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204章 齐头并进

第204章 齐头并进

书名:归义非唐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8 13:51:56

“噼里啪啦……”

十月中旬,爆竹作响,可今日却并非是什么节日,而是刘继隆娶妻的日子。

从州衙到都护府那二百来步的街道左右摆满了竹子,此刻正因火盆熏烤而作响,十分热闹。

街道上,陈靖崇、耿明二人身骑高头大马,为刘继隆接亲。

在他们身后,穿红戴绿的迎亲队伍拉得老长,从都护府向州衙前进。

唐代娶妻较为繁琐,如昨日七娘子他们抵达后,便派人前往了都护府的内堂卧房中铺设新人房,而这个流程叫做铺房。

待到接亲时,迎亲之人又得派人在新娘屋外催妆,而所谓催妆,便是高声朗读催妆诗,催促新娘尽快打扮停当。

陇右衙门都是一群粗人,高进达诗词不行,所以催妆诗便只能由刘继隆提笔写下。

好在他是文科生,抄些催妆诗倒也不是什么难事。

“娇羞不肯下妆台,侍女环将九子钗。寄语倦妆人说道,轻施朱粉学慵来。”

屋内,听着屋外的催妆诗,早就化好妆的七娘子不由诧异道:“这是谁捉刀所作的?”

“何须捉刀?”封邦彦笑道:“此乃昨夜刘郎君所作。”

“刘郎君奴隶出身,竟能作出此等催妆诗?”

七娘子惊诧,封邦彦也笑道:“好妹妹,如今却是知道阿兄为你挑选了何种良人了吧?”

闻言,七娘子也红着脸点了点头,而院外的催妆诗还在继续。

“十步笙歌响碧霄,严妆无力夜迢迢。羞将双黛凭人试,留与刘郎见后描。”

“说嫁心惊尽日痴,尊前玉箸镇双垂。不知夫婿尤怜惜,却忆娇嗔阿母时……”

三首催妆诗,足以说明刘继隆的“才学”,见状封邦彦也命人打开了大门,护着盖上盖头的七娘子向外走去。

陈靖崇收起了刘继隆所作的催妆诗,命都护府内院的健妇婢女们护着七娘子向外走去。

不多时,她们走出州衙并上轿,护着轿子前往了都护府。

都护府门外,诸多官员都笑着看刘继隆娶妻。

两名健妇代七娘子的阿婆、阿娘执着木棍等待,而刘继隆走下台阶,转身露出毫无防备的后背。

两名健妇用棍子轻轻敲在刘继隆后背上,这在礼制中属于下婿。

做完这一切后,刘继隆翻身上马,绕着轿子走了三圈,而这又唤“障车”。

待刘继隆翻身下马,在场官员纷纷拿出自己准备的礼钱,投入了都护府门口的竹筐中。

接着,健妇们在地上铺设绢帛,七娘子也戴着盖头走出轿子,踩着绢帛朝内院走去。

瞧着绢帛被铺在地上供人踩踏,王思奉啧啧道:

“这么好的绢帛供人踩踏,名门婚娶的场面果然大。”

站在他旁边的陈靖崇拍了一下他,示意他别多说话,同时也解释道:

“这封七娘子已经算体谅节帅了,听闻名门嫡女娶妻,要铺设的可是织锦。”

“哪怕是中原的平民,也是要铺设麻袋的。”

陈靖崇与众人解释着,毕竟陇右诸将大部分都出身不好,不知道这些礼制也正常。

在他们的谈论中,七娘子先前往了内院的厨房,拜了拜灶台后,这才前往了内堂,跨过了门口的马鞍,寓意婚后的生活平平安安。

随后在众人见证下,刘继隆牵着七娘子走入内堂拜堂,在门口撒了几斤五谷杂粮。

待一切做完,婢女带着七娘子前往了卧房,而刘继隆则是招呼众人走偏门前往都护府大门,重新进门入席。

对于这一切,刘继隆只觉得十分热闹,比后世婚礼繁琐,却更有感觉,便是他也乐在其中。

当然,不论古今,真心为他人结婚而高兴的人还是比较少的,大部分更在意的是宴席上能吃什么。

在十月的陇右,主要还是以肉食为主,蔬菜仅有萝卜、白菜、韭菜等蔬菜。

炒羊肉、烧鸭、猪肉炒白菜、韭菜炒鸡蛋,鸡汤萝卜、蒸猪蹄肚、两熟煎河鱼、燌羊头蹄、鹅肉巴子、椒麻牛肉碎等菜肴依次上桌……

都护府内外摆了一千二百桌酒席,招呼各州县官员外,还招呼了在狄道的烈属。

整场婚宴,用米酒二万三千斤、鱼一千六百条,鸡鸭各二千四百只、羊七百只、猪七十二头、牛三十四头,鹅五百只。

其它的米麦茶食、砂糖赤豆、蔬菜花椒更是数不胜数。

一场婚宴的耗费近两千贯,估计是刘继隆在个人身上耗费最多的一场宴席了。

当然,礼钱他也收了不少,因此整场酒宴他几乎将正堂的十几桌都敬了一遍。

接下来的时间,他基本都在吃肉聊天,一直熬到天黑散场,他这才返回了内堂。

刘继隆的床铺并非卧榻,而是他令人打造,类似拔步床的床铺。

头戴透额罗(头纱),身着青衣的七娘子正手执团扇,等待刘继隆为她揭下透额罗。

刘继隆十分清醒,他现在就想看看七娘子的容貌。

呼吸间,他便走到了七娘子面前,盖着透额罗的七娘子面容朦胧,但大致能看出长相不错。

见状,刘继隆松了一口气。

虽说他是为了封敖的支持和嫁妆而成亲的,但真让他每天对着东施之流的过日子,他也有些受不住。

想到这里,他伸出手将七娘子的透额罗揭开,七娘子那黑白分明的杏眼也朝他仰视来。

“郎君……”

七娘子将面前的团扇放下,刘继隆仔细看了看,心道这七娘子确实漂亮。

相比较他的淡然,七娘子瞧着刘继隆那模样,心几乎跳到了嗓子眼。

她还在期待刘继隆对她说些什么情话,却见刘继隆转身离开,心里不由失落。

好在刘继隆只是去取酒杯,并回来递给她一杯:“该合卺了。”

七娘子心情回升,笑不露齿的接过酒杯,与刘继隆将交杯酒饮下。

“还要作扇诗吗?”

刘继隆瞧着七娘子那模样,哪里还不知道她已经无心走流程了,伸出手便把她揽在怀间,低头嗅了嗅。

一股梨花香味传来,不由得让刘继隆想起了“一枝梨花压海棠”。

好在他只比七娘子大了六岁,不然他还真是“张先”了。

“郎君才学,妾身已然在州衙催妆诗中见识过了,何必还要作扇诗呢?”

七娘子感受着刘继隆的臂膀与怀中温度,俏脸通红,几乎要把头埋到胸间。

刘继隆瞧她这般模样,故意在其耳畔说话,热气翻涌,酥酥麻麻。

不多时,朱唇紧贴,粉脸斜偎;交颈间鸳鸯戏水,同心带结。

言语间誓海盟山,拨弄得千般旖旎,万种妖娆……

巫山**后,翌日醒来时,少女已将头发高挽,而刘继隆也穿上了中衣。

“妾身为郎君更衣。”

刚刚挽好头发的七娘子起身便为刘继隆穿衣,刘继隆瞧她面颊红润,也不由亲了一口。

不待七娘子害羞,刘继隆便交代道:“我这内院无甚规矩,且有一点,细君须得谨记。”

“郎君且说。”七娘子对刘继隆满意得不能再满意,此时刘继隆说什么,她都能听进去。

见她这般,刘继隆也吩咐道:“我这陇右与中原不同,并无奴隶。”

“这些内院的仆人,大多都是城中百姓的子女,亦或者烈士烈属。”

“她们若做错了事情,你切勿让人动手教训她们,示意张嫂或你那几个贴身丫鬟对其批评,做出惩处便是。”

“若屡教不改,便将其裁汰,再换新人。”

“那便听郎君的。”七娘子抱紧刘继隆,恨不得把他揉进怀里,不舍得他离开自己半步。

“呵呵……西花厅住着我的三位侍妾,你作为夫人,教她们尊敬你是应该的,但莫要折辱人。”

“嗯……”七娘子无心听刘继隆说什么,只是抱紧他,不想让他走。

“好了,别让人久等了。”

刘继隆话音落下,七娘子也不舍的松开了他,而刘继隆也对外道:“张嫂!”

门被敲响三声,随后才被推开。

张嫂带着几名俏丽的婢女走进来,手中都端着洗漱的东西。

刘继隆还未开口,七娘子便热情上前对张嫂询问:“您便是张嫂吧。”

“夫人,老妇便是张嫂。”张嫂笑吟吟行礼,七娘子也扶住她,随后看向那几名俏丽婢女。

“郎君说了,陇右不兴奴婢,既是如此,便脱了尔等奴籍,日后如府中其它丫鬟一般。”

“若有人想出府嫁人了,妾身也会为尔等寻得好人家,总比你们自己挑选要好。”

七娘子开口说着,几名随她从山南而来的婢女纷纷跪下稽首:“谢郎君、夫人隆恩。”

“起来吧,陇右不兴稽首和跪礼。”

刘继隆交代一句,随后便与七娘子洗漱。

待洗漱干净,两人前往了内堂,而张嫂则是张罗早饭。

刘继隆事前便与张嫂说过,让他与七娘子的丫鬟沟通,日后三餐都按照七娘子喜好来。

偌大的陇右都护府,总不能饿到七娘子。

事实证明,七娘子确实是封敖娇生惯养的名门嫡女,光是早饭便有十一道饭菜及甜点。

如三鲜笋炒鹌子、烙润鸠子、浮助酒蟹、江珧、酥片生豆腐、百宜羮、蒜酪、豆汤、泡茶、油饼、豆沙包等。

瞧着这么多饭菜,刘继隆有些愕然,好在七娘子见状说道:

“张嫂,日后早饭便做三道菜肴,两份甜点即可。”

说罢,她又看向刘继隆:“郎君早上是喜爱吃米饭还是面条?”

“都可以。”刘继隆感叹七娘子懂事,七娘子则是与张嫂吩咐让她日后准备一份米饭或面条即可。

张嫂应下后,她便开始为刘继隆夹菜,满眼都是刘继隆,目光舍不得挪开一丝。

刘继隆被她看的头皮发麻,只能找些话题。

“我昨夜看了婚书,为何婚书上写细君的名字是封七娘子,为何不写姓名?”

七娘子闻言道:“各家女子的闺名,自然是不可出示眼前,便是皇后,也常称呼尊号罢了。”

七娘子这般说着,刘继隆却道:“无非是礼数约束罢了,我观南北朝及以前,女子留名并无不可。”

“细君且说出姓名来,我可不做不知夫人姓名之男子。”

刘继隆这般让七娘子愕然,随后便是感动:“妾身名徽。”

“封徽?”刘继隆闻言轻笑:“好,我记下了。”

封徽见刘继隆这么重视她姓名,心头一暖,而刘继隆也匆匆吃了饭菜后交代道:

“我去外院理事去了,你若有事寻我,便让张嫂派人找我便是。”

“郎君慢走。”封徽颔首,起身送他出院。

待他走出内院,院门合上,封徽这才看向张嫂:“劳张嫂带我去西花厅。”

“是……”张嫂心里紧张,却还是应下了。

正常来说,成亲后第二日是要拜舅姑、与男方祭祖的。

不过刘继隆没有弄家庙,而封邦彦也让刘继隆多休息,因此这两步便没走。

待刘继隆来到正堂时,陇右都督府麾下的各州刺史及杨知温、封邦彦已经等候许久了。

“入座吧!”

刘继隆开口示意,并坐在了正堂主位上。

入座后,高进达便先作揖道:“节帅,河洮二州传来消息,论恐热见我军屯兵谷道,调转兵锋,向北而去了。”

“嗯”刘继隆颔首,接着询问道:“崔恕还没回来吗?”

“尚未。”高进达摇头回应,接着从陈靖崇、耿明开始,各州刺史开始汇报这些日子的工作。

例如各州增长了多少人口,开垦了多少荒地,修建多少水利等等。

刘继隆并未回避杨知温与封邦彦,因为他清楚二人都想要扶持自己,以此来得到擢升。

何况陇右人口图籍,长安城多有备份,即便不知道具体人口耕地情况,却也能估算大概。

不得不说,与封敖结为姻亲后,刘继隆还是得到了许多好处的。

两个多月的时间,他从山南西道获得了近万百姓,其中三千六百名青壮属于封徽的嫁妆,并未花钱。

至于剩下的七千多百姓,则是通过口马贸易迁徙的百姓,付出了两万多贯钱财。

眼下陇右人口增长至十七万,若是封敖继续帮扶,人口还将增加更多。

这般想着,刘继隆看向了封邦彦与杨知温。

“口马之事,还劳阿兄与杨参军费些心力。”

“节帅哪里的话。”封邦彦抢先开口道:

“三川数万饥民无处可去,朝廷又不拨赈灾钱粮,若不是节帅接纳他们,他们只能冻死旷野。”

在他说完之后,杨知温也作揖道:

“我等进入武州时,便听闻诸州刺史正在迁徙人口。”

“今早又有消息传来,有七千余口口马已经抵达利州,不日将进入武州,劳烦节帅准备钱财,以便封尚书打点诸州刺史。”

“这是自然!”刘继隆眼前一亮,颔首看向高进达,高进达也心领神会。

他眼神示意身后的录事,录事退出正堂,而刘继隆也与杨知温道:

“陇右钱财足够,还望阿翁能将三川饥民在春耕前送往武州才是。”

虽然已经获得了不少人口,但这点人口对于整个陇右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剑南道那边,刘继隆准备在杨复恭返回成都后开始发力,但山南西道也不能停下。

“节帅放心!”

封邦彦主动作揖道:“我等明日便返回兴元府,待我等返回兴元府,必然会催促阿翁的。”

“那就劳烦阿兄了。”刘继隆也给予了封邦彦足够的尊敬。

与此同时,先前离去的录事也带着十几名甲兵,挑着箱子走入堂内。

六口箱子被打开,里面码放着一根根金条。

刘继隆对封邦彦与杨知温抬手道:“这里有黄金一万六千两,劳二位带回兴元府打点了。”

见状,封邦彦与杨知温连忙请刘继隆放心:“我等明日原路返回兴元府,抵达武州时,会把那七千余口口马打点清楚的。”

“至于剩余的钱财,节帅也不用担心,春耕前便会有足数的口马抵达武州。”

见二人做出承诺,刘继隆便放心了。

他轻笑起身,随后颔首道:“既然如此,那便各自散去吧。”

“窦敬崇、王思奉你们两人负责带兵护卫阿兄与杨参军回兴元府。”

“末将领命!”窦敬崇与王思奉连忙作揖应下,随后众人起身先后离场。

在他们离开的同时,高进达和陈靖崇、耿明并未离去。

待所有人离去,刘继隆这才走下高台,而四人也凑了上来。

“节帅这批黄金值十二万贯,除了利州的那七千口百姓外,至少还能换得一万三四千口百姓。”

“下官想将他们安置在河州,以便在日后对鄯廓用兵时征募民夫。”

高进达提出建议,刘继隆颔首认同:“便按照你说的办吧。”

“此外,你联系一下俞从晖他们,让他们在剑南道各处采买汉人奴婢,待杨复恭返回成都,开通剑南道商道后,便带着这些奴婢北上。”

相比较纸面只有一百万人口的山南西道,纸面便有四百万人口的剑南道才是刘继隆最重视的地方。

他不可能等到大唐与南诏决裂再动手迁徙剑南道人口,而杨复恭则是提供给了刘继隆这个机会。

从剑南道迁徙人口前往松州,经松州北上叠、岷、临渭诸州,不失为一条好的路线。

“节帅,杨复恭会不会反悔?”

陈靖崇担心询问,而刘继隆却摇头道:“不会。”

“大唐的这些地州官员,只要给他们足够的钱,他们连良民都敢卖,更何况饥民?”

高进达也附和道:“节帅所言有理,稍后我便派人联系俞从晖他们。”

见高进达回应,刘继隆也转身走回了主位并坐下。

“人口迁徙得加快,朝廷那边若是知道了我与封敖结为翁婿,必然会想办法折腾我。”

“趁他没对封敖下手前,尽量把三川饥民迁入陇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