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227章 欺软怕硬

第227章 欺软怕硬

书名:归义非唐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8 13:51:56

“喔吼!!”

大中十年八月初十,昔日霍乱河陇,杀河陇丁壮,劓刖汉人,以槊贯婴儿为戏,使河陇五千里间赤地殆尽的论恐热在多弥卫府外兵败被杀。

李骥、斛斯光、尚铎罗、尚摩鄢、厝本、悉麻等三方势力,决定将论恐热昔日的暴刑用在他身上。

论恐热被割掉鼻子,斩断手足,掏空胸腹后死去。

其双手被多弥卫府的悉麻送往了吐蕃的逻些城,其双足被尚摩鄢带回廓州交给尚婢婢泄愤。

其躯体被李骥绑在十字木架上,充草自叠州往河州游行而去,沿途州县,不论番人还是汉人,都不约而同的拾取石块,投掷其躯体。

若非其头颅被李骥取下腌制,恐怕早就被石头砸得辨认不清了。

一个人能把汉人和吐蕃人都得罪到“食其肉、饮其血”的程度,不得不说是一种变相的成功。

“呵呵……多亏节帅料事如神,提前派尚铎罗和厝本说服悉麻,不然这论恐热估计能跑到波敢(阿坝)去。”

八月二十日,临州狄道都护府衙门内,高进达夸赞着刘继隆的手段,旁边的崔恕也笑道:

“节帅此举,也是为河陇十数万百姓报了仇,日后威望更甚。”

“只不过这悉麻竟然会同意对论恐热下手,这倒是出乎下官的预料。”

二人一前一后说着,反倒是坐在主位的刘继隆正在愣神。

待二人话音落下,刘继隆才渐渐回过神来:“不出奇,这论恐热先反吐蕃,又自立大论,甚至还想成为吐蕃的赞普,吐蕃人比我们更恨他。”

“正因如此,我才料到他会南下,而非西逃。”

“眼下吐蕃虽然内乱,但并非没有实力,只是无法抽出实力来对付四周的敌人罢了。”

“对于悉麻而言,杀死论恐热,他将得到各支王系的支持,没有理由不动手。”

“更何况,我也答应他,日后必然不会对他用兵,这个承诺于他而言更重要。”

话音落下,刘继隆看向二人道:“早上陈靖崇传回消息,说长安的圣旨已经在渭州由他代授。”

“这次除了三万匹绢帛和一些金银玉器和彩锦外,便没有其它犒赏了。”

“你们按照功劳,将这些东西都擢赏给今年出征的弟兄们吧,金银玉器和彩锦就赏给李骥他们。”

“另外,论恐热既然被杀,那廓州的事情就得加快了。”

“山南西道的口马贸易虽然暂停,但用不了多久就会恢复。”

“到时候和剑南道获得的人口一起迁入廓州和鄯州,要保障鄯州有三万百姓,廓州最少有两万百姓才行。”

“鄯州和廓州有现成的三十多万亩熟地,每年能稳定上交五六万石税粮,得迅速恢复生产才行。”

刘继隆交代过后,崔恕主动作揖道:

“上午兰州那边传来消息,据闻嗢末和甘州回鹘大军压境凉州,持朝廷圣旨要求凉州开放互市。”

“索勋倒是同意开放互市,但张淮深不同意,并率军与甘州回鹘、嗢末交战,而索勋作壁上观。”

“凉州嗢末和甘州回鹘虽被击退,但河西军也死伤不少,而且……”

崔恕顿了顿,刘继隆疑惑朝他看去,最后还是高进达接上话茬道:“张河西向朝廷请表,以年迈乞请入京为官。”

得知最后这件事,刘继隆也不由愣了下。

历史上是唐廷借张议潭去世的事情做文章,最后要求张议潮入京为质。

如今张议潭还活得好好的,结果却是张议潮主动要求入京。

显然,因为自己的缘故,唐廷加快了对河西的拆分,张议潮则是希望以这种条件来让唐廷信任河西归义军。

这种做法,在刘继隆看来有些愚蠢,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更何况张议潮对他有恩,他不好评价。

只是他很清楚,即便张议潮主动要求入京为质,唐廷也不会放过河西归义军。

唐廷想要对付自己,就必须先解决河西归义军,让自己变得孤立无援。

自己若是帮助河西,反而会让唐廷更加觉得两军关系密切。

如果他们对唐廷态度统一且强硬,那最差也能混到个河朔三镇的待遇。

只可惜,张议潮和张淮深都没有自己这么强硬,这让河陇二军暴露缺点,让唐廷看到了逐一击破的希望。

“张使君再这么打下去,河西的汉人迟早有一天会被他打光的。”

刘继隆平静着给出评价,而高进达与崔恕也点了点头,表示附和。

张淮深的军事能力没得说,问题在于河西的汉人太少了。

二十余万河西人口,汉人只占十万不到。

这几年张淮深虽然几次大破嗢末与回鹘,但嗢末和回鹘却有唐廷扶持,加上西域不断东迁的回鹘、嗢末人,他们的人口远远多于张淮深。

刘继隆不知道河西还有多少汉人,但这几年下来,张淮深的汉人口数肯定在不断下降。

没有汉人补充,河西的归义军便会渐渐掺入吐蕃、粟特和回鹘、嗢末、龙家等民族。

长此以往,河西崩盘只是时间问题。

“张使君希望能通过我们,从山南、关内、剑南等道迁徙些人口给他。”

高进达踌躇着开口,又担心刘继隆误会,急忙解释道:“不过我们也奇缺人口,因此这条……”

“倒也不是不可以。”刘继隆打断了高进达,这让高进达与崔恕错愕。

不过刘继隆并非是要从自己身上割肉,而是有些人确实需要处理。

“陇右的罪犯有多少了?”

刘继隆询问二人,二人闻言对视,高进达缓缓作揖道:“三百四十六人。”

陇右律法虽然严苛,但能被称呼罪犯的人却并不多。

除非犯下杀人、强奸、苟且、出卖情报等重罪,才能被称呼为罪犯。

这些人中不少是唐廷的探子,剩下的则是自己犯了罪,杀了可惜。

正因如此,都护府把他们丢到了比较危险的矿区中采矿。

如今刘继隆开口,显然是要处理他们了。

“走三斜道和大斗拔谷道送往甘州,告诉张议潮,这群人最好充军先登,每人换二百斤上等硝石。”

陇右缺少上等硝石,直接买又不便宜,倒不如用这些罪犯来换些资源。

高进达与崔恕闻言,对视后纷纷点头,算是同意了刘继隆此举。

“李骥上报死伤没有?”

正事结束,刘继隆也询问起了此战死伤的问题。

崔恕闻言作揖道:“此次南下围剿论恐热,阵没七十六人,病没五十二人,残疾九十八人,折损三百一十三匹军马,五百七十匹乘马。”

“若是算上收复鄯州,那两次战役总共阵没二百二百九十三人,病没五十二人,残疾二百六十三人,折损军马七百八十匹,乘马八百七十四匹。”

“至于缴获,两次作战共缴获粮食三万四千七百余石,军马六百余匹,乘马两千余匹和挽马、耕牛各三千多头,另有四万多牧群。”

在一系列伤亡抚恤中,病没显得格外刺眼。

尽管刘继隆与李骥交代过高原行军的要点,可真正打起来,适应不了高原作战而病没的将士还是不少,这也是刘继隆不想攻占吐谷浑的原因。

陇右就十几万汉人,要想占据吐谷浑,兵卒和民夫必不可少。

即便最后能占据吐谷浑,死伤的汉口必然不少。

与其把有限的汉口丢到与吐谷浑的战争中去,倒不如韬光养晦,等待南诏与大唐撕破脸皮。

这么想着,刘继隆也觉得,陇右似乎应该为日后大批人口迁入而囤粮了。

他目光看向高进达和崔恕:“现在我们四周的敌人都被解决差不多了,明年尚婢婢让出廓州后,我们便好好经营口马贸易,把陇右经营起来。”

“是!”二人作揖应下,而刘继隆也没有告诉他们,自己还有向凉州出兵的计划。

凉州必须要拿下,但不能从张淮深手里拿。

以张淮深所面对的情况来看,不论张议潮是否离开河西,他都将陷入与沙州豪强的内斗中。

只要索勋拿下凉州,以他在会州的前科来看,凉州番人暴动便是板上定钉的事情。

届时,凉州便是他的囊中之物。

不过想要凉州安生,迁徙汉口依旧是重中之重。

先拿下凉州,然后在南诏与大唐的战争中谋求西川人口。

只要这两步成功了,后面的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拿下凉州的前提条件已经凑齐,现在只等凉州内乱就行。

但是迁徙西川汉口这件事,却还需要他好好谋划。

对外要扶持尚婢婢、尚摩鄢父子,对内要囤积足够安置百姓的粮食。

别的不提,单说安置百姓的粮食就不是一个小数目。

他起码要养百姓三年,才能在第三年做到收获。

按照大口每年五石,小口每年三石,平均每人每年四石的标准,十万口百姓就需要一百二十万石粮食,随着人口增加而依次翻倍。

虽然前两年,他们可以开荒种植麻、豆等产物,但荒地开熟后的产量不高,大头还是得都护府解决。

“现在都护府每年能积存多少粮食?”

刘继隆询问二人,其中高进达不假思索回答道:

“发了军饷和俸禄后,大约能积存十五万石,各州县的粮仓都用于安置饥民,积存不多。”

“上个月中,我还与崔参军算了算,各种粟麦粮食,积存不过二十六万石。”

陇右这两年来,每年迁入的人口不在少数,这些人口都需要都护府养到可以自给自足为止,耗费不少。

以陇右的结余税粮来看,每年只能吃下三万多人口,再多就得向百姓买粮。

不过迁入三万人口后,这三万人口将在后续六年时间里,陆陆续续开辟三十余万亩耕地,永久增加六万石税粮。

只是以刘继隆的判断来看,李忱这个皇帝恐怕活不了六年了。

他一驾崩,大唐和南诏也将宣告决裂,自己显然是没有那么多时间来慢慢屯垦了。

想到这里,刘继隆对高进达和崔恕开口道:

“我准备在河州、兰州、临州、鄯州修建官仓,每个官仓最少要能积存五十万石粮食。”

“我们这几年要做的,就是前往剑南道、山南道采买粮食,同时自己也注意积存粮食,尽快将这四个粮仓和各地州仓、县仓积满粮食。”

以唐代的储存手段,刘继隆所提及的这四个州,最少能藏粟九年,藏米五年。

至于陇南这些较为潮湿的地方,顶多藏粟五年,藏米三年。

这种“粟九五、米五三”的储粮手段,是这个时代官仓普遍的储粮标准。

有些不达标的官仓,甚至还达不到这个标准。

刘继隆倒是不要求能达到“粟九米五”的标准,只要粟米和小麦能存放六年就足够了。

“节帅,我们的粮食够吃,为什么要买粮?”

崔恕与高进达不解,刘继隆见状则是说道:“我们这位至尊,眼下已经四十有六了。”

“大唐自顺宗以来,没有一位皇帝能活过五十岁。”

“开国以来,能活到六十岁及以上者,也不过高祖、玄宗和德宗罢了。”

“大中至尊如此年纪,迟迟不立储君,长安那边恐怕都在想着站队和争储。”

“若是双方争论不出个结果,那距离乱世也快了……”

刘继隆倒是开门见山,高进达与崔恕听后点头。

毕竟自秦以来,历朝历代的国祚基本都在二百年左右,而大唐距离开国已有二百三十八年,已然超过了东汉和西汉。

更别提当下时局并不乐观,确实有乱世之象。

“若是能迁徙淮南那几十万口饥民过来,我们在乱世中便能自保了。”

高进达还在念想着淮南的那几十万饥民,刘继隆却摇头道:“几十万饥民还只是纸面上的,事实远不止这些。”

“这……”高进达愕然,崔恕也有些错愕。

几十万饥民对于二人来说已经很多了,要是真的不止这些,那大唐恐怕真该亡了。

面对二人错愕的表情,刘继隆也只能摇头唏嘘。

唐廷毁于藩镇,却也因为藩镇而得以延绵,实难评价。

“不用管淮南的事情,反正现在山南西道的口马停了,既然停了,就把钱拿去剑南道买粮吧。”

刘继隆交代着二人,二人也渐渐回过神来,作揖应下。

虽说淮南饥荒、关中米贵,但剑南道的粮食却并不贵。

如果不是担心唐廷日后封锁,刘继隆也不会颁布那么多的开荒屯垦政策。

毕竟比起劳心劳力的开荒屯垦,做畜牧生意后从剑南道买粮更为便宜。

不过剑南道粮食便宜也就这几年了,等大唐与南诏撕破脸皮,剑南道的粮价便会飞涨,十几年后说是遍地饥民也不为过。

趁着剑南道粮价便宜,先积蓄满四个大官仓再说。

这般想着,刘继隆便将此事交给高进达和崔恕了。

几日后,论恐热的首级送抵狄道,与刘继隆手写的请表一同送往了长安。

好在这两件东西送抵长安时,已经是八月二十,中秋过后,不然李忱还真的吃不下饭了。

事是好事,但好事也得看是谁处理的。

至少对于李忱而言,他并不希望论恐热死于刘继隆之手。

果然,随着他打开刘继隆的请表,他很快就看到了刘继隆对他与朝廷的吹嘘,无非就是仰赖陛下圣明,才得以诛杀此僚,为河西十余万百姓报了血海深仇。

吹嘘过后,刘继隆便开始哭惨,例如折损多少兵卒、多少军马等等,无非就是想着让朝廷犒赏。

一份请表,看得李忱额头青筋暴起。

好在他此时没有服用长年药,不然他真担心自己会在气愤之下,突然对刘继隆用兵。

“安抚为上……”

李忱深吸一口气,平复平复心情后才看向金台之下的众人。

除了令狐綯、卢均、王宗实、马公儒等熟悉的面孔外,还有一道较为陌生的面孔。

这是新任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崔慎由,刚在中秋过后拜相,跻身诸相之一。

对于卢均和崔慎由,李忱没有过多的注视,而是将目光放到了令狐綯身上。

“陇右观察使刘继隆请表节度使旌节,请求朝廷下发犒赏与抚恤,诸卿何解?”

李忱话虽如此,目光却未曾挪动。

马公儒、王宗实等四贵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令狐綯余光扫过卢钧,却见他无视自己目光,一言不发。

见他如此,令狐綯心中难免怨气,而崔慎由则是开口道:“刘继隆如今已经收复陇右全境,与持节无异,不如赐予其旌节?”

由于请表中刘继隆表示自己收复鄯廓二州,诛杀论恐热,因此崔慎由等人都觉得他已经收复了陇右全境。

既然如此,他持节与否,已经不再是问题了。

不过即便如此,李忱依旧不想赐予刘继隆旌节,所以他没有开口回应,而是将目光放在了令狐綯身上。

对此,令狐綯只能深吸一口气道:“旌节断不能赐予,倒是可以多多赏赐,以此安抚其野心。”

“卿以为,当犒赏几何?”李忱开口回应,这下众人都知道了皇帝的态度。

崔慎由急于表现,当即作揖道:“可按照昔日收复三州的规格进行犒赏。”

“这恐怕喂不饱刘继隆的胃口。”令狐綯摇头否决,随后作揖道:

“不如检校其兵部尚书、骠骑大将军、陇右都护府大都护、陇西县开国公,擢赏彩锦二百匹,织锦五百匹,绢帛十五万匹,金银玉器各五十件?”

经令狐綯这么说,李忱虽然有些肉疼,但也知道想要安抚刘继隆,就得付出那么多。

想到这里,李忱深吸一口气道:“便依卿之言起草圣旨。”

“此外,朕听闻碛西节度使张议潮请表入长安为官,但其请表被留中,可有此事?”

“回陛下,是臣下令留中的。”令狐綯先回答问题,随后解释道:

“此举,难保不是张议潮试探朝廷之举,不如暂且观望。”

“若是其有意入朝,自然会再三请表,届时再同意也不迟。”

李忱闻言颔首,接着皱眉道:“张议潮忠心可鉴,但张淮深意图不明,还需好好观察。”

令狐綯摸不准皇帝口中的观察是什么,想要请示,但又想到皇帝不会明示,因此只能作揖应下。

“臣遵口谕,定会好好观察河西张淮深之举动……”

审核有些晚,不好意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