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220章 言清行浊

第220章 言清行浊

书名:归义非唐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8 13:51:56

瓜果飘香六月天,夏收过后好时节。

在长安得知会州番乱消息,并做出安排的时候,陇右的夏收结束,陈瑛也带着北上队伍返回了狄道。

“节帅,末将幸不辱命!”

狄道北门外,陈瑛双手递出一本文册。

刘继隆没有接过文册,而是将他扶了起来,拥抱过后拍了拍他的两肩:“这次北上倒是没瘦,壮了不少。”

“你让人给我送来的消息,我都听说了,河西那边也确实发生了许多事情,稍后你找张昶了解了解。”

刘继隆三言两语间,便把河西的事情给略过了。

毕竟于他而言,陇右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河西那边他说的再多,也无法阻止即将发生和已经发生的事情。

当然,他私下还是派人把陈瑛探明的消息给张淮深送过去了,至于是否能及时送抵,这就不得而知了。

他本以为北边就这件事,却不想陈瑛摇了摇头,随后补充道:“节帅,会州番乱了。”

“什么?”刘继隆疑惑询问,陈瑛也解释了起来。

会州番乱的时候,陈瑛他们正在从灵州南下的路上。

待他们抵达乌兰县时,这才知道会州番人作乱,并拿下了会宁县。

当时张直方已经带兵出城与番人作战,而陈瑛为了队伍不遭受波及,选择绕路走野道返回陇右,并派人去侦查情报。

他派出的人抵达前线时,张直方已经击退番人,并出兵包围了会宁县,等待援兵平叛。

不过朔方军与泾原军并未出兵支援,反而是距离最远的天雄军最先抵达会宁县。

天雄军抵达后,张直方立马率兵强攻会宁县。

只可惜由于天雄军出工不出力,张直方强攻数日都没能拿下会宁。

起码在陈瑛快抵达五泉时,他还没听到张直方攻下会宁的消息。

如今又过了三日,会宁是个什么局面,就连他也不清楚。

得知事情经过,刘继隆忍不住皱眉道:“朝廷这是派了个什么人草包去接管会州?”

对于他来说,张直方的表现确实很草包。

番人作乱的原因是在索勋身上,即便拿下了会宁城,可番人之中能称为战力的甲兵并不多。

如果张直方作战骁勇,夺回会宁县,那他也算得上勇将。

如果他能攻心,在包围会宁城的同时招降会宁番人,那就达到了良将的水平。

结果这厮面对作乱的会宁番人,表现如此不堪。

身为张仲武的长子,竟然与会宁城内不知名的番将打得有来有回,张仲武泉下有知,恐怕会气活过来。

经他这么一搞,自己在关内道的口马贸易,恐怕要落空了。

想到这里,刘继隆深吸一口气并分析道:

“这高骈估计是怕我得知消息去收复会宁,所以才派兵驰援张直方。”

话音落下,他也从陈瑛手上接过文册,当着众人的面打开翻阅。

高进达见状作揖道:“节帅,那我们要不要出兵会州?”

“不必。”刘继隆摇头拒绝。

会州番多汉少,倒是可以借高骈和张直方之手清理一些番人,迁徙一批汉人过去。

反正以张直方在幽州和凉州,以及此次平叛的手段来看,即便有唐廷扶持,他也很难在会州经营出结果。

日后自己若是真的与唐廷决裂,这会州轻易可取,不必上心。

因此他不再提会州的事情,而是专心在陈瑛递交的文册内容中。

不多时,他合上文册,笑得合不拢嘴,转头对众人道:

“一千头黄牛,四百二十匹挽马,两千四百多名百姓,还有九千多两黄金和七万多贯铜钱。”

“我们陇右下半年需要的钱粮,都被陈瑛这小子解决了!”

“哈哈哈哈……”

众人纷纷大笑,陈瑛则是有些不好意思道:

“本来想都换成黄金的,但关内道的黄金都被我们两次贸易赚得七七八八了。”

“没有办法,只能另外买四百多匹挽马来拉拽钱粮。”

“你这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啊。”刘继隆拍拍他,随后牵着他的手腕往城门口走。

乘马已经准备好了,刘继隆试图扶着陈瑛上马,而陈瑛自然不敢让刘继隆为他扶马。

“节帅,如此不可……”

面对他的担忧,刘继隆轻笑道:“没有什么不行的,你我都是为了陇右的百姓干活,走!”

他催促着陈瑛上马,陈瑛无奈翻身上马,而刘继隆把马缰递给他后,便自己另上了另一匹马。

见刘继隆上马,城门口的百余名将领、官员纷纷上马。

他们朝着都护府前进,不多时就先后走入了都护府之中。

能够容纳二百多人的正堂在涌入他们后,稍显拥挤,但依旧能够容纳。

在他们坐下后,刘继隆也开口说道:“三天后我就要带兵出征了。”

“在出征前,有些事情得敲定好,所以我召集大家前来。”

“夏收的文册已经统计好了,今年夏收的夏税是六万七千四百五十六石余二十四斤三两麦。”

“除此之外,还有三十二万亩的麻,但是处理麻杆需要时间,加上秋收后还有第二批麻杆要收获处理,所以还是和以前一样,等到明年元宵后收取麻布。”

“各户的女子,还是按照曾经的规矩,在家中制作麻布。”

“各户的男子,除了被征调为民夫的,其余的还是继续开垦公田,在水工的带领下,检修维护各州县的水渠堰堤。”

“在座的大部分人,都经历过吐蕃治理的时期,应该知道我们的百姓过的有多苦。”

“百姓的负担很重,是他们养着我们。”

“现在他们的日子刚刚好过一点,能不能继续好过下去,还得看我们各州县的官员和直白是如何带领他们走下去的。”

“我还是那句话,我们治下的百姓,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我们很多官员的水平也不高,做事情很容易急躁。”

“我们急躁,百姓也急躁,那就会有冲突,有矛盾。”

“事情如果可以放缓,还是要放缓一点才好,不要因为年末的考成,为了成绩好看,就急急忙忙的带着百姓去干活,想着干出一个好成绩出来。”

刘继隆说罢,正堂内的官员们纷纷作揖,表示受教。

对此,刘继隆眉宇微皱,他不知道众人是否听进去了他说的话。

他很清楚,陇右百姓的负担并不轻,除了五税一的田税外,女子还要种植麻,并将其织成麻布交给衙门。

虽然衙门会按照每匹麻二斗粮的价格进行收购,但这个价格无疑是低于陇右境外市价的。

男子则是按照每月五斗的工价,调去开垦公田或检修维护水利等等。

正是凭靠着农民的剪刀差,陇右才能以二十四万百姓,养活近两万军吏。

当然,负担是相对的,至少相比较朝廷与藩镇治下的百姓,陇右的百姓还是很“幸福”的。

陇右基本没有免费徭役这一说,所有的活都是需要给粮食的,只是多寡问题罢了。

虽然负担很重,基本全年无休,可每年到手的粮食却很可观。

土地的产出加上徭役、织布所得,每户每年能到手二十八石粮食,加工过后能得到二十二石的成品粮,以及五六石的麸糠。

基本能保证每人每天有一斤五六两的米麦,而那六七百斤麸糠,也能用来喂养挽马和耕牛,额外养一些家禽和猪羊等牲畜。

对于陇右的百姓来说,吃肉很困难,每户五六口人,每个月能吃两斤肉都算富足了。

正因如此,隔三差五就能吃肉的兵卒,无疑是陇右的香饽饽。

但兵卒之所以能吃这么多肉,也离不开陇右百姓的支持。

百姓养那么多牲畜家禽,消耗的肉,基本都进了兵卒的肚子里。

对于都护府而言,兵卒的军饷开支并不大,日常养兵的开支比较大。

两万文武官员、兵卒直白,每年消耗四万多只羊,鸡鸭鹅数以万只,黄牛肉猪各数百头。

正因如此,陇右的牧群才迟迟没有突破二十万。

刘继隆两世的身份告诉他,他应该对百姓好一点,即便达不到近现代的标准,也不能按照封建时代的标准。

达不到近现代的标准,是因为生产力达不到,容易翻车。

不能按照封建时代的标准,是因为封建时代的“爱民”标准实在太低了。

哪怕是汉文帝、唐太宗这种以“爱民”著称的皇帝,实际也并未把百姓当人对待。

刘继隆对自己的标准,是要远远高过他们的,而他正在朝这个目标靠近。

陇右是一张白纸,可以供他写写画画。

但随着时间推移,白纸也会出现问题,到时候再想修改就不容易了。

望着正堂内的官员们,刘继隆沉吟片刻后看向陈瑛:“炒茶在关内道贩卖的情况如何?”

“回节帅。”陈瑛眼见点到自己,他当即回答道:

“我们这次只带了二百担炒茶来试水,却不想能以每担二贯钱的价钱卖出。”

“以我陇右茶产,每岁向关内道贩茶能获利两万贯。”

“不过关内道的马价回涨了些,如今已经达到挽马四贯,乘马九贯,军马十二贯,黄牛七贯。”

“此外,关内道的饥民价格也涨了,加之会州动乱,我们在关内道的口马贸易恐怕就要落空了。”

陈瑛的判断倒是很对,以官军的军纪,会州动乱结束后,人口必然骤减,到时候朝廷大概率会招抚关内道饥民前往会州。

如此一来,关内道的饥民得到了安置,陇右再想招抚饥民就困难了。

不过对此,刘继隆也早就在得知会州番乱的时候猜到了。

“无碍,口马贸易做不了,茶叶和绸缎绢布等贸易还是能做的。”

刘继隆安抚着他,同时看向曹茂:“口马贸易就看你这边了。”

“节帅放心!”曹茂作揖道:

“只要钱粮足够,剑南道和山南道的官员就能带来足够多的饥民。”

“哪怕是节度使换人了,也不影响他们与我们贸易往来。”

虽说裴休改革漕运和盐铁让朝廷赋税增加,但各州县官员依旧要向京兆起运钱粮。

在维持州县运转的同时,还需要起运钱粮,这让许多州县官员,不得不加入到陇右的口马贸易中。

由此可见,国库早已入不敷出。

毕竟相比较历史上的情况,由于刘继隆的异军突起,致使朝廷不得不在秦陇增设兵马,财政负担也随之加重。

若是再起战事,那朝廷便只能继续向百姓加税了。

一旦向百姓加税,那淮南、河南等道百姓,必然会不堪重负,只能揭竿而起。

可以说,局势发展到如今,哪怕刘继隆什么都不做,唐廷的灭亡也将提前。

不过他可不会老老实实的等待,而是会继续推波助澜。

想到这里,他目光看向张昶:“磨禅川的论恐热,近来可有异动?”

“没有。”张昶摇摇头道:

“磨禅川的那些部落本就是因为他的名气才依附他的,去年他无功而返,那些部落虽然没有直接脱离他,但也没有那么恭顺了。”

“老马今年朝磨禅川派出了不少行商,拉拢了不少人,只要论恐热有所动向,我们就能第一时间掌握。”

马成依旧稳健,往磨禅川掺沙子这种事情,他倒是干的十分熟练,比尚铎罗和厝本还出色。

“盯紧他,等我们收复了鄯州,下一步便是将此人抹除。”

刘继隆眼睛微眯,语气平淡的说出了决定其生死的话语。

张昶点头应下,刘继隆也在之后谈了不少事情,最后决定摆宴正堂,边吃边说。

倒是在他做足安排的时候,从临州离去的杨复恭,也在同时抵达了成都。

陇右乘马的质量,确实比关内道的军马还好,足够让白敏中为西川训练一支精骑。

对此,白敏中十分满意,忍不住的夸赞道:

“有子恪为西川奔走,西川的精骑也能早早编练,为朝廷守边拓土了。”

二人站在成都城北十余里外的马场内,望着从陇右带回的乘马,脸上满意之色根本藏不住。

杨复恭作揖行礼:“司空谬赞了,下官只不过做了该做的事情罢了。”

“有了司空编练的这些骡军、马军和精骑,西川也将铜墙铁壁,即便昔年吐蕃强盛再复,也难以越过翼维二州。”

“呵呵……”白敏中轻笑几声,随后问道:

“你能弄来这么多马匹也不容易,以刘继隆的性格,恐怕不会轻易贩卖这些良马。”

“确实。”杨复恭承认了白敏中的猜测,同时将刘继隆的那些话,转达给了白敏中。

毕竟此前白敏中说过,西川与陇右的合作不会持续太久。

若是他不点头,那两方的贸易恐怕就此打住。

好在杨复恭的担心多余了,因为白敏中听完他的话后摇头道:

“他无非是想拖住我们,让商道开辟久一些,迁徙更多的饥民和逸民罢了。”

“不过自从他迁徙逸民和饥民开始,西川的案子也少了许多,这倒是一件好事。”

饥民词如其名,都是遭了难的百姓,只要安置妥当,基本不会闹事,但逸民就不同了。

逸民本是称呼那些节行超逸、避世隐居的人。

但随着时间推移,也渐渐开始泛指那些整日游手好闲,不事耕种之徒。

这些人聚集成为团伙,常以打架时惯用的凶器为各自的绰号。

但凡人数多了,他们就会开始勾结底层吏员,对百姓收取保护费,用来贿赂各县官员。

除此之外,他们也会刺探落脚州县行商的信息,想方设法套取他们住址、父亲、祖父姓名等私密信息,然后伪造这些商人父祖的借据,带着团伙上门讨债。

在客商感觉这些借据真伪难辨,不置可否之际,这群人便会恶言恶语的威胁客商,陈述利害,逼的客商“还账”,自认倒霉。

当然,能做这些事情的逸民,都是有实力的逸民。

那些没有实力的逸民,通常都是做些小偷小摸、吃白食和调戏女子,欺行霸市的事情。

对于这些逸民,以往白敏中也十分头疼,抓了不能杀,又没钱安置他们,只能关些日子后放走。

如今有了刘继隆愿意接收他们,白敏中干脆就让人把这些犯了事的移民抓起来,贬为口马,贩往陇右去。

凭借这一手段,西川境内风气澄清,而他也借此从刘继隆手中赚取了些许钱财,充实了府库。

不过这些钱财,大部分还是流回了陇右,毕竟西川需要陇右的马匹。

想到这里,白敏中也沉吟道:“入春以来,有几个县遭了灾,上万灾民需要安置,而府库拿不出那么多钱粮。”

“你派人去看看,将青壮安置,将老弱妇孺迁往陇右吧。”

他最终决定给刘继隆一些甜头尝尝,以此获取更多的陇右良马,编练他心心念念的精骑。

不过所谓的“迁徙”,却并非是走正常渠道,而是依旧走的口马渠道。

杨复恭也门清,所以他作揖承诺道:“司空放心,此事由下官操办,定然不会出什么岔子。”

“不过这件事若是被其他人知道,那……”

白敏中眉头微皱,不假思索道:“过几日老夫会派骡军将文州、扶州、维州、翼州的兵马替换下来,你看着办。”

他提到的这四个州,都是西川与陇右接壤的州县。

没了这几个州县的兵马通风报信,他们与刘继隆的事情,自然无人知晓。

见状,杨复恭缓缓作揖退下,而白敏中则是抚须看着远处疾驰的陇右良马,满意之色溢于言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