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218章 心灰意冷(感谢且听疾风吟的白银盟)

第218章 心灰意冷(感谢且听疾风吟的白银盟)

书名:归义非唐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8 13:51:56

“调张河西前往西州?”

“西州不是被安西的回鹘人占据着吗?”

“朝廷说了,张河西被授安西副都护,碛西节度使,四镇留后的官职,看来是要把他支开,帮助索勋巩固在凉州的地位。”

“娘的,我当初就看着索勋不顺眼,借着节帅的功劳擢升,整日目中无人,不知道的以为是他击退了尚延心!”

“节帅,张使君把兰州让给我们了,我们是不是要出兵去接收广武?”

五月下旬,随着半个月的沉寂,凉州方向率先送来了情报。

张淮深派人前来告知刘继隆河西所发生的事情,其次便是让刘继隆去接收兰州。

除此之外,张淮深还提及了迁徙人口的事情,希望刘继隆能迁徙人口给他,为此河西可以付出代价。

这几条消息都是半个月前送出的消息,直到今日才送抵。

“送信的兄弟呢?”

主位上,刘继隆沉声询问曹茂,曹茂则回应道:“安排去寅宾馆休息了。”

刘继隆闻言满意点头,随后目光停留在案上的张淮深手书上。

这份手书已经是半个月前所写的情况了,而今的情况具体如何,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平白得了广武县,凑足兰州全境,这固然可喜,但索勋和李仪中还有朝廷的事情,就让人觉得有些恶心了。

“张昶!”

“末将在!”

刘继隆忽的开口,张昶连忙作揖。

“传消息给五泉县的窦斌,让他率五泉兵马北上,接收广武县,擢升其为兰州刺史。”

“末将领命!”

刘继隆可不管朝廷任命谁当兰州刺史,陈靖崇放在渭州是最合适的,而窦斌也历练的差不多了,理应可以拔擢为兰州刺史了。

“节帅,下官有议……”

在刘继隆下令过后,高进达站出来作揖道:“节帅,窦斌实有功,但凤林县的郑处功劳更大,您看……”

高进达提到了郑处,这个曾与刘继隆他们共同先登张掖城,随刘继隆从河西到陇西的男人,如今依旧是个县令兼领折冲都尉。

论资排辈,他仅次于陈靖崇、张昶、马成、李骥、耿明之后,比高进达和斛斯光、崔恕等人资历还要高。

若是论功劳,郑处的功劳虽然不亮眼,但也早就能擢升刺史了。

按理来说,高进达不该管这种事情,但他担心刘继隆冷落了郑处,所以试探提醒。

对此,刘继隆也心知肚明,因此他笑道:“我可一直都没忘记他。”

“我迟迟未曾擢升他,不是他资历功劳不足,而是太足了。”

他笑声爽朗,目光扫视众人后,便将目光落在张昶身上:“告诉马成,让郑处随军,收复鄯州后,他就是鄯州刺史。”

“是!”张昶咧嘴笑着应下,他早就知道节帅不会忘记有功的弟兄。

鄯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地位在陇右中仅次于秦州和河州,比渭州位置还重要。

把这样的地方交给旁人,刘继隆自然不放心,所以他很早就想好了鄯州刺史的人选……郑处。

“节帅,您说张河西会接旨前往安西收复四镇吗?”

崔恕沉默许久,忽然开口岔开话题,询问起刘继隆问题。

见他询问,众人纷纷收敛笑容,目光投向刘继隆,而刘继隆却不假思索道:“他会,但事情成不了。”

刘继隆自然知道张议潮是什么性格,但他并不看好张议潮能收复四镇。

老实说,以河西的军事实力,如果真的整顿兵马,挥师西进,那未必收复不了四镇。

可问题在于,河西现在的民生基础太薄弱了,即便唐代的西域气候比后世朝代要好太多太多,河西也支撑不起西征的行动。

沙州之所以繁茂,是因为它是唐代丝绸之路南道上的城镇。

后世的西域南疆,除了城市和公路附近,其它地方基本都是戈壁沙漠,而在唐代却不是。

唐代可以从敦煌出发前往蒲昌海(罗布泊),然后沿着赤河和且末河分别前往南疆北部的焉耆、龟兹,以及南疆南部的且末、于阗,最后在南疆西陲的疏勒(喀什)汇合。

只要沿河走,基本一路都是绿洲和草原,因此环境并不算恶劣。

但即便如此,西域能养活的人口也是有限的,不过二三百万人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人口十分稀少。

正因如此,进攻西域和治理西域的成本很高。

从沙州的敦煌前往南疆南部的于阗镇,直线距离两千两百余里,尽管路上有几个小城能补充民夫,但军队所需的民夫依旧是一个天文数字。

一伙兵卒,起码要配备一百民夫和最少二十辆挽马车,才能保障他们从沙州到于阗的所需物资。

哪怕于阗国对大唐极为友善,同意臣属大唐并接受张议潮庇护,张议潮也拿不出最少三千甲兵镇守此处。

于阗都如此,更别提疏勒、碎叶、龟兹等距离更为遥远的地方了。

哪怕就是朝廷示意张议潮收复的西州,其距离距离张议潮治下的伊州也超过了四百里。

西州人口近五万,若是能拿下,自然能增强归义军实力。

可问题在于,西州盘踞着数万西州回鹘,想要击败他们,张议潮必须集结河西之力,才有可能实现。

但若是他出兵收复西州,那凉州的索勋必然趁着凉州空虚,趁虚而入。

因此在刘继隆看来,张议潮想要维持当下局面,就没有收复西州的可能。

“张河西……恐怕已经心灰意冷了。”

刘继隆唏嘘开口,众人闻言哑然,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那个狗脚朝廷,他们已经懒得骂了,骂得再多,它也依旧存在,根本无济于事。

“行了,与其关心河西的事情,还是关心我们的事情吧。”

“夏粮已经收获在造册了,好好休整半个月,半个月后我们出发去河州。”

刘继隆起身吩咐,众人纷纷作揖行礼。

见状,刘继隆转身向内门走去,不多时便返回了内院。

刚刚走入院子,便听见了古筝的声音。

闻声走去,他绕过内堂来到了后花园,而这里也从原本的菜园,变成了花圃。

各色鲜花争奇斗艳,而花田中的亭子里,则是不断传出古筝曲声。

封徽坐在凉亭里拨奏古筝,身后站着两名婢女和张嫂。

“郎君来了……”

听到粗重的脚步声,封徽便停下拨奏,恬静抬头看向前方,果然见到了朝她走来的刘继隆。

“郎君……”

张嫂等人行礼,刘继隆摆手示意起身,同时走入亭内说道:“张嫂你们出去吧,弄碗素面来。”

“是……”

张嫂带着两名婢女退下,封徽则是恬静看着刘继隆,嘴角含笑,露出梨涡来。

“郎君忙完了?”

封徽主动伸手拿起桌上的杏子与小刀,试图为刘继隆削皮。

不过刘继隆没那么精贵,抬手制止了她的行为,拿起杏子便吃了下去。

“都护府的事情算是告一段落了,河西闹了不少的事情。”

刘继隆没有细说,但如果封徽愿意听,他也愿意说。

只是封徽并没有询问,而是浅浅笑着从旁边果盘下取出一封信。

“阿兄来信,说是在利州集合了六千多百姓,不日便能送往武州。”

“这么看来,郎君的那些钱财,恐怕也坚持不了多久了。”

封徽给他带来了一则好消息,他听后也高兴笑着接过信封,将其打开,简单看了看其中内容。

进入大中十年后,山南道先后迁徙了四次百姓进入陇西,前后加起来有一万七千多人。

按照这种情况来看,刘继隆留在封邦彦那的钱,确实不太够了,顶多再撑两个月。

因此,封邦彦也提出了在秋收后前来临州的想法。

“阿兄来一趟也好,我虽要出征收复鄯州,但临州还有高长史和崔参军。”

“陈瑛那边估计也能赶在秋收前回来,钱财不成问题。”

刘继隆把信纸装回信封中,递回给了封徽,封徽则是接过后丢到茶炉中烧毁。

瞧着信纸燃烧,封徽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妾这肚子这么久也没动静,着实委屈郎君了。”

“哈哈……”刘继隆没心没肺的笑道:“我并不着急,细君也别太过焦虑。”

“对了,上次我和你讲的故事没讲完,今日再与你讲讲。”

“好!”见刘继隆如此体贴她,封徽也没有那么忧愁了。

刘继隆开始说起了神话故事,而这故事无非就是后世中,将无数神话志怪拼接而成的“洪荒”罢了。

从盘古开天到三族大战、巫妖之战和封神演义,整个故事很长,长到日暮前,刘继隆都没有讲完。

刘继隆也不知道封徽是真的喜欢听,还是只喜欢他陪她的感觉,总之封徽的眼睛没离开过他的脸。

期间张嫂送来了一碗素面,刘继隆狼吞虎咽吃完后,擦了擦嘴,饮了一口茶便继续。

如此到日暮时,本以为该吃晚饭休息了,却不想依旧被人打扰了。

“节帅,外院来人通传,说是剑南道的杨监军来了。”

张嫂站在凉亭外行礼说着,刘继隆闻言颔首:“我等会便去。”

说罢他回头看向封徽,见她笑脸盈盈的点头:“郎君快去快回。”

“好!”见状他起身向外走去,不多时便前往了正堂,见到了风尘仆仆赶来的杨复恭。

算起来,他与杨复恭也做了近一年的生意了,期间也从剑南道采买了三千多百姓,安置在松州。

期间杨复恭也买了好几次马,但刘继隆都限制着贩卖,每次多则七八百匹,少则四五百匹。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杨复恭每次都交易的很急,这让刘继隆起了疑心。

加之王焘从西川打探消息,得知白敏中准备组建五千马军后,刘继隆便猜到了白敏中想干嘛。

无非就是获取便宜的挽马,等挽马足数,便一脚把自己踢开。

若非自己精明,白敏中这老贼的诡计还真成了。

“节帅,此次前来,是为了采买挽马,为此下官带来了一千匹织锦,五千匹绢帛。”

“相信以这些东西,足够采买八百匹军马。”

杨复恭精明算计着,他知道刘继隆不会卖他足数,所以才会往高处来说。

更何况他此前几次交易都没有买军马,今日提出买军马,想必刘继隆即便再怎么不愿意,也会多少卖自己一些。

“军马有,但不卖。”

面对杨复恭开出的价码,刘继隆摇头拒绝,毕竟军马这玩意,他手里也不多。

除了已经装备军中的八千匹军马外,牧场内的军马到现在也不过才选育了两千四百余匹。

更何况这其中有绝大部分还年幼,最少要精心照顾四年,才能服役军中。

他除非犯了疯病,不然根本不会想着贩卖。

“节帅,那吐蕃在维西猖狂,时常入寇劫掠。”

“下官深知军马培育不易,但劳请节帅您抬爱,卖一批给下官。”

杨复恭的目的就是军马,听见刘继隆不卖,他立马急眼了。

对此,刘继隆也有自己的心思。

军马现在是可不能卖的,但为了与剑南道的生意,他还是得画个饼给白敏中和杨复恭。

“监军不知,陇西的军马,多为西域大宛马所培育后代的后代。”

“虽说血脉不深,却也比普通的突厥马和鞑靼马、番马要高出不少,身子强健。”

“以我陇西军马一匹,足可换吐蕃军马三匹。”

这倒不是刘继隆自吹自擂,毕竟吐蕃在占领西域后,将西域的良马迁徙到了河西培育。

虽说吐蕃几次败家战役折损了许多军马,但河西与陇右的马场却依旧存有大宛马的后代。

临州的马场中,甚至还有三十几匹精贵的三代大宛马。

虽然不如其祖辈血脉精纯,却也比普通良马强上太多,被刘继隆当成种马来驱使。

每每到了春季,这三十几匹三代大宛马,都需要对付最少二十匹母马,直到精疲力竭才能得到休息。

“这……”

杨复恭也没想到刘继隆自己出身不高,养马却条件那么高。

换做西川,别说用吐蕃良马来育种,就是突厥良马也是极佳的选择。

“这样吧,我送两匹军马给白司空与杨监军,至于买马的事情,不如买买乘马吧。”

“陇西的乘马,不比番人和关内道的军马差。”

刘继隆极力推销着自家的乘马,而杨复恭见他态度不像作假,只能尴尬笑着应下:“好……不知乘马价格?”

“每匹十五贯。”刘继隆的回复很快,但价格也更高。

杨复恭心中无奈,可还是得买。

“既然如此,便买一千匹吧。”

他随口一说,并不觉得刘继隆会卖给自己,但事实证明刘继隆真敢卖。

“好!”刘继隆应下,不等杨复恭反应过来,便做出承诺道:

“虽说军马培育不易,但若是杨监军三年后再来采买,我此处每年皆可供应数百匹。”

“具体的数量,还得看看到时的情况才行。”

刘继隆画了个饼,至于杨复恭是否选择吃,那就看他自己了。

“多谢节帅……”

杨复恭凭借刘继隆几次限制他采买挽马,早就猜到了刘继隆兴许知道他与白敏中的心思。

原本想着这次采买些挽马便中断商道,可刘继隆现在竟然愿意贩卖乘马,还许诺日后贩卖军马。

乘马与军马的价格差距没有挽马与乘马的差距那么大,若是陇西的军马价格在三十贯以内,那还是值得考虑的。

想到这里,杨复恭决心回去与白敏中商量一下。

在他这么想的时候,刘继隆也起身送他走出了正堂,同时派人送他前往寅宾馆。

一笔生意就此达成,一万五千贯的生意,足够向山南西道采买两千七八百名百姓了。

想到这里,刘继隆哼着小曲朝内院走去。

与此同时,本该在肃州等待消息的张议潮,却轻装简行来到了凉州的番和县,并召来了张淮深。

“叔父!”

张淮深急匆匆赶来,见到坐在番和县衙堂内的张议潮时,鼻子顿时酸楚。

张议潮两鬓斑白,面部的肌肉也有些垮塌,老了许多。

“辛苦你了……”

张议潮带着叹气说出这句话,张淮深闻言摇头:“侄儿这点压力,如何比得上叔父?”

“好了。”张议潮叹气道:“这些话不是我想听的。”

“淮深,我问你,若是你执掌河西,你想怎么做?”

“叔父,您这是何意?”张淮深猛然抬头,同时想到了圣旨的事情。

“叔父,以河西民力,西进不可为啊!”

“我没想过西进。”张议潮眼神复杂,继续问道:“你先回答我的问题。”

“我……”

虽然此前闲暇时,张淮深曾几次想过自己执掌河西后会如何大展拳脚,但当张议潮真正询问他的时候,他还是迟疑了。

“收拾索氏,约束李氏,与朝廷……”

他说到一半沉默下来,但即便他不说,张议潮也知道他想说什么。

“看来,我当初不该放刘继隆离去。”

张议潮患得患失的说着,张淮深也将头埋得更深了。

望着他这般模样,张议潮深吸一口气,似乎做了什么重要的决定。

“我准备向朝廷请表你为河西节度使,请命入京为官……”

感谢“且听疾风吟”大大的白银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