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210章 大中十年(月底求双倍月票)

第210章 大中十年(月底求双倍月票)

书名:归义非唐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8 13:51:56

“噼里啪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当元日到来,各家门户前都响起了爆竹声,而这也代表着大唐进入了大中十年。

长安城内,大朝会如往日般进行,而后平淡结束。

大朝会散去后,李忱召令狐綯、裴休、卢均三人及王宗实等人前来紫宸偏殿用膳。

偏殿之中,李忱坐在金台上慢条斯理的吃着膳食,而左右则是以三相、四贵分庭就坐的南衙北司官员。

令狐綯埋头吃着东西,卢均不在状态,裴休则是几次欲言又止。

马公儒、王归长、王居方三人把酒言欢,而王宗实被孤立,独自饮酒。

偏殿内的气氛,就这样诡异的平静下来,直到李忱举杯道:

“国事艰难,今岁还将仰仗诸卿,有劳诸卿了!”

“臣等愧不敢当,全赖陛下圣明裁断……”

众人齐齐唱声,仿佛排练过一般。

眼见众人如此态度,李忱脸上笑容得意,不免开口提议道:

“如今虽天下安泰,皮藓之患却并不少,诸卿若有时事,皆可奏言!”

面对李忱的志得意满,众人一时哑然,竟不知道说什么。

淮南大饥,数十万饥民还徘徊在生死线上,这种时局竟然称“天下安泰”,这让群臣说什么?

皇帝都已经定调了,他们如果说这些事情,那不是和皇帝唱反调吗?

正因如此,令狐綯等人纷纷沉默,可他们不曾想到,裴休竟然开口了。

“陛下,臣确有奏言!”

李忱闻声看去,眼见是厘清了财政的裴休开口,他便展露自己的大度,朗声笑道:

“裴相远见,不知有何时事需要奏言?”

在他看来,裴休的奏言,无非就是关乎钱粮国库的事情罢了,却不想裴休作揖道:

“如今改元十年有余,而太子未建,国本不稳。”

“臣请陛下早建太子,以稳国本!”

裴休此言并无不妥,毕竟李忱如今四十有六,而大唐自顺宗以来六位皇帝都没能活过五十岁,因此建立太子之事迫在眉睫。

更何况以裴休观察,随着皇帝逐渐老迈,南衙北司的官员也开始挑选皇子站队,其中南衙大部分是选择长子的郓王李温,而北司大部分是选择更受宠的夔王李滋。

国本要是不稳固,那很有可能会再度爆发党争,而大唐已然经受不起党争的折腾了。

正因如此,裴休才会大胆谏言,希望李忱早早建立太子,避免诸子争储的同时引发党争。

“诸卿以为如何?”

李忱脸上的笑容突然凝固,片刻后放下酒杯,平淡扫视众人。

“臣以为,陛下自有圣断。”

“臣附议……”

令狐綯与卢均先后表态不干涉,但四贵之一的马公儒见状却作揖道:“臣觉得夔王李滋聪慧,宜立太子!”

“臣附议!”王归长与王居方跟上附议,毕竟他们都知道李忱喜欢李滋。

在他们看来,皇帝立太子,无非就是在李温和李滋之间二选一罢了。

只是他们没想到,李忱的脑回路不同于众人,以他这般年纪,他竟然硬生生走出了第三条路。

“若建太子,朕岂非为闲人乎?”

李忱缓缓开口,偏殿内众人纷纷流出冷汗,而马公儒三人更是哑然,嘴张了又张,却不敢说什么。

哪怕是提出这个谏言的裴休,此刻也噤若寒蝉。

立太子则皇帝为闲人,皇帝这话的意思,岂不是觉得他们是想借立太子来架空他?

这样的回答,谁若是敢应声,那便真的嫌命长了。

“哈哈!说笑罢了!”

李忱忽然大笑,众人也纷纷跟着尴尬笑了起来。

尽管殿内气氛有所回升,可众人并不觉得李忱那话是说笑。

一时间,众人纷纷将话题引到了别处去,直到李忱准备服用“长年药”,群臣才匆匆离去,不敢逗留。

令狐綯与卢均走的最急,裴休居中,而马公儒、王居方、王归长三人走在裴休身后,最后的则是王宗实。

望着裴休的背影,马公儒皱眉道:“至尊如今四十有六,若不立太子,郓王必然要与夔王争储。”

“就这样僵持也好,”王归长打岔道:

“夔王如今不过十二岁,若是继续僵持几年,夔王长成,支持他的官员会更多。”

“这倒是……”王居方也附和起来,接着三人朝北司走去,而跟在他们身后的王宗实则是停了下来。

不多时,王宗会的身影从东边急匆匆走来,王宗实瞥了他一眼,随后才抬腿继续向前走。

“阿兄……”

“事情办的如何了?”

王宗会跟了上来,王宗实则是头也不回的询问。

对此,王宗会献媚道:“郓王那边都打点好了,他本人也更亲近阿兄您和丌(qí)副使。”

“如此便好……”

王宗会没有将紫宸殿的事情告诉王宗会,因为没有必要。

至于他为什么选择郓王李温,主要是因为马公儒他们选择了夔王李滋,而他们又屡次排挤自己,自己自然不可能去捧他们三人的臭脚。

如今他在外有高骈,在内有丌元实,而南衙的那群家伙向来以立嫡长为主。

李温占了一个长,不管怎么说,也应该是立他。

想到这里,王宗实心里舒服了不少,而王宗会却道:“阿兄,王茂玄那边……”

听到这个名字,王宗实停下了脚步,因为这个人对自己的威胁很大。

神策军分左右,左右又以中尉为最高,而王宗实为左神策军中尉,王茂玄为右神策军中尉。

王茂玄此人,素来不出现在人多的地方,只是听从至尊的安排。

若是至尊选择夔王李滋,那太子的人选还真不好说。

只是王宗实一想到刚才皇帝所说的话,他还是暂时放下了心来。

至少就皇帝刚才所说的那些话来看,皇帝短期内还没有建立太子的想法。

只要人选不定,自己就有机会……

思绪间,他也回应了王宗会:“不用管他。”

话音落下,二人也走出了宫门,向北司走去。

与此同时,刚刚返回南衙的裴休却没有半点理政的心思,而是在回想皇帝刚才所说的那些话。

为相数载,他还是大致摸清了皇帝的脾性。

皇帝虽表现得宽宏大度,可实际上十分记仇。

自己今日逼得皇帝说出这番话来,想必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与其被罢黜,倒不如自己主动上疏罢官。

只是如今是正月,而且皇帝才说出那番话,自己便立马要罢官,这反倒是有几分威胁的意味了。

裴休最后还是决定等一等,等正月过去了再上疏辞官。

思绪落地后,裴休长舒了一口气,只觉得在朝为相,步步惊心。

不过相比较他的步步惊心,昔日步步惊心的一人,此时却觉得前路平坦。

“噼里啪啦……”

陇右凤凰山中,临州数百名官员、直白及数千名烈属都在国丧墓园外站立。

随着鞭炮声作响,刘继隆先一步走上了神道,走进了忠烈祠中。

如往年一般,他在忠烈祠的主碑前稽首上香,随后走入墓园,之后的高进达、崔恕、张昶等人也是依次效仿。

队伍中,李商隐以临州别驾的官职排在第四排,因此他近距离看着刘继隆在主碑前稽首上香,也看到了高进达等人跟随效仿。

等排到他时,他虽然觉得不适应,但还是跟着下跪稽首,向主碑上香,而后走入墓园中。

在这里,一千二百四十六座烈士墓呈阶梯状向山顶安置而去。

它们背靠凤凰山,面向狄道城,可以清楚的看到他们的烈属过着怎样的生活。

“李别驾,酒拿好了。”

将士的呼唤声将李商隐唤醒,一壶酒递到了他的面前,而他也下意识接过。

陇右有禁酒令,因为酿酒费粮食,所以只有少数节日可以饮酒。

然而在李商隐面前,却摆放着上千瓶米酒。

“这些酒放在墓碑前就行了,等会让烈属们祭奠就行。”

张昶特意留了下来,提醒着李商隐应该怎么做。

李商隐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随后便见众人跟随刘继隆的脚步,依次走过了那一座座墓碑。

每经过一座墓碑,便会有人放下手中的那壶酒,直到一千二百四十六座墓碑前都各自放上了一壶米酒,许多直白才依次离去,而官员则是继续留在墓园中。

除去直白,狄道的官员也不过二百余人,其中大部分还是伙长、队正等中基层军官。

他们站在第一排墓碑前,安静等待着什么。

不多时,烈属们开始走出忠烈祠,朝自家牺牲的亲人墓碑寻去。

有些烈属的亲人已经牺牲了好几年,可他们瞧见自家亲人的墓碑后,却依旧忍不住的啜泣。

也有的烈属才失去亲人不到一年,可他们却已经走出了阴霾,只是安静的用酒擦满整块墓碑。

瞧着这一幕,李商隐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他并未见过这里任何一位烈士,自然也谈不上什么不舍,但他却在不知不觉中有些难受。

他胸口好似有口气,憋不下去,吐不出来,闷得难受。

他的目光看向了刘继隆,却见刘继隆蹲在一座墓碑前,用米酒擦拭着墓碑。

张昶一直关注着李商隐,见他看向节帅,当即低声解释道:“那是赵迁的墓碑。”

“他的家人留在了甘州生活,但这里依旧立起了他的墓碑。”

“他与其它五个弟兄,还有我、马刺史、李刺史、耿刺史都是最早随节帅打拼的兵卒。”

“只是他们的运气不如我们,牺牲在了收复甘州的战事中,不然他们现在也起码是个都尉。”

张昶的语气有些惆怅,而李商隐却道:“下官刚才经过时,见到了有些墓碑旁还矗立着小碑,不知道那块碑是……”

“那是事迹碑,记录他们生平事迹的。”张昶缓缓解释道:

“节帅说过,墓碑上的生平太短浅,一句话便概括了一个人的生平,他想让后人能好好了解他们,所以专门走访他们的亲人,给每个人都写了一块事迹碑。”

“只是可惜,这里许多人都是独身,没有妻儿老小来讲述他们的过去,所以有事迹碑的烈士并不多。”

“我记得节帅还说过,他说历史也是这样,简单的一页纸、一段话,便概括了一个人的一生,但那却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情,是一个人活了几十年后留下的事情。”

张昶长吁一口气,不等李商隐继续询问,便见刘继隆起身向墓园外走去。

不止是他,许多官员都跟着他向外走去,这代表今日的祭奠就这样结束了。

半个时辰后,众人下山返回了狄道城内,而李商隐也回到了自己的院中。

他坐在书房沉默许久,回想着这些日子的所见所闻,以及刚才发生的那一幕幕,尤其是张昶对他说的那些话。

半响之后,他站了起来,研墨动笔,写下了“元日祭陇右烈士文”这几个字,随后向下写去。

与此同时,返回都护府的刘继隆,也在都护府的正堂开了个简短的小会。

小会人数不多,仅有刘继隆、高进达、崔恕和张昶、曹茂五人。

“河州的兵马都撤回去了吗?”

刘继隆询问张昶,张昶颔首道:“都撤回各州了,那论恐热估计在廓州和尚婢婢打的火热呢。”

“嗯”刘继隆点头,随后看向曹茂:“口马之事如何?”

曹茂先行作揖:“利州的那七千四百多人被安排去了大夏县和渭源县。”

“除夕前夜,俞从晖、王焘他们从剑南道、山南西道带来的四千多百姓也恢复了良籍,安排去了河州的抱罕。”

“下官算了算,去年我们从各州所获人口,合计二万一千四百六十七口。”

眼下曹茂专职负责对南边的口马贸易事宜,对这些情况自然清楚。

不仅如此,他也负责牙商们在各州所置“三仙楼”的情报工作。

说是情报工作,其实就是把各州民间能打探到的消息,通过信鸽送来狄道。

不过陇右人烟稀少而多山,故此山中猛禽不少,消耗的信鸽很多,因此除了极其严重的情报外,各楼都是一月禀告一次。

“腊月间,南边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唯一一件大事,估计就是东川节度使换为了前兵部侍郎、诸道盐铁转运使韦有翼。”

“俞从晖、王焘等人在南下前便已经与下官交代,若是韦有翼想要阻止衙门在东川的口马贸易,那他们会想办法拉拢韦有翼的。”

为了做生意,俞从晖和王焘等人也没少为陇右出力。

得知南边没有什么大事能影响到口马贸易,刘继隆便安心点了点头,目光投向了高进达。

高进达见状,当即作揖道:“如今陇右有户四万七千六十四,十九万九千六百二十七口。”

“耕地一百四十二万四千三百五十七亩,另有三十四万六千五百一十一亩的一、二年复垦地。”

“按照去年的速度来看,今年也能开垦最少二十万亩荒地为复垦地。”

“此外,陇右在河州、临州、渭州、兰州、岷州有牧场九十二处。”

“牧场内有育种军马二千六百四十五匹,乘马七千六百五十四匹,挽马三万六千二百六十匹,黄牛五万六千余二十七头,羊十八万五……”

“府库中,尚有金银铜钱折色近十三万贯,粮四十二万六千余石,豆四万三千余石,麻布三十三万七千余匹,织锦……”

高进达如数家珍般将陇右的各种情况进行汇报,最后做出总结道:

“以府库牧场之存续,尚可供陇右军政运转十四个月。”

“此外,陇南七州的税收将于今年转为正常,按照五税一的税率,今年税粮应该不超过四十万石,其它各类绢帛麻布及牙商所贩,最少收入十万贯。”

“眼下都护府的军政度支为军队度支二十三万二千余石,各类杂项四万贯。”

“政衙度支十二万六千余石,各类杂项五万贯。”

“算下来,今年应该是能结余三万石及一万贯的。”

陇西作为陇右粮仓,在养军一万六千二百,养官吏一千七百,养工匠五千四百的情况下,却依旧能够结余,这不得不令众人骄傲。

虽说没有大唐的犒赏会让日子难过些,但随着人口增加,农业开发,陇右的日子始终会越来越好的。

眼见高进达说完,张昶这才作揖道:

“节帅,去年军中有军马八千六百四十七匹,因为战事而折了七百二十九匹,需要从牧场内补充。”

刘继隆颔首:“补充吧!你找高长史打条子,我圈红。”

“是!”张昶应下,而刘继隆见状也询问道:“李商隐这几日在干嘛?”

“末将在带他了解州衙情况,另外准备在他熟悉情况后,派他前往长乐县,带着长乐县的百姓兴修水利,开垦荒田。”

“对了节帅,李别驾想见您。”

张昶回应着刘继隆,同时提到了李商隐想见他的事情。

对此,刘继隆自然不会推辞,毕竟他很喜欢李商隐的诗。

前几日之所以没有见面,主要还是因为年关太忙,抽不出空来。

现在忙完了,他也就能好好见见这个李商隐了。

“现在没事,你派人传他过来吧。”

“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