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236章 故人西来

第236章 故人西来

书名:归义非唐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9 14:46:22

“唏律律……”

冬月中旬,河陇之地已然飞雪,然西川之地却丹桂飘香,枫叶如火,山间层林尽染,一片斑斓。

大江穿过成都平原,江面上渔舟唱晚,欸乃一声,摇曳生姿。

成都城外,百姓们沿着护城河向外搭建屋舍,渐渐演变为集市,最后将成都城彻底包围起来。

这些集市搭建得随意,摆摊贩卖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

虽是寒冬,却并不寒冷,甚至因为突然出了太阳而略微燥热。

集市外围,大批衣衫褴褛的百姓齐聚官道两侧,基本都是南边受灾的饥民。

这些饥民眼见官兵骑马而来,纷纷避让官道两侧,但官兵却勒马停下,对他们叫嚷道:

“传魏使君消息,城外受灾百姓可自发前往青城县,府衙已经在青城县设置粥棚。”

“此外、都江堰清理淤堵河道,修扩成都府通往翼州官道,每日米二升,只招八千人,先到者得其位!”

“我来!我要去!”

“我也要去!给条活路吧!”

随着官兵话音落下,原本还心惊肉跳的饥民,当即便踊跃起来。

只是官兵并不理会,宣读消息后便调马离去。

饥民们见状,即便腹中饥饿难忍,却还是硬着头皮往青城县方向走去。

尽管还有六十余里的路程,可前往青城他们就能活,还能领到工粮。

想到这里,成都四周得到消息的饥民纷纷朝着青城涌去,其规模延绵十余里,足有数万人之多。

随着他们离开,成都城外集市的治安瞬间提高,商户们也不再担惊受怕。

传信的兵卒策马返回成都城内,穿过城门甬道,来到了干道之上。

干道上行人络绎不绝,或挑担,或提篮,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与城外那数万衣衫褴褛的百姓仿佛相隔两个世界。

城内干道延绵,好似看不到头,而干道左右辅道四通八达,辅道左右小巷蜿蜒曲折。

各坊市集熙熙攘攘,商贩们叫卖声此起彼伏。

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满了摊位,丝绸、瓷器、茶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各国商贾讨价还价,争吵声、笑声、议论声交融在一起,热闹非凡。

数百名骑马官兵来到成都府衙门前,下马后将消息汇总报往府衙内。

府衙占地广袤,不仅有官衙、膳馆、牢狱,还有成片的园景绿植。

负责此事的官员穿过这些园景,很快来到府衙正堂,将事情汇报结束。

“使相,消息已经传出去了,城外数万饥民也在往青城迁徙而去。”

“好……咳咳咳!”

咳嗽声传来,坐在正堂主位的魏谟举手遮嘴,忍不住咳嗽好几声后才舒缓停下,喝了一口热腾腾的茶水。

待他放下茶杯,他也不得不感叹道:“这陇右炒茶倒是方便,味道也十分不错。”

话落,他目光看向堂内,但见几名将领与十几名官员安安静静等待他说话。

见他说话,左首位的杨复恭先作揖道:

“使相,虽说饥民需要安置,可眼下当务之急是修建南边的关隘。”

“如今把钱粮用于安置这数万饥民,那修建关隘的事情怎么办?”

杨复恭说罢,许多将领也开口道:

“不如把饥民迁往戎州和嶲州、黎州,把他们安置在那里后,再发粮食给他们,同时让他们修建关隘?”

“对啊,这么做既安置了他们,又解决了关隘修建的难题。”

将领们自以为提出了个好计谋,杨复恭却皱眉道:

“今年受灾的百姓,都是长江、雒水、涪水两岸的百姓,从北边把他们迁徙到南边去,这七百多里路,得布置多少粥棚?”

“恐怕还没把人迁徙到嶲州,府库的钱粮便用去七七八八了,更别提安置他们这几万人最少用粮几十万石,这笔粮食从哪拿出来?”

杨复恭反问将领,同时也在询问魏谟。

唐代官员百姓都以岷江为长江源头,因此今年因为洪涝而受灾的百姓,多是成都以北的州县。

各州县报上来的受灾百姓多达七万,而这些还是能统计到的,统计不到的更多。

魏谟没有着急解释,而是咳嗽道:“严查各州县官员,以防他们与刘继隆私联,贩卖百姓为口马。”

杨复恭无奈应下,堂内许多官员则是面面相觑,眼神闪烁。

自魏谟封闭陇右口马贸易算起,已然过去四个月之久。

前面三个月,北边的口马贸易确实被严抓严打,一时间河清海晏,魏谟的病情也稍微好转了些。

不过秋收过后,蜀中大雨十余日而不歇,洪涝危害严重,七万百姓无家可归,纷纷集聚成都。

魏谟也不是没想过办法,他先是把南边受灾的百姓安置去了戎州和黎州,然后再转头准备安置成都北边的百姓。

不过这时,长安催促西川起运钱粮,魏谟虽然请表,但皇帝仅给予了蠲免遭灾州县明年赋税,今年依旧要起运。

无奈之下,魏谟还是起运了钱粮,同时将用于修建南部关隘的钱粮挪用到了赈灾事宜上。

可惜钱粮有限,只能解决部分饥民的问题,更多的饥民还是在北边受难。

眼见府衙迟迟没有拿出解决的办法,各州县衙门的官员都担心饥民集聚后引发叛乱,因此私下贩卖口马前往陇右。

这件事被魏谟知道后,魏谟只能拖着病体,在成都城内号召富户募捐赈灾。

奔波大半个月,魏谟算是凑足了二十万石赈灾粮。

现在魏谟要将粮食用于赈灾,那自然就不能让北边各州的官员做这种乱纪之举了。

只是他也明白,不少官员都被刘继隆笼络而尝到了甜头,北边几万饥民中又有不少属于黑户。

这些黑户的下场,大概率是被卖往陇右,而他若是遭有心人检举,恐怕也会落得个失职的罪名。

“罢了……”

魏谟长叹一口气,随后目光继续放到杨复恭身上说道:

“今年遭了灾,唯有把百姓安置好,才不会引发民乱。”

“南边的几道关隘,明年再修也不急。”

杨复恭略微皱眉,却见魏谟继续道:

“我已经向东川借粮三十万石,到时候把南边那三万多饥民安置好后,明年正好能以他们来修建关隘。”

“是……”见魏谟安排好,杨复恭只能皱眉应下。

见他应下,魏谟颔首表示满意,随后便开始讨论如何安抚百姓,以工代赈来解决灾民后续的安置问题。

思绪飘远,受灾的并非只有西川,也有多山区的山南西道和东川。

不同的是,东川受灾情况并不严重,但山南西道就不行了。

山南西道受灾面积比西川更广,受灾人口更多。

正因如此,刚刚赴任的卢钧干脆拒绝了朝廷要求山南西道起运钱粮的要求,而是请表先赈灾,再根据结余钱粮起运。

三川与长江两岸受灾的情况最严重,十几万饥民已经被卢钧安置好。

但兴州、利州、凤州等州的受灾百姓还未安置,加上临近陇右,因此有不少官员请卢钧派人监督这三州官员,以免饥民被他们贩卖陇右。

只是对此,卢钧的态度和魏谟的态度就大不相同了。

面对书房内两名官员的建议,卢钧不紧不慢的练习书法道:

“你们有证据吗?”

“额……这……没有。”

“朝廷出旨意了?”

“没有……”

卢钧把二人问得哑然,见状他才缓缓道:“既然没有证据,也没有出现此类言论的弹劾与旨意,那你们担心什么?”

“这……”

两名官员面面相觑,其中一人硬着头皮道:

“可朝廷让我们来山南西道,不就是为了遏制刘继隆吗?”

“糊涂……”

卢钧轻飘飘呵斥此人,随后漫不经心道:

“要遏制,但不能把他遏制死。”

“真到了毫无生路的时候,你们觉得他会怎么做?”

“到时候狗急跳墙,老夫还没什么事,你们几人恐怕要被朝廷下罪平愤。”

这话,旁人说,这两名两名官员不会相信,可偏偏是卢钧说的,因此他们便被卢钧吓住了。

瞧着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卢钧继续道:

“只要朝廷没有这方面的旨意,你们就当做什么都不知道就行。”

“朝廷真有旨意下来,也有老夫为你们顶着,不必担心。”

卢钧安抚南边十几万百姓,是因为这些百姓无处可去,如果不安抚就会爆发动乱。

可西边三个州紧邻陇右,只要官府不阻拦,这些饥民恨不得跑到陇右乞食,根本不用官府贩卖他们。

官府贩卖他们,只是能从中获利,所以才积极,而非是见他们吃不起饭才大发慈悲送他们去陇右。

口马贸易这笔钱,卢钧自然不会收,但他也不会阻止下面的人收。

真到了朝廷问罪的时候,卢钧大可以说百姓自发逃亡陇右,便是至尊也没其他办法。

以至尊这种步步紧逼的做法,倘若真的逼反了刘继隆,那自己也能凭借此次纵容,让刘继隆对他心生好感,不至于举兵迁怒山南西道。

这般想着,卢钧转身洗了洗手上墨迹,最后瞥了一眼二人:“还不走?”

“下官告退……”二人连忙作揖,随后退出了书房。

他们离开后,便依照卢钧的吩咐,不再紧盯西边三州的情况。

西边三州的刺史,本就是昔年封敖拔擢的官员,与刘继隆利益牵扯十分深厚。

眼见卢钧没有盯着他们,他们刚好将三州境内的饥民迁往陇右,私底下还放出消息,说三州开设粥棚。

待四周饥民来到三州境内,他们又放出消息,声称陇右招垦,百姓但凡迁往陇右,便能得到耕牛粮食及农具。

他们没有将百姓作口马贩卖,而是对其逃亡陇右的行为不加阻拦。

正因如此,陇右诸将担心的困境并未出现,尽管迁入人口不如封敖在任时,却也并不算少。

“蜀中洪涝以来,从三州逃来的饥民有多少了?”

兰州五泉县城头,刘继隆身穿冬衣,眺望北方皑皑白雪。

站在他身后的窦斌看向身旁李商隐,李商隐也毕恭毕敬作揖道:

“按照今早的消息,山南西道三州逃亡而来的百姓有七千六百余口,剑南道贩卖而来的百姓有三千三百余口。”

“高长史将剑南道的百姓安置在松州,山南西道的百姓则是准备迁徙去河州。”

李商隐说罢,刘继隆头也不回的开口道:“从府库中取一千两黄金送往三州,私底下交给三位刺史。”

“此外,三州有品秩的官员也都送份礼,从府库度支。”

“是……”李商隐先把事情应下,随后继续说道:

“曹参军已经巡察到松州了,现在只有宕州、武州、成州、渭州这四个州没有巡察。”

“洮州、叠州、松州这三个州违纪的贪官墨吏倒不多,仅抓获十五人。”

“嗯”刘继隆颔首应下,心想三州贪官污吏之所以这么少,恐怕是因为人口不多,加上收复不久所致。

经过这次严抓严打,许多人必然心有余悸,杀鸡儆猴的效果是起到了,但还得长期坚持才能威慑他们。

这般想着,刘继隆转身看向城内,只见五泉城内的百姓自发上街,清扫自家门前雪。

他们大多穿着厚实的冬衣,冬衣里填充的基本都是鸡鸭绒,而羊绒都是用来填充军袄,鹅绒则是专供有品秩的官员。

尽管这种分配方法很不公平,但世界也是如此,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

刘继隆敢于打杀贪官污吏,其中重要原因就是他给足了这些人足够的生活物质。

单拿官吏中作为吏的直白来说,每名直白每年俸禄为十二石米,一匹绢,两匹布,还有十担柴和二十斤油、盐、酱、醋、茶等物资。

这还只是俸禄,除此之外还有五十亩职田。

单说职田的产出就足够在交税后养活七口人,如果加上俸禄就更别提了。

这种滋润的情况下,这群人还去盘剥百姓,刘继隆不杀他们何以泄愤。

军卒的待遇与直白差不多,而有品秩的官员和将领就更别说了。

俸禄和军饷、职田都按照《唐会典》中内容发放,永业田则是按照陇右的规矩,按照开垦公田数量,平均分配给所有军民官吏。

那县衙之中六司的从九品官员来说,年俸五十二石,绢帛布匹及柴油盐酱醋茶等物都是直白的两倍,而职田则是二百亩。

以职田税收后的产出,加上都护府给出的俸禄来算,一名最低从九品官员的年收入,大概在一百二十贯左右。

直白和兵卒的收入,大概在四十贯,工匠的收入大概在三十贯,百姓收入大概在十五贯。

当然,这其中大头还是耕地产出,都护府发给的俸禄只占其中三成。

这就是府兵制的好处,兵卒和直白靠租地都能吃饱。

不过这种制度是不可持续的,毕竟耕地是有限的,而耕地的开垦是缓慢的。

这种制度,只适合国家上升期,一旦到了土地兼并的时候,这种制度就不适用了。

正因如此,刘继隆才会限制公田买卖,而公田禁止买卖这项制度,必然会得罪除底层以外的所有阶级。

日后是否要更改,这得等他入主中原,逐鹿天下的时候才能知道。

至少在陇右来说,这套制度暂时没有什么问题,陇右能开垦的耕地还有很多,只要吏治不**,陇右的上升期能有近百年。

“呼……”

刘继隆呼出一口气,目光看向窦斌:“兰州情况还不错,这都是你的功劳。”

“节帅哪里的话,我都是按照章程来做事,衙门给的够吃,干嘛要去抢百姓的吃。”

窦斌笑呵呵说着,笑容带着憨厚,眼睛却十分精明。

这很正常,憨厚是举止,精明是性格。

如果他不够精明,怎么能治理下面那些精明的官吏?

贪官要奸,清官比贪官还要奸,只有这样,清官才能制住贪官。

“如果他们都像你这样就好了……”

刘继隆五味杂陈,窦斌却没有附和,因为他要是附和并传了出去,那必然要得罪很多人。

刘继隆也没有指望他会回应自己,而是看向李商隐:“走吧,明天就回临州。”

“是!”李商隐作揖应下,然后跟着刘继隆向五泉县衙门走去。

“节帅!”

“那是节帅啊?”

“对啊,那就是节帅!每年的夏衣和冬衣,都是节帅发给我们的。”

“节帅长得真俊啊……”

“以前在河东,他们说相由心生,我看也就是节帅这种神仙人物才能如此慈悲照顾我们。”

“对对对……”

街道上,许多百姓朝着刘继隆作揖行礼,先后称呼他。

一些后迁入的百姓没见过刘继隆,因此错愕打量刘继隆,小声询问旁边人。

得到旁边人的肯定后,他们便开始评价刘继隆的外貌。

以貌取人,这种行为是两个陌生人见面后最直接的评价方式。

“外面冷,都早些扫雪回家吧,开荒等雪化了也不迟!”

“诶……”

刘继隆对四周聚集起来的百姓交代着,百姓们也乖乖的点头称是。

当然,他们的脚是不自觉跟着刘继隆走的,直到刘继隆走入五泉衙门内,他们才意犹未尽的回了家。

他们前脚离开,后脚便有轻骑疾驰进入城内,来到衙门后翻身下马,急匆匆往正堂跑去。

他抵达正堂时,刘继隆他们才刚刚坐下,等待稍后吃饭。

“窦刺史!”

轻骑气喘吁吁跑来,睫毛上沾满冰霜。

他在正堂外作揖行礼,深吸一口气后才汇报道:

“广武县来了消息,张河西要入京赴任,走的是兰州道!”

闻言,窦斌与李商隐下意识看向刘继隆,刘继隆也眯了眯眼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