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213章 生机蓬勃

第213章 生机蓬勃

书名:归义非唐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8 13:51:56

“吁……”

三月末,在大唐着手河西的时候,勒马声在狄道城内响起。

杨知温、封邦彦二人先后下马,其身后的百余名山南精骑也纷纷下马。

高进达、崔恕、曹茂三人急匆匆从都护府内走出,隔着老远便作揖。

“杨参军、封县令!”

“哈哈,见过诸位……”

面对如此热闹的欢迎,杨知温与封邦彦连忙作揖回礼,随后好奇询问:

“不知节帅与张刺史去往何处了?”

闻言,高进达解释道:“节帅近日都在城东的大学理政,便是我们,也几日未曾见到他了。”

“张刺史与李别驾前往了长乐县,故此没有碰到?”

“李别驾?”杨知温好奇道:“不是斛斯别驾吗?”

“斛斯别驾已经调往松州担任刺史了,如今的别驾,两位兴许认识,便是荥阳李义山。”

高进达解释着,二人这才恍然大悟,随后道:“他的诗集,某也曾看过,听闻他在梓州担任参军,不曾想竟然来了陇右。”

“进府谈吧。”高进达侧身请二人入府,同时看向曹茂:

“曹郎君,你去请节帅过来吧。”

“好!”曹茂应下,随后便往大学走去。

与此同时,高进达等人也走入了都护府中。

半刻钟后,曹茂来到大学门外,对戍守的兵卒作揖道:“劳烦请节帅出府,山南西道的杨参军与封县令来了。”

“劳曹录事稍等……”

没有刘继隆的军令,外人是不得进入大学的。

刘继隆在里面做什么,也只有少数人知道。

曹茂在门口等了许久,一刻钟后才见到了身穿绢袍的刘继隆。

“节帅!”

望着刘继隆走出大门,曹茂好奇向里看去,刘继隆却笑道:

“等你忙完了手头的事情,我就让你也进这里面学习。”

“是!”曹茂脸上露出笑容,而刘继隆也带着他返回都护府。

他们返回都护府时,杨知温与高进达他们已经聊了许久。

见到刘继隆出现,众人纷纷起身作揖,而刘继隆也作揖道:“某耽搁了些事情,让阿兄和杨参军久等了。”

“没有没有……”

杨知温连忙摇头,封邦彦则是笑着作揖道:“某承阿翁的令,前来看看七娘子。”

“好!”刘继隆应下,转头看向曹茂:“你带阿兄去二堂,请七娘子去二堂见见阿兄。”

“是!”曹茂应下,接着便带封邦彦前往了二堂,同时派人去请内堂的封徽。

待他们走后,刘继隆也入座主位,杨知温及高进达等人先后坐回位置上。

“杨参军这次来,想来是给我带来了好消息吧?”

刘继隆开门见山,杨知温也早就熟悉他了,因此轻笑道:“果然瞒不过节帅。”

“眼下利州有七千余口马等待进入陇右,兴州也有三千余口马同理。”

“节帅上次所付黄金,大多都打点光了。”

杨知温又给刘继隆带来了上万人口,不过坏消息是之前所付的黄金已经花光。

对此,刘继隆倒是并不担忧,而是询问道:“不知道内饥民,还有几何?”

“这个嘛……”杨知温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沉吟片刻后才作答:

“道内饥民数量难以统计,光三川之地便有数万口,如今招抚大半。”

“此外各州亦有饥荒落草者,各州衙门都在招抚,希望他们前来陇右谋生。”

杨知温没有回复具体数量,但给刘继隆营造了一种还有许多的感觉。

刘继隆很清楚,如果山南西道有足够的饥民,封敖与杨知温及山南西道的官员,都会为了自己所出的钱帛而想办法迁徙饥民。

即便没有饥民,他们也会创造饥民。

因此只要他能出得起钱,饥民就是可再生资源。

“高长史,把州库中的黄金调来吧。”

刘继隆吩咐高进达,高进达闻言颔首,随后派人去调黄金去了。

这些黄金,本来是刘继隆为了日后贿赂朝中官员或宦官而留下的。

现在看来,只能先用作口马贸易,等日后陇右强大了,再想办法弄些黄金来也不迟。

眼见刘继隆还有足够的钱财,杨知温脸上的笑容也更为丰富了。

不多时,十余名甲兵挑着箱子前来,数量比上次还多,足有九口箱子。

跟随而来的直白递出一张条子,高进达看后对杨知温说道:

“杨参军,此处有黄金一万八千两。”

“好说好说……”杨知温笑着点头,随后对刘继隆作揖道:

“请节帅命人将黄金押往寅宾馆,某明日出发时带回兴元府便可。”

“好!”刘继隆应下,高进达当即命人把这九口箱子搬往寅宾馆。

以他们此前的协议,这批价值近十五万贯的黄金,足够买回两万多人。

陇右的百姓数量,也将在这次交易过后突破二十万,这还是不包括军队官吏的情况下。

几人寒暄几句,杨知温也趁机说了淮南的事情。

“听闻淮南道大饥,遭灾百姓数十万计,而各道拒绝招抚,饥民无奈,只能落草为寇。”

“依某之见,这数十万落草的饥民,迟早有一天会成为朝廷的大患……”

杨知温实事求是的说着,高进达与崔恕二人咋舌道:

“数十万口饥民?”

“不知山南西道可否将其招抚?”

数十万饥民若是进入陇右,以陇右的资源,顶多过几年苦日子,就能凭借这数十万饥民发展起来。

“这自然是不能的。”杨知温摇头道:

“且西道没有这么多钱粮招抚,单说东道也不会同意借道招抚。”

杨知温没有说透,但众人都明白。

万一西道把人接到一半,然后说钱粮不足,那这群进入东道的饥民便需要东道解决。

此事做好了,东道没有功劳,但如果做不好,东道则是需要为西道的行为买单,东道官员自然不会同意借道。

众人除了惋惜外,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刘继隆倒是想要派人去招抚,然后当做口马买回陇西,但这路途太远,他连西道手中的剑南道和山南西道的饥民都没吃干净,手伸太长只会让朝廷警惕。

更何况这数十万淮南饥民,也将在日后成为压倒大唐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刘继隆没有记错的话,不论是庞勋起义,还是后来的王仙芝、黄巢起义,基本都有淮南饥民的身影。

可以说,大唐往后几十年的农民起义基础,都是在大中年间埋下的。

若是李忱能好好招抚这些饥民,王黄起义也不至于影响那么大。

可惜,李忱没能解决好这群人,而他的子孙也将为他擦几十年的屁股。

这般想着,刘继隆与杨知温寒暄许久,最后才派人送他去了寅宾馆休息。

在他走后不久,高进达便作揖道:

“节帅,库中仅存七百多两黄金,三万多两白银和六万余贯钱了。”

“按照此前的情况来看,这十五万贯的黄金,顶多半年就会被消耗干净,到时候……”

高进达表露迟疑,崔恕则是安抚道:“牙商们每年能为都护府带来至少六万贯的收益。”

“更何况陈瑛北上三个多月,最迟夏收前就能回来。”

“这次虽然没有那么多绢帛,但其中的织锦和麻布却不少,也能卖出十几万贯。”

“等拿下了鄯廓二州,朝廷那边必然要有所表示,应付明年不成问题。”

崔恕说的清楚,可高进达皱眉道:

“我之所以这么说,正是因为我们要出兵鄯廓,府库中必须有点钱粮,才能够及时抚恤。”

“节帅,不知我们何时出兵?”

面对他的询问,刘继隆却询问道:“廓州那边有没有消息传来?”

“有!”崔恕点头道:“论恐热与尚婢婢在黄沙川交战,尚婢婢甲兵众多,论恐热没能讨到便宜,便在腊月中旬率兵退回磨禅川了。”

“以双方交战的时间和论恐热退兵的速度来看,应该主要以对峙僵持为主,双方死伤应该不大。”

得知论恐热退回磨禅川,刘继隆也缓缓点了点头,沉思片刻后才道:

“命岷、兰、武、临四镇各出六个团,其余诸镇各出三个团,大军在凤林关集结。”

“各州兵马,务必在七月初一前抵达凤林关!”

随着刘继隆下达军令,陇右九镇共出三十九个团,共出兵七千八百名。

按照骑四步六的比例,也就是三千名左右精骑,四千八左右步卒。

若是以河州来供应粮草,最少需要七千八百名民夫,外加五千辆挽马车才足够支持粮草运转。

“河州的民夫足够吗?”

刘继隆询问高进达,高进达作揖道:“不如将此次所获人口,尽数迁往河州,将壮丁充作民夫。”

“若是收复鄯州,便将他们安置在鄯州即可。”

高进达自然是知道鄯州没什么汉人的事情,所以他决定把这一万多新获人口都安置在鄯州。

对此,刘继隆自然也是同意的:“便依高长史所言。”

话音落下,刘继隆便起身道:“大学那边还有不少事情,劳二位忙碌,我先离去了。”

“节帅慢走……”

二人作揖行礼,起身时便见刘继隆已经走出正堂了。

瞧着刘继隆的背影高进达皱眉道:“这大学没有其它先生,仅节帅与那五十二名学子,便连书册都是秘密印刷的,真不知教的什么东西。”

“节帅自有主意,我们还是管好夏收的事情吧。”崔恕说罢便往外走去,高进达也是如此。

在他们离去的同时,近百名轻骑也奔赴各州,准备提前告知兵马调动的事情。

是日午后,在临州长乐县与李商隐考察开荒事宜的张昶便接到了调令。

他简单看了看,随后便收了起来,目光看向前来传信的十余名轻骑:

“半个月后我再回去,你们把这件事情禀告节帅吧。”

“是!”十余名轻骑作揖应下,随后翻身上马,调转马头返回狄道。

与此同时,张昶也转身看向了不远处。

在他面前的,是近万正在春耕的长乐百姓,以及三千多名被安置不到三个月,正在开荒的新长乐百姓。

在世人眼中只有文才的李商隐,此刻正穿着粗麻制作的常服,在长乐县令、县丞、主薄等人的包围中,了解陇右的几条主要法律。

“李别驾,这陇右的律法分为主要的八条内容。”

“第一条,由县衙组织百姓开垦的土地为公田,百姓开垦的土地为私田。”

“公田开垦后归都护府所有,由都护府在开垦结束后分配。”

“公田开垦期间由都护府管百姓口粮,以大口每月五斗,小口每月四斗作为每月口粮。”

“私田开垦需要向县衙报备,登籍造册后方可开垦,开垦三年期间蠲免所有赋税,开垦三年期满则按照田税进行收税,可正常买卖。”

“第二条,公田以户籍在册人口进行分配,禁止买卖公田,但允许租借,田税由公田主家进行缴纳。”

“第三条,公田分配的数量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第四条,土地分配的区域标准是以“县团”为单位分配。”

“县衙与民团组织开垦,然后开始分配,先解决民团制度下的百姓土地问题,再解决县衙新入的官吏土地分配问题。”

“第五条,山林归都护府所有,但都护府需要划定部份山林为柴山,而柴山归百姓共用,柴山每年需要更换,以免山林遭到不可再生的破坏。”

“第七条,土地税的征收为20%,也就是五税一”

“如遇天灾,或其他特殊情形时,民团及县衙需要共同向都护府请表,由都护府遣派官员核察,属实则蠲免同年的土地税。”

“第八条,官兵及官吏、工匠正常分配土地,额外分配职田,职田按照《陇右·官田律》进行分配。”

长乐县令说完,旁边的县丞又补充道:“这八条是主要针对土地分配、纳税、开垦的律法。”

面对二人的解释,李商隐的眉头紧皱,一直没有舒展。

“这个公田租借,律法中有什么详细的条款吗?”

李商隐询问三人,而长乐县令解释道:“租借为官契年限为期,最短三年,最长十年。”

“此外,都护府有权对公田进行二次乃至多次重新分配。”

闻言,李商隐眉头皱得更深了。

他能理解刘继隆制定这些是为了避免土地兼并,但在他看来,刘继隆这套律法完全是走在了世家及豪强、庶族的对立面。

世家豪强及庶族之所以强大,除了做生意和为官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兼并田地。

公田不允许买卖,这就断了他们的根,就凭私田那点数量,完全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

尽管公田可以租借,但都护府可以二次分配公田,这无疑让各家豪族更受不了了。

如果只是定期续官契,那他们还能用租借的方式来兼并土地,只是需要长期支付百姓租子罢了。

这租子的多少,说到底还不是他们说了算。

可若是公田可以二次分配,那他们好不容易兼并土地,转眼就要被都护府二次分配,等于白忙活了。

以刘继隆的这个办法,加上他个人在陇右地区的威信、魅力而言。

这套律法在陇右和河西都不会有问题,因为这些地方的豪强根基太薄弱。

但若是进入陇右以外的各道,那刘继隆无疑会成为世家豪强及庶族的公敌。

至于百姓,百姓的支持算什么?

刘继隆想要治理天下,还得依靠世家豪强及庶族。

这么想着,李商隐陷入了沉思之中,便是连张昶的到来,他都未曾察觉。

“李别驾,了解的如何了?”

直到张昶开口,李商隐才回过神来,连忙作揖道:“下官想看看《陇右律》的全套律法,不知哪里可以看?”

“这里就可以。”长乐县令作揖道:

“节帅在各县都设置了图书馆,图书馆内的书籍可借阅,可浏览,从律法到各类陇右有的书籍,图书馆里都有。”

“图书馆?”李商隐愣了愣,直到县令向他解释了图书馆的作用,他才反应过来,随后点了点头。

张昶没有接触过真实的大唐,他并不知道陇右的土地法对李商隐的冲击。

加上他还需要赶回狄道,筹备兵事,因此他对李商隐说道:

“义山兄,我只有半个月的时间帮你组织长乐县的开荒、分地和秋收工作,半个月后我要回狄道筹备兵事。”

“兵事?要打仗了?”李商隐疑惑询问,张昶也点头道:

“节帅准备先收复鄯州,然后再找机会收复廓州。”

“好。”李商隐本想着与刘继隆讨论一下《陇右律·土地法》的问题,但听到要打仗,他也就冷静下来了。

毕竟这套律法在陇右执行的很好,主要原因,还需要自己好好研究。

自己现在还没吃透就贸然去找刘继隆,难免会在讨论过程中暴露无知。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这点是他在陇右学到的几句话之一,也是刘继隆在各州县衙门命人写的几句话。

各州县衙都有黑板报,其中内容主要是都护府、州衙、县衙内的财政度支情况,以及发生了什么大小事。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民间调查就是了解问题,并获得问题正确的解决办法。”

这句标语,李商隐记得很清楚,甚至关于其它的标语,他也记忆深刻。

他问过衙门中的许多人,他们都说这是刘继隆写的。

所以他又去问刘继隆,但刘继隆说这是别人写的。

他问刘继隆这是谁写的,刘继隆只是笑笑,没有告诉他是谁写的,所以事后他也觉得这是刘继隆写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