碧玉河前往宕州良恭县这一条道了。

没有犹豫,刘继隆调转马头前往了宕州,而他也并不把收复宕州视作难度。

“开元间,宕州口不过七千,丁不过三千余,又分属良恭、怀道二县。”

“我大军至城下,当摆开阵仗,以说降为主。”

刘继隆与身旁的尚铎罗、斛斯光交代着,而斛斯光则是好奇询问道:

“刺史,这宕州不是盛产麸金、雄黄、朱砂和麝香、茶叶吗?”

“为何只有这么点人口?”

斛斯光很好奇,按理来说,物产如此丰富的地方,怎么说也不该只有七千口人才对。

“此地多山峦沟壑而少河谷,想要养活那么多人,自是不易。”

“这一路走来,你也瞧见了,不管是寒峡还是洛门道,都不是什么好走的道路。”

“想要迁徙人口到此,不提如何安置,单说道路阻碍,便不知要吓走多少人。”

刘继隆话音落下,随后继续补充道:“从此地前往良恭县,约有六十里路程,起码要走两日。”

“高骈那厮,恐怕已然向朝廷上表奏章,说我擅挑边衅了。”

“那我们怎么办?”斛斯光闻言有些着急,可刘继隆却笑道:

“从上邽送信去奏表前往长安,起码四日,即便长安做出安排,剑南道和山南道的兵马也来不及反应。”

“如今的西川,早就不是韦南康(韦皋)所在时的西川了。”

“等他们整顿兵马前来,宕州已经被我们收复了。”

自大唐与南诏议和以来,剑南道武备废弛,二十余年不经兵祸,早就不是韦皋、李德裕时期的劲旅了。

长安那群家伙,地图一摊,便以为天下是平地,随便一指就能收复失地。

实际情况是,从剑南道进攻宕州,难度不比开元年间进攻石堡城要轻松。

等山南道和剑南道的兵马并进,自己早就收复武、宕二州,从容进攻岷州去了。

想到这里,刘继隆对尚铎罗开口道:“你率精骑驰往良恭,若是能说降,最好不过。”

“末将领命!”尚铎罗颔首应下,随后策马前往前军,率领八百精骑驰往良恭县。

不多时,太阳西斜,刘继隆也下令扎营。

五千多人延绵六里,在碧玉河谷中扎营休整。

斛斯光放出了足够多的塘兵,抢占了两侧山脉的高点,以防大军被袭。

一夜无事,翌日大军继续向良恭开拔,而尚铎罗迟迟没有传回消息。

直至午时(11点),才有精骑返回禀告了前方情况。

良恭城内有番兵二百拒绝投降,妄图仰仗地理坚守。

尚铎罗劝降一夜,发现事不可为,这才派人告知刘继隆。

刘继隆闻言,当即看向斛斯光道:“传令大军急行,两个时辰后必须赶到十五里外的良恭城,天黑前拿下它!”

“末将领命!”斛斯光应下,随后吩咐甲士、民夫给挽马喂食精料,催促它们驰往良恭。

不到两个时辰,刘继隆便率领大军看见了前方的良恭城。

良恭城建造在碧玉河北岸,地势陡峭,好似一座关隘阻断了前路。

城内西门有渡桥通往南岸,南岸有着大片耕地,而整条河段只有良恭能搭建渡桥,所以陇西军必须攻下良恭。

良恭城并不大,南北宽不过百步,城内居住的人口想必不多。

“刺史!”

尚铎罗策马返回本阵,对刘继隆作揖道:“这群杀才不愿投降!”

“不降就不降,现在他们不降,稍后他们就没有机会了。”

眼见良恭还不投降,刘继隆目光瞥向斛斯光,斛斯光心领神会,当即拔刀下令:

“投石机前移布阵,民夫掘石,甲兵操作,天黑前必须拿下良恭城!”

弄地图耽搁了更新,抱歉抱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