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229章 乱象徒生

第229章 乱象徒生

书名:归义非唐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8 13:51:56

“若是无事,各自退下吧。”

都护府正堂内,随着刘继隆将各类事情交代清楚,眼见众人没有其它想法,他也示意众人可以离去了。

“末将(下官)告退……”

众人纷纷起身,作揖之后依次离去。

秋收结束后,军饷、俸禄还需发放,高进达等人也十分忙碌。

待众人离去,刘继隆目光这才看向了未曾离去的李商隐。

“义山兄有事要与我说?”

刘继隆询问着李商隐,李商隐也毫不遮掩的作揖道:“小半年的学习,也算了解了陇右的不少制度与政策,因此有了些心得。”

“但说无妨。”刘继隆颔首示意,李商隐也开口评论起了刘继隆在陇右所制定的制度。

对陇右而言,整套制度其实没什么问题,因为陇右没有那么多势力,加上刘继隆驱逐的对象是吐蕃人,所以他完全可以合理的收归所有土地来均分。

这套制度对陇右的发展极好,可若是要向外发展,那就有不少问题了。

“眼下节帅即将收复陇右全境,不知收复全境后,意欲何为?”

李商隐试探开口,刘继隆听后沉吟道:“至尊迟迟不立储君,而今又老迈,日后恐有祸事。”

“当下之事,理应积蓄钱粮,兴修水利,迁入人口,保境安民。”

他自然不可能暴露其野心,因此他还是老一套的说法。

“若只是保境安民,何须让两万余学子懂文识字,熟知文章呢?”

李商隐摇头反问,同时说道;“这两万余学子修学,每年耗费不下十万贯。”

“换做旁人,宁愿将十万贯自己挥霍,也不愿意用于境内少年修学。”

“六七年后,这两万余学子若是毕业,节帅难不成要让他们回乡务农吗?”

“可若是不误农,而将他们招募用以各州县治理,那恐怕足够治理数百万百姓。”

他话音落下,刘继隆也明白李商隐看出了他的心思,但他依旧不承认,而是开口道:

“我牧奴出身,昔年在河西时,张使君曾与我说过,懂文识字是庶族和名门才能供养的事情,与布衣毫无关系。”

“我当时便说过,我想让天下的孩童都有书读,而不是让少部分人垄断知识。”

“当时张使君说这不可能做到,而我说……总得有人去试试。”

“如今来看,我虽然不能让所有孩童读书,但陇右十岁以上少年必然有书读。”

“待他们长成,凭借懂文识字的技能,自然能凭借一技之长谋生。”

刘继隆说罢,李商隐不信道:“您会将他们放出去?”

“若是他们想,我自然会。”刘继隆笑着点头。

李商隐与他对视,二人目光碰撞,最后还是李商隐忍不住道:

“下官虽然不知道节帅具体是怎么想的,但以此二万余读书人,足够运转一国。”

他此言并非说刘继隆可以凭借这些人取代大唐,而是说刘继隆有了自立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河朔三镇没有的。

哪怕河朔三镇拥兵数十万,辖民数百万,可他们却没有自立之能,而刘继隆有。

唐廷只要能好好探查陇右实力,其中有识之士者,必然将其视为大患。

只是可惜,刘继隆的手段和提防,使得唐廷对陇右的了解还浮于表面,例如曾经的李商隐。

在他们看来,陇右拥兵不足二万,辖民不过二十余万。

如此实力的藩镇虽少,却也算不得什么。

只要皇帝有决心,官员有手段,也并非镇压不了陇右。

当然,这是唐廷看来的,而对于了解陇右潜力的李商隐而言。

陇右足够和唐廷打一场持久战,哪怕陇右的结局好不了,但唐廷也必然要自食恶果。

“朝廷视我等为仇寇,依义山兄所见,朝廷对我陇右是何等态度?”

刘继隆没有回答李商隐的话,而是岔开话题,询问起了朝廷对陇右的态度。

对此,李商隐没有隐瞒,而是直接道:“势弱则安抚,势强则剿灭。”

“说得好!”刘继隆笑着点头,并不因为其这么说而难堪。

不过叫好过后,他又继续询问道:“若朝廷势强,试图围剿陇右,义山觉得又会如何?”

二人的话题渐渐大胆了些,因此李商隐也不得不沉思盘算了起来。

唐廷的财政,李商隐虽然不知具体,却也能猜出大概,毕竟昔日他也与令狐楚谈及过这些问题。

唐廷要是想剿灭陇右,以当下的财政情况是万不可能的。

正因如此,围剿陇右前的第一步就是增加财政,而增加财政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搜刮百姓。

问题在于,朝廷对百姓的搜刮盘剥已经不浅,从关中到山东,从河东到江南……不说饿殍遍野,却也能称得上遍地饥民。

短期加税,百姓们还能撑住,可若是长期加税,必然遍地起义。

想到这里,李商隐才缓缓开口道:

“朝廷若是想要剿灭陇右,必然会增税,而后向陇右四周增兵。”

“在下官看来,朝廷显然低估了节帅和陇右。”

“朝廷若是想要围剿陇右,先不提良将,单说兵将就不该少于十万。”

“以下官在东川的了解来看,征调十万兵马围剿陇右,每月所耗不下三十万贯,每岁接近四百万贯。”

“以节帅对陇右的经营来看,即便朝廷征调十万兵马进逼,短期内也难以拿下陇右。”

“只要日子拖长,淮南等地必然动乱,届时流民四起,哪怕拿下陇右,局面也不好控制……”

说到这里,李商隐又觉得自己把刘继隆说的太差,又找补道:

“更何况即便拿下陇右,也未必能拿下节帅,节帅大可率兵撤往吐谷浑,占据吐谷浑自立。”

“吐谷浑我是不会去的。”刘继隆将其打断,随后说道:

“当今的这位至尊倒是想要对我动兵,但他决断不足,担心短期拿不下我,故此以安抚为主。”

“即便后续有新君即位,也需要考虑清楚国库情况,才敢对我下手。”

“不过陇右的位置确实重要,朝廷始终要对我下手,到最后就是看谁的战略定力更足罢了。”

陇右的位置太重要了,唐廷不可能放任不管。

陇右愈强大,关中愈不稳。

正因如此,唐初开国时,李世民才会在入主关中后,先对薛举动手。

现在的刘继隆相当于小号薛举,唐廷对他需要格外小心。

不过不管怎么样,唐廷始终还是会对他动手的,而他也一直准备着。

如今陇右许多城池关隘都是夯土包砖,即便唐廷从索勋那里获取了配重投石机的技术,短期也拿不下他。

只要唐廷短期拿不下他,他就有资本和唐廷和议。

当然,他更希望自己能挫败唐廷攻势,趁机夺取秦、凤诸州。

但战争爆发前,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否做到这一步。

“若是节帅与朝廷开战,那必然要谋求向外扩张,而节帅在陇右的制度,恐怕便不适用对外了。”

李商隐将他的想法说了出来,刘继隆听后也颔首表示认可。

“这套制度,确实不适用其它地方,但那是以后的事情。”

“兵法讲究因地制宜,理政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这点上,义山大可放心,我并非迂腐之人。”

刘继隆做出了保证,李商隐听后也松了一口气。

他最担心刘继隆自持天赋,故而听不进去任何建议。

现在看来,他还是看低刘继隆了。

刘继隆的气量,远比如今那位至尊高,高出好几个高度。

“既然如此,那下官也就没有什么能说的了。”

“下官告退……”

李商隐起身作揖便要离去,刘继隆抬手拦住道:“义山可去找高长史,把俸禄先领取了再回家休息几日。”

“谢节帅挂念,不过下官如今并不疲惫,恨不得现在便前往州衙理政。”

李商隐笑着婉拒休假,随后朝刘继隆作揖,缓缓退出了衙门。

在他离去后,刘继隆也走出正堂,看了一眼阴沉的天色。

不多时,他重新整理了心情,朝着临州的大学走去。

依旧是朱红色的大门,只不过内里多出了五个班,多出了一百七十多名学子。

相较于那两万多学子,这座大学内的学子,才是刘继隆用心培养的学子。

思绪间,他抱着书走了进去,而与此同时,秦州上邽县的高骈也结束了秦州的常议。

秦陇二州,人口二十余万,以二州之力,便可敌刘继隆治下陇右。

当然,这只是纸面数据,真的打起来,高骈心里还是没有把握的。

正因如此,他在任的这四年,除了练兵以外,便是高筑城墙,将武山、伏羌、上邽等直面陇右各州的城池加固墙砖。

不仅如此,他还从索勋那里得到了配重投石机的图纸和技术。

他和刘继隆一样清楚,朝廷始终会对陇右下手的。

只是可惜,他等了四年都没能等到朝廷的旨意,而刘继隆却日渐强大了起来。

前些日子,他亲眼看着朝廷又送了十几万匹绢帛去安抚刘继隆,这让他渐渐看不到希望。

他如今即将迈入三十六岁,若是朝廷迟迟不对刘继隆动兵,那他只能在秦陇二州刺史的位置上待着,无功可升。

想到这里,他不由长吁道:“朝廷已经错过了围剿刘继隆的最好时机,现在的刘继隆,于朝廷而言,已经尾大不掉了。”

烛火飘零,坐在堂内的王重任、张璘、蔺茹真将及鲁褥月、梁缵等人闻言,纷纷沉默。

论恐热都被刘继隆传首长安了,可以说刘继隆已经把周边能威胁到他的势力都收拾了一顿。

现在再对刘继隆动手,反倒显得不明智了。

“这厮不老实,不然他是怎么平衡境内番口的?”

张璘忍不住开口,王重任也颔首道:

“秦州治内番口不过四五万,我们光是平衡他们,便费了大量心力,真不知刘继隆是怎么治理境内如此多番口的。”

“不一样。”高骈摇头道:

“当初三州七关投降,本就是汉番豪强牵头的结果,朝廷自然不可能强征他们的土地,故此秦州境内的汉番百姓虽然回到了朝廷的怀抱,但终究没能得到确实的利益。”

“那刘继隆在陇右横冲直撞,但凡有人不服管教,不是被打杀,就是被整治。”

“他将土地让给了境内百姓,百姓自然拥护他。”

“把土地给百姓?”张璘心疼道。

不止是他,在座所有人都露出了肉疼的表情,哪怕那些土地与他们之中大部分人无关。

“使君,若是朝廷不对刘继隆动兵,那我们……”

梁缵小心翼翼的询问,高骈也沉声道:“放心,我已经安排人去长安运作了。”

“接下来我们不用着急,安心等待便可。”

高骈终究要寻求出路,他不可能一辈子都坐在秦陇二州,就这样盯着刘继隆。

他想登上的舞台,必须要有足够的军功加持,而这点是秦陇二州给不了他的。

“会州情况如何了?”

高骈询问张璘,张璘闻言作揖道:“会宁的番口被屠了大半,听闻朝廷迁入三万余口党项、杂胡和汉口进入会州,但张直方那厮看着不像能好好治理会州的人。”

高骈闻言皱眉,随后想道:“若是番口和党项联合作乱,张直方必不能制,而我们倒是可以派兵助其镇压。”

“若是镇压有功,倒也能更为名正言顺的调离此处。”

想到这里,高骈看向王重任:“密切关注会州的情况。”

“是!”王重任作揖应下,而高骈的心思也渐渐活络了起来。

在此期间,时间流逝,很快便来到了大中十年的最后一个月。

期间张议潮再度请表入长安为京官,但依旧被令狐綯留中,李忱对此也不管不顾。

倒是对于时常罢工的卢钧,李忱虽然没有擢授他想要的官职,却给他加太子少师衔,希望以此来让他振奋起来。

不过卢钧并未理会李忱,而是依旧称病不理政事,将事情都丢给了崔慎由、令狐綯去做。

一次两次也就罢了,可他大半年了依旧如此,这就让令狐綯有些恼怒了。

冬至大朝会后,眼见卢钧依旧称病,令狐綯与崔慎由主动前往了紫宸殿,找上了皇帝上疏。

“陛下,卢相多病老迈,请罢其尚书左仆射职!”

“陛下,臣附议!”

二人被卢钧折腾的不轻,在请罢卢钧这件事情上,达成了相同的意见。

对此,李忱也表示理解,同时不免埋怨卢均。

只是没授予他想要的官职,结果就这样视朝政为儿戏,这样的人,不用也罢。

“既然如此,那便罢卢均尚书左仆射职,检校其为司空、守太子太师吧。”

“陛下圣明!!”

面对李忱的处理,令狐綯二人高声唱礼,而李忱也抬手道:

“此事暂且不提,山南西道节度使封敖调入京中一事,何时提上日程?”

随着刘继隆传首论恐热,李忱对他是越来越看不惯了。

如今河西已乱,是时候对刘继隆下手了。

“回陛下,臣以为,此事暂不可急,不如缓明岁如何?”

令狐綯作揖行礼,将自己的想法说出,可李忱却皱眉道:“还要拖?”

他已经不想再拖了,只想快速剪除刘继隆羽翼,然后逼着他对朝廷动手。

令狐綯见他着急,当下也不敢拖了,只是开口道:

“若是如此,那即日便可起草圣旨,以其在任功绩,暂且调入京中,担任尚书左仆射,以此安抚刘继隆如何?”

罢卢均尚书左仆射,擢升封敖顶替其官职,不仅恶心了卢钧,还让刘继隆挑不出理来,这便是令狐綯的处理方式。

李忱虽然不满擢升封敖,但考虑到如此才能让刘继隆挑不出理,故此也就颔首认可了。

令狐綯见状松了一口气,而崔慎由则是开口道:“陛下,户部侍郎萧邺在翰林久而无功,臣请罢萧邺翰林学士。”

崔慎由忽然请罢他人官职,这让李忱皱眉,反倒是令狐綯瞥了崔慎由一眼,似乎知道什么。

见状,李忱颔首道:“此事由崔相做主,崔相可前去操办。”

“谢陛下,臣告退!”

崔慎由见状高兴,当即作揖退出了紫宸殿,而令狐綯却留了下来。

李忱目光看向令狐綯:“萧邺此人如何?”

“回陛下,萧邺此人出身兰陵萧氏,为“九相世系”,不过为官多年,并无称道处。”

令狐綯如实回答,李忱闻言皱眉道:“崔相与此人有何过节?”

“据闻,崔相与此人在翰林时互相积怨,不过崔相应该不至于因此小节而记仇才是。”

令狐綯缓缓交代,李忱眉头紧皱,沉吟许久后才道:

“罢停卢均后,可有人选举荐?”

“这……”令狐綯一时间想不出人选,李忱见状便开口道:

“萧邺此人也算不错。”

“臣知晓了。”令狐綯熟悉皇帝,知道皇帝是想拔擢萧邺来制衡崔慎由,不免在心底叹了口气。

不管是崔慎由还是萧邺,他们论能力都远不如白敏中和裴休。

与其任用这些人,倒不如重新启用白敏中和裴休。

当然,这些话令狐綯只敢在心里想想,说出来恐怕会触怒皇帝。

想到这里,他毕恭毕敬的躬身作揖,而后退出了紫宸殿。

待他离去,李忱也深吸了一口气,随后看向角落宦官。

“传太医李元伯携长年药入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